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三尺神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03:04

头上三尺神明

  •  

有位朋友告诉我,“文革”开始时,她的父亲恰好是血气方刚而又积极要求进步的年纪,于是便和当时的热血青年一样,投身到了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游行时主动喊口号,开会时率先发言。有一天,当她父亲准备出门时,她那大字不识一个的奶奶突然说道:“现在社会上发生的事儿,我不清楚;现在你都在外面干了些什么,我也不清楚。但有一句话我要说给你听,就是你出去后无论做什么,做之前都要摸着心口想一想,自己所做的这件事,十年后能不能见人,百年后敢不敢见鬼。如果不能,不敢,我劝你就不要去做了。头上三尺神明,总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你。”
  就从这一刻起,她的父亲猛然间醒悟了很多事情,凡事都三思而后行,很快从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退了出来,更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打砸抢,保住自己的清白。
  在一本名为《Q版语文》的书中,“孔乙己”偷窃盗版光盘是为资源共享,“卖火柴的小女孩”签约成为演艺明星,“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却是青蛙王子,中外经典名著遭到前所未有的“改版”。“糟蹋经典名著、篡改历史,这是眼球文学对经典文化的强暴!”哈尔滨一重点中学语文教师张老师对《Q版语文》深恶痛绝,他认为书中对中外经典名著的不屑态度和胡编乱造的情节,极力渲染现代社会流行的痞子文化和颓废、病态的不健康思想,消解了原文所传播的思想和积极的教育意义,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20世纪对此嗤之以鼻,尤其是在这个国家出现红卫兵之后,天不怕,地不怕,彻底唯物,无所畏惧。最近又有科学家出来说,不必敬畏自然。这不是什么新鲜言论,“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就说得豪迈多了。在这种思想风气的影响下,不迷信自然只迷信科学并非大逆不道的异端思想,而是小学生的常识,是那个时代教育的基本内容。
  小时候,爷爷绝对不准我烧有字的纸,更不准用来揩屁股,说那是对读书人和文化的大不敬。我们对祖宗留下的公认为经典的东西不当回事,肯定会断了文脉,也会绝了人脉。现实生活中,如果哪位不知天高地厚的莽汉在你家祖坟上动土,你绝对会不依不饶,大动干戈。那为什么放宽了放大了就可以胡来?
  上世纪50年代初,苏州市一个聪明的小学生,协助解放军抓住了一个贩毒犯。于是他立了大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小英雄。毛主席还专门为他题写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1968年他有了心爱的未婚妻,工厂领导找他谈话,说他的未婚妻家庭是地主成份,希望他与之划清界限,否则将被取消入党资格,他没有“听话”,娶了地主的女儿。新婚之夜,妻子问他:“英雄能娶地主的女儿吗?”他说:“我娶的是妻子不是地主,你嫁的是丈夫不是英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小英雄变成了寡言的老者。这位可敬的老人,为留住善良曾经付出了难言的低价,假设这位长者当年利用英雄的身份去“争取”一下,他的人生境遇将是另一番天地,但他却平静而决然地选择了良知。
  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可能往往习惯于谢天谢地谢领导。但我以为,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甚至要学会对学生心存感激、心存敬畏。因为是他们生命的生动与鲜活,让我们的生存与发展成为可能,让我们的人生有了充实、丰富与滋润,让我们活得不敢苟且更像人。李叔同先生在浙江师范任教时就感叹孟子所言:“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一乐也;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在美国哈佛大学读研究生的一位中国人留学生向校方申请助教奖学金,不久就收到校方公函。见信后他以为自己是被人捉弄:写信人代表高高在上的校长及校董,一开头就尊称他为“阁下”(Sir)而不是一般的“先生”(Mister)。第二句话更离谱:“我恳求地告知您,校长及校董开会后,决定聘请您为助教……”。更让人吃惊的是信的落款竟自称为“您顺从的仆人(Your Obedient Servant)”。当他确认一切都准确无误之后,让他激动而感动的不是奖学金,而是那一封谦恭的信所给予的礼遇。后来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的他,常常提醒自己,对学生要以自己的经验为榜样,尊重他们,待之以礼,希望一封类似“顺从的仆人”的信,也能一辈子挂在他们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