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的军事战略比较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37:20
唐太宗作为唐代的开国一代,一开始的时候,对周围的征讨政策是很成功的,势如破竹。唐太宗曾经东征高丽,西征西域吐蕃。甚至是唯一征服日本某几个重要岛屿的朝代,这个纪录直到二战才被美国人打破。也是这个时候,出现了王玄策征服印度的故事。但是唐朝之后的治理过程则不见得很稳定,唐朝连年和吐蕃作战。几乎贯穿整个唐朝全部时间。期间,唐朝为了抵抗吐蕃的进攻和威胁,采取了压缩吐蕃生存空间的做法。西交大食(伊朗),东南联合南绍(云贵中南半岛)南部再次联合被打败的印度,而这个联合印度的重任实际上在一个时期是玄奘(唐僧)来完成的。唐玄宗时期后来和吐蕃的战争非常艰难,联合印度成为不得不走的一步棋。另外,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中印之间的战略同盟的结成,采用僧人来完成是非常合适的。作为受到唐朝文化巨大影响的日本在中日战争的时候,日本的佛教界同样也起了结盟信使的作用。唐朝很黩武,他希望真正臣服未曾臣服的整个疆域内的势力和部族。但是安史之乱的时候,安禄山起兵的原因是唐朝的主力部队都在西部作战,长安防御空虚。所以,安禄山从华北地区起兵,直捣黄龙。形成了唐朝最大一次死亡之役,死亡四分之一的人口。唐朝末年最后形成的是黄巢的大起义,流动作战,涉及唐朝以前没有涉及的江南地区。所以唐朝是非常黩武的一个朝代,以战立国的朝代。局势长期极为动荡。周边的征伐和争夺以及内部的战争此起彼伏,剧烈而且长期。宋代虽然北方民族的威胁很大,而且最后还第一次被少数民族的蒙古族完全统治了汉族,因此被认为是最为屈辱的一个朝代,而把唐朝看成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我并不这样认为。唐朝的国策是以战立国,以战养战,以战为生。积极采取扩张政策,马背上打天下的时间延续整个朝代的大部分时期。这种黩武政策不仅导致了汉族和游牧民族的关系持续紧张,也增加了本民族的负担。当然,根本问题之一是中国偏居亚欧大陆东端,(韩日当时都尚不发达),同时海运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如果想搞对外贸易,中原地区的人们就必然要经过西域和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人们进行贸易和交流。这就必然要求各个朝代的皇帝积极西征,保障唯一的贸易主干线,虽然这条丝绸之路仅仅自然环境就和路途遥远就足够让贸易往来变得很困难。这个矛盾到了宋代,航海技术比较发达以后才得以改观,中国从此以后元代的汉族人更多的在江南从事海外贸易,逐渐积聚力量,最后把蒙古族赶回了蒙古,建立了明朝。  宋代接手的是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一反唐朝的以攘外为主,自己建设为附的方针,而为以安内为本,对外防御的策略。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在边境地区,主要的生产经济中心北宋在华北,南宋在华南,都尽量远离边境的地区。宋代也是汉族内部最为团结的一个朝代。宋代是唯一一个没有发生大规模内战和农民战争的朝代,宋江方腊的农民起义其实相当于地头蛇或黑势力犯罪团伙罢了,连地方割据的叛乱级别都轮不上。可能杯酒释兵权的开国故事影响了整整一个朝代。北宋对南唐这样的割据势力也处理的比较得当,抓了李煜,本来还很慈悲,不想杀他。但是李煜实在不是当皇帝的料,实在太感性,居然视艺术高于自己的生命和政治生命,写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词,说了“只是朱颜改”的实话。但是这首诗实在是太有艺术震撼力,让宋主没办法不杀他了。以外,宋代的人们生活水平最高,人口众多,科技发达,国民生产总值占整个世界的一半以上,这些都远不是唐朝的国力所能匹及的。宋代之后被认为是古典中国的结束。  宋代的军事力量则是相当的强,但是宋代和唐代相比,宋代和唐代的同盟战略出现了不同的失误。唐代的同盟战略是蚕食之后控制,然后借臣服的国家围堵不臣服的国家。而西南的吐蕃是最为强硬的对手,但是动摇根基的安史之乱却在东北,后在江南。宋代的同盟比较难以维系。宋代的同盟战略并不是像唐朝那样的蚕食和包围对方,因为敌人在北方,宋代的同盟战略主要是联合一个弱小的打击一个强大的。结果是联合消灭了强大的对手,但是弱小的同盟者却壮大起来与宋代为敌并最终吞并宋朝。一开始宋朝先是攻打西夏,后来蒙古攻打西夏宋军自己没有什么作为,隔岸观火。金朝做大以后,和蒙古联合灭掉金朝。但是蒙古并不因为宋朝曾经共同对敌而放过宋朝,成吉思汗早已定下的目标做全世界的皇帝的想法注定决定了宋朝并不能幸免。宋蒙联军灭亡金朝实际上,蒙军的力量当时并不是很强。主要还是靠宋朝的力量将金朝灭亡的。虽然宋朝靠联合蒙古终于将西夏和金朝灭掉了,但是却养虎为患,不能消灭最具野心的蒙古军队,这种联盟的结果就是给人做嫁衣了,宋朝的疆域并没有因为灭掉金朝而有所拓展,或者马上就被蒙古的军队再次压回到东南。特别是宋蒙在灭掉金朝以后,宋朝就放马南山,自以为天下太平。而蒙古也忌惮宋朝的强大,所以虚晃一枪,首先进攻俄罗斯、中东和欧洲。(或许灭掉金朝以后,许多俘虏的金兵正好驱赶到西征的队伍中去,戴罪立功,所以不能小看金朝降军帮助蒙军远征的可能性)宋朝整个朝代的基本战略基调就是防守反击战略,防守还很消极,一旦打不过就贡币称臣,资敌误国。宋代主动出击的时候不多,其中最为有利的一个时机就是依靠战胜金朝以后的余威,北定中原。这时候蒙古主力数次西征,宋朝却在苏杭享受天堂之趣,不能趁蒙古西征本土空虚之时和宋蒙仍为盟友的关系分占前金朝土地,占据有利地形地势,至少前出黄河一线,防止蒙古的南侵企图。最佳可能就是有岳飞长驱直入,直捣黄龙府的战略视角,突袭蒙古大本营,使得蒙古进攻俄罗斯欧洲中东的计划落空。经几次回合,那么蒙古西征不仅不可能有那样的所向披靡的效果,甚至可能会因黩武一蹶不振。但是宋代的防守反击的纯粹防御策略让宋朝做不出这样的大手笔的谋划出来,最后蒙古在西征之后,会师南进,进攻南宋,并最后将宋朝歼灭在崖山。而崖山一战的经过也是宋代过分强调防御保守战法的翻版。不将战船主动出击,先是把战船全部用铁锁连接起来,形成堡垒,但是堡垒也就是被动挨打的代名词。坐以待毙,纯粹是乌龟战术。人们怕老虎狮子没有怕乌龟的。   蒙古的立国战略是唐朝立国黩武战略的翻版,就是以战养国。结果外不能真正臣服各国,内不能安定统治,民不聊生,黩武败国,昙花一现的纯疆土征服欲望,征服之后,自然也有经济来源。特别是唐朝毕竟文化高于周围部族,汉族的文化实力和国力基础比蒙古族更加雄厚。蒙古以很少的人依靠强力和出神入化的军事能力臣服四周,但是毕竟口服心不服,无法真正有效地控制和良好的管理。仅仅是被屠杀民族的仇恨就难以短时期化解。不久元朝的疆土就分崩离析了。   西方列强后来的殖民主义也与此蒙古的军事战略相似,依靠殖民扩张作为经济收入的来源,这就和土匪抢夺人们的劳动果实同出一辙。但是抢的一时,不能抢得一世。自己还会争抢起来。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等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在文艺复兴之后也走上以战养国的政策,结果都是昙花一现,最后一次世界大战,二次世界大战出现内部混战,如同唐朝,蒙古统治者内部的内战争抢过程。然后被殖民的臣服地区又重新独立出来,打破了殖民扩张的帝国美景。当然,扩张过程中也会带来新的高级的文明和技术,不仅唐朝和蒙古在扩张中做了这一点,而且西方在殖民扩张中也促进了不思进取的东方文明的进步。进步之后,就独立起来,阻止了殖民过程。不过,日本也走了唐朝,蒙古和西方殖民的扩张道路。日本逐渐也认为自己的文化高于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却并没有真正的科学技术和军事实力的落差,却四处进攻,苏联,中国,英美,自然落得自取灭亡的下场。   纵观之,马背上得天下,不能马背上坐天下,坐了天下,还要上的了马背,游刃有余。过于黩武,采取以战养国的方式,一是激起了周围民族的反抗和难以统治,二是干扰和弱化了本民族的生活幸福程度。臣服四方之后要有效管理这些地区,特别是让被臣服者和臣服者更好生活,实现双赢的局面。扩张和征战不是立国之本,但是总是防御和退缩也不会是一个好的立国方针。大不一定好,强不一定美,生存长久在于无懈可击。不能苟且偷安,缩手缩脚,也不能劳民伤财,穷兵黩武;不能不思进取,大兴土木,也不能霸道欺人,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