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学堂心理医师的治疗体验报告:什么是“业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16:47
这几天,学堂的刘老师,宋老师等负责心理和健康方面的老师,都在帮助一些有需要的家长们做超心理觉引辅导工作。简单一点说,就是她们拥有一些特别的心理技术,可以用一些“方便法门”,帮助对象很快地静下来,排除心中的杂念,面对自己的“内心”,这样就能够进入历史上只有修行很深的高僧大德才可以进入的“超觉静思”状态,这样来解决一些无法用常规心理辅导方式来处理的复杂心理和生理问题。实际上有时候可以用几个小时的辅导,就解决一些困扰对象上十年以上的身心问题。

    昨天晚上,刘明慧老师精疲力竭地从招待所回来,说今天太累了。这种工作的确比我讲课还要累很多,因为心理医师要面对辅导对象强烈的负面能量冲击,需要用自己祥和宁静的正面心理能量来中和调整。如果心理医生本人缺乏宁静,祥和,理性和超强的自我控制力,如果心理医师本人具有强烈的情绪波动,“个性鲜明”“爱憎分明”,性格急躁,缺乏理性和祥和心态的话,勉强采用这种辅导方式,可能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把问题弄得更严重。

   基本上所有的心理医生都面临这种处境。普通的心理医生,往往执业数年后自己也会得上心理疾病,懂行的就知道,心理医生每年都需要有专门的休假时间来“回避负能量”,借此恢复心态的正常反应。当然,他们不是这样说的,因为普通的心理医生尚不明白心理能量之间的互动关系,他们只是被动地觉得需要“离开工作”一段时间。他们仅仅以为天天接触病人的话“心情不好”,其实,如果懂得了心理能量互动的原理的话,面对个案的时候,心理医生是波澜不惊的。实际上,经过刘老师亲自辅导的人就会发现:自己对某些伤心事哭得惊天动地,甚至死去活来的时候,刘老师平静如常,如如不动,不会受到这种强烈情绪的扰动。但是绝对不是冷漠,不是回避,她同时依然非常关注对象的一切情绪,这就是需要“修心”来提高的心理能量了。普通的心理医生不太能够理解这一点,所以往往导致各种问题。实际上心理医生是高危职业,是自杀比例最高的职业,这就是因为受到太多负面心理能量的冲击所致。可惜业界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法,其实解决的方法就在他们身边,就在自己的“心”上。

   

    即使具有刘明慧老师这样安详宁静的心理素质和修为,也可能在辅导中产生不良的后果。因为只要她内心生了一丝贪念,产生了比如“特别想帮助对象解脱”心理意识的话,她就介入了本不该介入的因缘,引起与对象负面能量的交汇纠缠,导致心理能量的强烈反弹。所以心理医师有一个铁的守则:除非对象主动要求,否则绝对不为对象做心理辅导。他们不会劝和要求“需要辅导”的对象来做心理辅导,即使发现对方有问题。更不会接受对象的亲友委托去干预当事人,除非对象自己委托要求。这就是心理医生秉持的中立和客观的态度。如果勉强“好心”介入不情愿的对象,甚至是正常的辅导中由于心理医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过于强烈,这样,可能不仅解决不了对象的问题,反而会加重问题甚至会赔上自己。

    去年年初的时候,刘明慧义务帮助大学生特别是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做心理辅导,其中就是因为特别想帮助一个障碍很大的对象,结果产生了“一念贪求”的不清净心理,弄得自己的能量场受到反击而遭到损害,即使后来我专门特别加以辅导,后来又去天台山静养,也恢复了一两个月才好。所以,做心理觉引辅导,需要小心对待,切莫妄为。这需要心理师有极高的修为水平,还需要周围有能量场很强的人“护法保驾”,这不是一般人都能够随便做的,勉强的话,心念不清净,对人对己可能都不好!心灵能量受伤的话,会导致自己的个性脾气改变的,或者更加暴躁易怒,或者是阴郁压抑等,比率上后者更多一些。

   刘明慧经过这次深刻的教训,停止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工作,正好人也到了云南,脱离了原来“特别需要她帮助”,正在排队等候辅导的人群,所以可以静心修炼提升自己了。因此她这段时间静心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心性修为,而不是忙于“治病救人”,只是有一些人大老远专程跑到云南来的她才偶尔帮助一下。经过大半年的修行提高以后,心理修为反而提升了一大步,原来她需要花一个星期处理的一些问题,现在仅需一两天就能解决,跨入了一流心理治疗师的水平。

    刘老师去年“受伤”以前的能力,就达到了她同行的高级水平了,他们行业内进行这种心理辅导的行情,最普通的也是一个疗程5000元。以今年刘老师的功力的提升,特别是她花了几万元去学习一些更深层次的课程,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去年同期,以效果而论,收费理论上应该远远超过5000元一次了。不过刘老师从来不收辅导对象的钱,这些辅导对象捐的款,她都全部交给公共基金用于共同开支,而不愿意用于她个人。而且,为了尊重和随缘,她没有为自己“开价”,这种辅导往往由被辅导者自愿捐款,没有限制数额。

    这一天,刘明慧很高兴地告诉我:她虽然很费劲地花了比正常的辅导多了两个单元的时间,但是却取得了一个突破。她今天解决了一个心跳过速的次人格心理整合,平常这样的案例很容易解决,但是由于个案内心的冲突极其强烈,而且旷日持久,次人格非常顽固,已经以生理反应(心跳过速的方式)表现成了身体的明显症状,给对象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刘老师花了很长时间,用了很多种方法,次人格都不肯与个案化解。同时,由于个案的心动过速,所以也不能用其他“心理幅度大”的情绪释放辅导方式来做,担心造成个案的当场昏倒等。因此这个对象的辅导难度很高,前面几次都失败了,她几乎决定放弃了,但是想尽办法,最后终于采用一个“非常综合”的辅导方式,用两种以上的心理辅导模式,中西结合,终于化解了对象的次人格分裂情况。对象心动过速的生理问题,非常神奇地在做完心理辅导后就恢复正常了。所以她特别高兴。

   不过,她也有些遗憾:这个人虽然解决了这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与她辅导的其他人相比,这个人的精神提升并不大,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而且,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未必是一劳永逸的,个案的心理负面能量和惯性不改变的话,今后还是会重新出现同样症状的。心理医生的价值,无非是帮助对象清扫一下屋子里的垃圾,但是对象如果不学会自己清扫,而且又特别擅长制造垃圾的话,很快又会重新在自己“心屋”里面堆满垃圾,造成心理和身体的病变。所以,心理辅导也不是究竟。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辅导起来很轻松,很快可以让对象进入很高层的状态,对象会获得不可思议的顿悟和智慧,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他们很轻松地就学会了自我解决。往往做下来对象非常惊喜,对引导老师也很感激,所以,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但是,有些奇怪的是:上面这个她辅导得特别费劲,花的时间比较多的对象,愿意捐的款几乎是最少的一类人,据说她辅导前只拿了两三百元的“捐款”,大致上,这个价格把我们的心理医师当做“农民工”一样使用了。还有更低的呢,还有人只给一百元,好像是到庙里施舍香火钱一样。

   其实如果对象真的缺钱,可以直接说明,免费帮对象做也是学堂常常做的事情(主要是大学生们)。这些钱拿过来也不是给谁用的,都是大家用,不少会用于买东西送给需要的穷困人家。而且,既然明说是自愿捐款,即使个案只捐一元钱,我们也不会有任何意见。实际上刘老师认为如果对象如此珍惜钱的话,还不如完全免费帮她算了。

   同所有的人类行为一样,是否愿意认捐,以及认捐数额多少这个行为,也反映了当事人的心理和价值观。比如:捐个一两百元,基本上是有意地忽略基本的价值常识。因为连最差劲的,混日子糊弄人的门诊心理医生都是200元一小时。更别说有点名气的国内优秀心理医生了,这个级别起码是2000元一小时的。刘老师用了一整天,累个半死,“挣”了与她相应级别的人不到十分钟价值的“钟点工费”。当然,她没有什么意见,反而很高兴,因为她又突破了一个技术瓶颈,她对这个对象非常感谢。

   同时,刘老师发现:另外一些问题很简单,辅导起来很容易,辅导完后也特别开心,感受和收获特别大的对象,往往也是捐款很多的,最少的也在千元以上。一个家长仅仅辅导了两个小时,却自动捐了五千元,可这个人却非常感谢,觉得自己的收获很大。另外一个因孩子“想家”,不理性地闹情绪,被学堂“退学”的夏令营学生家长,却不要学堂退还的学费。家长说:交了钱就不用退了,孩子不愿上,也不是学校的责任,所以愿意把6000元学费全部捐给学堂。只是希望如果老师有空的话,安排一下给家长的心理辅导,如果没有时间就算了。学堂当然安排了辅导,结果这种家长就是那种很容易进入状态,花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自己收获也很大的对象。

    刘明慧问我:为什么病越严重,心理越分裂,越需要辅导的人,反而越轻视心理辅导的价值?这些花一两百元来“治病”的病人,其实心理行为问题都很严重,家庭关系障碍都很大,事业也很不顺心,人际关系往往不良。但是他们好像并不在意,也不愿意认真的来解决这些已经很严重的问题。像上面这个刘老师辅导的案例,仅仅是她看得见的心跳过速问题的解决,就是花上十几万元到医院治疗,也不见得能够解决得很好,何况还解决了她看不见的其他重大问题呢?其价值如何,连瞎子都看得见。但是为什么她觉得只需两三百大元就“心安理得”了?

   这种类型的人其实很多,实际上,她们是“主流”,表面上看来,她们很不尊重别人的劳动价值,本质上来看的话,他们内心是很不尊重自己。

   而且,他们还算好的。更多比他们还严重的“病人”,他们根本就不愿意来做什么心理辅导,甚至你给倒贴钱都不干。在中国,心理病人的“讳疾忌医”情况非常严重,这就造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一方面,中国非常需要大批的心理专家来帮助数量极为庞大的负面心理人群,一方面,这些需要帮助的人群又拒绝去“看病”。所以中国的心理治疗行业无法良性发展,心理医生“过日子”并不轻松,完全无法享受国外心理医生普通拥有的那种尊重和体面的生活。

 

   相反,一些本身就很清明的人,不辅导也可以,但是他们似乎更愿意选择参加心理辅导,其效果最好,也最尊重心理医生的工作,捐款的数额也最多。同时,辅导后他们的收获也最大,他们会有近乎“开悟”的感觉,会对很多事情做出全新的判断和领悟,让自己站到了更高的层次来思考和面对问题。

   我告诉刘明慧,这种差异,其实就是佛家所说的“业障”,你说的前面那种人,就是佛家说的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之人,他们贪心内心常怀不满,容易抱怨和不满!情绪思想容易执着死板,认死理,不灵活!喜欢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常常有意贬低别人的价值,对于别人的好意和真实不虚的信息,常常疑心重重等等,所以常常错过美好的东西。

   这些负面的“五毒”,对于他们获得人生最宝贵的体验和人生的幸福和快乐,都是很大的障碍,往往他们会把自己周围的一切都搞得一团糟,但是他们又喜欢把这些“不幸”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结果越陷越深!他们自己很不快乐,也不会带给周围的人快乐。佛家把这种人说成是“业障太重”,若非真诚的忏悔改过,面对自己,否则一生都不会快乐。

     与此相反的另外一类人。非常愿意尊重别人,因为他们尊重自己。如果他们不喜欢你,不相信你,就会离你远一点,但不会恶语相向。如果他们愿意接受你,就会认真地支持你,尊重你的价值。

   比如,如果你告诉他们,你的辅导值得五千元,他们如果愿意参与的话,往往会尽量付足五千元甚至更多。当然,也可能只给两三千,但是因此的话,他们会更加感激你。他们永远也不会想到只给你一两百元,然后又苦巴巴的求你做辅导。如果他们觉得你的辅导只值得他付出一两百元的话(连正常价格的一成都不到),他们就会主动放弃这个机会,绝对不会要求参与来做心理辅导。因为要求你打折到连一折都不到的价位,基本上等于骂人了,等于完全不认同对方的价值判断标准。

    相当于你到商场里看到一件标价五千元的衣服,如果你觉得特别值,基本上不会还价,可能还会额外给点小费。即使想要“更超值”一点,还点价给个八折,七折等等都很正常,老板答应优惠,就会觉得“意外的惊喜”。但是如果你判断这件衣服只值得花一两百元来买的话,往往你就选择了走开,而不会跟店老板商量“一百元卖不卖?”。因为如果要求你用百元级别的价格来买五千元级别的衣服,基本上是一种侮辱,等于是骂申明衣服价值是5000元的店主完全是个骗子,这人是自大狂或者是撒谎!即使你真的认为他是骗子,也不会去这样去“用事实”当面侮辱别人,而是选择不屑和走开,也绝对不会去找这种店主商量要求用一两百元买下衣服。这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因此,对于他们这种层次的人来说,他们觉得这样是在侮辱自己的品味和判断力。

   这种比较懂得“尊重”的人其实也不是很少见,这是“正常人”,只是在中国很少见而已。比如国外有“顾客自动定价”的餐厅,让顾客根据餐后的满意程度自动定价,觉得值多少就给店主多少钱。虽然也有极少数人付费低于标准的价格,甚至有人认为一钱不值,但是总体算下来,其收入比正常定价的餐厅还是要多一些。因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他们不愿意刻意贬低别人认真服务的价值,反而会因为自己受到了完全的尊重而愿意“溢价”付费。而在中国,有人简单地模仿国外的这种做法,做了这种类型的饭店。以为尽心尽力的做好了服务,顾客吃得满意,就会愿意付钱,结果发现大家都把老板当成傻瓜或者人民公社来“白吃”,结果赔惨了!这就是“国情”。

   本质上,这是一个“尊重”的问题,因此兰德公司说,中国人总体上不懂得是什么“尊重”,他们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自己。

   其实,这种缺乏自尊尊人最典型的表现是吃自助餐,很多人的吃法是:专门拿贵的东西吃,而不是选择最合适的东西吃。而且使劲吃最大的量,吃到把自己肚子撑得很难受,而不是吃到让自己舒服就行,否则就觉得“不划算,吃亏了”。我有一个朋友,有一次要我请她去一家环境很不错,开业不久的餐厅吃西式自助餐。结果很吓人,她一盘盘的使劲吃基围虾,螃蟹,甲鱼等“高级昂贵食品”,仅仅基围虾就有五六盘之多。我和妻子吃的都很清谈,数量也仅仅有她的几分之一。她说我们太亏了,她肯定赚了不少,会让老板哭的。其实她自己也应该哭,我们亲眼见到进餐前还生气勃勃的她,餐后脸色变得很灰败,似乎连说话都没力了的样子,让我们以为她病了。

    终于,过了一年多,我和太太路过这家环境不错的餐厅,想去吃一餐的时候,发现已经倒闭了。我们这位贪吃的朋友也没有好结果,她苦巴巴地告诉我们:她得了糖尿病,怪我原来请她餐饭太多害了她。

   你看:这种不尊重的结果,是参与的任何一方都受损害。我这朋友穷吗?不是,她的钱看样子这辈子用不完的。她教养低吗?不是,干部子弟出身,还是20年前武汉大学第一美女,风云人物。但是她不懂得基本的“尊重”和“自尊”是什么。。。在这么小的就餐事情上都这样,更别提“大事”了。   

 

    刘明慧说:虽然这些人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但是他们的身心问题最严重,最需要帮助,那我们怎么办呢?

   我说:所有的人都“需要”豪华别墅,最穷的人“最需要”,你如果有钱,是不是每个人都来一套送给他们?

   从金钱的角度来说,你很容易理解:富人很有钱,并不意味着他就“应该”给穷人“满足需要”,他愿意送给穷人,是他的慷慨和大方。照顾穷人不是富人的责任。穷人想要这一切,也可以自己去“奋斗”,这三十年,到处都是这样的例子,富人都是穷人变的。如希望集团刘氏兄弟等等。等人救济的人只能说他们愚痴和不思进取。

   从精神角度来说也一样,精神上富裕的人并没有责任来“救济”精神困乏的人。如果他愿意用这些精神财富来换钱,也能够换来大笔的钱,就是他的“缘分”和福气,别人无权指责。如果他愿意免费与人分享精神财富,是他的慷慨和大方。但是精神贫困的人要求他必须免费和廉价分享资源,就如同穷人要求富人必须救济穷人一样,是一样的愚痴和不思进取,也是不讲道理的。

    其实,在精神的领域,比物质世界更容易获得高度的丰富机会,到处充满了大量免费的资源,他们为什么没有去珍惜,去好好学习?而且,最终极的智慧,就在每个人的“内心”,不假外求。因此如果人精神的贫困比物质的贫困更令人无法逃脱自己的责任。因此,对于精神贫乏的对象,他们自己都不为自己负责,你又何必执着,要“帮他们负责”?

   你学到的心理辅导,仅仅是一个方便法门而已,万千法门之一,并非唯一的智慧之路。只能帮助少数有缘的人。

    而且,佛陀都说“我不度人,人自度”。如果你没事干,当然可以跟任何人,特别是你认为“最需要”的人去玩一玩,但绝不能要求什么回报,别去想什么尊重的问题,你只能充分地尊重他,甚至尊重他不理解你,不尊重你的权力。

   但是,你也可以想一想:如果你只有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你选择用同样的时间去帮助三五个清明的,愿意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人,而且你帮助他们以后,他们还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呢?还是用同样时间,去帮助一个最难缠的人,耗去自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你还永远不能指望他将来会主动地去帮助别人,哪一种选择更有价值?

    你上次去四川,不是很佩服一个有名的心理医生志愿者吗?你本来慕名而去,甚至愿意去义务帮忙的,但是仅仅看了一下后,发现他们那里的负面能量场很强,就不愿意多留,匿名送了五千元给他们就跑掉了吗?因为你发现他“帮助”的对象,两年了还“需要”他的帮助,甚至还指望医生其他方面“全方位的帮助”,把这位“理想主义者”搞的精疲力竭。你觉得这样好吗?没把人救出来,反而把自己赔进去,这有智慧吗?

    刘明慧还不甘心:不是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吗?如果别人真的需要你的帮助,自己牺牲一下也没有什么的。

   如果这样想,你自己就是“病人”了,也犯了贪痴。这就是自恋!以为别人需要你去救。每个人的生命状态是他自己选择的,即使你看起来他很苦,也是他自己决定的体验方式。我们只能说:如果大家有共同的愿望,就是“有缘”人,就一起做一点事情。如果“无缘”,就远远地祝福他们。而且,如果你尊重自己的生命,就应该用它来做最有效率的事情。除非你没有事干,你认为自己的人生不重要,愿意随便用掉,否则不要玩这种纠缠的游戏。

   刘明慧恍然大悟,说怪不得我对于学堂的收费总在逐年提高,当年赔本来办学的时候,家长享受了很大的“补贴”,还常常提意见,这不满那不满的。现在愿意付高学费的家长,相反总说学堂的这好哪好。所以,学堂脱离“低端消费”的结果,反而带来优质的生源和家长满意度的提高,以及老师的工作压力的减轻。所有的参与者,都得到了好处。

 

   我回答:是的,这不是“收费”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品质”和“效率”的管理问题。所以,你可以预见:今后学堂的收费还会不断提高,只要我们的品质在提高,这就是必然的趋势。当然,我们也要开一扇门,给一些的确没有钱,但是有自尊,有灵性,需要机会的人,这就是我们的奖学金计划。

   当然,作为心理治疗师,你随时准备义务帮助别人。但是也需要有自己的标准,以免陷入你不想要的结局中。如果你们很愿意做义务心理辅导,何不帮助那些人生目标是帮助别人的人?比如帮助一些有志气的大学生,难道不比帮助这些在自己创设的负面情绪世界中纠结的家长更有意义更有效率一点吗?如果你同情一个成年人穷困潦倒的中年,这已经是他选择的“结果”,你只能尊重这个结果。如果你不喜欢这种结果,为何不去帮助一个正要走向社会的年轻人,让这个年轻人的中年和未来不至于如此潦倒?

    刘明慧这回上了一课:尊重别人保持愚痴的选择和体验,其实也是一种尊重。人最不自知的,就是以为别人需要自己的帮助,这样可以让自己有“被需要”,“高人一等”的感受,这就是马斯洛的“心理成就需要”。但是这种贪心,很快就会让自己变成跟自己帮助的对象一样了。就像四川的那个心理医生,在我们看来与他的辅导对象也差不多了。正常情况下,他两三年后就会身心彻底崩溃。其实我与他交谈的时候提醒了他,也愿意帮助他,也有能力帮助他,刘老师可以很轻松地帮助他摆脱那种极为负面的心理能量场。但是他完全不理解我们的提醒和善意,他只知道我们送了一笔钱的显性善意,忽略了我们更大的善意。既然无缘,所以我们当然就礼貌地告别了,虽然他“希望”我们第二天再见一面。

   所以,尊重别人的业力和业障,也是每一个清醒的人所需要面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