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亿万财富背后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10:45

楊瀾:人生需要規劃

提起楊瀾,很多人都說她太幸運了。從著名節目主持人到製片人,從傳媒界到商界,她一次次成功實現了她人生的轉型。楊瀾是幸運的,但這種幸運,並非是人人都有,也不是人人都能駕御的。它需要睿智的眼光、獨到的操控能力,是職業經歷累積到一定程度厚積薄發而來。就像楊瀾自己說的那樣:“一次幸運並不可能帶給一個人一輩子好運,人生還需要你自己來規劃。”

第一次轉型:央視節目主持人

在成為央視節目主持人以前,楊瀾是北京外語學院的一名大學生,還是一個有些缺乏自信的女生,甚至曾因為聽力課聽不懂而特別沮喪。直到後來聽力水平提高了,才逐漸恢復了自信。她說:“我經常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有才華和極端聰明的人。”可這一切並沒有影響到楊瀾後來的成功。勤勉努力的她,不僅大膽直率,看問題也通常有自己獨特的視角。

1990年2月,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節目在全國范圍內招聘主持人。楊瀾以其自然清新的風格、鎮定大方的颱風及出眾的才氣逐漸脫穎而出。但是,由於她長得不是太漂亮,在第六次試鏡時還只是在“被考慮範圍之列”。楊瀾知道後,就反問導演:“為什麼非得只找一個女主持人,是不是一出場就是給男主持人做陪襯的?其實女性也可以很有頭腦,所以如果能夠有這個機會的話,自己就希望做一個的聰明主持人。”“我不是很漂亮,但我很有氣質。”就是因為楊瀾這些話,徹底打動了導演。畢業後,楊瀾正式成為《正大綜藝》的節目主持人。直到現在,楊瀾也一直堅持主持人不一定非得漂亮,女人的頭腦更重要。

進入央視後,楊瀾終於感覺到,這次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做傳媒就是她喜歡的事情。靠著自身的實力與魅力,楊瀾獲得了“十佳”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等。這是很多人一生都無法企及的知名度和注意力,也徹底改變了她未來的人生道路。

四年央視主持人的職業生涯,不僅開闊了楊瀾的眼界,更確立了她未來的發展方向:做一名真正的傳媒人。

但漸漸地,楊瀾對這種重複性工作開始有點兒厭煩了。也許是一切來得太容易了,也許覺得自己還可以做更多的事。最重要的是,她開始覺得有點虛:“一開始央視讓我一下子進入一個殿堂,但是我往下一看,空空如也,下邊的基礎都不是我自己建起來的,是一個龐大的機構賦予你支持,我覺得特別不踏實,所以我得自己從下邊壘磚頭慢慢起來,這樣才會踏實。”

第二次轉型:美國留學生

1994年,當人們還驚嘆於楊瀾在主持方面的成就時,她又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辭去央視的工作,去美國留學。

在事業最明亮的時候選擇激流勇退,這就意味著她要放棄目前所擁有的一切,包括觸手可得的美好未來。但資助她留學的正大集團總裁謝國民先生,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覺得一個節目沒有一個人重要。”這給楊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6歲的時候,楊瀾遠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就讀國際傳媒專業。在異國他鄉的生活,比想像中的還要艱苦。有一次,楊瀾寫論文寫到半夜兩點鐘,好不容易敲完了,沒有來得及存盤,電腦就死機了。楊瀾當時就哭了,覺得第二天肯定交不了了。宿舍周圍很安靜,除了自己的哭聲,只有宿舍管道裡的老鼠在爬來爬去。但最後,她還是擦乾眼淚,把論文完成了。談起這段生活,楊瀾說:“有些人遇到的苦難可能比別人多一點兒,但我遇到的困難並不比別人少,因為沒有一件事是輕而易舉的,需要經歷的磨難委屈,一樣兒也少不了”。

雖然如此,但這段生活給楊瀾帶來的收穫要遠遠比磨難多。她的視野開闊了許多,更親身接觸到了許多成功的傳媒人和先進的傳媒理念。

業餘時間,她與上海東方電視台聯合製作了《楊瀾視線》——一個關於美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專題節目,這是楊瀾第一次以獨立的眼光看世界。她同時擔當策劃、製片、撰稿和主持的角色,實現了自己從最底層“壘磚頭”的想法。40集的《楊瀾視線》發行到國內52個省市電視台,楊瀾藉此實現了從一個娛樂節目主持人向複合型傳媒人才的過渡。

更重要的是,在這期間,她認識了先生吳征。作為事業和生活上的伙伴,在為她拓展人際關係網絡和事業空間方面,吳征可以說居功至偉。他總是鼓勵楊瀾嘗試新的東西:寧可在嘗試中失敗,也不能在保守中成功!正是吳征的幫助,使得楊瀾未來的道路越走越寬.

第三次轉型:鳳凰衛視主持人

1997年回國後,楊瀾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機會。當時,鳳凰衛視中文台剛剛成立,楊瀾便加盟其中。1998年1月,《楊瀾工作室》正式開播。

鳳凰衛視的兩年,在楊瀾的職業發展上起了重要作用。她不僅積累了各方面的經驗和資本,也同時預留了未來的發展空間。

在鳳凰衛視,楊瀾不只是主持人,還是《楊瀾工作室》的當家人,自己做選題,自己負責預算,組裡所有的柴米油鹽,她都必須精打細算。這種經濟上的拮据,對楊瀾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鍛煉,使她知道如何在最低的經費條件下,把節目盡量完成到什麼程度。

在隨後的兩年時間裡,楊瀾一共採訪了120多位名人。這些重量級的人物也構成了楊瀾未來職業發展的一部分,不少人在節目之後仍和她仍保持密切的聯繫。這種聯繫除了會給楊瀾帶來一些具體的幫助之外,精神上的獲益也不可忽視。同時,與來自不同行業不同背景的嘉賓交流,也讓她的信息量獲得極大的豐富。

兩年後,楊瀾已經有了質的變化。她擁有了世界級的知名度、多年的傳媒工作經驗,以及重量級的名人關係資源,對於她而言,進軍商界顯然所欠缺的只是資本而已。而吳征,正是深諳資本運作的高手。

第四次轉型:陽光衛視的當家人

1999年10月,楊瀾辭去了鳳凰衛視的工作。從鳳凰衛視退出之後,楊瀾曾一度沉寂。2000年3月,她突然之間收購了良記集團,更名為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地借殼上市,準備打造一個陽光文化的傳媒帝國。

由電視界轉向商界,對於這次轉變,楊瀾表示,她投身商界不是簡單的為了賺錢,還為了實現她過去不能實現的媒體理念。

與大多數商人的低調不同,楊瀾選擇了始終站在陽光衛視的前面。在報刊雜誌網站上,經常可以看到關於楊瀾的報導。她從一個做傳媒出來的人變成了一個傳媒名人。這種對傳媒資源運用的駕輕就熟,使得她的陽光衛視一出生就有了許多優勢。

但楊瀾創業不久,就遇到了全球經濟不景氣,楊瀾立刻感覺到了壓力。她幾乎天天都想著公司的經營。由於市場競爭的壓力,楊瀾將公司的成本銳減了差不多一半,並逐漸剝離了虧損嚴重的衛星電視與香港報紙出版業務,同時她還將自己的工資減了40%。

2001年夏,楊瀾作為北京申奧的“形像大使”參加了在莫斯科成功申奧的活動。同年,她的“陽光文化”接手了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之——某網站網,開創了網絡和電視相結合的時代,又與四通合作成立“陽光四通”,開始進軍網絡業和IT業。

這一切都給公司所有員工帶來了信心。終於,陽光文化在截止2004年3月31日的2003財政年度中取得了盈利,擺脫了近兩年的虧損。之後,陽光文化正式更名為陽光體育,楊瀾同時宣布辭去董事局主席的職務,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文化電視節目的製作中。

萬變不離其宗

由央視的名主持到遠涉重洋的學子,再到鳳凰衛視的名牌主持,最後到陽光衛視的當家人,楊瀾的角色在不斷地變化。而以一位文化經營商的身份出現在公眾的視野裡,則是楊瀾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角色轉換。

但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無論如何轉、如何變,楊瀾始終把自己定為“傳媒人”,聰慧的她很清楚自己就是這塊料,所以從沒有偏離做媒體這個大方向。而她的變化就在於她制定的目標層次一直在提高。

楊瀾在她的《憑海臨風》一書中,曾寫到了乘熱氣球的經歷。熱氣球的操作員能做的只是調整氣球的高度以捕捉不同的風向,而氣球的具體航線和落點,就只能聽天由命了。這正是乘坐熱氣球的魅力所在:有控制的可能性,又保留了不確定性,所以比任何精確設定的飛行都來得刺激。 “其實人生的樂趣也是如此,全在這定與不定之間。”楊瀾這樣認為。

楊瀾億萬財富背後故事

楊瀾對得起觀眾,作為主持人和電視節目製作人,奉獻了無數令人賞心悅目的作品。楊瀾更對得起自己,短短十幾年,從一個平凡的女大學生躍升為擁有億萬財富和影響力的知名人物。而楊瀾在資本市場上的隱秘路徑,更使她在公司業績幾乎不增長、股民深度被套的條件下,迅速步入了億萬富翁的行列。

近來,替代陽光文化成為楊瀾夫婦資本運營平台的陽光媒體投資異常活躍。什麼1650萬美元入股國際廣播有限公司1/4股權、什麼收購美國著名娛樂週報《今日娛樂》100%股份、什麼與聯想集團合資組建陽光365、什麼1億美元購世界第三大手機遊戲商Upstart……風頭遠超李嘉誠、默多克!夫婦倆還宣布捐獻陽光媒體投資51%的權益,並因此位列胡潤慈善榜前茅。只是,夫婦倆多年來的實際行動,使這些本當讓人肅然起敬的新聞聽起來有些八卦。

借殼良記

1996年,楊瀾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成為鳳凰衛視節目主持人。輾轉了幾家電視台之後,雖然沒能再現《正大綜藝》的輝煌但也不算令人失望。沿這條路走下去,她也許會名垂中國電視史。但是,楊瀾的改嫁卻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

楊瀾的轉變源於她的第二任夫君--已經移民海外的吳征。那時,吳征已經在資本市場獲取了足夠的經驗、人脈,在金錢方面也小有斬獲,缺的僅僅是一個機會。而楊瀾就是上天賜給他的機會!

吳征、楊瀾的資本之旅始自良記建築,這是一家連年虧損的香港主板上市公司。1997~1998財年虧損4629萬港元,1998~1999財年虧損2371萬港元,當時上市公司的主要股東吳桂行、李玉山、張家龍等共佔有28.85%。既然良記已經回天無術,大股東當然會為自己安排退路--賣殼,而買下這個殼正好成為楊瀾夫婦殺入資本市場的捷徑。

良記的幾位舊主也不是善良之輩,走之前還要在這家連年虧損的上市公司再撈一把。1999年12月,良記發售了面值為1122萬港元的可贖回可轉換票據。受讓方不到兩週,即以6分錢每股的單價將448.8萬港元的票據轉換為7480萬股股票,並仍持有673.2萬港元票據。一個月之後,這募來的1000多萬港元成為良記領頭人吳桂行、李玉山的解職補償(每人600萬港元)。

2000年1月,良記宣布發行30億普通股和13億優先股,此時每股僅定價0.02港元(交易前,上市公司已發行股票約有10億股、而10日均價為0.13港元),總代價為現金8600萬港元。楊瀾聯合高振順(彼為吳征在亞視工作期間結識的殼買賣高手),一舉拿下了這家上市公司74.8%的股權(不包括優先股)。吳、李、張三位原大股東持股被攤到7.2%,楊瀾被委任為上市公司董事會主席,據推算楊瀾夫婦付出的現金代價不到4000萬港元。

2000年4月19日,良記更名為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文化、網絡、電視一串光環,配上楊瀾這個畫龍點睛的名字,讓香港股民產生無限的幻想,股價一路上揚。2000年6月前10個交易日均價已達0.27港元。三個月前楊瀾以2分錢單價獲得的股票總值已達4.4億港元,楊瀾從此晉身億萬富婆行列並保持封號至今。

點評

 

43億股2分錢的低價股對10億舊股的稀釋程度驚人,原來的大股東或會得到不為人知的報答,小股民只有自認倒霉了。楊瀾夫婦拿出的不到4000萬港元應該是他們盡最大努力可以拼湊的數目。即使是這樣,還得讓高振順這個牽線人提供大筆資金,這也說明了吳、楊當時的財力有限。

楊瀾夫婦進入上市公司的路徑是值得推敲,但如果好好經營這家上市公司,還是有可能為股民帶來豐厚回報的。可惜,他們選擇了另一條路。

良記的後母

楊瀾夫婦執掌的這家上市公司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不斷增發股票和以股票為代價進行併購。套用一句當代都市流行語:陽光文化不是宣布併購就是在併購的路上。

2000年6月,陽光文化以2400萬港元,併購了一間名為上海新文化的廣播電視製作公司48%股權(間接),以6000萬股支付。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普通股已達49億股。2000年7月18日,楊瀾參股的Global Frequent(簡稱GF)宣布減持3億股、單價0.29港元、套現8700萬港元。同時,陽光文化向GF定向增發3億股。這種曲線增發純粹是為操作上的方便:只要不在禁售期,大股東減持只需披露既可,而上市公司向大股東定向增發手續簡便,既可維持控股地位,又能消除市場疑慮。令人吃驚的是四天后的22日,上市公司再次以相同的方式增發了4.44億股、圈錢1.2億港元。這樣頻繁的增發極為鮮見,好在股民的信心還在,股價大體維持在兩三毛之間。

八、九月份,上市公司頻繁地發出股價及交投量不尋常波動,本公司並不知悉該等上升的任何原因這種公告。一片混亂中,楊瀾參股的GF減持了6.72億股,套現金額約2億港元。楊瀾、高振順兩人各自分得多少現金外人無從知曉。但從楊瀾宣布持有GF股權由55%升到87.11%這一點推斷,高振順分得其中的大頭,當然,楊瀾的所得料也超過當初投入。

良記易主後第一次公佈的半年業績報告(截至2000年9月30日)顯示,營業收入僅為上年同期的一半,營業虧損放大到827%、達到創紀錄的6300萬港元,已發行股票卻從不到10億股變成了70多億(包括優先股)。易主後第一個財年(截止到2001年3月31日),媒體相關業務收入不到6000萬港元。

2001年3月,八個月前連續曲線增髮圈的2億港元不夠用了,再增發恐怕市場不會買賬,只好以12億可贖回可換股債券融來1600萬美元。8月,股價已跌破1角,楊瀾身價縮水大半。9月,陽光文化以6000萬港元收購Capital Channel,代價為5億新股。從公佈的資料看,被收購公司的價值極難判斷--擁有權益及權利或以其他方式涉及的項目(主要是4萬小時的電視紀錄片和專輯);12月,以單價1角發售6.73億新股,圈錢6730萬港元;2002年2月,以4500萬港元收購一家台灣公司SEC60%權益,以3000萬港元現金(剛到手的現金又被掏空了一半)和1億代價股支付;10月,發售9.4億新股籌集5640萬港元;12月,以3000萬港元代價股收購汗音(台灣企業,年利潤84萬港元);但更大的收購則發生在年底,發行15.48億新股收購成報55%權益,交易後陽光文化已發行股本達132億股。

陽光文化的轉型並不順利,而整合併購澳門旅遊衛視、台灣衛星娛樂、片庫(4萬小時)、渠道(京文娛樂)打造的跨媒體平台更非一日之功。2002年4月,吳征與貝塔斯曼秘密談判了8個月後,達成共建地跨大中華、橫跨多媒體之現代傳媒企業的宏偉計劃。由於貝塔斯曼CEO米德霍夫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突然辭職,3.5億多美元的合作項目告吹。沒有貝塔斯曼這樣真正的巨頭加盟,陽光文化的跨媒體平台雖然合縱連橫,還只是一個弱勢媒體聯盟。

這期間,增發股票成為維持上市公司運營和對外併購的不二法門。三年間,香港股民為陽光文化買單6個億。而傳說中的傳媒業務只產生了2.47億港元的銷售額(2000年沒有,2001、2002年分別為5700萬港元和1.9億港元)。上市公司三年間累計虧了2.33億港元!

陽光文化跨媒體傳媒的偉大構想概念曾讓香港股民熱血沸騰。最終,陽光文化已發行股票從不到10億股躥到130億股,股民手裡落下的是只值幾分錢的仙股(以分計價的股票)。

點評

某著名經濟學家曾把管理公司比喻為帶孩子:以浙商為代表的私營企業是所有者親自帶,孩子成長得最好;請職業經理人則是由保姆帶,好壞就說不准了。按這個思路,上市公司的控制人兼大股東則相當於後母。不是親娘(只有部分權益)但勝於保姆(畢竟是股東)。

三年時間不算短,楊瀾夫婦打理業務的能力有目共睹。其間股票的海量增發和暴跌史,就是股民的血淚史。從這個角度說,楊瀾不是良記的好後母!楊瀾的魅力加吳征的財技成了香港小股民的噩夢!

不可否認,楊瀾那段時間也付出過辛勞。但維持上市公司運營和使楊、吳發達的畢竟還是股民的付出。真是藉殼真奇妙,股票換鈔票!

楊瀾:財富無法換來愛與尊貴

我覺得財富帶來最大的好處是讓你有不做自己不喜歡事情的權利,從這一點來說,財富是非常值得擁有的;但如果想用財富去換得人性當中的愛、尊貴——你是買不到的,那些還需要你付出你的心,你的愛,去獲取。

記者:女人是否該建立自己的財富目標?

楊瀾:我認為女人應該有基本的財富保障。經濟獨立很重要,就算選擇做家庭主婦,也要給自己一個基本的生活保障,因為這關係到一個人的尊嚴。曾有個資料表明,女性創業大多數都和愛好有關而不是純粹的金錢目標,這是和男性大不相同的。至於你未來會有多少財富,這是可遇不可求的。

記者:您認為未來中國,哪些行業更適合女性?

楊瀾:服務性的行業特別適合女性,它對人際交往、協調、溝通能力要求比較高,像傳媒領域,現在主要的從業者都是女性,還有藝術、保險、銀行、諮詢、律師,生活類設計師,以及基於網絡的很多小的產業,它不一定要求有大的投資,但需要有創意、有堅韌、細緻入微的工作精神,這是女性更擅長的。

記者:成為財富女人的必要前提是什麼?

楊瀾:我不建議女性一定要把財富作為追求的目標,但是有以下這些素質的女人容易獲得財富上的成功:她應該有財富規劃的觀念,摒棄女性在創業時更容易出現的患得患失,要像男性一樣有開拓勇氣,敢於冒險;還有,協調能力很強的女人容易成功。現代社會,創造財富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協調各種資源的過程,這時你與人溝通的能力,說服別人表達自己的能力都很重要。

記者:如果把財富圈比作一個俱樂部,在這個俱樂部裡,女性是否真的實現了和男人平起平坐?

楊瀾:在中國,女性就業普遍比西方國家發達,但高層管理層的女性比例仍然是非常少的。女人們倒不一定會感覺有明顯的歧視,但你需要證明自己。比如說,一個男人獲得某種事業的成功後,其他男人就覺得:可以跟他做生意了;但一個女人往往需要幾件事來證明自己:你的誠信,你的能力,你的各個方面的才華。相對來說女性付出的要比男性更多。

記者:介紹幾本對您影響很大的書和雜誌?

楊瀾:我非常喜歡看人物傳記類的書籍。比如,《戴高樂自傳》裡面講到他和他的智障女兒的情感,很感人;還有希拉里那本《親歷歷史:希拉里回憶錄》;說到雜誌,我比較喜歡《三聯生活周刊》 、《時代周刊》、《亞洲周刊》。

記者:您的奢侈品觀念是什麼?

楊瀾:奢侈品要買經典的,尤其是基本款,非常值得。另外,都市裡的女性,到了30 歲,應該有一兩件真的首飾,比如說小的鑽石耳釘啊,一條珍珠項鍊啊,會給你帶來很多生活樂趣。

記者:財富的氣質是什麼?

楊瀾:這個沒有性別特徵,更不是千篇一律,財富可能造就出來一個像宋美齡一樣的氣質,也可能打造出來一個全身鑽石俗不可耐的人,財富一定要在你的個性上才能發揮不同的化學作用。俗話說三代出一個貴族,那就是財富和教養的不斷延續,包括修養和視野。

記者:財富男人喜歡什麼樣的女人?反過來呢?

楊瀾:如果有人因為自己擁有了財富,選擇愛人的標準都會發生轉變,那我認為這樣的人還不成熟。因為你尋找一份愛情,首先是看兩性相互的吸引,某種氣質或性格、某種內心的交流,錢是不會單獨讓人產生愛情的,如果說一個男人在有財富之前和有財富之後愛的是不同的女人,我只能說他非常不成熟,因為真正適合你的女人其實就是一種。

記者:財富可以讓女人性感嗎?

楊瀾:不必然。女人的性感首先是她有一種自信,有一種內在的東西,外在的東西只是去提升或烘托;就像性感並不意味著越穿越少一樣,財富本身也不能帶來這東西。

記者:有一種說法,在西方,富人更注重通過慈善來回饋社會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而中國就比較少,你認為這是因為東西方人對財富的觀念不同嗎?

楊瀾:我的觀點是:只要人們做好事就應該得到鼓勵,哪怕他的目的是為了出風頭;現在中國不是做好事的人多了,而是太少了。通過成立陽光文化基金會,我能夠更切身的感到現在製度的缺失;前一陣我把我在雅典奧運會火炬接力上的火炬拍賣了4 萬塊錢,幫助深圳一位患了關節僵死症的病人完成他最後一項手術——他因為你的幫助他站起來了,能自理自己的生活了,那你每次想這件事都覺得挺高興。我鼓勵大家都來獲得這種快樂。

全球的金融危機,可能會讓大家手忙腳亂的,時刻都有危險,也時刻都要去冒險。有這種敢於冒險的精神才行!以上的故事,我看後很感人就放在這裡的,好讓來我博客的朋友們都評閱一下,也好提個醒,這個時候的創業是艱難的。

寧可在嘗試中失敗,也不能在保守中成功!凡事都需要去先嘗試了才能取得成功!

感興趣的朋友們:看過這篇故事之後一定會有感想的,歡迎留下你的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