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文:从汪晖“抄袭门”看中国学界的“中国模式”(南方都市报 2010-4-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35:58
从汪晖“抄袭门”看中国学界的“中国模式”类别:时事评论   浏览量:8061   版次:TM02   版名:南方评论 热点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4-11
作者:张传文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中国“新左派”代表人物、清华大学汪晖教授,迎来了最沉重的一次归国之旅。一篇学术举报兼学术批评的文章《汪晖的学风问题》在《文艺研究》发表之后,3月25日再被《南方周末》登载,搅浑了学术界一池春水。面对自己成名作《反抗绝望》抄袭的批评,远在美国的汪晖,抛给了人们“留给学术界澄清”的回应。    学界的澄清“撑而不清”    北大教授钱理群成了汪晖的首位辩护者。他称以今天的学术标准,汪晖在引文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但不是简单的剽窃,钱理群教授还称,汪晖对鲁迅研究的贡献不能否定,此事到此为止。    然而,钱理群如此澄清,非但没有使得汪晖事件“到此为止”,相反遭到了举报者王彬彬毫无顾忌地“痛斥”,这位曾备受尊敬的鲁迅研究者、自由学派的思想者为此也承担了重大压力。圈子里的人指出,钱理群和汪晖有很深的个人关系,今博学术网登载了萧夏林分析钱理群和汪晖的关系文章,指证在汪晖被解除《读书》主编后,汪晖和“汪迷们”(汪晖的铁杆支持者--编者注)在乌有之乡组织下在北大资源楼召开了一次声援支持汪晖批判自由主义的大会。令人吃惊的是,钱理群是这次大会的主发言人,钱理群赞美了汪晖,为这次所谓的《读书》事件进行定调《南都周刊》对此做过相关报道。    一位熟悉钱理群的北大中文系博士向本报记者表达了他的另一个观察视角,他以当年费孝通保陷入抄袭漩涡的王铭铭为例,认为钱理群可能同样是觉得汪晖的学术能力不错,不能一竿子打死,而且钱理群为汪晖的辩护也没有否定汪晖存在的问题。    在学界的澄清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按照媒体报道的说法,就是“多名专家称抄袭说难成立”,一度出现“王彬彬遭挺汪派围剿”的局面(《新京报》3月26日、《现代快报》3月28日)。诸多鲁迅研究者陆续发表了意见,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院赵京华称“王彬彬举的那些例子,80%属于引文、注释不规范,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不是道德层面的剽窃”,并反过来谴责王彬彬(《京华时报》3月26日);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也持大致相当的观点,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张梦阳则拿毛泽东的一些诗句说明问题,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唱天下白”等,直接来自李贺,但却推出了新颖的“化境”,从来没有人说毛泽东“剽窃”李贺(《中华读书报》3月31日)。    清华大学肖鹰教授发表文章称,这一近年来并不鲜见的现象,再次重演,令人在为中国学界深感悲哀的同时,难以沉默。在这一事件中,鲁迅专家集中向我们表现了对真实的刻意回避,表明鲁迅的精神在他们描绘的这个高度真实的形象上不再流传了,“这是对鲁迅的背叛”。    北大中文系教授严家炎3月30日接受《中国青年报》专访,扭转了学界澄清“撑而不清”的趋势。严家炎是汪晖博士论文《反抗绝望》答辩委员会的委员,他并不避讳汪晖存在的问题:“王彬彬先生文章中摘引出来的地方,确实证明汪晖与他人有多处文字基本上相同,却完全没有注明出处,前后也没有说明交待,用了一段跟别人几乎不差几个字的文字,你说这个部分是抄袭或变相抄袭,我觉得可以说。”    网络上,记者在浏览论坛时还发现,“中国思想论坛”在删除质疑汪晖的帖子时给出了这样的理由“学界已经给出澄清,淡化此话题的讨论”《新京报》3月26日的报道也称“大多数网友认为,就王彬彬文章所列举的现象来看,说汪晖‘剽窃、抄袭’过于严重,有人认为这种指责属于‘莫须有’。另有网友还认为王彬彬自己学风不好,过分沉迷于做‘引注规范’的‘纠察队员’。”    “倒汪”和“挺汪”派在网络上你来我往,好生热闹。对于汪晖“参见”式抄袭带来的争议,豆瓣网友V IV O、欧文对《反抗绝望》继续做了补遗抽查,发现了多处完全没有注明出处的涉嫌抄袭,4月8日《南方周末》又发表了这部分的网友调查。    中国学界的“中国模式”:人情大于规范?    不得不说,这些学者和拥泵的口水仗,在中国学界难得一见。每一个人在谈到当今学界的风气时,都会表现出痛恨有加的模样,但真正指名道姓批评某人的事件,却十分鲜见。但是,这样的口水仗,在鲁迅的时代,是常见的。比如陈源就曾指责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抄袭日本学者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鲁迅对此做了低调认真的长篇回应。    也 许 正 是 在 这 个 意 义上,严家炎教授向媒体称,虽然《反抗绝望》是汪晖20年前的博士论文,但现在再去讨论当年的疏漏,对于纯洁和改 善 我 们 的 学风还是有好处、有必要的。    4月8日,有豆瓣网友zhyl发帖称,“昨晚邓正来到南大演讲,有人问邓先生怎么看待汪晖事件,邓先生说话很保守,并告诉听众,最近几天汪晖通过Em ail和他讨论所谓的学术规范。这个曾经主张坚决反对学术腐败的人对于此事的表态,耐人寻味”。    事实上,在整个调查中,记者发现,学术规范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共识,相反甚至有人提出,西方式的学术规范会不会成为真正的思想大师的羁绊?潜意识中,中国读书人的意识并没有严格的学术传统接上轨。网络上还出现了一种可以与西方学术规范“断链”(delink)的说法。梁文道发表文章《论抄袭》时就颇感迷惑,那些指控铁证如山,“只不过我仍然宽容,或许是因为中国大概连读书人抄东西算不算抄,也有一套自己的‘中国模式’,这三十年走过的路恍如迷雾,我真说不清它究竟是怎么回事”。    举报者王彬彬:那些可怜的汪晖支持者    南方都市报:网络上很多人质疑你的动机,当然这是不符合公正逻辑的。如果请你退让一步,你和汪晖有没有派别间或利益间的潜在冲突?    王彬彬:什么“派别”,什么“利益”,纯粹是有人要搅混水。我与汪晖先生之间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个人利益问题。    南方都市报:汪晖本人回应,需要学界做澄清,现在有不少学者出来挺汪晖,你觉得钱理群、赵京华以及孙郁的表态,有没有问题?有没有看到三联编辑舒炜发在《北京青年报》的文章《“王彬彬式搅拌”对学术的危害》,如何评价?    王彬彬:并没有很多学者出来为汪晖先生讲话。钱理群等人的表态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按他们的说法,“剽窃”和“抄袭”两词从此可从词典中消失,而“剽窃”和“抄袭”的行为,将合法化或半合法化。至于舒炜,我保留起诉他和《北京青年报》的权利。    南方都市报:对于目前网络上还有很多汪晖的支持者和粉丝,你如何看待挺汪的观点和逻辑?你认为汪晖为何会有那么多的支持者?    王彬彬:从网络上的声音,是很难确认人的多少的。”犀利哥“不过是四个年轻人炒红的。我对他们网上的唾沫横飞一笑置之。当然,也有些可怜他们!    南方都市报:如果汪晖接下来不予回应,该怎么办?正常的学界调查程序,应该是什么样的?您期待学界做出什么反应?您希望最后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王彬彬:这些事我还没有考虑。我只是觉得,此事应有一个明确的是非。大家想一想,如果以后清华或任何一个大学的博士论文或教师成果,出现汪晖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如果此种行为成为风气,合法化或半合法化,那是什么局面?总不能汪晖可以这样做,别人就不能吧?    中国社科院的一份核心期刊的编辑向本报记者表示,他们经常遇到抄袭的情况,最近也正巧在处理一起抄袭事件,当事人的抄袭非常高明,是从外语翻译而来,这一事件最后认定后将予以公开。他认为,对于抄袭,应持有一致而简单的认定标准,可以参见国外教科书对学术论文抄袭的定义———“当你用了别人的文字或观点,但没有注明出处,你就是在抄袭,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当你注明了出处,但是直接引用了他的话而没有用引号或使用大段引文格式,这也是抄袭。你写的文字要是与原文非常接近,以至于对比你和原作者的文字,你发现如果没把原文放在边上,你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话,这也是抄袭。”    读书人窃书不为偷,学术规范不能得到普遍认可,学术成果难见创新,都与学术不端调查程序的失却有关。具体到汪晖教授20年前的抄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启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学术不端的责任追究,并没有时限,授予其博士学位的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应该视学术声誉为生命,立即启动调查程序,通过调查、听证,结束媒体辩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有稍微不同的看法,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对于汪晖20年前的论文存在的问题,在认定上,应是抄袭,在追究上可以从宽。如果换做自己,葛剑雄认为他会做出回应,但如果汪晖不做回应,那也没关系,可以认为他本人是已经默认了事实,对此没有异议。“学风建设,首先需要纠正错误,在这个基础上,对个人的历史错误,不一定予以追究,过去从宽,今后从严”。    或许,与中国的企业家一样,很多中国学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原罪”。但在学者丁东看来,从写学术文章的具体操作上,不能说上世纪80年代存在普遍不规范的现象,不能说中国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或新千年开始才有学术规范,那根本不是事实。丁东回忆说,80年代他的妹妹是北京出版社的编辑,北京广播学院第一届研究生当时写了一本电视剧概论,当时这样的书还是有原创性的,但里面有一章抄了陕西的一位老教师,结果老教师不依不饶,当事人不得不被迫检讨,最后能保住教职,简直是脱了一层皮。丁东认为,当时整体的学风要比现在好得多。    这次汪晖“抄袭门”之所以越发升级,很多汪晖的支持者将其归结为“派系斗争”。葛剑雄教授认为,学术批评不应该考虑行为者的动机是什么,这就好比小偷抓住了贪官,小偷本身有罪是另外一回事,但贪官的罪也要治,更何况现在不能证明王彬彬与汪晖有个人恩怨,而且即使有个人恩怨,王彬彬的批评对的,那也无所谓。    对于谴责举报者王彬彬的做法,葛剑雄认为,有些人根本不讲事实是不对的,这种不正常现象,当初长江读书奖评奖的时候就出现过,学术问题掺杂进个人感情是不好的。这恰恰反映了学术界存在的问题,大家不是服从真理和事实,而是依托个人的感情。    □本报评论记者 张传文#addvotes { width:558px;margin:20px auto;border:0px;}为本文添加投票 标 签:本文地址: 转贴:
         34
  • 1
  • 2
  • 3
  • 4
  • 5
 0.0http://gcontent.nddaily.com/7/73/7736debbc2c6bca5/Blog/ee2/38d009.html
http://epaper.nddaily.com/A/html/2010-04/11/node_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