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性的发展是个螺旋结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59:51

自觉性的发展是个螺旋结构

(

 

禅说,人生有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们最好不要把这段话理解成一种循环,就是从起点折腾一圈又回到了原点。不妨从“螺旋式上升”的角度理解。

 

认识的发展经常会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

 

我昨天介绍了“怎样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提到了儿童自觉性发展的四个阶段,实际上,按照柯尔伯格的研究,

儿童的自觉性发展是六个阶段。我故意没有介绍后两个阶段,

一方面是后两个阶段主要是青春期之后的事情,另一方面怕造成混乱。

 

那么,第五个阶段是什么阶段呢?这个阶段就是不受规矩束缚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人,会对规则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判断。不盲从,有主见。

所以这个阶段的人,有时会让人觉得“怎么像个孩子一样不懂事”。

实际上,这个阶段的“不懂事”,与童蒙期的不懂事虽然形式上看起来相同,可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是一种更高的层次“不懂事”。

 

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的认识处在第五阶段?柯尔伯格设计了一个著名的两难故事。

 

一位妇女罹患重病濒临死亡,有位药剂师发明的镭可以救命。这位药剂师以十倍于成本的价格2000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钱,但总共只凑够了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危在旦夕,请他便宜售药,或是迟些日子付款,但药剂师拒绝了。海因茨绝望了,闯进药店,为妻子偷了药。

 

问题是:丈夫是否应该偷药,为什么?

 

柯尔伯格认为,如果你的答案是如下两个,就说明你的认识水平很可能达到了第五阶段:

 

  • 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妻子的生命比药剂师的赚钱更重要。
  • 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科学家有权得到公平的报偿。即使他的妻子生病了,也不能证明他的行为是正确的。

 

如果有人给出这样的答案:“不该偷药,因为这种做法是违法的。”

显然,此人的认识水平就属于较低阶段。这个阶段只能比较刻板的遵从法律、规矩、习俗和人情,还不能对此辩证灵活地看待。

 

根据柯尔伯格的研究,儿童在15岁以前,认识水平一般达不到第五阶段,15岁之后,会逐渐向这个水平发展。根据调查,美国城市中产阶级儿童16岁时有25%达到了第五阶段。研究还发现,很多人终其一生,其认识水平也无法达到第五阶段。也有一些儿童,在15岁之前就达到了这一水平。

 

接下来再说说第六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内心里有着更为明确的道德准则。或者可以说,到了这个阶段,他就可以自己制定规则,自己制定道德标准了。这个阶段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研究也不充分,这里不再赘述。

 

好,回过头来再看开篇所说的螺旋结构。儿童自觉性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从缺乏自觉意识的第一、第二阶段,逐渐发展到能够自觉遵守规则的第三、第四阶段,此后,又发展出辩证看待规则,不因循规则,独立思考做判断的能力。

 

实践中,有的家长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扰,就是一些老师会有一些不合理的规定,这个时候,是让孩子学习遵从呢,还是让孩子学会抗争呢?

 

我想,这也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抗争这种行为,最好建立在批判性思考能力,辨证思考能力,高级思维能力,策略思维能力基础之上。建立在良好移情能力,较高社会道德意识基础之上。简单说,建立在慧商和情商达到一定水准之后。如果没有较高慧商和情商的基础,盲目鼓励孩子抗争,会造成孩子是非混乱,甚至发展成任性妄为。

 

有一则老师抢手机,学生拨打110的新闻。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典型

 

老师因为交待班里的事情拖堂。结果这个读中专的孩子不顾老师在讲话,擅自打起手机来。老师一怒之下抢了手机,说要没收,孩子就拨打了110报警。学生的理由是,下课了就是自由时间,有权利打手机。她的父母也支持这个观点。

 

这个孩子的家长很糊涂。这就是典型的低慧商和低情商基础上的所谓抗争。孩子缺乏同理心,不会尊重他人;缺乏思辨能力,不会权衡利弊。因此,这种抗争显得非常荒唐。而其父母的表现,恰恰说明孩子的做法不是偶然。

 

孩子在各方面能力不足的时候,遇到这样的问题,最好通过家长出面来解决。而不是孩子自己去做所谓的抗争。

 

今天,有个网友针对“怎样培养孩子的自觉性”那篇文章提出了软暴力的担忧。意思是,担心父母用亲情压迫孩子服从他们的意愿。我想,之所以出现软暴力的问题,应该不是培养同理心出现偏差,而是出在家长缺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意识。同理心与独立思考能力并不矛盾。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应该既有着强大的同理心,又有着强大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可以看到,越是杰出的人物,这两者在他们身上统一得越明显。

 

此外,“怎样培养孩子的自觉性”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儿童而言,所以我并没有介绍第五阶段,也许这给一些朋友造成了困惑。现在,把完整的版本介绍给大家,应该可以解除一些朋友的担忧了。

 

应该说,青春期前与青春期后的儿童,教养方法会有着较大的差别。对于青春期前儿童合适的说法,对于青春期后的孩子就不合适了。比如,许多低龄儿童常说,“我好好学习,将来给妈妈买大房子。”我们并不觉得会给孩子增加什么压力。同理,我们说,“你不遵守纪律,妈妈会很伤心。”对儿童来说,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只是说,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这种说法就要注意了。不过这是后话,就不展开了。

 

根据柯尔伯格的研究,自觉性发展的六个阶段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只是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从美国的情况看:

 

  • 9岁儿童中94%处于前两个阶段;
  • 10岁儿童中60%处于一、二阶段,38%处于三、四阶段,只有1-2%达到第五阶段以上;
  • 16岁儿童中21%处于一、二阶段,56%处于三四阶段,23%达到第五阶段以上。

 

因此,柯尔伯格认为:

 

  • 0-9岁大致属于前习俗水平,也就是不懂得自觉为何物的阶段;
  • 9-15岁大致属于习俗水平,也就是开始自觉遵守规则;
  • 16岁以后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也就是开始辩证看待规则,但达到这一水平的人并不是很多。

 

 

这个数据可以让小学低年级的父母稍稍安慰一些。你们看到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自觉,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在美国,直到9岁,还有94%的孩子不知自觉为何物,这种认识跟孩子的大脑成熟度有关,也与思维成熟度有关,我们切不可过于急躁,想朝夕之间就让孩子自觉起来。

 

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10岁的孩子发生了分化。60%的孩子仍然止步于第一个层次,但有38%的孩子开始进入自觉层次。原因是什么?我想跟教育有很大关系。在孩子九岁前加强移情能力的培养,荣誉感的培养,那么,到了一定年龄,比如,小学中高年级,孩子就可能自然而然发展出自觉性。

 

有人说,能不能直接让第一个层次的孩子直接发展到第三个层次?按照柯尔伯格的研究,这是不可能的。就像我们没法从原始社会一下子进入封建社会一样。在自觉性的培养上,我们也要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要讲究循序渐进。

 

自觉性的发展是螺旋结构,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分析模型不仅可以用来研究自觉性,也可以用来研究想象力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比如,有些家长觉得学习绘画规则会毁掉孩子的想象力云云,我觉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不学会规则,如何打破规则呢?创造力极强的毕加索,恰恰有着极为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创造力也是这样,尤其是今天,很多创造实际上就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的重新整合。没有扎扎实实的基础,单靠所谓的点子就创造出某样东西,这种东西的含金量多半值得怀疑。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有机会将加以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