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食品添加剂的负面宣传何时休?——大众媒体的编辑、记者亟需食品添加剂专业知识培训_地下偏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1:09

对食品添加剂的负面宣传何时休?——大众媒体的编辑、记者亟需食品添加剂专业知识培训

(2010-10-28 19:01:22)转载 标签:

大众媒体

误导

食品添加剂

作用

杂谈

分类: 食品及食品添加剂    

    由于大众媒体的受众面广且相对固定,如果对食品添加剂的报道一旦出现失误,负面影响极大。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对大众媒体的编辑、记者进行一些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特别是食品添加剂专业知识的培训。

    近几年,大众媒体曝光了几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后,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有关食品安全的知识及法律法规也得到了普及。无疑,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大众媒体的功劳。

    但是,有些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太专业,特别是与食品添加剂有关的知识专而广,即使食品行业专家也未必全面掌握,一般的食品从业人员更是不甚了了。而作为大众媒体的编辑、记者,虽然被称为“万金油”,但对食品添加剂大多一知半解。然而为了吸引眼球,使自己脱颖而出,有些大众媒体的编辑、记者喜欢策划一些与食品添加剂相关的选题。如2010年9月17日的《科技日报》刊登了一篇《增白剂面粉还要吃多久》的周末特别策划。该文引用了一些“专家”的观点:

    ——过氧化苯甲酰具有强氧化作用,可以缓慢地氧化面粉中的叶黄素、胡萝卜素,使其由略带黄色变为雪白,而面粉原有的麦香味会消失,散发出“漂白剂的味儿”。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给出的研究数据显示,在添加了高剂量增白剂的面粉中,烟酸、叶酸和维生素A的损失率分别在30%、50%和80%以上。2003年,山东省青岛市疾控中心和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杨新美等人的实验证明,过氧化苯甲酰确实破坏面粉中的叶酸。

    其实,化学添加剂有副作用,这是常识,关键是添加量。日本是对食品添加剂控制得很严的国家,但其允许过氧化苯甲酰的最大添加量也是60ppm。

    显然,作为权威大众媒体,这样介绍一种食品添加剂,无疑会误导大众,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恐慌。

    大众媒体对食品添加剂的误导还有如下几种:把食品添加剂与非食品添加剂混为一谈、不了解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的法律法规、片面理解食品添加剂,等等。

    如:2010年8月9日的《钱江晚报》刊登了题为《食品安全,守门者要敢越位》的文章。现摘录片段:

    ——两家权威奶粉检测机构均表示,只能检查奶粉国家标准里面规定的项目,激素并不在其中。这话我信。历次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里,有害食品的技术检测能力和水平总是滞后于生产者的掺杂造假技术。可以说,是生产者造假的智慧推动了科学的进步,给落后的标准定下更高的门槛。五花八门的激素、添加剂的确给标准不断在出难题,但是更加考验的是检测人员的智慧。

    把激素和食品添加剂并列而混为一谈,出现在这样一堆指责、贬损的文字里,读者会对食品添加剂留下一个什么印象?

    又如:2010年7月8日的《太原晚报》刊登了题为《食品安全信息为何总当跟屁虫》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

    ——检测标准严重滞后,更使监管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说,我国1996年出台的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就规定,禁止将苏丹红一号用作食品添加剂。但10年后发生苏丹红事件后,国家仍没有出台统一的有关 苏丹红一号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再以麦乐鸡所含的化学物质为例,由于我们对这种物质没有统一易行的检测标准和手段,只能任企业自说自话。

    显然,写这篇文章的记者并没有真正去查阅1996年出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因为列入标准的都是已经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苏丹红一号”不可能列入该标准。

    2010年8月12日的《扬子晚报》刊登了题为《喝的不是奶,是食品添加剂》的文章。现摘录一段:

    ——“添食品添加剂,为的就是让产品好看、好吃、好卖!”一家食品企业的负责人面对消费者疑虑的食品添加剂随处可见的现状直言,食品添加剂对于食品企业而言不可或缺。在他看来,正是因为食品添加剂有着“神奇”的功效,因此食品企业才在食品中大量使用添加剂。他举例说,在牛奶中常见的黄原胶、海藻酸丙二醇酯的物质,其实起到的作用就是增稠,让消费者在喝奶制品的时候,感觉牛奶更浓稠,口感更好。而在蜜饯中常见的阿斯巴甜或是安赛蜜,则可以增加产品的甜度。

    危言耸听的标题,加上这段借食品企业负责人之口表达的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显然是片面理解了食品添加剂。事实上,食品添加剂的作用除了改善食品的色香味,还有延长保质期,满足食品加工工艺,补充和改善营养功能及结构,等等。

    由于大众媒体特别是晚报、快报等都市类报纸和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受众面广且相对固定,如果对食品添加剂的报道一旦出现失误,负面影响极大。即使事后专家出来更正,公众已经先入为主,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也无法消除。而如果食品添加剂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名不正、言不顺,不仅不利于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此,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对大众媒体的编辑、记者进行一些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特别是食品添加剂专业知识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