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的池子就是股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56:20
周小川的池子就是股市
 
2010-11-9 每日经济新闻
 
    周小川的池子引起大众兴趣,大家想看看池子里究竟有些什么宝贝。
 
    11月5日,周小川先生在北京表示应对套利资金的两个办法:一是下大力气防止套利交易发生;二是在总量上进行对冲,将短期投资性资金放到池子里,以防泡沫瘟疫传导到实体经济。
 
    周小川的这一表态是及时而明智的。此论隐含着双重含义:资本项目在全球热钱涌动的情况下绝无可能放开,所谓总量对冲以前指的是发行央票对冲,而现在主要指的是把资金放到池子里,当然票据对冲与上调存款准备金等办法还会保留。同时,还会扩大内部消费、增加进口、增加对外投资减少经常项目顺差。
 
    周小川先生关于加息的言论是忽悠市场、有损声誉,但关于资金池的言论却是在现状下的理性选择:既然无法改变全球货币现状,就最大可能为我所用。
 
    笔者曾经说过,在房地产资产遭到打压的情况下,中国最大的蓄水池就是股市。大规模的资金流入主板市场,而民间资金流入风险投资、中小板与创业板市场。
 
    根据近期市场走势,以及政策面并购、融资、发行基金等方面的判断,所谓资金池就是指资本市场。
 
    市场已经充分领会了意图,走出了坚定的上升行情。11月8日,市场接续上周走势上涨,沪指收盘报3159.51点,上涨0.96%,深成指收盘报13807.3点,大涨0.54%。这说明目前市场的主导趋势已经是货币而不是基本面。
 
    泰山压顶的解禁股压力没有摧毁市场被通胀吹起来的信心。11月8日,中国石油的母公司中石油集团持有的1575.22亿股A股上周五限售到期,开始上市流通,按上周五收盘价11.99元计,涉及市值约1.888万亿元,占本周解禁总量的94.3%。根据Wind资讯统计,在11月8日~12日当周,两市共有包括中国石油在内的29只限售股将解禁上市,按照上周五的收盘价计算,解禁总市值约达到2.0026万亿元,创下单周解禁量的新高。
 
    证券市场的运行逻辑已经改变。
 
    有关方面似乎有意对中小板与创业板的疯狂视而不见,社会舆论一直关注中小板和创业板的高管辞职与套现,关注70倍的市盈率,深交所对此做出的反应是,要求各机构限制买入创业板股票(当日涨幅超过5%即不能买入)。但几乎同时,发行市盈率高达133.8倍的沃森生物上市,这说明有关方面对中小盘股的疯狂、对于风险投资的高额收益处于无限容忍状态,除了子弟兵获利巨大之外,最大的理由显然基于创新企业的成长。
 
    截止10月下旬,创业板市场共有130家上市公司,IPO筹资947.62亿元,总市值5753亿元。目前正好趁着民资在通胀压力下无处可去的关口,用创业板将资金源源不断地吹向风险投资,吹向创新企业。至于风险,先顾不得了,反正已经有免责声明,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而进入创业板的投资者还在免责声明上签下了自己的大名。
 
    很明显,明年还会有上百中小企业加入创业板大军,按照证监会对于市场化的理解,增加上市资源就算是市场化了。快速扩容是创业板的首选,只要经济与货币不紧缩,蓄水池会以几何级数增长,总市值万亿轻而易举。事实上,这是有意为之,创业板与中小板是放给民营企业的一条融资通道,也是政府通过零成本民资进行企业技术创新的尝试。
 
    最大的蓄水池非大盘股莫属。
 
    截至今年10月25日,主板市场共有48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4.58万亿元,今年累计成交10.26万亿元,累计筹资605亿元;中小企业板市场共有490家上市公司,自2004年设立以来累计筹资3572亿元,目前总市值3.11万亿元;主板市场在增速上明显滞后于中小板,国资注入还没有大规模开闸,通过国资注入在证券市场重估后获得上倍的估值,而后继续国有控股地位,继续在高铁、新能源研究方面狂飙突进,应该是大盘股未来最重要的功能。
 
    有了规模无敌的蓄水池,钱多怕什么呢?所以,新基金发行刷新单周发行纪录,风险投资倍受优惠,外资进入也被引导到投资市场。
 
    最终的结果是,圈死投资者,还是中国证券市场借力形成良性泡沫,造就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有待于效率数据的检验。
 
注:要强调的是,想做到大池子与能否做到是两回事。
    仍然担心大盘股的行政指令,至于创业板,总要圈住一大批资金的。
我的微博点击进入:http://t.cnfol.com/yetan
分享到中金在线微博   
来源:(http://blog.cnfol.com/yetan/article/29788792.html) - 周小川的池子就是股市-叶檀 _ 叶檀 _ 中金博客  

申银万国:“资金池子”或许与股市无关。时下,市场上有关“资金池子”的议论颇多,其起源在于央行行长在谈到海外热钱的时候,提到要将它们完全杜绝在外是不可能的,但一定要防止其对境内实体经济构成冲击,可以设想把它们放到一个“池子”里。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池子”呢?对此央行行长没有作出明确说明,市场人士则各抒己见。

一种传播比较广的看法是认为,这个“池子”就是股市。其理由也很简单,就是中国现在只有资本市场对外资还存在比较多的限制,也没有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同时资本市场的容量又十分巨大,因此具备将其打造成为一个能够吞吐海外热钱“池子”的基本条件。根据这样的推理,有人进一步认为,接下去股市将可能成为海外热钱集中进入的一个场所,其流动性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因此后市会呈现出进一步大幅上涨的格局。

不能说这样的推导没有道理,股市的确有很大的吸纳流动性的作用,而境内股市现在仅允许外资以QFII的形式介入,规模很小。而一旦以某种形式让股市发挥“资金池子”的作用,其影响也的确是巨大的。然而,在笔者看来,把股市视为央行行长所提到的“资金池子”,还是很缺乏依据的。问题在于,境内资本市场之所以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并不是不想开放,或者是没有必要开放,而是并不具备开放的条件。这不仅是因为作为开放的一个前提,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还没有实现自由兑换;另外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从监管到规范化运行,各方面仍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全面对外开放,可能会引发巨大的震荡。因此,把股市作为吞吐海外热钱的“资金池子”,在目前条件下是缺乏实施的可能的。再说了,既然是海外热钱,那么其性质就一定是投机的,来得快,去得也很快,境内股市能够经得起这样的冲击吗?股市的大幅度波动,同样对实体经济会带来冲击,而且这个冲击还并不小。所以,从要避免海外热钱冲击境内实体经济的角度出发,将股市作为海外热钱的“资金池子”,显然是不合适的。

其实,只要了解世界金融市场的人都知道,在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做法,就是一旦大量海外热钱进入某国,使得该国商业银行外汇存款大量增加,这时央行就可以向商业银行借入这笔钱,并建立一个特别账户用于存放。这样,央行虽然是支付了一定的利息,但是却阻止了这部分资金向其他领域扩散,同时也避免了海外热钱进入所导致的外汇占款增加,从而稳定了金融市场。理论上,这个特别账户就是一个“资金池子”。当然,在不同国家,对这种“资金池子”的安排是不同的,也有的会发行特种债券来对冲海外热钱的进入等等。但是,没有一个国家会把股市作为“资金池子”来使用。事实上,这不但是出于保护本国资本市场的考虑,更在于是如果将股市作为“资金池子”来使用,那么并不能真正解决货币膨胀的问题,相反会带来很多弊端。

一些投资者期望看到股市的进一步上涨,热衷于为行情的走高寻找各种依据,这种思路可以理解。但是,这应该建立在贴近实际,符合逻辑的基础上,而不应该是望文生义,更不应该对某些并没有明确指向的提法作出过度解读。事实上,投资者应该承认,现在大家所热切议论的所谓“资金池子”,实际上与股市是基本无关的。

 

光大证券:美元泛滥新兴经济体受压。一如我们的预期,美联储在上周议息会议中推出渐进式的量化宽松,宣布将在2011年第二季度前购买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并重申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超低利率不变。与此同时,美国中期选举中共和党大胜,这将使奥巴马政府在之前提出的诸多改革方面都会受到制约,从而致使经济复苏的重任将更多施压到美联储上,这将使美联储维持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时间更长,因此我们认为极度宽松将成为美联储未来半年政策的主题。

就在上周,英国与欧洲央行并没有马上跟进美联储的步伐,而是继续维持基准利率和现有资产收购计划不变,符合我们的预期。近期经济增长表现较好使得央行的量化宽松不急于出台。同时,由于美联储的国债购买计划基本符合预期,并没有引发日元相应的大涨,日本当局也暂时推迟继续扩大资产购买规模。

由于未来一段时期内海外发达经济体仍将延续货币宽松的环境,因此弱美元格局不会在短期内扭转,全球流动性过剩格局还将继续。我们认为热钱追逐大宗商品以及基本面相对乐观的新兴市场的情形可能进一步加剧,新兴经济体将面临本币升值、资本涌入和资产泡沫等方面的更大压力,这将迫使新兴市场国家采取相应的紧缩政策。近日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巴西,泰国等)相继推出资本管制来防范热钱流入的副作用。上周,印度和澳大利亚央行同时宣布加息,以此来遏制不断增长的通货膨胀风险。我国央行于近期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重申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强调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从上周公布的数据来看,美国的经济数据大多表现积极,均传达着美国经济温和复苏的信号。10月非农就业人数意外大增,实现5月来的首次增长,不过10月失业率仍为9.6%,这已是该数据连续6个月保持在该水准。

欧元区制造业扩张速度回升,然而服务业的成长则持续趋缓。爱尔兰主权债CDS创下历史纪录新高,使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忧虑再度重燃。英国制造业加速扩张,服务业部门表现更为强劲。日本9月劳动现金收入则连续第七个月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