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讲记(第三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2:44:14
大学讲记(第三集)

       朱子曰:“盖吾闻之,敬之一字,圣学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为小学者,不由乎此,故无以涵养本原,而谨夫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与夫六艺之教。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开发聪明,进德、修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是以程子发明格物之道,而必以是为说焉。不幸过时而后学者,诚能用力于此,以进乎大,而不害兼补乎其小,则其所以进者,将不患于无本而不能以自达矣。其或摧颓已甚,而不足以有所兼,则其所以固其肌肤之会、筋骸之束,而养其良知良能之本者,亦可以得之于此,而不患其失之于前也。”
       大家好!朱子说一切贤圣学问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围绕一个“敬”字,朱子总结归纳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把教学分为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等最根本的生活规矩,这个很重要的,这是大学的基础。可见在朱子那个时代就已经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朱子不愧为一个大教育家,他编了《小学》一书,还编了一本小册子《童蒙须知》,认为小孩应该先接受小学教育,小学是为了涵养本源,本原即我们前面提到的德性。西方的教育家卢梭写了一本书叫《爱弥尔》,也认为小孩不需要教育,而应保留其天性,让孩子自然生长。卢梭本人的成长经历就是这样的,他十几岁之前都没看过书,是个野孩子,但保留他的天然本性,十几岁之后,智慧开启了,他才开始学习看书,后来有大成就。中国古人教育观念与西方不一致,我们老祖宗认为保留孩子天性是通过礼节来规矩他的行为,而不是放任他的性情。现在西方教育界的理论受卢梭的影响相当大,认为要保留小孩的天性就是任其自由。这种理论很难说是正确的,所以现在西方教育也出现很多问题。在卢梭那个时代,小孩心灵的教育和行为规矩是通过宗教来进行。现在中国教育盲目学习西方,让小孩放纵,肯定成问题,因为你没有他们宗教的教育。但是现在的西方国家也缺乏宗教教育,从他们青少年道德的沦丧,犯罪率不断上升,就可以看出来。
       很明显,一旦放纵小孩,他的习气增加,恶习养成,便很难教育,中国的《三字经》中讲得很清楚,“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纯善,但一旦任其放纵便养成恶习。所以古人非常重视小孩养正教育的。童蒙养正的说法出自《易经》,《易经》有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宋的理学家最早重视童蒙养正的是张载,朱熹秉承二程的思想,同时吸收了张载的学说,非常注重童蒙养正,编了《童蒙须知》。后来,清代的贤人李毓秀在朱子《童蒙须知》的基础上,以《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编了《弟子规》。《弟子规》流传很广。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没有受过真正的小学教育,不知道洒扫、应对、进退的礼节。有人家说现在的教育是“缺德教育”,一语双关,一针见血啊!其一,从小学到大学,有哪一门课程教导学生人伦道德,教导学生如何做人,没有,所以是“缺德教育”。其二,我们的教育以赚钱为主,真是“缺德教育”!现在学生苦不堪言,书包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考试资料。如果把这些书统统烧掉,考试还是可以照样进行,难道从事教育的人不清楚这个道理吗?说到底,还是自己私心放不下啊!希望多买些参考资料赚钱罢了。这种应试教育真是毁了一代人,现在的学生虽然会做很多练习,然而没有了人伦道德的根,这怎么办?人人都知道这种教育不好,为什么不停止呢?说到底,还是为了钱!教育者都如此,能教出道德高尚的学生吗?然而值得欣慰的是,我也看到一些老师放下私心,弘扬传统文化,提倡道德人伦,而且政府也越来越重视道德的教育,这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
       我们都没受过童蒙养正教育怎么办呢?朱熹认为我们应补上。我们现在如何补小学的教育呢?最好早晚读诵一遍《弟子规》,早上读可以提醒我们一天的行为要按照《弟子规》去做,晚上读可以让我们好好反省自己一天的行为有没有真正做到了《弟子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啊。有很多人看不起《弟子规》,认为那是小朋友念的,认为自己不是弟子了,我们真的不需要学了吗?在孔夫子面前,我们是弟子,在朱子面前,我们是弟子,在你父母、领导面前,我们还是弟子。经典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做的,翻开《弟子规》,你认真对照,你有几条做到了?连最简单的“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都做不到啊!有些人还说自己不修边幅,学济公,我看你济公没学会,济颠的“颠”字倒学会了。连日常规矩都做不到,想成就自己的道德学问是根本不可能的。
       小学的教学是为涵养本原,而我们在补小学课程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敬”字。敬是发自真诚心的去学习,按照经典说的去做。不单小学如此,大学也如此。有敬才有本。所以朱子云“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开发聪明,进德、修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修业”,就是《大学》里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没有敬,是很难成功的。二程说过主敬的功夫可以补小学之缺,小学教学是为涵养我们的心。如果时时刻刻都能主敬,自然能够能把本立起来。“敬”字便是用诚敬之心对待圣贤的学问,不要怀疑。现代人的毛病便是怀疑一切,批评一切,总要从中挑出个什么毛病才显现自己的水平。你要是怀疑圣人,便真的没有办法了。大学的“三纲八目”,“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点都需要“敬”字。古代儿童上学堂,上课前都要对着孔老夫子的画像行叩拜之礼,一个躬鞠下去,诚敬之心便油然而生。有诚敬之心,对圣人教育便能虚心接受,依教奉行。
       “不幸过时而后学者,”讲的就是我们这些没有基础的后学者该怎么去学?很多人说我读到专科,本科,研究生,甚至到博士毕业,难道说我没接受过教育吗?说我没学习过吗?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教育?中国文字很有智慧,“教”字是左边一个“孝”,右边一个“文”,讲的是用礼乐文章来教导孝道啊!你做到孝了吗?我们从小学到大学都是技能的教育,与品德无关,这很成问题。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谈恋爱,有些小朋友甚至杀父母,杀同学,这些现象比比皆是,这从哪里学来的?都是从电视上学的。电视媒体上宣传的是色情、暴力而不是正确的人伦道德,小孩子没有分辨力的,所以容易受污染。为人父母的不懂人伦道德,用什么来教育你的小孩?虽然我们没有小学养正的教育,但是只要我们有诚敬之心,便不用担心我们没有本,本是我们的良知良能。“则其所以固其肌肤之会、筋骸之束”,是说内心诚敬,身体四肢就自然舒展而有诚敬之貌。一分恭敬,一分收获;十分恭敬,十分收获。诚敬到了极处,自然能做到小学功夫。
朱子曰:“顾以七年之病,而求三年之艾,非百倍其功,不足以致之。若徒归咎于既往,而所以补之于后者,又不能以自力,而吾见其扞格勤苦日有甚焉,而身心颠倒,眩瞀迷惑,终无以为致知力行之地也,况欲有以及乎天下国家也哉。”
       艾,灼也。以艾灼穴,可以治疗疾病。七年之病,当以七年之艾治之。若以三年之艾治,非百倍其功,则难把病治好。如果人没有小学基础,须如此勉强夺励方得以弥补许多欠缺处。无小学之根犹七年之病,现在补治犹三年之艾,“非百倍其功,不足以致之。”《中庸》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此之谓也。若不如是如此勤勉,悠悠度日,一日不做得一日工夫,最后肯定一事无成。我们修学要效仿水,盈科后进,不舍昼夜啊。我们反思一下,为什么现在无论佛家,儒家,道家成就的人那么的少?因为没有打好小学的基础啊!连洒扫、应对、进退都不懂啊,能成就什么?所以我们要甘当小学生,好好补习小学课程啊。
       如果我们单单学“四书”、《五经》,而没有小学功夫,或功夫不到家,结果也只是“身心颠倒,眩瞀迷惑”。如此终无以为致知力行之地,又何以平治天下国家呢?现在一些人把儒家的学问,当作学术规范,文章和书写了不少,但是没有把儒家的学问变成自己的生活,对照《弟子规》,我们没有落实几条,我们应该感到惭愧啊。
       佛教传到中国为什么会在中国扎根?当时印度的高僧大德们为什么冒着生命的危险,千辛万苦的把佛教经典一本一本带到中国?因为他们知道中国有儒家的教育,儒家从人伦日用着手,从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而佛家从形而上推及到行而下的人伦日用,二者相辅相成。佛法分为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传入中国后,渐渐被儒家代替。因此中国大乘佛教以儒家为基础的。古代的高僧大德们都是对儒家经典烂熟于胸,世间学问你在家人懂的他都懂,而你不懂的佛法,他懂,所以可以为国师,辅佐国君治理天下,可为人中之尊。现在许多学佛的人,不要说通达“四书”、《五经》,连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都没有,没这一基本的工具,如何研习佛典和古注。没有文化的根基,没有小学养正的工夫能成就吗?
       一些佛家人物看不起儒家,而修大乘的看不起小乘,但没有儒家人伦道德或小乘的基础,大乘能有成就吗?当今佛门大德释净空老法师,近80高龄,还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弟子规》,用心良苦啊!对于《弟子规》,社会大众都能欢喜接受,然而不愿意接受《弟子规》人,恰恰就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修行人。《弟子规》是小学课程,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的,如果连人都没做好,能成圣成佛吗?有位朋友告诉我一件事。说他看到,几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婆扛着重物走在后面,而一年轻的修行人走前面,悠然自得以人之师而自居。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尊老爱幼的人伦之道都不懂,能成就吗?佛陀还帮他的弟子缝补衣服,因为这位弟子的年龄很大了,眼睛看不见针眼。耶稣甚至还替生病的学生洗脚。圣人存心念念为别人啊!什么时候,处处以天人师而自居。圣人是自谦到极处的人啊!后来这位朋友告诉我,说他终于知道为什么现在出家修行的成就少,因为出家人放不下架子,与居士一起,便以人师自居。贡高我慢,如何能成就。孟子说得好,“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道家有本入门之书《太上感应篇》,讲的就是如何做人,讲因果。所以道家脱离儒家,脱离如何做人,同样走偏走邪。
所以朱子辟佛不是完全没有他的道理,他辟佛是为了把儒家的基础立起来。但辟佛固然也有他的过失。过失是无心犯的,罪过是有心犯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应该肯定他对历史作出的功绩,这才是做学问的态度。朱子的这段话写得非常好,他把后世之人的毛病讲得淋漓尽致,我们看完应生起惭愧心。朱子所言非虚,他的确是位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只可惜,现在真正研究过朱子这段文字的人,无论佛家,儒家,道家,都非常少。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弟子规》开始,才能为中华的文化奠定基础。大家平常要经常念《弟子规》,经常读有了印象,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提起观照的功夫。儒家的学问有了根基,学佛、学道才能上路。
       前面回顾了《大学》的来源及古代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然而“大学”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朱子曰:“大人之学”也。为什么大也称大人呢?《说文解字》云:“天大,地大,人亦大”。天可以称大,地可以称大,人也可以称大。孔子在《易经·系辞》里提到“天地人,号称三才”。为什么人可以和天地并列呢?因为人可以效仿天地,与天地融为一体。“人则天之经,地之义”中的“则”就是效仿的意思,所以人可以称为大。我们从自己的身体结构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的脚是方的,而头是圆的。天圆地方,宇宙是没有边界的,所以称大,人能则之,故也称大。
       人禀天地而生,聚天地之灵气,称为万物之精灵,若人想天长地久,就必须效仿天地。中国古人治理国家就是效仿天地。儒家讲究礼乐。礼以地作,故礼自而卑尊人;乐以天制,故乐当高雅中正。同时具备礼乐的修为,才称得上是大人啊!我们只能称为小人,因为不懂得效仿天地。现在的人是颠倒的,行为傲慢,音乐低俗。这些低俗的音乐带给人的不是高雅,而是消极颓废。我经常感叹,现在学生的素质一代不如一代,气质每况愈下。没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学识浅薄,心灵空虚就只能盲目模仿港台歌星、影星,还自认为很酷。真是可悲!人是可以效仿天地,而成为大人的。阳明先生《大学问》有云: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吹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
       王阳明认为大人能够把自己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视天下所有家庭为一家,视中国所有人为一个人。假如我们把自己和别人分别开,把自己和宇宙万物分别开,就是说明我们还是小人。之所以是小人是因为我们心量太小。为什么我们的心与天地万物本来就是融为一体的呢?首先人与人是一体的,打个比方,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落到深井时,你有没有恻隐之心呢?有!所以证明你的心跟那个小孩的心是一体的。如果你们的心不是一体的,那你就不会有恻隐之心。不仅如此,人与动物、植物也是一体的。当我们看到鸟兽被杀,花朵被摧惨,我们有没有恻隐之心呢?有!人要杀羊时,羊会自己双腿跪下,它的泪水滴答滴答地流下来,你忍心下手吗?《孟子》里记载齐宣王就不忍心杀经过他跟前的那头牛,齐宣王还是有恻隐之心。由此可以证明我们的心跟那些动物是有感应的。现在跟大家讲过一个小故事。一个老和尚带着一个小和尚经过一个村庄,狗看到老和尚都摇头摆尾得欢迎他,亲近他;但看到小和尚就冲他乱叫,追着他咬。小和尚百思不得其解,就问老和尚原因。老和尚说,你没有仁爱之心,动物就不会喜欢你。你看那些屠夫靠近动物,动物都有戒备心的。这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道理。佛经里也记载一个小故事:佛陀和弟子在一起行走,鸟儿喜欢停在佛陀的肩膀上,但阿难一靠近佛陀,鸟儿就统统飞走了。阿难很奇怪,佛陀告诉他,你还有杀心。
       当我们看到动物被杀害时,我们有不忍之心,就证明我们的心跟动物的心是一体的。小孩纯善,所以都喜欢小动物,他们看到小狗就过去抱它,小狗也喜欢给他抱并且和他玩。你去试抱一下,小狗不咬你才怪。小孩心善,我外甥女两三岁的时候,很喜欢小动物。家里煮胡萝卜,她看到就哭说,胡萝卜是小白兔吃的,你们干嘛抢它的吃?看到猪肝,她问这是什么东西,我母亲告诉她,这是猪肝,是猪肚子里面的东西,她就哭说,小猪这么可爱,你们干嘛要杀它?还有一次,我母亲把家里养的鸡杀了,她回来看到饭桌上有鸡肉,她马上跑去看鸡笼,发现鸡没有了,知道是大人干的好事,就哇哇大哭,说你们是坏蛋。家人只好哄她说,这不是家里的鸡,是从外面买回来的,家里的鸡刚刚跑出去玩了。她这才停止了哭声。你看,小孩的心跟动物的心是一体的。在小孩的心灵中,宇宙万物是一体的,你看,小孩画的画,画个萝卜还要画上眼睛、嘴巴,问他这是什么,小孩会告诉你那是萝卜奶奶。小孩画个屋子、车子,画个地球,都会加上眼睛。嘴巴,因为在他心中万物是一体的。人长大有了分别心,也就错误的认为小孩幼稚。事实上,也不知道谁幼稚。小孩的心仁慈,所以容易和动物沟通,长大善性渐渐给遮盖,这种能力也就渐渐丧失。
       假如说我们的心跟那些有知觉的动物是一体还好理解的话,那说我们的心跟那些没有知觉的事物也是一体的大家恐怕就很难理解。王阳明给我们举例子。说你看到一颗树被风吹倒,你有没有怜悯心?你看到一片小草被肆意践踏,你有没有怜悯心?你还是有怜悯心,这证明我们人的心跟草木是一体的。还有,当你看到一个很漂亮的花瓶被打碎,你会不会觉得可惜,会!这说明你内在的仁爱之心跟那个花瓶以至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认识到这一点的人称为大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人称为小人。大人是一个心量大的人,他认识到自己跟所有一切人,一切物都是一体的。既然我们跟天地万物是一体的,那我们就应该和谐的相处。“和”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为什么要和睦相处?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一体的。既然是一体的,又何必互相残杀?

       藕益大师《大学直指》云:“‘大’者,‘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即指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心外更无一物可得,无可对待,故名‘当体’。此心前际无始,后际无终,生而无生,死而不死,故名为‘常’。此心包容一切,家、国、天下,无所不在,无有分剂方隅,故名为‘遍’。”
藕益大师是从形而上的角度注解的。藕益大师认为大是体,中国文化讲体相用。佛家文化是在东汉末年才传进中国,翻译佛典时用的很多是儒家经典的文字,佛家有部经典叫《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就是体、相、用。所以不要小看儒家的名相,是可以从形而下去解,也可以从形而上去解。所以藕益大师认为大是体,是心体。常遍是心体的根本的含义。此心体指现前一念之心,注意是一念之心,是指当前一念,不是第二念,第二念就是妄念了。我现在拍一下桌子。啪!同学们马上就在脑里第一反应:只是声音,没有分别。紧接着第二念起了分别,老师干嘛要拍桌子?可能老师生气了。第三念又来了:老师拍得太大声了,应该小声一点。等等一直反应下去,一个一个念头就这样过去了。但真正第一念是空无一物而又应生万物。
       《论语》有云:“子绝四:勿意、勿固、勿必、勿我”。“子绝四”的意思是孔老夫子能把“勿意、勿固、勿必、勿我””这四个东西绝掉。连这四个东西都没有啊。无知也,空空如也,便是第一念。大家可以训练,保持第一念,你就可以成功。比如,别人骂你,只有声音,没有别念。别人赞扬你,也只有声音,没有别念。昨天有位老师还跟我说,他对班上不听话的学生发脾气。我告诉他,再吵再闹的班我都可以上课,因为我把坐在下面的学生当作一团团的空气。他们本来就是空气嘛。你把人体结构不断往下分,是分子,原子,离子,分到后面就是光,是场,是波动的现象,既然只是波动,那你又何必生气。你才知道保持第一念的重要性。保持住了第一念,你就没有了执着,妄想,分别。别人骂你,你听到的只是声,这边进,那边出,无一物可得。第一念这就是体啊!这个体其大无穷,其深无底。这个体能够包容万事万物。所以藕益大师说:“此心前际无始,后际无终,生而无生,死而不死,故名为‘常’”。
        “常”是永恒不变的,即我们当前一念是永恒不变的。宇宙再大,逃不过我们这一念,我们的这个第一念跟它完全地相容在一起,这叫“遍”。所以我们的心可以心包太虚,量可以周沙界。这个心量有多大,这种境界不是想出来的,是可以证得到的。所以说“此心包容一切,家、国、天下,无所不在,无有分剂方隅,故名为‘遍’。”此当前一念用“大”来形容,为什么用“大”来形容?因为“大”即是无穷,即是无底。而能够效仿这个“大”的人,就是大人。时间到,休息一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