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學與地質學(一)~摘自六愚著作稿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32:04
 
風水學與地質學(一)~摘自六愚著作稿件
春秋末期,吳國伍子胥向閻閭建議,如果要稱霸於諸侯必須「先立城廓,設守備,實倉廩,治兵革。」,因而闔閭乃令伍子胥重建姑蘇城廓;伍子胥上觀天象,下測水文地質,並在原有吳子城的基礎上,擴建闔閭大城,亦即現在的蘇州城。根據《吳越春秋》記載:「闔閭元年,..子胥乃使相土嘗水,象天法地,造築大城。周回四十七裏,陸門八,以象天八風,水門八,以法地八聰。築小城,周十裏,陵門三,不開東面者,欲以絕越明也。」。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也有一段故事:「吳王闔閭元年,既周敬王六年。闔閭訪國政于良臣伍子胥說:『吾國僻在東南,險阻卑濕,又有海潮之患,倉庫不設,田疇不墾,國無守禦,民無固志,無以威示鄰國,為之奈何?』;伍員說:『臣聞治民之道,在安居而理;夫霸王之業,從近制遠,必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革,使內有可守,而外可以應敵。』。闔閭說:「好!寡人委命於你,子為寡人圖之。」。伍員乃相土形之高卑,嘗水味之鹹淡,乃與姑蘇山東北三十裏得善地,造築大城,既今蘇州城址地所。」。
據明朝.嘉靖《溫州府志》記載:「晉明帝太寧癸未(323年)置郡,初謀城于江北,郭璞取土稱之,土輕;乃過江,登西北一峰(今郭公山),見數峰錯立,狀如北斗,華蓋山鎖斗口,謂父老曰:『若城繞山外,當聚富盛,但不免兵戈水火;城於山,則寇不入斗,可長保安逸。』因城於山,號斗城。」;郭璞對於溫州郡的城建,若是僅按風水原理的話,應建在甌江北岸,坐北朝南,然而經過郭璞經由實地墈察,並對南北兩岸的土壤取樣比較後,發現同等容器的土壤,北岸的土輕,南岸的土重,遂決定建在南岸。郭璞對於土質實地的比較作為,就是我國古老科學的「土會法」即「土宜法」;以當今科學的角度而言,這是因為甌江北岸土壤是流水沖刷沉積下來的江塗泥而成,以建築的角度而言,基礎不夠堅實,土地承載力不大。而南岸的土壤是山區沖刷沉積的砂礫土,基礎厚實,承載力強,故而郭璞決定溫州城建築在甌江南岸。
「嚐水相土」是風水學不可或缺的基本認知之一,這是《詩經.公劉篇》所謂「陟則在巘,復降在原。..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岡。..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一脈相承的基本風水態度;《葬經》有所謂「五不葬」之說,即童山、斷山、石山、獨山及過山。童山勢因為「土色焦枯,草木不生,山嶺光禿之山。」而不葬;斷山是因為「山勢橫斷,星峯剝換跌斷。」而不葬;石山是因為「峞岩崢嶸,怪石突怒,頑惡之石。」而不葬;過山是因為「其勢未止,滔滔而去,挽之不住。」而不葬;獨山是因為「無疆護拱持,山水不會,單山獨龍,四顧不應。」而不葬;而風水術中也有所謂「十不相」,首先就提到「不相粗頑醜石」,這些風水學的觀點,就是地理學的地質學的思維。
宋仁宗年間王洙《地理新書》中,對於建築前的土質鑑定,並由當時的官方提出了「土壤虛實吉凶」法:「凡建城邑及營,內外宅掘地,方深一尺二寸,出壤土細粉之,餘還坑內,勿按抑之,明旦起視土,盈起者吉,減下者凶;又土實一斗秤之,重六七斤凶,八九斤吉,之自如重十斤以上大吉;又法,入地深三尺,取實土方一寸平秤之,重三兩者凶,五兩七兩居之,自如九兩以上大吉。」。用現代白話的解釋而言,就是在選定後的建築基地中,先在地基上挖一尺二寸立方的坑洞,再將所挖出的土壤搗細,並加以過篩後,在將該土壤復填於坑內,填平但無需壓實,隔日早上在觀察期變化,若是該土有拱起的現象,就表示地氣旺,則為吉地;《陰陽定論》:「地之吉氣湧起,故土亦隨之而凸也。」;若是該土為下凹,則是屬地氣衰弱,不吉。另外一種方法是以重量法檢測地質,一樣也是在基地之中取出一斗立方的土壤,如果該土壤的重量僅有六七斤的話,則表示重量過輕,不適合建築,若是重量為八九斤的話,就表示該地基土質的質量不錯,可以承載建築物在上,屬吉地;若是該土重達十斤以上者,屬大吉。另外一種重量法是在地基中,挖至三尺深之處,取其土壤容積一寸立方,再將該土秤之,若是僅有兩三兩者,表示土質太鬆,重量不夠,凶;若是土重為五兩至七兩之間者,次之;若是重量達九兩以上者,大吉。古代這種地質稱重法,竟然也決定了城鎮地名,台灣雲林地區的斗六市,是因為當地一斗容量的土方重量大約為六斤而的名。而這種兼顧容積、比重及重量的地質土壤檢測方式,以現代地質科學的角度來看,卻有其道理;科學證明適宜做建築用地的土壤為砂土及黏土;而有機土及泥炭土含量過多時,土質必然較為鬆軟,故而比重相對較小,不能做為建築的地基。尤其是現代建築發達,建築物多往高處發展,土地承載力的計算,實為現代建築科學中,不可或缺的考量。http://www.zgfsxy.com/web/viewarticle.asp?userid=545899&lanmuid=3492480&contentID=1369730
事實上,風水學對於地質的重視,是自古以來一脈相承的觀念;《尚書.禹貢》就把九州土壤劃分為白壤、黑墳、白墳、斥、埴墳、塗泥、壤、墳壚、青黎、黃壤等十類;而《管子.地員》更把九州的土壤劃分為十八類九十種。《周禮.大司徒》也提到我國古人早期的辨土之法:「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皁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動物宜羽物,其植物宜覈物,其民專而長津。四曰墳衍,其動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莢物,其民皙而瘠。五曰原隰,其動物宜驘物,其植物宜叢物,其民瘠豐肉而庳。」;《淮南子.地形訓》已出現將地質與人性相關的觀察:「堅土人剛,弱土人肥,壚土人大,沙土人細,息土人美,耗士脈人醜。」。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