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军“不差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05:24
北洋海军“不差钱”周英杰         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向来缺乏深刻的反思精神。因此,在一些需要反思的关口,往往浮皮潦草,匆匆搪塞而过。最常见的是匆忙之间抓一只“替罪羊”,将一切责任推卸给这个人,然后就此得过且过,继续敷衍下去。比如,中国学界的主流意见到现在仍然将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失败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三海工程”和修缮颐和园。其背后的逻辑链条很直白:假若慈禧太后不动用海军的军费,北洋海军就不至于在1888年成军后停止购舰。不停止购舰,北洋海军的实力就不至于被后起的日本轻易赶上,甲午年9月17日的大东沟海战就不会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结果。而只要北洋海军不败,日本就得不到完全的制海权,甲午战争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结果......
        应当说,类似上面这样的“反思”北洋海军之败,倒也恩怨分明,简单明了。只是,历史的真实情况绝非这样“漫画化”。
        诚然,北洋海军自1888年成军之后,的确停止了购买军舰的活动。在此之后,“三海工程”和重修颐和园工程的确花费了不少的银子,而且在修建园子的过程当中也确实动用过海军衙门的存款。但是,修建园子动用海军衙门的经费和北洋海军停止购买军舰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关联度?是不是这些被挪用的经费直接导致了停止购舰的结果?显然,需要有详实的史料来做出周密而科学的论证。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截至目前的一些结论总显得浮光掠影,经不起严格的推敲。
        实际上,就慈禧到底挪用了多少海军军费修建园子这个问题,目前能够看到的研究成果相差过于悬殊。其中,最少的认为只有数百万两,最多的认为有8000万两,而最为学界所采用的则是2000万两和3000万两二说。仅就这些数字之间的巨大差异,就能看出来这些数字基本上属于没有完全证据的猜测而已,与历史事实可能大相径庭。
        首先,将北洋海军的停止购舰和慈禧重修颐和园等工程联系起来,据说滥觞于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如果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就不能排除维新党人是在故意夸大事实,欲将慈禧彻底钉上历史的耻辱柱,以报当年菜市口杀害六君子的旧仇。所以,严格说来,梁启超氏的这些言论只能当作一个参考意见,根本不足为训。
        实际上,稍具历史常识就会知道,当时的海军衙门不可能拿出2000万两以上的经费去赞助“三海工程”和颐和园工程。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明白重修颐和园等工程到底花了多少钱,其中又有多少是动用了海军衙门的经费。
        根据中国海军史专家姜鸣和王家俭的研究成果:整个“三海工程”(包括大学、岁修及庆典)一共花费了约600万两白银。其中,从1885年到1895年这10年中,“三海工程”从海军衙门经费中共挪借了437万两白银。而且,姜鸣在《龙旗飘扬的舰队》一书中特别指出:“三海工程”并没有无偿占用海军衙门经费,所借款项后来都指定专款予以归还。
        其后的修缮颐和园工程也大抵是如此。整个颐和园工程耗费的银两约在1000万两白银左右。根据姜鸣先生的查档计算,1888年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海军衙门经费有案可查的用于颐和园工程的总额,往大里说也断然不会超过750万两。而台湾的王家俭先生则在《李鸿章与北洋舰队》一书中考证,整个“三海工程”和颐和园工程,海军衙门有案可查的拨款数额为2322700两(我个人倾向于王家俭先生的观点)。
        如此,又何来挪用2000万两、3000万两乃至8000万两之说?
        我们姑且采用姜鸣先生的750万两白银的说法。750万两白银是个什么概念?我们可以参照19世纪80年代初期北洋海军的两艘德国造的定远级铁甲舰的价格来研究一下。当年,建造并将两艘战舰驾驶回国的费用一共有340万两白银。如果把将物价等因素算进去,这些钱到甲午战争前大约可购买三艘定远级的铁甲舰。如果真是这样,北洋海军多了这三艘铁甲舰,是不是就一定有把握打赢日本的联合舰队呢?相信只要不是“唯武器论者”,恐怕谁也不敢站出来打包票吧?我们知道,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很多,有些甚至就是纯然的运气和偶然性因素。北洋海军即使多几艘军舰,多几门快炮,以当时舰队内部的腐败程度和派系林立、华洋杂处的复杂局面,完全不敢断言它就一定能称雄海疆。
        其实,即使我们暂时认可“唯武器论”的逻辑,我们虽然不能说北洋海军最后的失败与慈禧三海工程和颐和园工程毫无联系,但可以肯定地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最主要和最关键的。北洋海军停止更新军备,其实更多的不是因为缺少资金,而是清廷上下包括北洋舰队的缔造者李鸿章的战略思想存在问题。另外,也是清廷内部派系斗争反复博弈后的结果。
        北洋海军成立的背景源于清朝的自强欲望,是对西方世界进入中国的一个被动的回应。所以,即使具有世界眼光的李鸿章,也不可能有后来的马汉那样的“海权论”之类的超前思想。这样的一只舰队虽然起点很高,但它也只能是一支立足于近海防御的“黄水海军”,而不是志在外洋的“蓝水海军”。所以当醇亲王和李鸿章在视察了北洋海军成军后的大操之后,都觉得海军的近海防御使命已经完成,继续扩军的压力已经不再那么紧迫。于是,我们看到,恰恰是李鸿章自己主动向朝廷提出了停止购买舰船的要求。
        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当时在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任上的李鸿章并不是一个穷光蛋,他手里还是有些经费的。根据同样担任过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陈夔龙回忆:李鸿章卸任后,他曾经将1000万两白银留给了王文韶等后任,这笔钱后来一直传到了袁世凯的手中。李鸿章的总督府有这样不菲的一笔“小金库”,而且他根本不想据为己有。据此推断,假如李鸿章认为有必要的话,他一定是会动用这笔钱在战前武装北洋海军。这笔钱直到李鸿章卸任还没有动过,恰恰反证了北洋海军其实是“不差钱”的。
        评价历史人物宜客观公正,反思历史尤其不能浮光掠影。百年之后的今天,或许可以这样说,慈禧对于甲午战败固然罪责难逃,但若说北洋海军数年不更新军备是由于“三海工程”和颐和园工程挪用了大量的海军军费,并且是这个原因直接导致了北洋海军的折戟沉沙的结果的话,就未免有些过于肤浅和武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