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以是“苏霍姆林斯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16:33
博览人语
人人都可以是“苏霍姆林斯基”       钟  石                                      
叙                                             
最好的纪念                         窦桂梅      
一个也不能少                       侯登强
礼貌,是要具体教的                 苏 
老师,我再做什么                   杨 
他笑了                             吴 
新来的老师不“唠叨”               王永军
爱吃野菜的庄老师                   余显斌
在走近时感受温暖                   廖学军
我的博客,我的传奇                 郭学萍
迟到                               张芳君

人物志                                           
杏坛珍雨
    ——记语文名师庄杏珍           王晓奕
征                                             
魏书生,我教育生活中的重要他人     翟运胜
关于秋天的纪念                     冯 
前行的路上,有朋友真好             杨雪梅
母亲的“真理”                     黄兵先
人文课                                           
苏霍姆林斯基永远照耀着我
    ——答本刊记者问                李镇西
关                                             
以智慧之爱滋润留守儿童的心田
——留守儿童教育对策谈       黄行福  范明刚
理想·理解·理性      
——从时装秀到名师的公开课           王文芳
视                                             
生活、公民常识与写作                 梁卫星
捏糖人的教育逻辑                     唐金龙
教师的知识算不算“知识”             李志欣
职业旁通的启示                       项 
杏坛喻言                             王宝琦
书                                           
情趣·情理·情调
——读周国平《宝贝,宝贝》           魏建宽
将生命寄存在书架上                   赵 
我们都是丁春秋                       铁皮鼓
艺                                           
生命的两个出海口
——一个中学语文老师的唐诗&摇滚之旅
                                     夏  坤              
生                                           
和女儿一起看电影                     王木春
文                                           
戏看                                雪小禅
鄱湖扳罾                            川 
从梦境开始                          李存刚
送礼                                黄助昌
阳光袈裟                            梅玉荣
短歌一组                            邱绪胜
玉树,我为你祈福                    李朝晖
品                                        
像一阵细雨洒落心底                  苗旭峰


——博览人语——

人人都可以是“苏霍姆林斯基”
 
钟 
 
    每到六月,老师和学生都格外的紧张与忙碌,因为在这个月里,大家要面临诸如高考、中考和小考之类的考试。自然而然,这个月里,孩子们成了家长们关注的焦点,更成了社会关注的主角。其实,在广大家长和老师心里,关注的常常是孩子们考得好不好,考试发挥得正常不正常。孩子们的成长也便被细化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分数。当大家的掌声和笑脸都送给了极少数“好学生”时,我们正在抛弃着沉默的大多数,也在放弃着真正的教育。
    怀特海曾说过,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剩下的东西”,是使每个学生的天性和能力都得以健康成长的品质,是使学生们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的基础;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们都有“剩下的有价值的东西”,不是我们灌输给他们的“知识”;真正的教育是将所有的学生都塑造成幸福的人,不再会有沉默的大多数,因此学生的分数代表的只是诸如考试之类的细节,并不代表学生的幸福指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都能收获到成长的喜悦……这就要求我们回归教育的常识,回归人性,回归到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面。孩子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教育也就是慢的艺术,真正的教育要抛弃急功近利。老师如农夫,无论自己耕种的是贫瘠山林,还是肥沃的原野,我们都没有理由抛弃发芽成长的种子,放弃耕耘。我们向教育大师们学习的,也正是他们对真正的教育的叩问与追求。在这一期里,刚离开我们的霍懋征老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我最喜欢小生命”的博爱内涵;语文名师庄杏珍告诉我们,师者要永远保持着一颗如同孩童般无邪的心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传承我们的是,心怀教育理想,脚踏实地追寻真正的教育。
    追寻真正的教育,是对任何一个学生的不抛弃与不放弃,是对爱心的坚守和对名利的淡泊。罗素说,老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国;周国平先生补充说,今天,老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金钱和名利。如果我们名利至上,那就会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在应试主义盛行的今天,也许“我们都是丁春秋(铁皮鼓老师语)”。好在我们身边的许多老师,正在努力追寻着真正的教育。比如,上公开课时,侯登强老师的“一个也不能少”;比如,面对需要帮助的学生,那个“爱吃野菜的庄老师”把学生的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比如,吴斐老师看到了一个曾被老师抛弃的“他”灿烂的笑脸……还有黄行福等老师,把关注留守学生这一社会问题看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见本期“关注”)。
    正如李志欣老师所说:“其实我们都是一个个‘苏霍姆林斯基’,只是我们有时只是想想而已,并不想真正的像苏氏一样,奉献于教育,坚守教育,创造教育” (见本期“视点”)。是的,只要我们坚守教育信念,都为真正的教育尽点力,做点事,也许我们人人就会成为“苏霍姆林斯基”,至少我们也将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