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而静之徐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46:57
谁能使浑浊停止呢?若在浊水中上下求索,水永无澄清之时;但只要安静下来,浊水自然会慢慢澄清。《老子》第十五章说:“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此句各种版本不尽相同,但总体理解大致无二。

    在南怀瑾的《老子他说》里,此二句作:“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南大师解道:“好好在浑浊动乱的状态下平静下来,慢慢稳定下来,使之臻于纯粹清明的地步”;“在静到极点后,要能起用、起动。动以后,则是生生不息,永远长生。”(第223页、第225~226页)

    陈鼓应的《老子注释及评介》中,老子的原文同上,他的注释是:“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慢慢地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而慢慢地趋进?”(第122页)

    杨鹏《老子详解》对“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二句的解释是:“水浑浊时,要使水变清,最好的办法就是耐心等待,不要再去参与搅动。不被搅动,浑浊的水会自然徐徐澄清……善为道者,保持这种从容不迫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会带来安定。有了安定,人们就会行动起来,慢慢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第77页)

    有意思的是,海德格尔也喜欢这两句话。“海德格尔书房中挂着一对条幅,上面是萧师毅为他书写的《老子》十五章中的两句话:‘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横批‘天道’。海德格尔的理解是:‘谁能宁静下来并通过和出自这宁静将某些东西移动给道,以使它放出光明?谁能通过成就宁静而使某些东西进入存在天道?’”(张祥龙著:《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第90页)

    惟独沈善增在《还吾老子》中坚持采用帛书原文“浊而静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而不是将第二句通假为“安以动之,徐生”。他解释为:“女本意为女人,引申为幼小、柔弱。‘重’在古代可代称怀孕。这句话从字面上讲是‘女人怀孕而慢慢地生出婴儿’,但此语为比喻。故‘重’一语双关,《老子》中像推崇‘静’一样推崇‘重’,‘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本句中‘重’与‘静’对举,正与《老子》用语习惯相合。译为:‘像女子怀孕一样,弱小者持重,就能慢慢的萌发生机。’”这种释法不无滞涩,但大意与上面诸说也差不多。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两句话。

    先说这个“浊”。《阿弥陀经》里有所谓“五浊恶世”。“五浊”是哪五种呢?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劫浊就是时代混乱。劫就是时代,劫浊等于说,我们现在碰到一个糟糕的时代。

    见浊就是见解混乱,也就是价值观扭曲,没有正知正见。

    烦恼浊,烦恼离不开思想的问题,所以烦恼浊就是想东想西、乱想一通。《维摩诘经》里面讲“意调伏”,只不过在这里是“意不调伏”,就是没有条理、不清不楚、互相矛盾、颠三倒四。

    众生指的是众生的行为,众生浊的意思就是行为混乱,大家做人处事都没有章法,乱做一通。

    命浊是什么?就是炒短线,认为我的生命只有今天,没有明天。人们在想事情、做事情的时候,都没有长期的思考,没有永续经营的想法,顾得了今天顾不了明天,于是急功近利,只注意到很短时间的损益,没有长远的打算。

    这么多的“浊”,像不像我们的生活状态呢?中国的古人常把人生存的世界叫做“浊世”,形容英俊潇洒的年轻男子,会说他是“浊世之佳公子也”,忘记了曹雪芹公对男人的评判:“泥做的骨肉。”

    说到“浊”,就不免想起屈原,“举世皆浊,惟我独清;举世皆醉,惟我独醒。”悲剧的屈原,不懂得“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道理,他正好达成了神秀的“勿使惹尘埃”的理想境界。但当一个人与尘埃无缘时,他也就把自己的生命与自然割裂开了。

    泽畔的渔父像一位哲人,试图点醒屈原的迷茫之心,但他没有成功。屈原值得尊敬,但终未得道。老子把“修道”说得明明白白:谁能使浑浊停止呢?若在浊水中上下求索,水永无澄清之时。但只要安静下来,浊水慢慢地自然会澄清。静静的等待中,渐渐地会有一些微妙生动、不可言状的东西生发出来,而人也就因此得道了. 所以,当屈原喊出“世人皆浊我独清”时,老子却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都争着显示自己,如上海人口中的“灵光”,而只有我显得笨笨的。众人都能明察秋毫,只有我始终混混沌沌。你们要聪明,就让你们聪明去!你们要精打细算、斤斤计较,就让我独自保持外表的“和光同尘”和内心的清明洒脱!

    你观察过吗?表面看起来浑浊的水,静止下来以后,一点动静也没有,看似什么也没有发生,但它的沉清运动在缓缓进行,一刻也没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