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形式与本质的相互兼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39:40

【原文】子曰:“质1胜文2则野3,文胜质则史4。文质彬彬5,然君子。”

【译文】孔子说:“本质若是胜过形式,则是粗鄙野蛮;形式胜过本质,则是文辞繁多。形式与本质相互兼备,然后才是君子。”

【说明】孔子对子游说了君子最终还是要走正道的道理后,接着又讲了本质与形式的问题。人类,从本质上说,现在与过去的没有两样,都是饿了要吃,渴了要喝,冷了要穿衣的,这是人类原始的本性,而人类的发展经过文化的修养,才能脱离开粗鄙野蛮的状态,走进文明的社会。所以孔子认为,人类若是完全为了吃喝穿衣的需求而不要文明的修养,就是粗鄙野蛮的。但若是现在光讲究文明的形式而不顾人类的吃喝穿衣问题,也是不对的。也就是本质与形式不能分开,必须要相互兼备才行。因此,作为一个君子,形式与本质是相互相承的,既要有君子的本质(不光是人的本质),也要有君子的外在表现形式,才能是“文质彬彬”。所以,“行不由径”只能是暂时、临时的,不能是长久的,因为本质必须是文明的。这几节的讲话,是孔子对子游汇报的回答,也可以说是孔子对“君子”所下的定义。

——————————————————

【注释】1.质:《管子·小匡》:“有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长悌闻于乡里者。”《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孟子·万章下》:“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於诸侯,礼也。”《韩非子·难言》:“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列子》:“太素者,质之始也。”汉司马迁《报任安书》:“若仆大质已亏缺矣。”本义为本质,这里用为内容之意。

2.文:《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身将隐,焉用文之?”《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荀子·非十二子》:“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本意为华美,有文彩之意,这里用为形式之意。

3.野:《论语·子路》:“野哉,由也!”《礼记·仲尼燕居》:“敬而不中礼谓之野。”孔颖达疏:“野,谓鄙野。虽有恭敬而不合礼,是谓鄙野之人。”这里用为粗鄙之意。

4.史:《礼记·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郑玄注:“史谓策祝。”《韩非子·难言》:“捷敏辩给,繁於文采,则见以为史。”这里用为文辞繁多之意。

5.彬彬:《论语·雍也》:师古曰:“彬彬,文质备也。”本义形容文质兼备,后往往用以形容人的行为文雅有礼。这里用为文质兼备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