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尔街日报体”议特稿写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05:10
从“华尔街日报体”议特稿写作
2005-12-28 14:11:17 来源:/ 『字体:  

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刘 君
单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2003级硕士研究生
地址:厦门市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1501#信箱
邮编:361005

1979年,《巴尔的摩太阳晚报》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发表了一篇读起来像短篇小说的医学报道《凯利太太的妖怪》(Mrs. Kelly’s Monster),意外地得到普利策奖评委会的赏识。以它为首届获奖文章,普利策奖评委会从当年开始增设“特稿写作”奖项(Pulitzer Prize Feature Stories),一种新型的新闻文体由此得到了承认。

作为新闻的一种特殊的文体,特稿借文学手法,通过使用与小说相联系的叙述及修辞技巧报道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如果说消息性报道是让读者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特稿则告诉读者那件事的来龙去脉;消息性报道讲的是一个人说了些什么,特稿则讲的是什么样的人说了这些话;消息性报道告诉人们的是形势的状况,特稿则告诉人们这种形势的由来。随着新闻报道的深化和多样化,“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1的趋势使传统的纸质媒体增加了以特稿、通讯特写等为主的专栏或专题报道,在摆脱了传统消息写作的平铺直叙,给读者以细腻的感受和情感震撼的同时,提升了纸质媒介的可读性和影响力。因而,探讨特稿的写作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一、“华尔街日报体” 的特稿结构

相比消息性报道,特稿囊括更多的信息,因而,报道的组织结构问题,即报道中如何排列事实的先后顺序成为特稿写作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华尔街日报体”(Wall Street Journal Formula,以下简称“华体”)是特稿写作中经常被使用的模式,因源于《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而得名。它采取讲故事的方式,以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单则人物故事或趣闻(Anecdote)开头,自然过渡至所要报道的新闻主题(Main Point of Story),在层层深入的阐释和探讨之后,将焦点回到开篇的人物或故事之上,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华体”写作步骤与结构如下图所示)
 
二、“华尔街日报体”特稿写作方式的不足

尽管“华体”通过见事又见人的故事描述手法,特别是透过普通人这个点以深化新闻主题的面,在赋予了人情味的同时又突出了贴近性,极易使读者产生共鸣,但是框架结构的固定陈设使得在借鉴“华体”写作风格之后,很多特稿(甚至消息性报道)写作出现了雷同的面貌,对“华体”的滥用让报道者往往生搬硬套开篇起着“导语”作用的人物故事,这也让越来越多的特稿(甚至消息性报道)表现得“千人一面”。追求“华体”的写作风格同时助长了部分不良新闻采写方式的出现。

1、“华体”的最大特色在于运用作为导语的小故事情节吸引读者,利用精心选择的事例过渡至新闻主题,并在结尾时返回开篇故事,从而串联全篇报道。这势必使得导语故事的选择成为特稿“抢眼”的很大一块筹码。因此,很多报道过分倚重导语小故事的写作,使得小故事喧宾夺主,而新闻主题反而平平淡淡。

2、对于导语故事的过分要求,会使得记者或撰稿人在采写新闻事件的时候,过分注重于旁枝末节的追逐,而忽略了主题事件的挖掘。我们并不是否认在新闻采访中重视细节的做法,然而,当特稿写作框架过分依赖于“华体”模式时,采访观察难免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视角,撰稿人会偏离了主体新闻的采撷和挖掘,转而寻求过分琐碎的事件。

3、更有甚者,为了寻找到具有阅读冲击力的小故事,个别人采取杜撰和虚构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图糅杂进编造的故事,以期待获得读者的认可。这无疑大大伤害了新闻真实性的本质要求。

三、透过“华尔街日报体”对特稿写作再研究

必须承认,由于“华体”很好地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因而常常能使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易读性和趣味性。在运用“华体”进行特稿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把握以下的几点要求。

1、立足事实,注重戏剧冲突

与消息性报道相比起来,特稿虽然更多的采用非虚构或短故事形式(nonfiction/short-storyform),却同样立足于新闻事实,新闻特稿的文学性和创造性是以新闻性为前提的,因此,从报道方式来看,新闻特稿是一种文学性新闻报道,通过使用与小说相联系的叙述以及修辞技巧,将经核实的内容写作成为故事或随笔。只有在坚持了真实性的基础上,才可以延伸出特稿的诸多文学性叙述和修辞手法。

再则,特稿区别于消息性报道最大特点在于“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2。立足于消息性报道的写作,特稿同样需要广泛的研究和报道。然而,除开事件的来龙去脉,撰稿人处理的不单纯是事实和细节材料,而是事实材料中的细微之处、情绪和情感,从中选择最有意义的,然后加以分析,概括,使其具有生命力。新闻事件的戏剧冲突往往蕴含于人物的言谈举止中,因而,特稿更主要的向读者反映的是人,是他们对生活、对生活环境的态度。在特稿中运用大量戏剧性细节材料,并交替串联起观点和具体新闻事实,使之形成“山峰-山谷”写作手法(Peak-Valley or General Statement-Specifics)3,有助于使报道变得一篇值得一读的材料。(图二)作为一名撰稿人,应该学会向自己提问:“什么是新东西和不同之处?是我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角度?”这需要做大量的笔记。争取把报道写成似乎可以触摸到的有形物体。

 (图二:大量戏剧性细节材料串联特稿)

2、平实叙述,切忌过分渲染

尽管注重戏剧性冲突是特稿区别于消息性报道最显著的地方,但是如果因此将特稿撰写艺术看作用一堆文学上的水晶石来点缀基本上是消息性的报道,那就大错特错了。好的特写报道是不加渲染的,没有矫揉造作的格调和弄虚作假的手法,它们简单明了,条理清楚。记者的艺术在于写的简短,清楚明了只有在把新闻写得简明扼要时才能实现,而要做到简明扼要却并非易事。撰稿人应该认识到,事件本身就能说明问题,它不需要你添油加醋。而你写得越简洁,读者就越容易读懂。要让事情本身说话,用普通的词汇来讲述这件事,并且使用直截了当的陈述句。要把细节都提供出来,但是不要用形容词去渲染,而要注重动词的选择。在一篇好的特写报道中,每个词汇都必须能说明问题。为了做到平实叙述,写作要具有对话的特性——仿佛你正在和读者交谈。采用这种方法,可避免使用呆板的句式和令人费解的措词。一篇理想的新闻特稿应该能够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

3、把握中心,紧扣新闻主题

“华尔街日报体”强调通过一个明确的主题和严谨的框架贯穿始终。由于特稿的撰写需要汇集大量新闻素材,撰稿人很容易陷入罗列事实的圈套,将题材弄的零零碎碎,无助于明确地表达思想。罗列事实也使撰稿人习惯于跟在事实后面跑,而不能从事实上升到广泛的概括。因而,在着手写作之前,必须明确把思想放在首位,然后再抠字眼。

①、一开始就要引起读者的兴趣。

所有导语的目的都是以吸引读者为第一要义。所以,我们可能不需要总结和花费罗嗦的文字去讲述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5W+1H”模式充斥在无数报纸的无数版面上。我们应该运用恰当的方式,将事件的决策者或参与者,或是一件趣味盎然的小故事,以简单而充满诱惑力的文字,提到最重要的位置。

②、顺着这条思路向读者提供他确实应该知道的事实。

当读者被事实挑起兴趣和好奇心,接下来则由过渡(Transition)顺其自然行进至新闻主题。由导语的小故事经过渡至新闻主题的流程格外重要,因为它通过开篇的故事制造悬念,而埋下伏笔,衔接起了原本可能生硬而抽象的主体事件,体现了个别到一般逐步推进,保证了特稿整体性。
③、回答逐步展开的事实所提出的任何问题,使读者保持信心。

新闻主题的叙述着眼重现事件的全过程,但是又强调在严谨的故事框架内使用富有想象力的文字。4特稿正文的写作,更像一盘棋局。它要求一个撰稿人怎样去设计结构、布局。它应该是基于事实的,但又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事实呈现,而是通过细节观察的方式重构故事,运用足够的背景及相关资料向不熟悉的受众诠释主题。用1999年美国最佳新闻写作奖得主德宁.L.布朗的说法,这就是揭示“神秘”—— “…所有的报道都应该有某种神秘的东西。为了吸引读者,报道中必须有一些像金子般闪闪发光的信息,引诱读者去探索。我的任务就是将他们一点一点地告诉读者。”撰稿人不应充当事件解说者,而必须力图使得读者通过细节和特稿中不同观点的诠释和交锋得出结论。

④、避免使读者在结尾时感到失望。

一篇好的特稿是具有对称美的,它既要有好的导语,也要有一个有力的结尾。好的开头平稳流畅地过渡到文章的高潮,结尾呼应篇首则避免了传统的说教式拔高;如果可能的话,要用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O.Hentry Ending)5——使之达到高潮。

四、特稿撰稿人:没有时间写书的作家

1、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好奇

特稿撰稿人需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兴趣。如果你对那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看起来没有什么意义的生活领域没有什么个人兴趣,那就可能觉得普普通通,没有什么意思。如果你把这一生活领域当作你心爱的东西去对待,那么无疑你就可以写出一篇有内容的特稿,就能够吸引读者。而在兴趣之后,你需要饱含着感情来完成写作的工作。记者感动了,读者才会感动;记者流泪了,读者才会流泪。6

对于一个撰稿人来说,获得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是会对他有益处的。这使他有可能更好地去研究他所从事的工作领域,而对事物的了解会激起记者对他的更大兴趣,使他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使他更加关心特稿的质量,因为凡不了解的东西,通常也不会使作者激动起来。

作为一个撰稿人,更应当寻找能够触动广大读者的题材,用引人入胜的形式把它表现在版面上。在可能的条件下,要用自己的双脚跑遍这个地区,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事物。从来没有一篇特稿能够超越它所包含的材料,因而,不要把自己工作的人和一个环节委托给他人,一切都要自己动手。对待任何一个事件永远应该像对待一个新的,前所未见的事件一样。这样,新鲜的认识就会产生出新鲜的思想和需要的语言。

同时,要努力寻找到那些迫切需要的、广大读者都感兴趣的题材。用朴实的语言写作,并把自己的思想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一方面,特稿中的材料要建立在撰稿人接触到的事实的基础之上,因此它具有最大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如果特稿中感觉不到撰稿人对所写的事物的态度,那就不称其为特稿了。不表达撰稿人个人观点的特稿,那准是枯燥无味的。撰稿人所要描写的,是他周围的东西,他要表示自己对人的态度,对他所看到的事物的态度。显而易见,他是以个人的名义来讲话的:“我看到了”,“人们向我介绍”,“我同他们谈过”他永远不能置身于他写的报道之外,而是必须置身于报道之中,这样他才会对他的所见所闻有亲身的感受。他要学会怀疑认真记载在他的笔记本上的有关情感的描写,并且学会相信在把那些情感记录下来时自己所产生的那种情感。

2、了解采访对象

作为撰稿人,对采访对象的了解尤为重要。在美国,一篇无截稿时间限制的新闻作品,通常要花4个礼拜以上的时间进行采访,有的要花费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反复地进行回访。对于我们,这当然是一种时间上的奢望,但它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概念——花费一些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你的采访对象,将会提升稿件的质量。这对于一个记者的成长,其裨益远远超过多写几篇稿子。
3、重视资料积累

除非有新闻性,更多时候,要将积累作为一种储存,它将随时变成“新闻”,而不是必须、马上变成新闻。当我们需要这些资料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容地查阅、提炼出我们的观点来,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采访——效率,无论对于企业家或者记者,其实都是最重要的。工作方法要自己去寻找和创造。如果在多年的工作中没有创造出和积累起自己的工作方法和风格,那么既不能进行真正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也不能学会根据别人的方法进行体察和思考。

4、创造自己的文学风格

尽管特稿写作的模式是模糊的,并非一成不变,但基本要素应该具备。一个擅长特稿的撰稿人一定也是写消息的好手,而一个专写消息的人,也许除了在见解、报道范围及内容方面作些调整外,并不需要作任何重大调整,就可以转向特写的写作。在重视消息性写作的的基础之外,我们必须首先学会使用别人的套话,然后才能最终学会避免使用套话的本领并按照自己的方法写稿。作家是天生的,但写报道是学来的。7学会写作的唯一途径就是动手写作,立志要成为一个好的写稿人并为之不懈地努力。

  对于特稿作者来说,最好的教师是他周围的生活,使他能够站在党性立场上思考问题,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看到不平凡的东西和从不平凡的事物中看到平凡的东西。他要始终记得吸引读者第一,而人们愿意阅读关于别人的故事,创作特稿的“生产工具”是撰稿人自己,而创作探索是从不停止的。
 
参考书目

1、熊蕾,《促进报道的深化与多样化——特稿与特稿写作(之一)》,《中国记者》(2002.06),P36;
2、[美]戴维•加洛克 编 多人译/李彬 校,《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新华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前言) P4;
3、刘其中著,《诤玉良言——与青年记者谈新闻写作》,新华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P334;
4、William L.Rivers & Alison R.Work,《Writing For the Media》,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1988,P93;
5、所谓“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结尾艺术,在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
6、栾月敏,《情到深处始无华》,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79/8991/838205.html
7、谢楷,《美联社写作》,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30410/wh/yd/200304100910.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