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情境才是最佳學習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29:11
融入情境才是最佳學習方法 (2005-07-02)
作者:石滋宜 (簡介 )
在二○○五年五月廿日中國大陸的平面媒體《新民晚報》上看到一則報導,標題為「語文課請多留一些『默讀時間』」,內容談到在一個初中二期課改現場會上,有位年輕的女老師,正在為學生講解課文「馬來的雨」,這是一篇語言風格非常清新的散文。
學生沒有讀通全文,就只想開始找尋關鍵字句
學生們朗誦完課文之後,女老師便請同學找出課文裡的重點語句,同學們紛紛舉手,大聲朗讀著自己的發現,之後,老師又問了一個問題:「哪些語句表現了馬來雨的特點?」這時有位男同學舉手作答,沒講幾句,女老師便說:「仔細看看,你回答的可是江南雨的特點!」
所以老師與專家們開始探討,為什麼學生已經朗讀了半個小時,還會犯這種「低級錯誤」?為什麼每次測驗,總有學生的作答文不對題?追根究柢下才知道,原來學生根本沒有讀通全文,而只是看到題目就開始找尋關鍵字句,所謂關鍵字句就是考試可能會考的問題。
因此該報導指出,除了學生粗心以外,更重要的是學生們並未沉浸在其書本中。於是,有位語文教研員提出建議,她說:「與其讓學生有口無心地朗讀,不如在課堂上培育其一邊靜心默讀,一邊拿筆圈畫線的習慣…。」她並建議家長,「為了幫助孩子適應這種轉變,家長應該配合把孩子從題海中拉出來,讓他們在書海中學會獨立暢遊。」
只在文中找考題,是學不到完整的內容與情景
我認為書聲朗朗並沒有錯,為什麼要朗誦呢?這是為了觸發我們的感情,使我們能夠進入於那樣的情境之中,而只要同學們真正能夠進入到情境之中,他就不會去思考其他的問題了。
不過,因為教育方法的錯誤,使得學生們重視的是,如何在文中找到考題,才能獲得高分,所以考題可能會出的,學生們會感到重視,但是考題不會出的,學生們就會有意無意的忽略掉。如此,學生學習到的是斷斷續續的東西,而不是完整的內容與情景,所以學習得不好,或者考試後立刻遺忘掉,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老師或專家們認為學生們學不好的原因,在於有口無心,所以應該增加默讀時間,我認為這樣的解讀並不正確,我們應該探究的是學生們為什麼有口無心?真正的原因在於教導者並沒有誘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透過體會而學習過的東西,學生們不容易遺忘
以朗讀「馬來的雨」這篇散文來說,大概學生們從來也沒有感受過什麼是馬來的雨?那是一種什麼樣的雨?跟我們的雨又有什麼不同?如果老師可以透過情境的塑造,例如透過影像、聲音或生動語言的描述,讓同學進入那樣的情境中,感受到馬來雨是什麼樣不同的雨,對於文章中的內容,大概就能掌握其涵義了。之後,再讓學生們多朗讀幾次,學生們不用背,也能記得文中的內容與涵義了,最重要的是,透過體會過的東西,學生們不容易遺忘,以後如果有機會碰到那樣的情境,還能觸發他的感情。
也像是我的同事告訴我,她說小時候學鋼琴,換過三個老師,她說每次學新曲的時候,她都希望老師可以先彈幾遍,讓她知道要學的曲目有多麼優美。之後,也希望老師可以告訴她,這首曲子的來源、意境、故事等,但是從來沒有老師這樣做,這使她感到相當的失望,也因此對學琴漸漸的失去了興趣。
我說:「在情境中學習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否則不管透過朗讀也好,默讀也好,只要學生們沒有感覺,沒有興趣,當然就只會從中找尋考題,因為他們以為那才是真正對他們有幫助(可以拿到分數)的東西。不過,卻因此失去了學習的意義。
因為教育方法錯誤,讓孩子在學習中飽嚐挫折
現在的大人都認為孩子讀書壓力很大、很辛苦,但是面對競爭壓力又能怎麼辦呢?所以有的父母告訴小孩只要把書讀好就好,其他的事情都不用管,父母會幫幫他安排好一切,使得孩子以為除了讀書(考試考得好成績才是讀書)以外,其他事情都不需要關心,導致孩子除了讀書什麼也不會。
這是相當本末倒置的做法,我認為師長們應該探究的是,為什麼孩子會感覺讀書的壓力很大,或者讀書讀得很辛苦?簡單的說,這是因為孩子對讀書沒有興趣,試想,如果要你做你不感興趣的事情,你是不是同樣也會感到壓力很大、很痛苦呢?反過來說,如果讓我們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就算不吃飯或熬夜,我們一句怨言也不會有不是嗎?
而為什麼孩子會對於學習沒有興趣呢?這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方法錯誤,使得孩子們在學習中飽嚐挫折。挫折從何而來?就是師長們給予的,例如,考試考不好就得接受處罰,而且是雙重處罰,為什麼說是雙重處罰呢?因為在學校老師會處罰一次,回到家之後,父母又會再處罰一次。在這種「分數至上」的情況下,使得孩子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因此不管學習什麼,都會現實地只想從中找尋可能會考試的題目,這就是師長們「造就」的結果。
沒有賞識的學習環境下,學習興趣會被磨滅掉
曾經在一個雜誌上看到一篇極短文,內容大概是說,有一位老師請一位學生上台做五題算術,結果這位學生答對了前四題,卻答錯了最後一題,這時所有的同學一致的說:「他答錯了最後一題」,卻沒有人說:「他答對了前面的四題」,這就是我們的教育環境與文化。我們的學生不僅不懂得欣賞他人的優點,卻很懂得放大他人的缺點,在沒有賞識的學習環境下,學生對於學習的興趣同樣會被磨滅掉的。
這也就是,我近年來一直提倡「情境式學習」的原因,不管是小孩或成人,都應該透過情境塑造的學習方法,讓學員們動感情,並能夠放開心胸,學習傾聽與看他人的優點,和他人進行真誠對話與腦力激盪,如此,才能夠真正使得個人與組織,因為快樂的學習而獲得成長。(馬紹慧整理/本文與獨家報導周刊同步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