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故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9:36:16
(2010-10-29 11:00:13)转载
分类:音画欣赏
',1)">
望故乡
遥望故乡在东方,
神州文化源流长。
长安古道因缘牵,
岳武忠魂香火旺。
忠孝仁义德为本,
古圣先贤史流芳。
敬天顺道民安康,
盛世天朝神韵扬。
遥望故乡山水长,
我的故乡在东方,
华夏情怀梦牵绕,
父老乡亲未曾忘,
岁月沧桑千百度,
悠悠古风心神往。
温馨祝福寄眷恋,
高歌一曲望故乡。

演唱:杨建生是维基百科全书中收录的七位世界著名女低音歌唱家中的唯一华人,杨建生的歌声常常使人落泪,包括不懂中文的西方人。行内人说,一看杨建生曲终谢幕落落大方,就知道她是哪个档次的演员。
一九八八年在中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萤屏奖的杨建生,现居德国汉堡,一九九四年在汉堡音乐和戏剧学院声乐系进修,应汉堡歌剧院邀请,多次在德举办个人演唱会,是维基百科全书中收录的七位世界著名女低音歌唱家中的唯一一名华人。
亲炙世界首席大师
杨建生出生在杭州,父亲是电影摄影师,母亲是话剧演员,家旁边就是浙江越剧团、浙江歌舞团。从小生活在艺术氛围中,并没有引起她从事演艺的激情,相反的对从艺产生厌恶,因为她看到了许多舞台上演戏、生活中也虚假的人。然而天生的独特音色,仍牵引着她走上上天安排的道路。
一九七六年杨建生在一次到上海游玩的偶然机会,被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乐团同时录取,并结识对她日后做人及歌唱艺术都有重要影响的世界著名音乐家沈湘老师,开启了中央音乐学院三年正规训练及中央乐团正式的演唱生涯。
一九八三及一九八七年,杨建生分别考上世界首席男中音基诺贝基(GinoBechi)及世界首席男低音尼科拉.罗西雷梅尼(NicolaRossi-Lemeni)到中国办的大师班,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及演出。“这个大师班特别难上,要求也特别严格。当时我们在台上受训时都要达到他的要求,而下面坐着几千个都是声乐界的专家、歌唱家在那儿听课。在这期间,英国著名指挥家约翰.沃迪斯(JohnAlldis)来北京与中央乐团合作指挥两出古典音乐剧《所罗门》与《米赛亚》,我也在这两出音乐剧中担任主要角色。”
而沈湘指出杨建生音域的独特性,则为她日后回归中国音乐预下伏笔。“沈湘老师曾说我这种嗓子比较少,是真正的女低了,美国的玛丽亚.恩蒂森是世界公认最棒的女低,但我的声音比她还要低,可以说西方歌剧里没有我的角色。所以,后来应汉堡歌剧院邀请来德国后,我开始尝试适合自己的中国音乐艺术发展道路。”
声乐艺术家在中国的滑落
对于声乐家在中国的处境,杨建生表示,在中国,真正的艺术家是非常痛苦的,没有选择的余地,“它要你唱甚么你就得唱甚么,它允许你唱甚么你才能唱甚么。”很多艺术家沉迷在物质利益当中,被经纪人牵着走,把艺术拿来赚钱。现在有的歌剧也很可怕,有时是变态的裸体,有时是阴森的妖魔鬼怪。
杨建生说:“我当年一进中央乐团后就感觉很孤独和沉重,因为表演、晋级等都要靠拉关系走后门,得去跟领导拍马屁套近乎。我不干这种事情,一天到晚就在琴房练歌,在二级上一待就是十多年,直到九四年出国。”
“我觉得唱歌是我的一个天职,神赋予我这个嗓子,绝对不是白给的。我每天都要练声,有音乐会也练,没音乐会也练。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有责任将善的、美好的带给观众,如果你唱一首歌,就要给人们一种正念,让人们得到心灵的净化。”
杨建生表示,后来越发的感觉压抑和悲哀。由于那些无病呻吟的流行歌曲充斥整个市场,导致真正的声乐家们吃不上饭。
她说:“那是一段屈辱的、不堪回首的日子。真正有人格、有气节的艺术家在中国很难生存。那时只有两条路:一是与他们同流合污,二是出国。我选择了出国。在国外,哪怕要靠打工养活自己,毕竟我还可以选择我想唱的,起码我有追求真正艺术的自由空间。一个艺术家不能选择自己想唱的,把艺术用于赚钱,甚至违背自己的良心唱自己不该唱的,那是很可悲的,等于自毁。”
中国古曲与民歌传扬国际
一九九四年,在德国汉堡举办了几场独唱音乐会后,有西方艺术家问杨建生为甚么不唱中文歌曲?这激发了她一种强烈的寻根的愿望。杨建生回中国二十多天,找了五十多首,包括《阳关三叠》等古曲以及不同风味的民歌。经过一些准备,一九九六年杨建生发表了几场中文独唱音乐会,得到的反馈是“太好听了!”“和我们相通……”西方艺术家觉得中国民歌很有特色,华人温文尔雅、含蓄的风格非常高雅。
这套中国作品音乐会给杨建生上了一次大补课,她说:“我才懂得,中国作品其实是有它自己很深的内涵与韵味。西方音乐最早可能只能追溯到几百年前,而中国文化几千年了,文字记载下来的、乐谱记载下来的就有一些东西,只是我们中国人不知道去挖掘自己文化的瑰宝。”
二零零四年海外华人新年晚会上,杨建生唱了一首《中土情怀》,许多观众刚听这首歌时眼泪就哗哗往下流。杨建生说:“这是因为中国人在骨子里有他自己的文化意识,忠孝仁义、敬天知命。这首歌里唱道:‘日出而作日落息,春赏桃花秋看菊;男耕女织童子乐,积德行善晓因果。’我想这大概是人们向往已久的,不希望一天到晚斗来斗去的那种东西,都希望能够享受上天或神赋予人的善的、美好的东西,是发自内心的对中华文化精髓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