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來落筆不經意,神妙獨到秋毫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28:17
──母  親  軼  事  拾  零
向明
先慈跨鶴西遊一年之後,[白石女弟子----郭秀儀畫冊]終於面世了。這部畫冊凝聚了她半生的心血與眷戀,也寄託了我們無限的哀思與懷念……
幾年前,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劉延東女士探望家母時,真誠地對我說:「令堂是一位傳奇人物,她的一生可以寫成一本很厚的書。」接著,她對隨行人員介紹道:「郭媽媽年輕的時候是一位遐邇聞名的美人,花容月貌、秀外慧中,風靡了整個上海。現在她已經九十多歲了,又是那樣慈眉善目、仙風道骨,使人倍感親切而又肅然起敬。她還是國畫大師白石老人的高足、一位傑出的畫家,毛主席和中南海都珍藏著她的作品呢。」
這絕非一般客套的讚譽,而是她發自肺腑的由衷之言。
年輕時,母親雖是眾口同聲的美女,卻不是任人擺佈的「花瓶」。她慧眼識英雄,對於百般追求的王孫公子、富家子弟,不屑一顧,卻偏偏愛上了黃琪翔----我的父親。儘管父親是二十九歲就晉升為「鐵軍」軍長的北伐名將,然而由於他主張他革命,堅決反蔣,被當局通緝,正處於阮囊羞澀、無處藏身的危難境地。然而天公作美,母親與他竟是一見鍾情,相見恨晚。落難英雄巧遇紅顏知己,也可算是父親人生悲壯征途中不幸中之萬幸,不經意中的神妙獨到了吧。
1934年,流亡德國的父親寫信向母親求婚。她毫不猶豫,拋下一切,隻身奔赴萬里之外的柏林。二人終於在異國一間簡陋的閣樓裏,結成了永志不渝的夫妻。父親龍眉鳳目、氣宇軒昂,北伐時被譽為中國四大美男子之一(其餘三人為:周恩來、葉劍英、汪精衛);母親國色天香、風華絕代,是眾所周知的江南佳麗。他們共結連理的喜訊,轟動了國內政軍界,成為一時之美談,世人譽之為“英雄美女”的天作之合。父親一心為國的偉大抱負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使母親逐漸由一位初出茅廬的天真少女變成了抗日救國的熱血青年。從此,她不僅成為父親夢寐以求的賢內助,更是他不可替代的親密戰友。

父親與母親1936年攝于重慶
1938年,年僅二十七歲的母親與宋美齡、鄧穎超、李德全等婦女界領袖共同組織了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會長宋美齡。名譽理事有:毛澤東、周恩來、蔣中正……黃琪翔等知名人士二百余人)她被選為總會常務理事兼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在獻金台的勸募活動中,母親籌得的捐款僅次於宋美齡,名列第二。「保育會」利用各地捐獻的善款,收養、培育了三萬余名烈士子弟和戰爭孤兒。這些難童不少人後來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因此,它被人們譽為「戰火中的搖籃」。七十年後,當年的保育生們都已成了年逾古稀的老人。然而,他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用青春和母愛把他們從日寇的鐵蹄下拯救出來,並在萬般艱難的環境中把他們撫育成人的阿姨們。他們當中不少人還常來看望母親,親切地叫她「郭媽媽」。

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負責人1938年合影

郭秀儀與宋美齡1934年攝影于重慶
1939年秋,父親調任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母親隨父轉戰南北,與日寇浴血奮戰,並擔任集團軍婦女工作隊隊長。她颯爽英姿,躍馬揚鞭,冒著槍林彈雨,奔赴前線搶救傷患。同時,她還組織隨軍家屬,創辦醫療隊,為百姓贈醫施藥,為抗日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抗戰勝利後,她與父親同獲「抗日戰爭勝利勳章」。父親還榮獲中國最高獎勵:「青天白日勳章」和美國最高獎章「自由勳章」。

父親與母親1947年攝于德國柏林
建國初期母親在家相夫教子,扮演賢妻良母的角色。直到1951年,她生命中才又出現了一次巨大的轉折。
父親和作家老舍是莫逆之交,二人志同道合,過從甚密。一日,父母前往舒宅作客,恰好老舍與夫人胡絜青正在欣賞白石老人的一幅妙筆丹青。條幅上畫的是一群蝦,款識:「水趣」。然而,母親看到的不是白紙上一隻只僵硬死板的蝦幹,而是一群活蝦,一群在山溪中戲水、充滿了生命力的青蝦。她依稀看到它們柔軟、勁挺的觸鬚,在水流中不斷張合;靈活、細長的軀體也隨著水勢節節蠕動。屈伸多姿,美不勝收。她完全被吸引住了,仿佛自己也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坐到了「水滿清江花滿山」的溪流之畔,賞玩那「小溪清水平如鏡,『群蝦遊』( 原文:「一葉飛」)來細浪生」的曼妙美景。漸漸地,她竟感到那群蝦在她心裏遊,在她心裏跳。這時,潛藏在她靈府深處、連她自己也從未察覺的藝術精靈突然被喚醒了。她仿佛聽到了幾聲呼喚----遙遠、清亮、柔美、悠揚。那是從玉宇蒼穹傳來的天音,她循聲而去,不覺日月之清輝,不知自身之所為。最後終於和摯友胡絜青一起,來到了國畫泰斗齊白石(注)的身旁……
大師聽完母親不勝欽仰,慕名而來的表白,並不言語,卻欣欣然即興揮毫,在綿軟的宣紙上錯落點染。轉瞬之間,寥寥數筆,幾隻栩栩如生、濃淡有致的河蝦已躍然紙上。
「來,你也畫一隻。」老人把畫筆遞給母親,含笑說道。
母親乍聞,不覺一驚,但馬上意識到這是入門的測試。
她閱歷廣博,處變不驚,所以很快就靜下心來,提筆勾勒。初時還稍感忐忑,不久便放開手腳,隨意塗抹。十幾分鐘之後,居然也畫出了幾隻怪模怪樣的草蝦。
老人看畢,輕捋長髯,點頭笑道:「初次捉筆,自難入流,能夠如此,倒也不易。孺子可教。」
母親一聽,心領神會,馬上雙手合十,欣然鄭重說道:「感謝恩師教誨,請受弟子一拜。」言畢,即行拜師大禮。
「果然是性情中人,深解吾意。哈哈哈哈……」老人開懷大笑道:「你我大概前世已有師生之緣罷。今日相逢,可喜可賀……」

白石老人與本人雙親之合影
多少人匍匐在北京跨車胡同13號院內、大師親手鐫刻的「白石畫屋」(因屋前裝有鐵柵欄,又稱「鐵柵屋」)橫匾之前,也難獲一諾。如今母親卻能一語動人,就馬到成功,這大抵也是天意難違,不經意中的神妙獨到了吧……
從此,母親和胡絜青便成為不離恩師左右的兩位關門弟子。
老師對她說:「秀儀,你可千萬別小看這些草蝦,我下了幾十年的苦功,才抓住了它們的神韻。我十幾歲就開始畫蝦,到了六十歲還未如理想。我於是在畫案上的玻璃缸裏長期養著幾隻長臂蝦。朝夕揣摩,凝眸諦視。研究它們的體態;注視它們的泳姿;還不時用筆桿挑逗它們,觀察它們跳躍的架勢。然後再揮毫作畫,孜孜不倦,廢寢忘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蝦兒們便活躍在我的心中,暢遊於我的筆下了。你看我像是一時興起,信手點豛,其實這一筆下去,凝聚了我五六十年的功力啊。這就是蘇東坡所謂:『覺來落筆不經意,神妙獨到秋毫巔』的境界。」
老人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從作畫的基礎開始,教授母親如何巧妙地把粗、細,濃、淡,軟、硬不同的筆墨線條配合起來;如何充分利用紙、筆、墨的性能,掌握水墨在宣紙上的自然滲化作用,使蝦充分表現出陰、陽,向、背,輕、重,厚、薄的貭感等等,才能畫出跟在水裏一樣透明、遊動的活蝦。
爾後,大師又將一生所學毫無保留,傾囊相授,並諄諄教導說:「作畫的訣竅,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更鄭重告戒她:「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母親得其道,記於心,筆耕不怠,硯牛不歇,將她全部潛在的繪畫天賦都充分發揮了出來,逐漸達到了老師所說「氣韻生動,形神兼備」的要求。
母親筆下的魚蝦、走獸、禽鳥、花卉、人物、山水、無不活龍活現,栩栩如生,既有靈氣,又富創意,極具動感,充滿生機。
一代宗師老懷大慰,欣欣然在自己得意門生的畫幅上頻添妙筆,並作題記:「秀儀女弟子畫小雞七隻,老人多事,再添五隻。」;「秀儀弟子畫貓之墨色為白石所添。」云云。
大師晚年極少為他人的畫作題詞,惟獨對母親另眼相待,短短幾年之中竟為她題辭近百幅之多,委實令人驚羨。今擇其四,以饗讀者:
「海棠結子又秋風,秀儀女弟大易進步,同門只此人也。」
「秀儀畫手老辣,同儕羨之,吾不得不喜,因書數字記之。」
「畫人物之衣紋與白石無別。不怪京華人,怪殺白石作偽也。予亦不可分別真與偽耶。」
「秀儀弟子作畫已大成。」
母親可謂大器晚成矣!
白石詩云 :
輕描淡寫各勞神,受得師承見本真。
八十老翁先論定,半如兒女半風雲。
「半如兒女半風雲」一句道出了他自己繪畫的風格與特色:赤忱兒女的情致與風采,九霄風雲的靈動與氣概。
正是這種水乳交融,合而為一的驚人造詣,方才成就了這位世界大師萬古千秋的藝術天地。
母親繼承了恩師的技法與意境,衍續了老人的匠心與精神,她的作品清新、活潑,含蓄、祥和,健康、風趣,明快、鮮活,跳蕩著生命的活力,燃燒著青春的烈火。給予人們美感的享受,激勵人們去擁抱生活。
這部畫冊是她藝術光輝的延續,也是她生命永恆的讚歌……
(注)齊白石(1863一1957),湖南省湘潭縣人,國畫大師。原名純芝、字渭清,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別號借山吟館主人、寄萍老人等。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他從一名雕花木匠成長為舉世聞名的國畫宗師。老人詩、書、畫、印均堪稱絕。故有「南吳(昌碩)北齊(白石)」之稱。
建國後,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等職。1953年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藝術家」家稱號。1955年榮獲國際和平獎金,成為唯一獲此殊榮的中國人。196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1957年9月1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7歲。周恩來總理親自出席了盛大的公祭儀式,
2008年3月7日香港「大公報」發表.
2008年3月18日五柳村据作者发来的订正稿和图片编发.
标签:当代人物
相关文章: »「覺來落筆不經意,神妙獨到秋毫巔」──母親軼事拾零/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