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蓉书香】心理医师的自我意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1:37:13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孙子兵法·谋攻第三》)

   治疗是医患互动的过程,不仅心理医师影响患者,而且患者也在认识着心理医师。患者对心理医师的感知受自身情况的制约,也就是说他所感知的未必是心理医师的原形。而心理医师也如此,对患者的判断未必符合其原形,所采取的治疗措施也未必适合于他。心理医师总是在追求对患者的最有效的影响,故“知己知彼”是很需要的。自我意识就是通常所说的自我认识、自知之明,指一个人对自己身体、心理、认知、情感、一社会介价值观等特征的认识。常被作为一种人格特征,是心理医师非常重要的特点。正因为有自我意识,心理医师才能了解自己的偏好、情感状态,以及了解它如何影响心理医师对患者的理解。自我意识通常在与患者的交往中,通过其反馈信息,或经他人启发,或自我关注,得到增进。有能力的心理医师必须拥有较好的心理、情感与社会的自我意识,才能取得与患者较好的沟通,给其最有效的影响。


一、性别的自我意识
   是治疗性面谈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人的两性关系的经历会影响他对交往对方的性别的感知。可能因自己两性关系的经历,对患者性别先存成见。如果经历过离婚且其后努力奋斗,取得成绩的女心理医师,在为有情感挫折的女患者心理治疗时,可能会以自己的价值观,以对自己的要求来要求对方。而对方可能会接受,也可能因对男方尚存希望而不接受。患者如有失恋、离婚经历的消极体验,会扭曲他对男女心理医师的认知,而与过去经验相一致;而非心理医师的原型。心理医师对他的影响便不是其实际的表现风格,因此仅由于性别就会很快被判断为冷漠、理性、敏感、热情甚至是侮辱人的。

二、形体表现的自我意识
   心理医师形体表现流露出的含义,也在让患者感知,并做出喜欢或不喜欢的评价,然后才产生实际影响。一个认知填密的心理医师,因其沉浸于思考,习惯于保持一个坐姿,如果患者一向情感丰富,会把心理医师评价为像机器人那样缺乏情感。一个心理医师说话手势过多,可能容易为自我评价不高的患者接受,而自我评价过高者可能会认为你有语言表达障碍,他给你的评价可能会很低,那么你对他的影响就会大打折扣。身体语言很丰富,对此心理医师应知道自己身体语言的情况。

三、社会自我意识
   指心理医师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人是如何影响自己的,自己对此是如何知觉的;自己是如何影响他人的,他人是如何反应的。在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中,方包含着心理医师的心理、社会需求以及情感的需求,这会给心理医师的治疗行为带来影响。例如,心理医师求知欲强,一向喜欢结交有学识的人,接受治疗的是一位一紧张就腹鸣的老学者,心理医师因为很尊敬他会对他格外殷勤,其做法可从他一贯的人际交往行为中得到解释。

四、价值观的自我意识
   每个人都有对于人生意义的看法,“什么是最有意义的”,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这就是人的价值观。价值观受个体成长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所谓价值观的自我意识,指的就是“我的价值观是怎样的?”这一问题的认识。一个人所受的文化、宗教、政治,甚至性别角色的教育不同,则各自有所熟悉的、肯定的事物,什么适合自己,什么不适合自己,都有相对固定的认识,所以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评价便有差异。心理医师与患者是不同的个体,而且是一人对众人,必然会存在文化盲区,所以心理医师的价值倾向便会干扰对患者的理解。例如,一位长期接受医学教育的心理医师,接待一位有怕脏意念的强迫洗手患者,把患者的怕脏理解为怕环境中的细菌、病毒,其实错了,患者所怕为“水龙头、门把手等东西都被我讨厌的人摸过了”,他是怕那些讨厌的人。由此可见,这位心理医师的价值观对理解那位患者的行为形成了障碍。所以,心理医师应思考自己的文化偏好、价值观倾向,学会觉察与患者面谈中是否受个人价值观的干扰,努力使自己学会理解不同文化环境中患者的价值观。 一般情况下,心理医师也有个人需要,这种需要未必能自我意识,但在治疗中它会影响和干扰心理治疗关系和过程。心理医师本人未曾满足的需要带来的负性情感与患者的问题混淆在一起,常会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到患者身上,从而干扰对患者问题的诊断。就如同一个x线透视医生,用一张已经为自己透视过的x线片子,为另外一个人作检查,结果得到的是将自己问题与患者问题结合在一起的诊断。患者为了看清自己,找心理医师来照照镜子,没想到,镜子里面看到的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心理医师与患者的混合体。这种混淆,势必造成对患者问题判断的混乱,在一个错误的诊断之下,治疗结果会是什么样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心理医师个人情结以及个人需要,还会影响医患关系。有一种为人熟知的说法—“同病相怜”,心理治疗中,因心理医师与患者有相似的心理历程,便使医师更易对与自己相似的患者产生同感、共情,从而过分认同患者,这其实是在患者身上延伸了对自己的自怜。过分向患者认同,会失去治疗关系的中立性和客观性,心理医师似乎真的成了患者的一个亲人或难友,其结果是,患者会为有人和自己一起哀伤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他在潜意识里面,也将难以相信一个和自己一样无助、一样痛苦的人,能够帮助他解决好自己的问题。举个例子,我们是不会信任一个没有成功业绩的人,来做争夺世界杯入场券的教练的。把自己向患者的父母认同也同样有害,这种危害首先表现为结构性的,在这样的治疗中,往往会使患者的超我得到加强,而这恰恰与心理分析治疗的目标——“加强自我”背道而驰。由于超我的功能主要是监督和约束,是一种对于关系的疏离力量,而心理治疗的动力又恰恰来自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心理医师和患者之间存在的虚伪的关系,甚至干脆就没有任何实际的关联,结果必然导致治疗的失败。

  心理医师若想解决上述问题只有唯一的一条出路,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不断充实自我意识,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成为合格心理医师的重要途径。  (张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