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系统学习机制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42:21

答疑系统学习机制的分析与思考

张银

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 山东青岛 266003

摘要对于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相关探讨,有针对中外的比较研究、有针对系统创建的技术考量……在笔者看来,这些基于热点的尝试是有益的,将有利于答疑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但经过调研和实践探索发现:以往的相关探讨过多倚重技术因素,忽视了对于答疑本身,特别是对于答疑的学习机制的探究。技术只是促成因素,教育的问题还需要基于教育的解决方式,在笔者看来,刘‘于答疑系统的探究仍需从其本质问题着手。

关键词】答疑系统;学习机制;网络技术

G442B1009——458x(2006)02--0036——03随着网络技术教育运用的不断深入,基于教育理念和功能设计开发教学、学习系统不仅得到信息界人士的青睐,也引起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基于网络的答疑系统就是一例。整合了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答疑系统以其在答疑行为上的时空延展性、答疑内容上的资源多样性等优势提供了高效率、高质量的学生与教育资源的交互,不仅成为网络教学的重要支撑部件,也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对于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相关探讨,有针对中外的比较研究、有针对系统创建的技术考量……在笔者看来,这些基于热点的尝试是有益的,将有利于答疑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但经过调研发现:以往的相关探讨过多倚重技术因素,忽视了对于答疑本身,特别是对于答疑的学习机制的探究。笔者也曾作为系统的创建者参与了答疑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在笔者看来,技术只是促成因素,教育的问题还需要基于教育的解决方式,对于答疑系统的探究仍需从其本质问题着手。

一、答疑的缘起——答疑的学习机制分析

人们常说“学贵有疑”,无论是在传统学习中还是在网络学习中,只有了解疑的缘起,才能更好地解答疑惑,而在这一过程中,质疑和释疑是互动的过程,要想很好地释疑,了解质疑的原因和渠道都将是首先需要解决的环节。在教学、学习过程中,有针对于抽象概念提出的疑问,有针对理解上的歧义萌生的疑问,也有针对于操作上的失误产生的疑问。这些疑问的产生源于很多因素,有的来自于教的过程,有的来自于学的体验,也有的来自于学生自身水平以及所处的地域环境。可以说,问题在表面上看来是多样的、随机的,但通过不断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我们发现,很多问题均可以归结到两点上: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涉及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往往是真正阻碍学生继续学习的关键,而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就成为了答疑的重要策略。

重点,就一般理解而言是指学科知识系统各个有机部分的结合点,由于其所储存和携带的信息具有多向导性的特点,往往起着承上启下、沟通左右的作用,因此,就成为了学习内容的核心部分。重点通常被分为三种:

(1)简单性重点,指的是概念、定理等。虽然此类知识点的描述语句不多,但所蕴涵的信息却是丰富的,可以说字字都是关键,这就决定了这些重点内容具有了更多抽象性。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定理,将其以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就成为了一种很有效的解决策略;

(2)复杂性重点,指的是包含多个概念或多层关系的知识点。要理解该部分内容,就需要理清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脉络,因此,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就是选用“分解”法。我们知道,任何复杂问题都是由简单问题构成的,一旦将其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桥梁性重点。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学习新内容时,需要借助以往所学的知识,旧有的知识可能是处于上位的(旧知识从含义上能包容新知识),也可能是处于下位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一个方面或一个分支),学生对于旧有知识的理解程度越好,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就越快,因此可以说,新知识的习得是依赖于旧有知识的桥梁作用而完成的。因此,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就是“搭建桥梁”,即帮助学生回忆起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

难点,是指那些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以及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容易导致“卡壳”、短路的知识点。很多难点处在网络状的知识结点上,即难点与重点重叠,也有难点并不处于结合点上,但由于它阻碍了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的途径,也就同样具有了解决的必要。难点一般被分为四种:

(1)语言析出障碍型难点。科学性是学习内容的首要属性,这就要求知识在表述上要准确、严密,两个看似相同的概念可能有着截然相反的含义。因此,对于那些缺乏知识的深层理解或理解不够透彻的学生来说,相似知识点的混淆以及理解上的歧义就会经常发生。针对于此,进行相似知识点的辨析就成为了解决该类难点的重要策略;

(2)冲突型难点。当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以往的认知发生“冲突”时,新知识因难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而成为了学习中的难点。难道是真的发生冲突了吗?其实不然,这主要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定势产生并始终存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习得,思维定势不断得到强化。一方面,思维定势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使问题的解决更为规范、严谨;但另一方面,思维定势又制约着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当新的知识所包含的思维方法与之相异时,它便成为了影响知识习得的障碍。因此,帮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变换不同角度、转换新的思维方法去理解新知识就成为了解决该类难点的对应策略;

(3)操作障碍型难点。就知识点本身来说,学生并不存在理解上的问题,之所以成为难点,就在于,当将这些具有操作性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中时,如果出现结果数据偏差或错误结果,学生常常会产生疑惑。这就需要引入分步骤的引导策略,通过不断的设问,引导学生避开歧路,最终获得理想的结果;

(4)空挡型难点。当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较大的“落差”,即学生很少有过与新知识相关的体验时,新知识就成为了学生的知识空挡。该情况的产生主要源于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我们知道,感性知识是理性知识的基础,接受新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如果一个客观事物突然出现,学生此前对此无任何感性知识,那么他从理性上认识这一事物:将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提供给学生“先验性体验”,即在学生接受新知识之前,给他们提供较多的与之相关的感性信息,从而帮助他们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针对于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为答疑的策略选择提供了帮助,传统教育中如此,网络答疑中亦如此,事实也证明,只有将这些行之有效的策略转化为答疑系统的功能模块时,网络答疑才能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目前对于答疑系统在此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却往往受到忽视。

二、答疑的现在时——网络答疑的再审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答疑是网络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在网络教育发展的初期,笞疑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对网络教学的效果调查中,64.9%的学生认为有问题不能及时向老师反馈是网络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而有74%的学生在关于影响学习的最大障碍的调查中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样,建立适应网络教学的答疑系统也就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如何做?

在笔者看来,首先,需要理清两种认识:

(1)技术之于答疑。诚然,网络的介入改变了传统答疑的面对面交流方式,使得网络教育中的疑问无法通过传统方式解决,但网络也带来了时空自由、资源丰富的新体验,“解铃还需系铃人”,解决网络所带来的问题,还需要基于网络来寻找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技术拓展了答疑的运用理念,为答疑系统的创建提供了工具支持。从网络答疑名词的出现到各种特色答疑系统的应运而生,笞疑系统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的不断运用,答疑系统被注入了更多的智能性因素,很多研究者也致力于将更先进的技术运用到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中。应该说,这一做法对于答疑系统是好的。但若将答疑系统的发展转向于对技术的依赖的话,相关技术的发展将成为答疑系统发展的瓶颈,而笞疑系统的开发也就有了舍本逐末之嫌。

(2)答疑之于技术。技术之于答疑系统的作用是必要的,但技术并不是答疑的全部,因为答疑系统最终要实现的是其基于技术的答疑功能,而非技术功能。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指出的那样,无论答疑的外在形式如何,答疑的本质不变,只有了解了质疑的过程才能准确释疑,也唯有这样,才能凸现答疑系统的不可替代性。而以往将电子邮件、留言板、BBS、聊天室等信息交流系统用于实现笞疑功能的做法,一方面因忽视答疑本身而使得答疑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也因并非为教育“量身定做”而与答疑需求存在偏差,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同样,目前那些过分倚重技术,以“高技术投入才能高产出”思想指导的系统开发者的做法也因轻本质分析而欠妥当。

其次,在信息技术普及运用的今天,很多事物都因技术理念的渗透和技术手段的运用而发生改变,其中不乏成功的例子,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可从它们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此,举两例以做参考:

(1)Microsoft的启示。微软公司推出Windows操作系统以来,该系统以其具有多窗口、菜单操作以及联机帮助等“用户界面友好”的特点而最终成为了软件业的标准。几乎在所有的Windows应用软件中,都有联机帮助系统,联机帮助系统作为应用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应用软件的各项操作提供了详细的帮助信息。在这些信息的指导下,用户能很快地学会如何使用软件。在Windows帮助系统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疑难解答,它指的是,在对Windows操作过程中,若出现异常情况,由于潜在的问题难以识别,便可以通过求助于疑难解答来获得较具针对性的答案。疑难解答的操作工具有两种:交互式疑难解答和错误消息支持。交互式疑难解答可一步步地帮助用户识别并解决许多常见问题;错误消息支持指的是通过点击常见错误消息上附加的“帮助”按钮,可获得解决该问题的帮助主题。

启示:上文的学习机制分析中我们提到操作障碍型难点,微软的这一解决策略用于解决这一类问题是非常适合的。我们也知道,学生通过答疑系统解决问题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获得答案,而且对于学生来说,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比知道结果更为重要,这样,她(或他)可以借助习得的方法去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因此,在答疑系统中,引入分步骤的引导策略,引导学生找寻问题的症结就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分析,我们也注意到微软的疑难解答存在的不足:由于是单机版,疑难解答中所呈现的问题及答案是在开发过程中早巳被定制好的,在使用过程中无法对其进行填加和修改。我们知道,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随机的,随着实际操作的不同,问题也会随之变化,而且,解答方法也不具有唯一性,新的解答方法会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因此,缺乏开放性和交互性就成为了微软疑难答疑的不足,而网络却可以弥补这个不足,网络答疑在这方面扬长避短就能发挥其答疑功效。

(2)组件的启示。组件的概念最初来自于软件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且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软件组件强调软件资源独立的、黑盒式的可重用性,即编程人员无须知道组件的原代码,也无须对组件进行重编译,根据组件的功能就能构造新的应用程序。可以说,软件组件技术的实现,使得编制程序像搭积木一样简单。

启示:在网络教育中我们也要学习搭积木的技巧,即在网络教育环境的设计、开发中,将答疑系统等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进行独立设计、开发,一方面可以通过直接嵌入的方式为多样的网络教学过程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为答疑系统提供了开放的、可拓展的空间。

三、答疑的将来时——答疑系统发展趋势思考

答疑系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方面是源于技术的不断更新,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被用于系统的研发上;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人们对学习本身的日益关注,更好的方法、策略被用于系统的优化上。在笔者看来,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如果说前者是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后者可被看作是充分条件,因为作为一种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网络技术不是唯一的,其他技术手段亦如此,它们虽然标志着教育发展的一段历程,但它们不能代表教育的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会有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出现并应用于教育之中,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在纷繁变化的情境中把握自我,寻求教育的最优化。在技术的即定发展阶段,探究如何应用策略发挥答疑的最大功效是笞疑系统开发者所需要做的事情,而这也正是答疑系统的使用者所最为关注的。

【参考文献】(略)

文章选自《中国远程教育》(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