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丙然:为天空涂抹理性光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21:56:42

    

    蒋丙然(1883~1966)字右沧,福建福州人,气象学家,青岛观象台台长,首开中国现代气象预报历史。

    作为一个科学家,蒋丙然从不愿和政治扯上什么关系。但日本人的“无赖之举”,却将他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这是1921年的冬天,刚刚于华盛顿闭幕的九国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要求日本将其占领的中国青岛和胶济铁路交还中国。日本人答应了所有条件,惟独留下了青岛观象台。前去接收的中国官员吃了多次“闭门羹”。

    日本人的理由听起来颇为合理——中国没有合适的技术人员,能够让这个观象台顺利运转,胶州湾上来来往往的世界各国船只,会失去科学的指挥和管理,将给这个繁忙的港口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不过,他们并没有将话说死,还是为中国人留下了最后一道口子——贵国只有蒋丙然先生能够胜任这里的工作,如果他来上任,观象台马上就交。

    的确,无论出于怎样的立场,日本人都为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观象台,指出了最为合适的领军人物。

    作为中国最早出国学习农业的留学生,这个出身于书香门第的福州人,成为中国第一个气象学博士。从比利时学成归国后,应时任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之邀,蒋丙然出任了气象科科长,并成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开创者。

    这个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古老帝国,一直都有着观测天象的传统。只不过,在没有借助现代的观测仪器和技术之前,人们大多是通过肉眼观测天象,在数千年里,人们通过观察,形成了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但这种颇为原始的天气预报方式,大多与事实相去甚远。

    一直到1913年,在蒋丙然的一手推动下,中国终于开始有了自己的气象事业。这个动手能力颇强的南方人,自行设计了量雨计和英式百叶箱,又从国外购置了毛发湿度计,空盒气压表和干湿球温度表,每天早中晚观测温度、湿度和气压各三次,风雨无阻。

    天气预报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蒋丙然的努力,东亚16处重要地点——东京、长崎、贝加尔湖、马尼拉、关岛等地的气象资料,以免费急电的方式,每天两次拍发至中央观象台。1916年元月,中央观象台正式每天两次向社会作天气预报,早上9时在台内悬挂信号旗,晚间由北京各报馆向社会公布。这便是我国现代天气预报的开端,蒋丙然也被当时的舆论称为“开千年未有之先河”。

    而更大的挑战,出现在他接任青岛观象台台长之后。

    这个建于1898年的观象台,与上海徐家汇观象台、香港远东观象台,并称为远东三大观象台。在蒋丙然接手时,另外两个观象台还在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手里,人们都在拭目以待,中国人能否顺利地进行这个重要气象台的管理和观测工作。

    他并未让人失望。在以后的10多年间,蒋丙然在青岛的存在,被视为“中国现代科学精神复兴的标志”。这个兢兢业业工作的比利时留学生,很快就和聚集在山上的许多年轻学者一起,为青岛的天空涂抹上了科学和理性的灿烂光芒。

    1925年,青岛观象台开始用现代望远镜观测研究太阳黑子,这儿成为我国现代太阳黑子观测的发源地。它为中国积累了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现代太阳黑子的观测资料。

    1926年,青岛观象台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首次参加了世界第一届万国经度联测,所得成果位居世界前列。万国经度测量委员会主席费什叶将军向中国政府致函称:“所测成绩优良,概各国所钦佩。”

    1931年,蒋丙然又主持建立我国第一座大型圆顶天文观测室,这个有着手摇天窗和流线型圆顶的欧式建筑,不仅成为青岛这座新兴城市的一个地标,还标志着中国的天文气象事业完全步入现代行列。

    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个中国气象事业的领军人物,却“为人低调,不发恶声”。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狂风巨浪,每天清晨,在微亮的天幕下,人们都会在靠海的观测平台上看到他的身影。

    有后世的研究者翻阅过蒋丙然的工作手记,他吃惊地发现,10余年里,蒋丙然的观测竟没有一天中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