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生态江西”名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45:17

江西日报《两会观察》

擦亮“生态江西”名片

本报特派记者 江 河
2010年03月09日09:07    来源:《江西日报》  核心提示: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也是今年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破除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关键词:让青山绿水成为储蓄的GDP,让蓝天沃土成为永恒的不动产,让能源资源得到永续利用,是执政者的政治责任,也是对人民的庄重承诺。必须把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放在发展的突出位置。

  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要人类消极地向自然回归,而是要人类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省环保厅副厅长雷元江说,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理念,使生态文明理念得到广大干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目前,全省共创建176个自然保护区,10个全国生态乡镇,1个国家级生态村,10个省级生态县,184个省级生态乡镇,106个省级生态村。其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范围内创建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乡镇57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31个。

  雷元江说,环境问题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环境保护与社会紧密相连。当前,全省正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环境保护的职能部门,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发展”的战略思想,把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准入闸门,严格控制在五河源头沿岸和鄱阳湖等重要湖区、库区新建各类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项目,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继续把关停取缔、淘汰落后工艺设备产能,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督促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推动产业向绿色转型。继续开展省级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生态村系列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制定省级生态市考核验收标准,命名第二批10个省级生态县、80个省级生态乡(镇)、100个省级生态村 。同时,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加大对全省各级自然保护区的监管力度,开展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落实建设项目,申报专项资金,强化生态功能,做好自然保护区的晋级评审工作,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关键词:水是生命之源,是维系生态平衡、环境良好的重要因素。水利作为水资源调配和水生态保护的主要手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傅琼华说,近年来,我省立足于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开展水利建设,着力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积极实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进水能资源开发和利用,通过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有效调控和保护水土资源,有效地保护了江西的良好生态。

  然而,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水资源、水生态环境面临极大压力。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人类不规范行为导致水环境、水生态呈现逐步恶化趋势,部分河段污染物严重超标,山丘地区水土流失现象依然严重,鄱阳湖及五河水位连续出现超低水位,对人民群众生活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水土保持、水质监测等科研项目水平尚需加强,科研经费不足,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和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体制尚不健全,严重制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和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的开展。

  傅琼华代表建议,当前,必须突出生态这个特色,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一是争取尽快出台《江西省水资源保护条例》,明确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的相关职责,为我省特别是五河源头和鄱阳湖流域水资源保护提供更加明确和更具操作性的法律依据。二是增加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投入,开拓水资源保护工作的资金渠道;提高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加大水资源费征收的力度,为水资源保护筹集更多的资金。将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投入列入财政专项预算,使水资源保护工作有一个稳定的投资渠道。三是尽快建立对水资源保护的长效补偿机制。为了全流域的长远发展,源区和上游地区牺牲经济发展机会,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如果这种投入和失去发展机会的成本仅仅由源区和上游地区来承担,显然不公平。因此,五河源区应该与下游地区共同享受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在政策、机制上体现公平、公正。

  关键词:坚持发展农业经济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将农业发展调整到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轨道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加速,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紧迫问题之一,如何解决生态失衡的危机,已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我国环境污染防治的重点一直是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农村环境保护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农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农村资源环境压力仍在日益加重。

  因此,全国人大代表陈春平建议,要高度重视农村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她说,江西是个农业大省,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全省的农村生态建设应该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她建议,在环湖地区农业产业开发中,要按比较优势原则,选择有限的目标,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集中连续地开发,使之形成产业化和现代化。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环湖地区四周为山丘环绕,由边及里,由高及低的环形、层状地理地貌,将环湖地区划分和建设成以下三个产业带。即:一是生态经济果木林产业带,将地处环湖四周地势较高、水源相对较少,土地相对贫的山丘地带开发成生态经济果木林产业带。这一产业带将按照山顶戴帽(种植水土含养林)、山腰开梯田种经济果木林,田间和田埂种百喜草(防止水土流失),山脚穿靴(种植防止水土流失的防护林),山谷建山塘水库,库塘养鱼,岸边养猪,猪沼果相联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进行立体开发。二是水稻及平原经济作物产业带。这一产业带地处三大产业带中间,大多为土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冲积平原,占环湖地区大部分土地面积,为我省粮食主产区,种植水稻及平原经济作物具有较强的优势,将这一地带农田改造和建设成田成方、树成行、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适合机械化操作的高标准农田,着力把这一地带打造成江西粮食生产核心区及平原经济作物产区。三是水产、水禽、水生植物产业带。环鄱阳湖周边有近百万亩种水稻十年五不收的低洼田,为变水害为水利,将这一地带改造成排水可种水稻,灌水可养殖水产、水禽及种植水生植物的两用高效农田,建成一个强大的“三水”产业带和调节环湖地区农业结构的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