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设立记者节第10年:见证“全民记者”进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09:35

我国设立记者节第10年:见证“全民记者”进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8日09:03  南方日报   海地地震发生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奔赴大洋彼岸发回现场报道。(图为本报1月19日封面版截图)

  “水灾、停电,几乎一幢楼的人们都围在这烛火旁”。2010年8月8日凌晨3时23分,一个名叫“Kayne”的网友,在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上,发出了一条19字的信息。这条来自舟曲的信息,一经发出,立即在牵挂灾区的网友中传播、扩散。在之后的很多天里,“Kayne”的微博成了网友,甚至是媒体了解灾情的重要信息源。

  这是一名非职业记者通过非传统媒体平台发出的影响广泛的“消息播报”,而这样一个“报道模型”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和深刻作用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迎来新中国正式设立记者节的第10个年头。在过去的10年里,我们见证了中国“全民记者”从萌芽到爆发的进程,展现着整个社会参与意识、公民意识的提升。

  当“全民记者”时代来临,如何在浩淼如海的舆论意见中选择权威?职业记者和媒体怎样确立主阵地?政府部门怎样应对网络民意,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处理及相应治理能力?

  这又是一道时代命题。

  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

  “Kayne”的真名叫王凯,在发出那条微博前,他是重庆理工大学的大二学生,是放假回家的舟曲居民。那条微博发出以后,他成了一位没有记者证的“记者”,而且是国内第一个图文“报道”舟曲灾情的人,每天都有数万人在网络上等待他更新微博。在媒体抵达灾区之前,“90后”的王凯,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

  “我不是什么英雄。”在王凯看来,这一切都很偶然,他是舟曲县人,在灾难发生的一刻,他恰巧在舟曲,而且,他是舟曲的幸存者中,少数几个会玩微博的人。只有他,想到了通过微博把所见所闻发出去。

  在研究新闻传播的专家看来,所谓“全民记者”应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全民记者”背后所体现的是“参与式新闻”的理念,即“民众在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作为“全民记者”应该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身份是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其次,在新闻事件中发挥了记者的作用。“也就是必须具备发现线索、记录事件和传播信息三个特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吴文虎教授说。

  新世纪10年,中国网民的数量从开始的仅几百万,迅速膨胀发展到数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截至2010年6月底统计公布,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其中,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半年内新增4334万,达到2.77亿人,增幅为18.6%。

  “庞大的基础逐渐使中国网民从发邮件、看新闻等实用主义者转变成为一种有互动参与意识的共同的社会身份认同。”吴文虎说,这种身份认同加速了“全民记者”的诞生。

  2007年3月28日,正当重庆“钉子户”事件被传播得如火如荼之际,以“菜农”为职业的周曙光带着“企图一夜成名的欲望”,乘火车从湖南娄底“像一颗疯狂的石头”到达重庆。当天下午3时起,他在博客上陆续贴出十多篇文章,报道自己的行踪。尽管“紧张得腿肚子有点发抖”,但他还是找着机会“撞上”采访了钉子户的当事人吴萍夫妇。他采写的新闻为他的博客带来了18000多的点击量。

  在Web2.0的时代,博客变成了一个自主媒体,一旦网民通过自己博客把报道发表出来,实际上信息就已经进入到公众的视野。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营销工作副秘书长、速途网创始人兼CEO范锋曾经指出,网民以网络平台播报信息就是一种新的通讯方式,没有出现传统新闻编辑部的那种大呼小叫、疯狂奔跑,派遣临近记者前往现场的情况,往往一个人就是一个“通讯社”。

  140个字带来的变革

  凌晨坐在烛光里发出第一条微博的王凯并不知道,他的这条微博,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仅仅几个小时,这条微博就被转发了5000多次。”在3时23分发出那条微博之后,王凯第一次感受到了“变革”的力量。因为在这之前,外界所知的,只是一条干巴巴的简讯:“甘肃舟曲县发生泥石流灾害”。

  面对如此的关注,王凯开始有意识地播报他所见的一切。8月8日18时37分,王凯发出了他的另一条微博:“我现在身在舟曲,从凌晨到现在,水位回落很慢。全城停水停电,很多人都没吃没喝。村庄被整个掩埋,很多熟人离开。心里真不是滋味。”

  这是一条“有意识”发布的微博,或者说,这条微博更像一则新闻,有时间,有地点,有事件。

  王凯第一条微博到第二条微博的变化,折射的正是中国基层舆情的传递之变。

  2002年,长期从事互联网研究、被称为“博客教父”的方兴东把博客引进中国,标志着网民从被动走向主动;2009年8月,新浪微博测试版高调运营,及后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开启微博,成为国内互联网最大的热议话题。

  因为,最普遍的容量为140个汉字的微博,恰好是两条手机短讯的字节长度,不长也不短。“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用面对很大的框框。”相比博客大容量的“意见发表”,网民“我是草根”认为微博更“方便就手”,只要动动指头,不到1分钟就可以把所想的写下来。

  这是这样的“快速”和“便捷”,瞬间点燃了网络群体的传播效应,成为了一种全新的信息播报,乃至生活方式,更广泛地推动了“全民记者”的草根化,无论你是机构、组织,还是名人,都同普通用户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一个账号,一个文字框,一个提交发言的按钮,“人人都有麦克风”,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中国,继“厦门PX案”、“华南虎事件”中网络舆论引发出的公共事件后,微博更是把网络民主监督作用推向了高峰。在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时,网民最先看到的常常是“全民记者”的微博报道,当中不仅提供了很多线索,而且还是连续性、多角度、内容丰富而且带有各种画面的实时报道。

  2009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社会蓝皮书》指出,过去一年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有30%是由网络率先公开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

  传统者的“微革命”

  今年9月8日,人民网推出“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让广大网友畅所欲言,建言献策。目前,给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留言均超过1万条,其中“房价”、“教育”等话题最热门。9月9日,《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发布,我国微博累计活跃注册账户数今年底将达6500万,明年有望突破1亿。

  但在这些海量的信息播报中,艾滋女、奶粉门……不断爆发的口水战使人们不免对更多的缺乏专业训练的准“全民记者”闯入这个领域的前景心存疑虑。

  突发事件中“全民记者”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发布新闻的及时性上,但不容回避的是,“全民记者”毕竟不同于职业记者,他们发布的信息的真实可靠性,都缺乏专业把关。

  “它跟传统媒介最大的不同,是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无障碍地把自己的观点、意见、情绪在全社会面前释放,这是文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改变。这就是微博具有爆炸性的、核裂变式的传播能量的现实,只要一条信息发布出去,它会像病毒一样传播,管理者不可能把所有人的微博删掉,它是现场直播,不可能事先审查,这是微博对现在新闻传播制度管制的一个很大挑战。”著名媒体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说。

  这样的挑战,考验着传统媒体,也考验着政府、机构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于是,越来越多的传统主流媒体也加入了“@行列”,注册微博,在突发或重大事件中抢占舆论阵地。“一条信息随着微博用户‘滚雪球’式转发,一传十、十传百,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获得千万次的阅读,这是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但却可以为我所用。”对微博的全新媒体形态,吴文虎认为,正是有赖于它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传统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同样可以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主动出击,抢得话语权。

  据不完全统计,除不计其数的老编、老记等传统媒体人纷纷开通微博外,截至2010年8月,共有466家主流新闻机构开通了新浪微博。

  除了传统媒体的主动出击外,政府或机构也在网络监督下实施了“微变革”。

  “既然是一个开放媒体平台,微博始终存在着监管风险。不过,从近年来对互联网的监管来看,政府的态度是始终在不断学习之中。”互联网资深研究专家、五季咨询CEO洪波说,公安部门和各级政府官方微博的兴起正是利用了“微博”的特性。

  2009年11月21日,针对昆明市螺蛳湾批发市场的群体性事件,在云南省宣传部副部长伍皓的主导下,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在新浪微博开设了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微博云南”,并在第一时间对“螺蛳湾”事件作出了简要说明。

  记者发现,目前已有59个政府部门在新浪注册政府微博,其中省级部门中只有云南一个,而公安微博则多达40个,占总数的近七成,当中来自广东的公安部门最为积极热烈。这也暗合了新浪微博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广东的用户最多,占到全部用户总数的16%,活跃度达到了20%。”新浪微博事业部微博平台负责人说。

  据统计,广东省共有30个公安部门统一开通了微博,占全部公安微博中的75%。目前,粉丝最多的是2月25日开通、有粉丝将近16000人的广东省肇庆市公安局的“平安肇庆”。在公安微博中,主要发布的是警情播报,偶尔有重大案件的直播。

  在官方微博中不难发现,它们的粉丝量和关注量完全不成正比,相对于动辄上万的粉丝量,它们的关注量仅有寥寥数人。“这显示,他们开通微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出信息,而非接收信息。”喻国明认为,政府开微博,一是为了及时公布政情、资讯,获取与民众更多更直接更快的沟通,特别是在突发事件或者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时候,是一种应对。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亲民性,吸引民众的关注。这在推动政务公开上,是一种进步。

  ■反思

  客观,再客观

  今年被炒得火热的“鲁迅大撤退”事件,起源仅因发帖者看到一个网帖,里面说“各地教材大换血”,稍作查证后他据此写了一条微博,从而引发网友热议,时评家评论,众多媒体报道,最终成为全民竞相议论的社会热点事件,甚至教育部不得不站出来辟谣。有分析家认为,这一事件的发生,一是发帖者可能没有深切认识到微博所具有的强烈的个人媒体属性。二是,在这一假新闻的传播中,诸多传统媒体未经核实而擅发,以讹传讹,严重违背职业要求,也应该引起从业者警醒。

  当真假莫辨时,“客观,再客观”,成了“全民记者”时代的“众望所归”。

  据了解,美国的全民记者协会要求每一个新加入的成员,都必须有一个老成员的推荐,所有人都必须提供真实的身份和个人资料。正是因为这样严格的认证要求,使得这个组织有了一批具备公信力,以及能够写出高质量文章的“全民记者”。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中国网民以年轻、高学历、城市人口为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葆华分析,网民只是社会阶层的一部分;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的,又是更小的一部分,因此,网络民意显然不能取代全部民意。周葆华提醒,不要把注意力过多集中在微博上,其他沟通渠道同样重要,民意表达应多元。

  吴文虎则建议,一方面,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可与网络中生存的全民记者形成良好互动,增强信息的多渠道获得及求证;而政府机构除了构建新媒体平台外,也要及时响应百姓诉求,积极令全社会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民意表达体系,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转和发展进步。

  @微博记者节

  微博作为一个新兴的言论集散地,记者节的到来,让它再一次热闹起来。“记者节”一时成为热门搜索词,来自各行各业的网友踊跃发言,表达自己对记者节的祝福和对记者这一行业的不同看法。

  @刑警老陈:11月8日是第十一个记者节,相信在这一天依然会有记者不休息,忙着跑现场、发稿、采访、整理文字,也许这一天没有鲜花,但这一天在每个记者的心里都应该是暖的!记者的身上总是被赋予了新闻的魅力,现场报道,第一时间等等字眼都体现了职业的素养和要求!在记者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向每一位记者致敬。

  @郑祖伟:告诉自己,记者节快乐!在这条道路上奔走多年,时而觉得辛苦,时而觉得满足。

  @三臧的西游生活:记者节到了,记者这一职业,只有永远坚持的人能走下去,不过永远坚持的人很少,那是金字塔顶端。坚守这份职业难道真是这样的艰难,有困难有挑战,但喜欢去感受“陪着你慢慢变老”的那一份淡定追求后的从容,去体会“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刺激和苦苦求索后的壮丽!

  ■南方日报记者 谢苗枫 见习记者 龙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