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第一街——见证新中国改革变迁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06:41

神州第一街——见证新中国改革变迁之路

作者:谭烈飞  编辑:高斌  日期:2009-09-07

 

    作为北京历史上有名的天街,长安街是一个吉利的名字,有长治久安之意。早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永乐皇帝朱棣建都北京的时候,就精心地在皇城的正前方安排了这样一条东西走向的横街。

    说到长安街路面的变化,要追溯到清末,当时承天门(今天安门)前有“T”形广场,两侧有长安左门、长安右门。门外为东长安街和西长安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先后把御河桥至东单、府右街至西单修成碎石路面。辛亥革命后,1912年开通了东、西长安街,形成东单至西单的东西向城市干道。1924年西长安街修成沥青路面,铺上了铁轨,开通有轨电车道。1928年,东长安街也修成沥青路面,路宽达到了15米。长安街由此开始了向现代城市街巷的演变,现代城市的信息不断增加。

    1939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在东城墙开一豁口,叫启明门(今建国门),西城墙开长安门(今复兴门)。两门之间的道路长达13.4华里,通常说的十里长街,就是指的这段道路,路面主要是沥青铺就。后来,从启明门至八王坟,长安门至玉泉路又辟了6米宽砾石路面。如今,随着长安街的不断延伸,向西到了石景山,往东到了通州,从十里长街进而演变成为了近百里长街。包括东长安街、建国门内大街、建国门外大街、建国路、西长安街、复兴门内大街、复兴门外大街、复兴路、石景山路,共计9条道路,总长38.41公里,其中最长的是建国路,长14532米;最短的是复兴门内大街,长1429米。

    新中国成立后,对长安街路面又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改造。建国之初,限于财力,在“为生产服务、为中央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指导下,首先适应首都的交通需要,进行了路面的改造性建设。1950年6-9月,在东、西长安街东单至南长街之间修林荫大道,即南河沿以东在原15米道路的北侧,南河沿以西在原15米道路的南侧,各修一条15米宽的沥青路与旧路相平行。新旧路之间设15-20米宽的林荫带,有轨电车行驶其中。王府井大街以东,因地势原因,北侧修1米多高的挡土墙,其北侧有小路及绿化带。1952年拆除东、西三座门的门洞。1954年,拆除了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迁至陶然亭公园内重建)。至此,纵贯东西的街道上,没有了旧时遗留的建筑物。

    如何进行长安街的改造和建设,以体现首都的特点,很早就列入城市的规划议题当中,但在制定有关长安街的规划中,意见却是不一致的。1953年,中共北京市委制定的《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将长安街规划为路宽50米,红线间100米,被有些人批判为“大马路主义”。当时苏联专家也认为太宽,是浪费,坚持宽度应控制在80-90米。当时抗美援朝的硝烟尚未熄灭,城市规划也要听取军方意见,军方认为路宽在战时可以成为飞机跑道,有利于备战,才平息了争论。

    1955年展宽西长安街西段(府右街至西单段)。最初设计为拆除西单头条以南的房屋,保留双塔寺,在其北修13米宽沥青路;最后决定拆除双塔寺,修成35-50米宽的一幅式沥青路。接着,展宽西单至复兴门之间的道路。原出城是走旧刑部街、卧佛寺街,入城走邱祖胡同、报子胡同。展宽道路后,将两条胡同之间的房屋全部拆除,修成35米宽的一幅式沥青路。至此,宽阔的西长安街初露端倪。

    1958年,为迎接翌年的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长安街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基本要求是在天安门广场及东西长安街实现无轨无线,路面可以承受60吨重接受检阅的坦克行驶,道路及广场要求“一块板”,以便于游行集会。首先开始展宽东单至建国门之间的道路,将裱褙胡同与观音寺胡同之间的房屋全部拆除,修成35米宽一幅式沥青路。这条道路上的有轨电车道也随之拆除。随着天安门广场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等国庆工程的建设,1959年3-9月,配合天安门广场扩建,东单至府右街之间进行了进一步的展宽,达到45-80米,全部为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铺设水泥方砖,以花岗岩为立缘石。至此,长安街真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本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长安街平时的小补小修养护不断。1966年对长安街道和北侧红墙下原土路部位水泥方砖的铺装,全线改变了黄土露天的状况。从1959年到1983年,长安街的路面已经使用了25年,路面开始出现拥包、坑洞、脱皮、沉陷、龟裂等现象。1983年开始进行大修,施工采取方格网控制高程,分层、分段、分幅施工,对裂缝处理采用乳化沥青灌缝,按照不同的宽度贴铺土工布,布层之间喷洒乳化沥青,将两侧水泥道牙换成花岗石道牙及平石。1987年重点对西长安街中段进行了大修,包括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翻建道路侧石,用整齐等长的花岗石细琢石料替代原来的水泥石块,新铺了花岗石料的侧平石。这项工程获得了1988年北京市优质工程奖。1990年亚运会前,对快车道(24米宽)进行大修,用铣刨机将路面铣平,用粗粒式沥青混凝土补修下沉部分,再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该路为一幅式路面,东西长安街接近广场的路面宽80米,是当时北京最宽的沥青路面。人行道宽9-14米。再向东西两侧延伸后路面由80米向50米宽过渡,人行道宽5-8米。府右街至西单之间,路面宽一般为35米,路面是11厘米厚沥青混凝土,联结层是10厘米碎石,基层是相匹配的砂石,厚20-30厘米。

    1997年,市政府拨专款,对长安街道路进行修缮。该工程东起建国门,西至礼士路南口,全长7.5公里,除天安门广场的石板道路外,全线翻修路面。面层采用新型改性沥青材料,面积29.7万平方米。

    1999年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为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北京市专门成立了“50周年全面整治长安街及其延长线领导小组”,全面整治长安街,重点是公主坟至大北窑的13公里,对长安街的路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改造,除了全线翻修路面外,主要铺设花岗岩步道和彩色方砖步道,增设盲道,规范了便道的宽度,复兴门至建国门之间的步道宽度为6米以上,其余路段步道宽度为4.5米以上。步道材质,在天安门广场周边道路采用铺设花岗岩步道,公主坟到大北窑两侧13公里的人行步道改铺成彩色方砖步道。人民大会堂灰色方砖步道全部“退役”,取而代之的是黑白点的花岗岩条石砖。这种花岗岩条石砖来自房山,每块长60厘米,宽30厘米,表面亚光,呈灰白色,具有防滑性能。铺装时,还使用了山东莱州的樱花红花岗岩条石砖进行条带装饰。每46平方米就镶嵌一圈浅红色的花岗岩条石砖,一改步道过去的呆板格局,显得有生气和活力。为了方便残疾人行走,还特制黑白点花岗岩盲道砖铺筑盲道,宽度为30-50厘米。步道在路口处与缘石均铺设成无障碍式。天安门周边地区,即历史博物馆北门至历史博物馆西侧路、人民大会堂北门及人民大会堂东侧路、南池子南口至天安门等大约6.6万平方米的步道都铺上了这种花岗岩条石砖。这次以花岗岩作为步道铺砌材料和大面积使用彩色水泥方砖,在国内还是第一次。树池采用金属箅子,路两旁填充了碎石。“长安街及其延长线步道修缮道路扩建工程”获得了1999年“长城杯”工程奖。

    进入本世纪以后,比较大的改造是西单至复兴门和东单到建国门的道路扩建。西单到复兴门原来路宽35米,南侧有一条非机动车道,2000年在北道牙不动的情况下,向南扩延了15米,使路宽达到了50米,路面调整为三幅式,两侧形成7米的非机动车道,两侧的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设各3米的分隔带。这次大修还拓宽了东单、西单的十字路口,而且在四周建筑物之外修建了环状辅路匝道,这两处交叉路口将左转弯的车辆分流到匝道,右转绕行后直行通过路口。经过这次改造车流更加通畅,长安街更显得宽阔。

    今年,为迎接共和国60华诞,长安街又迎来一次大修工程。这次大修主要是在主辅路翻新,全面加铺新型沥青混凝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宽路面,实现复兴门至建国门双向十车道,届时被誉为神州第一街的长安街将更加恢宏壮观。□
(作者: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