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包容的增长才能可持续增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53:10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这一短语能够得到迅速传播,主要归因于国家主席胡锦涛曾于去年和今年在亚太经合组织的相关会议上两次提及。这个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概念,得到了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在政治家的语境里,一旦某个带有政治色彩的概念被反复提及,则此概念往往已经不只是一个口号或者愿景,而很有可能化为具体的政策实践。在此意义上,人们可以看出,中国在试图修正传统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已经对未来更长远的追求目标有了明确的安排。

  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到包容性增长,其中的内涵既有所区别,又彼此相联系,一脉相承。“包容性增长”内含着两个关键词:包容与增长,与“可持续”互为必要条件。也就是说,经济、社会发展如果不能可持续,则“包容性增长”只能停留于政治愿景;反之,缺少包容的增长,也实现不了可持续增长。

  就含义而言,“包容性增长”至少包括了这样的目标:一个是通过高速、有效以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与发展机会;二是确保人们能够平等地获得机会,提倡公平参与;三是确保人们能得到最低限度的经济福利。

  由此可以看出:其一,经济增长在整个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作用,无可比拟,缺少了“高速、有效以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则社会发展与进步无异于空中楼阁;其二,“包容性增长”强调机会平等与公平正义,强调将社会所有人都纳入到发展进程中;其三,“包容性增长”强调保底的福利原则与人本情怀,强调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原则。

  从上述原则中还可以看出,“包容性增长”讲究的是兼容并蓄、追求社会融合,在强调机会平等与共享精神的同时,反对的是排斥性增长、断裂式增长,反对歧视性分配。近些年来,既得利益者对边缘化的贫弱阶层与群体的社会排斥日益明显;权贵市场经济之下的权钱大肆结合,是“撕裂”社会的主要黑手;在分配领域,分配不公现象十分明显,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等等。用社会学者孙正平的话来说,这些都是社会肌体不健康的表现,是“社会溃败”、机能失效的源头。无疑,这样的社会现象,与“包容性增长”的内涵格格不入。

  有必要指出,尽管“包容性增长”倡导公平,但强调的是机会平等,而非简单的收入均等,不是搞“平均主义”;尽管“包容性增长”拒斥两极分化,但保护合理的差别;尽管“包容性增长”强调共享、确保底层福利,却不是主张过度福利主义。“包容性增长”不是要抑制社会活力,不是在主张公平的同时损伤效率,其彰显的是民本情怀,弘扬的是社会包容,追求的是社会和谐。

  事实上,“包容性增长”的概念之所以迅速得到社会响应,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确实是这个时代命题,准确呼应了社会的诉求。中国经济、社会需要科学发展,需要“包容性增长”,这很容易成为共识。因此,就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而言,关键是如何将这一概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与实践中。

  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必须在经济领域坚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加快转变,可持续发展就无法保证,“包容性增长”也就很可能随之停留于口号层面;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有必要执行必要的公共干预措施,包括落实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特别是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在城乡之间逐渐实现机会平等,并以民众日益享有行使民主权利的广阔空间来保证机会平等;要实现“包容性增长”,还必须反对一切形式的特权,包括政治特权和垄断特权等,恢复社会肌体的健康,并努力弥补民生“短板”,保障惯性贫困者的基本生存权。

  当然,“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不会脱离于现实国情。对“包容性增长”的追求将与社会矛盾的消弭结合在一起,这注定是一个艰巨的时代任务。而“包容性增长”概念的国际扩展,则是要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由此,“包容性增长”的含义有了更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