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全民记者时代: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12:01:35
2010年11月08日 09:58:27  来源: 南方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资料图片)
“水灾、停电,几乎一幢楼的人们都围在这烛火旁”。2010年8月8日凌晨3时23分,一个名叫“Kayne”的网友,在新浪微博上,发出了一条19字的信息。这条来自舟曲的信息,一经发出,立即在牵挂灾区的网友中传播、扩散。在之后的很多天里,“Kayne”的微博成了网友,甚至是媒体了解灾情的重要信息源。
这是一名非职业记者通过非传统媒体平台发出的影响广泛的“消息播报”,而这样一个“报道模型”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和深刻作用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迎来新中国正式设立记者节的第10个年头。在过去的10年里,我们见证了中国“全民记者”从萌芽到爆发的进程,展现着整个社会参与意识、公民意识的提升。
当“全民记者”时代来临,如何在浩淼如海的舆论意见中选择权威?职业记者和媒体怎样确立主阵地?政府部门怎样应对网络民意,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处理及相应治理能力?
这又是一道时代命题。
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
“Kayne”的真名叫王凯,在发出那条微博前,他是重庆理工大学的大二学生,是放假回家的舟曲居民。那条微博发出以后,他成了一位没有记者证的“记者”,而且是国内第一个图文“报道”舟曲灾情的人,每天都有数万人在网络上等待他更新微博。在媒体抵达灾区之前,“90后”的王凯,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
“我不是什么英雄。”在王凯看来,这一切都很偶然,他是舟曲县人,在灾难发生的一刻,他恰巧在舟曲,而且,他是舟曲的幸存者中,少数几个会玩微博的人。只有他,想到了通过微博把所见所闻发出去。
在研究新闻传播的专家看来,所谓“全民记者”应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全民记者”背后所体现的是“参与式新闻”的理念,即“民众在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作为“全民记者”应该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身份是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其次,在新闻事件中发挥了记者的作用。“也就是必须具备发现线索、记录事件和传播信息三个特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吴文虎教授说。
新世纪10年,中国网民的数量从开始的仅几百万,迅速膨胀发展到数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截至2010年6月底统计公布,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其中,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半年内新增4334万,达到2.77亿人,增幅为18.6%。
“庞大的基础逐渐使中国网民从发邮件、看新闻等实用主义者转变成为一种有互动参与意识的共同的社会身份认同。”吴文虎说,这种身份认同加速了“全民记者”的诞生。
2007年3月28日,正当重庆“钉子户”事件被传播得如火如荼之际,以“菜农”为职业的周曙光带着“企图一夜成名的欲望”,乘火车从湖南娄底“像一颗疯狂的石头”到达重庆。当天下午3时起,他在博客上陆续贴出十多篇文章,报道自己的行踪。尽管“紧张得腿肚子有点发抖”,但他还是找着机会“撞上”采访了钉子户的当事人吴萍夫妇。他采写的新闻为他的博客带来了18000多的点击量。
在Web2.0的时代,博客变成了一个自主媒体,一旦网民通过自己博客把报道发表出来,实际上信息就已经进入到公众的视野。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营销工作副秘书长、速途网创始人兼CEO范锋曾经指出,网民以网络平台播报信息就是一种新的通讯方式,没有出现传统新闻编辑部的那种大呼小叫、疯狂奔跑,派遣临近记者前往现场的情况,往往一个人就是一个“通讯社”。
履行职责,服务人民——写在第十一个中国记者节之际
新闻记者职业生态环境复杂 维权仍有一定难度(图)
搜索更多记者 微博 的新闻
新闻记者职业生态环境复杂 维权仍有一定难度(图)
履行职责,服务人民——写在第十一个中国记者节之际
记者亲历"六普"入户:入户效率低 普查员创新调查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