三门峡水库成泥库 毛泽东曾提议将其炸掉(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07:46

三门峡水库成泥库 毛泽东曾提议将其炸掉

2010年11月10日08:42人民网尹家民我要评论(102) 字号:T|T

[导读]毛泽东在巡视三门峡时,曾担心泥沙过多而使水库成为泥库。这种担心成了事实。毛泽东听到陕西省的反映,焦虑不安,又没见到解决的确定方案,便对周恩来说:“三门峡不行就把它炸掉!”

 

  毛泽东走在黄河大堤上

  毛泽东一直关注着水利问题。1952年10月底,他决定去视察黄河。随行的除工作人员外,还有部门首长杨尚昆、罗瑞卿、滕代远,毛泽东的湖南老乡、民族资本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李烛尘等。当时全国正在开展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斗争激烈复杂,社会治安不好,时常有坏分子搞破坏。所以毛泽东出巡前,周恩来总要反复叮嘱保卫人员要注意主席安全,主席行踪要严格保密,夜间要宿在船上或专列上。出门要戴上口罩等。毛泽东本人并不在意,但警卫人员却很紧张,生怕发生不测。这倒不是人为紧张,的确有些险情。比如这一年的春节,毛泽东南巡到武汉,又乘船经安庆,到达南京。在南京时仍住在船上,陈毅、柯庆施、张爱萍等上海领导人,专程赶到南京,上船向主席汇报工作。毛泽东本来打算去上海,因为有事,在南京多待了两天,就在这两天内,国民党出动大批飞机,轰炸了上海。毛泽东立即改变路线,迅速返回北京。很明显,是有人向台湾方面通了气。后来公安部门查到潘汉年头上,把他抓了起来,发生了建国以来的第一大错案。

  专列到达徐州车站,缓缓停了下来。毛泽东在保卫人员的簇拥下,走出车站门口,登上等候在那里的汽车。

  汽车载着毛泽东去察看黄河故道。到了云龙山,毛泽东登上山冈,极目远眺。陪同的地方领导向前方指了指。毛泽东顺着他们的手势,眯起双眼,用力探望,微笑开来:“哦,那就是黄河故道。”

  毛泽东视察黄河的第一站是兰封车站。

  距专列约一二里处,有个小山村。正是清晨,薄雾正在消散,农家炊烟已袅袅升起,鸡犬之声偶有相闻。踏着晨露,毛泽东向小村走去。打谷场上有老少两人,都穿着北方农民那种黑夹袄,像是父子。他们知道来人是“大干部”,但没有认出是毛主席。毛泽东和他们交谈起来,问道:“今年收成怎么样?”

  “还行。”年轻的庄稼人脸上露出笑容,把夹袄折得更紧些,早晨有些凉。

  “这里土不行,盐碱地多,有的庄稼长不好,收成也不好。”老些的农民一边回答,一边琢磨来人的意图。

  毛泽东又问:“够吃吗?”

  “还行。解放了,劳动为自己,只要精耕细作,口粮准够。”

  “要改造盐碱,低洼地,粮食产量一定能提高。”毛泽东顺口说道。

  老些的农民听得认真,有些不信:“能行?”

  “能行。”毛泽东肯定地说,而后向农民简单通俗地讲解了治沙、治盐、治碱的办法。两个农民颇为惊奇地注视着面前这个说湖南话的“巨人”,不住点头。但说到最后,毛泽东还是离开“具体”,说出面对全国农民的话:“要靠农民组织起来,生产形式要大些,才能解决农田改造的工程。”

  也许两个农民始终没有或者很快就知道对他们说话的是谁,但那一刻,他们的脑子里转的更多的还是翻淤压碱、造林固沙的细节,穿制服的大干部也懂庄稼活?!

  握手之间,毛泽东已迈着大步,走过打谷场,朝一个土山坡走去。土坡上面是块平地,住着几户人家。一掀那块打着补丁的棉布帘,毛泽东一猫腰钻了进去。屋里黑洞洞的,从外面进来,好半天才看清里面是个大土炕,还有锅台,在锅台原先贴灶王爷的地方,贴上了一张挺新的毛主席像。看得出,这肯定是个翻身户,也是省里的领导特意挑选的对象。

  毛泽东在屋里唯一的一张长板凳上坐下,和坐在炕上低头掰玉米粒的老太太聊起来:

  “你家里的其他人呢?”

  “儿子当兵去了。”老太太头也不抬地回答着,手里不停地脱着玉米粒。

  “还有什么人哪?”

  “老头子一早起来,就去赶集啦。”

  “打得粮食够吃吗?”

  “打得不多,盐碱地不爱长。”

  看来女主人不善谈,眼睛也没离开过她赖以生存的玉米棒子。毛泽东抽完一支烟就告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