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文化的结构、发展脉络与重要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27:18
研究证明,处于东亚大陆这块相对独立地理单元中的中国青铜文化,是在本土独立起源和发展起来的。但根植于多源一体的发达的史前文化中,且因中国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各地自成系统的青铜文化谱系,并呈现为夏、商、西周、春秋等多个发展阶段。
1.夏代青铜文化
夏朝上承五帝时代,下接商、周。夏朝的建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20世纪20年代以来,夏朝及夏的诸王如禹等是否存在曾有疑问。但关于夏人或和夏代史实,很多文献都被提及。新出西周时期的公盨铭文说“天命禹敷土,堕山濬川,乃差地设征……”,《尚书•禹贡》的文首也说“禹敷土,隨山刊木”,《尚书序》也有“禹别九州,随山濬川,任土作贡”等辞,金文与传世先秦文献两相比较,有的词句几乎完全相同,可见大禹治水等事迹在西周时是被肯定的。在今天,学界对夏朝的存在普遍持肯定态度。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图

夏朝的年代,《竹书纪年》记载:“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一般认为这个记载是比较可靠的,绝对年代大致为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1600年。
今天,学界普遍认为以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可能是夏文化。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900~前l600年左右,这个年代与夏朝的年代基本相合。
二里头文化的中心分布区在河南西部的黄河及其支流伊、洛、颍、汝诸水流域,其势力所及,东达豫东,西至陕西西安一线,北到山西中部,向南一度到达江汉地区的长江沿岸。在这个广大地区,文化上又表现出一些地域特征,即可分为多个文化类型,其中分布于河南西部的二里头类型是最典型的一个类型。
二里头文化 青铜鼎

二里头遗址是一处大型遗址,中心地区面积达3平方千米。发现大型宫殿基址数座,其中1号宫殿基址平面近方形,占地1万平方米。南有大门,门内是庭院,偏北部有一处夯土台基,上建主体建筑,面阔8间、进深3间,为坐北朝南的重檐式殿堂。这与遗址中发现的那些半地穴式、平地起建和窑洞式等类小型房址有天壤之别。这种大型建筑基址正是夏朝王权至高无上的反映。
二里头文化 青铜斝
二里头文化 青铜爵

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文化遗物相当丰富,有铜、玉、陶、石、漆、骨、蚌器等多类。青铜器最为突出,既有容器,也有工具,器物种类及其数量远比龙山时期多,表明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夏文化是真正的青铜文化。
在夏文化周围,还分布着一些方国或部族的文化,他们的文化也发展到一定水平。
在豫北冀南地区有先商文化,即夏时期商人的考古学文化。《世本》记载商人的祖先王亥“作服牛”,相土“作乘马”,正是创造这个文化的商族灭掉了夏王朝,它的文化水平可能不低。在先商文化以北还有夏家店文化,以内蒙古的赤峰为中心,绵延散布的石砌城堡群很有特色,赤峰大甸子等地饰有勾连变形S纹和弧线纹彩绘的陶鬲、罐、罍可能是这个文化的具有本土特色的礼器,同时陶爵、变形兽面纹装饰等显示它与中原夏、商文化有一定联系。
东方有岳石文化,它是夏、早商时期的东夷文化。粗糙、厚重的陶器比起此前当地龙山文化的那些薄如蛋壳的精美陶器来,似乎说明夏代的东夷有些衰败。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东方的实力不可低估,先是来自东夷的伯益曾被中国当时的部落联盟定为夏禹的继承人;启子太康之时,东夷有穷氏的首领羿乘夏内乱而代替夏禹之后,“因夏民以代夏政”,即著名的“后羿代夏”事件。《左传》中有个薛国,在今天的山东滕州一带,夏时薛国的首领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如果这些记载尚待证实的话,城子崖的岳石文化古城的规模则反映出东夷无疑具有相当的实力。
西方的甘肃中部和青海东部地区有齐家文化,河西走廊一带有四坝文化。这两支文化中发现的铜器数量是比较多的,既有红铜器,也有相当数量的工具类青铜器。其中齐家文化发现铜镜2件,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铜镜,一件直径14.6厘米,背面中间一纽,外饰三圈三角划纹带,这种纹饰也是该文化陶器上的典型纹饰。
铜镜 齐家文化

总体来看,在夏代诸考古学文化中,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文化无疑是最突出的,大型宫殿基址和包括青铜容器在内的一套比较完整的礼器群,反映出夏王朝的国家制度已经初具规模。这些情况与周边一些文化仅有一些或少量铜质工具的情形有很大区别,说明夏文化社会发展水平似乎比周边文化要高一些。
2.商代青铜文化
商朝是夏朝之后的一个朝代,其年代,自成汤至末代商王纣,历17代、31王,延续了500多年,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又以盘庚迁殷为界,分为早商、晚商两个阶段。
早商文化的分布范围,东到山东中部,西达陕西西部,北至河北中部,南到长江沿岸。其中以郑州二里岗遗址为代表的类型分布区域居中,特征最为典型,文化发展水平也最高。
早商文化中,最突出的是城址的发现和发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相继在河南郑州、湖北黄陂盘龙城、山西夏县东下冯、河南偃师尸乡沟、山西垣曲县古城镇、河南安阳洹北、焦作府城等地发现多座商代早期城址。这些城址的发现和发掘,极大地推动了商文化和商代文明的研究,使人们对商代社会以及中国先秦文明有了全新的认识。
郑州小双桥出土的商代早期建筑构件

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最大的一座城址,遗址总面积达317万平方米,包含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偃师商城是诸城址中布局现已比较清楚的一座,面积190万平方米。宫城内数座大型建筑宫殿基址,一座正殿居中,4座偏殿两两分置左右。大城呈菜刀形,发现城门5座,城外环绕护城河。城内发现道路。大城北部发现制陶作坊和中、小型房址,东北部发现铸铜作坊遗址,城墙内侧附近发现有小型墓葬。洹北商城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北郊,南邻洹河。这里发现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商代大型宫殿建筑遗址,东西长173、南北宽90米,总面积1.6万平方米,发掘所见有北正殿、西北偏庑、西殿、南庑和门塾,中间为庭院。
商城中的宫殿群宏伟巍峨,装饰也极显华丽。在郑州西北20千米的小双桥出土了商代早期的青铜建筑构件,其中一件高21.5、正面宽21、侧面宽18厘米,重8.5千克,可能属于大门枕木前的饰件。
晚商文化以安阳殷墟遗址为代表,这里是晚商时期的王都,文献中称之为“殷”,殷墟甲骨卜辞中称为“商”、“大邑商”等。古本《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商王朝自第20位商王盘庚始,至末王商纣,历8代12王,前后273年均都于此。
晚商都城宫殿区建筑复原图

殷墟遗址面积超过30平方千米。今已有较清晰的分布格局。
小屯村附近是宫殿、宗庙区,这里发现有大、中、小型建筑基址,组成王都的主要宫殿群落。宫殿区外围西、南两面发现人工壕沟,它与洹河组成环绕宫殿区的完整防御体系。
在宫殿区及外围一些地点发现铸铜、制玉、制陶、制骨作坊遗址。外围很多地点发现居址和墓地。规模较大的如小屯村以西、孝民屯以东地段一带的居址、墓地。
洹河北边的侯家庄的西北冈、武官村一带是晚商以来王陵所在地。发现大墓清理大墓13座,分东、西两区,其中带4条墓道的大墓8座。
商 司母辛青铜鼎
商 妇好青铜甗

殷墟晚商都邑蕴涵丰富的文化遗存,其中出土的甲骨刻辞是晚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出土超过15万片。殷墟刻辞的发现和研究,使殷商史成为信史,
通过殷墟遗址的研究,建立了殷墟文化遗存的年代序列,其基本可与甲骨文的分期相对应,从而建立了晚商文化最为可靠的年代标尺。这个标尺,上承夏文化、早商文化,下接周文化,成为中国先秦文化的重要一环。 商 玉人

在商文化的周边,也有一些青铜文化的中心,他们与商文化交互影响,从而形成了以商文化为中心的更大的青铜文化圈。其中江西的吴城文化发展水平很高,那里使用着商人系统的文字,有以青铜、玉器为核心的成组礼器,发达的原始瓷器手工业也是首屈一指。湖南沅湘流域青铜文化则以大型礼乐器、栩栩如生的青铜雕塑为著。四川盆地青铜文化中,广汉三星堆窖藏坑的人、动物雕像勾画出一幅幅古人希望沟通天地、天人一体的场景。晋陕蒙高原青铜文化颇具古代草原民族文化风情。陕西关中地区是以先周文化为代表的本土文化,从俭朴的陶器和深入地下的窑洞上很难窥知其真正的实力,但正是以周人为主导西方族团一举灭商,建立起西周王朝。
3.灿烂的西周礼乐文明
西周王朝(前1046~公元前771年)从武王灭商至幽王亡国,传11世、12王,是中国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国青铜文化的最后阶段,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期。
令彝铭文 西周

与商文化相比,西周文化的扩展主要在三个方向:在西方,关中地区全属周朝疆域,这里成为西周中心地区;其向西已达渭水上游的甘肃陇西一带;在北方,北京一带成为周的诸侯国,这里是以燕国为首的封国文化的分布区,但原属商朝疆域的山西霍山以北似非西周所辖;在东南,西周王朝的势力越过长江而达江苏宁镇地区,这里是周的封国宜、吴等封国文化的分布区。 西周 岐山凤雏甲组建筑复原图

西周时期的重要考古工作,首先是对陕西长安的丰、镐遗址、扶风与岐山间的周邑、河南洛阳的成周等周王朝都邑遗址的考察,发现了包括大型宫殿基址、众多的家族居住址、墓葬。其中扶风与岐山间的周邑屡有西周窖藏发现,出土有大丰簋、毛公鼎等重器,显示这里居住众多的西周世族豪门。 西周 周原召陈F5复原图

西周 毛公鼎

有关周文化考古的另一特色就是各地诸侯封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左传》昭公九年说“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藩屏周”。分封诸侯尤其是大丰姬姓诸侯是西周时期的重要现象。数十年来的周代考古工作,发现卫、虢、鲁、燕、晋、应、秦、楚、吴、越等两周时期众多诸侯国的遗存。其中西周时期的诸侯墓葬或随葬以7鼎6簋为核心青铜礼器组合(河南三门峡的上村岭虢公墓),或随葬5鼎4簋的组合(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还同出成组玉组佩以及编钟、编磬等乐器,展示出西周鼎盛时期的王朝礼乐制度概貌。随着对有关发现的综合研究的深入,必将对西周礼乐制度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西周 虢季子白盘

西周末年,幽王覆灭、周室东迁,周王朝政治构架开始崩溃,“礼崩乐坏”成为春秋政治的代名词,随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再到“陪臣执国命”,周礼的各种等级规定被全面僭越,社会各方面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各地文化的区域特征日显,并逐渐形成了多个列国文化中心, 春秋 秦公簋
其中著名的如晋、齐鲁、燕、秦、楚、吴越文化等。正由于这些文化的异彩纷呈,各擅胜场,一些地方形成高水平的、各具特色的技术中心,“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考工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吴越一带的铸剑技术。 春秋 建筑构件——转角釭(秦雍城).
春秋 吴王夫差鉴

中国青铜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体现,其中大量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艺术的典范,也是人类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世界上各民族间的千差万别,其根本的差异并非地域、语言或者体质方面的区别,而是其内在精神的不同。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与民族本身同步孕育形成的,也与民族本身一起传承、发展,生生不息,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不过是其民族精神的演绎。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一种内聚自强精神。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史,中华文明为什么有着比其他文明更长久的内在动力,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透过包括古代青铜时代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解读。现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发现,当惊羡于一件件精美的青铜时代的文物时,我们毫不夸张地说,仅就现在的认识水平,我们对中国青铜文化内涵的解读可能还远远不够,期待着今后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