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学史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30:39
汉语文字学史笔记 
一 文字学的创立时期(周秦)(一)周秦汉字分析与《周礼》“六书”1,汉字:文、名、书或书契 文字学:汉代叫“小学”自《汉书·艺文志》。2,零星材料:楚庄王“止戈为武”、韩非子“自环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左传·宣公十五年》“伯宗曰:‘故文,反正为乏’。”《左传·昭公元年》“医和曰:‘于文,皿虫为蛊’。”3,关于“六书”《周礼》成书不迟于东周惠王时代(前676—前652),“六书”至迟在东周早期已经形成。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二)苍颉作书----汉字起源的传说和猜想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4500---5000年前);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象形文字符号(6000多年前)(三)汉字的早期整理——书同文周秦时代至少有两次汉字整理活动1,关于史籀篇《礼记中庸》“(子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管子君臣》也云:书同文,车同轨,此至正也……先王之所以一民心也。“可能发生在西周中晚期到春秋之时,详情已不得而知。文字学史上第一部字书《史籀篇》可能就是配合这次文字整理而编写的。2,秦代的疏通文字是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又一次文字整理活动。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采取措施:(1)固定偏旁写法。(2)确定偏旁的位置。(3)废除异体异构。(4)统一书写笔画。(四)文字书的雏形——《苍颉篇》及其他四字为句,隔句为韵,是西周至汉代韵文的重要形式。部首排列法是将汉字按意义范畴分类排列的自然结果,因为同一部首的字在字义系统中一般属于同一类别。二 文字学的创立(一)文字学创立的历史文化原因关于古文经的补充汉武帝立五经博士,讫宣帝、元帝之时,经学博士增至14家。博士所传经书,都是用隶书抄录的,隶书为汉代通行文字,故称“今文”。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刘歆受诏与父刘向领校秘书,发现不同于“今文”经书的“古文经”。所谓“古文经”,即以先秦古文抄写的经书。这些古文经一部分来自民间所献,如北平侯张苍所献《春秋左氏传》;另一部分来自“鲁恭王坏孔子宅”。(二)汉代文字学概况关于《仓颉篇》以之为原型,汉代新字书:武帝司马相如《凡将篇》、元帝黄门令史游《急就篇》、成帝李长《元尚篇》。元始中,扬雄《训纂篇》顺续《苍颉》,班固《太甲篇》、《在昔篇》。贾鲂《滂熹篇》,崔瑗《飞龙篇》。为《苍颉》作注,代表了汉代文字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扬雄《苍颉训纂》、杜林《苍颉训纂》、《苍颉故》。关于《急就篇》以七言韵文为主,杂以三言、四言,罗列两千余字,分类部居。如“金”字之后列“银铁……”与以“金”为部首,统领诸从“金”字的部首编排法完全吻合。(三)许慎与《说文解字》1,编排:“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源,毕终于亥。”2,字体:小篆为正。兼收古文、籀文、奇字、或体、俗体。3,说形4释义方法:其一,同义为训。“祥,福也”。其二,同音为训。“天,颠也”。其三。注明来源。“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其四,标定义界。“吏,治人者也”5注音6,说文价值:1,备列古籀篆文,是古文字资料的宝库。2,阐发条例,奠定了文字学的理论基础。3,构造系统,为历代字书编纂的楷模。4,穷根析源,是统一规范文字的典要。7,说文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1,字形解说有误。2,字义阐释不确。客观上小篆是古文字末流,主观上阴阳五行学说影响其科学性。三 从《说文》到字书的编纂(上)(一)祖述《说文》之字书1,《古今字诂》三卷魏张揖。是许慎之后较早地承《说文》而编纂的字书。2,《字林》七卷西晋吕忱3,《字统》二十卷北魏阳承庆4,《古今文字》试卷北魏江式《古今文字表》是继许慎《说文解字序》5,《玉篇》顾野王 第一部楷书字典。原本《玉篇》16917字,残卷保存2100余字。体例依据说文,分542部。增加了新产生的“爹、爸、爷”等字。6,《类篇》十五卷宋·王洙等撰7,《字汇》十四卷 明·梅膺祚独创笔画检字和大胆的部首改革。8,正字通十二卷,明·张自烈或清·廖文英以《字汇》为蓝本。9,《康熙字典》是我国传统字书编纂中的一次规模最大的集体合作。真承《字汇》、《正字通》,不仅是祖述《说文》这类书的殿军,而且也是传统字书编纂的集大成者。四 (下)(二)辨正文字之字书适应纠正文字使用混乱这一需要而出现的。最早的是颜师古的《字样》。《干禄字书》一卷,唐·颜元孙 以平上去入四声为纲,按206韵为次编列单字,每字之下所列异体,分别以“俗、通、正”标明。《五经文字》三卷 唐·张参 对说文部首有重要改动,部首归为160部《新加九经字样》一卷唐·唐玄度是补《五经文字》之不足。《佩觿》三卷:宋·郭忠恕《复古编》二卷宋·张有《龙龛手镜》四卷辽·释行均 针对佛经文字。将《说文》部首归为242部,又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为四卷。《字鉴》五卷元·李文仲《俗书刊误》十二卷明·焦竑(三)古文字书晋武帝汲郡盗发战国魏王墓,出古书十车,即所谓“汲冢古文”《汗简》七卷宋·郭忠恕 广泛收集了大批古文资料;是考释出土文字的重要参考。《古文四声韵》五卷宋·夏竦
五 《说文》的传承和突破(一)李阳冰与《说文》功绩:修正笔法;刊定形声;另立新义。不存在“窜乱”和“擅改”。(二)二徐对《说文》的校定与研究大徐贡献:1,“精加详校”1)增补“漏落”2)纠正时俗讹变3)勘正《说文》流传之误2,创造性劳动:1)附益新字2)统一反切3)改易分卷4)增加注解小徐特色:1,以今语俗言证说文2,兼明假借、引申之义3,因声音探求字义4,梳理古今文字之体5,据《说文》训古书。6,开始了《说文》的综合研究(三)《字说》与“右文说”右文说为王子韶所倡,主张“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即形声字的形符只是表示类属意义,而字义则在声符。为汉语科学语源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门径。(四)郑樵等人的六书研究《六书略》象形608,谐声21080,指事107,会意740,转注372,假借589元·戴侗《六书故》杨桓《六书统》、《六书溯源》明·赵撝谦《六书本义》杨慎《六书索引》吴元满《六书正义》(五)宋代金石学刘敞《先秦古器图》欧阳修《集古录》标志金石学业已出现1,  摹写2,考释3,“专论题跋,颇存名目”4,集录考释文字成果。六 清代的说文学(一)清代《说文》研究之概况根据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有著述者203人,较著者50余家。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 对《说文》的校勘和考证;第二类 对《说文》有所匡正;第三类 对《说文》进行全面研究;第四类 补充订正前辈或同时代的著作。(二)《说文》学四大家之比较与评价1,关于段玉裁《说文注》全面论述了问组形音义的相互关系,是一步体大思精的《说文》学著作。其特色与成就不仅在于他“究其微旨,通其大例”对许书作了细密全面的校勘整理,更在于他通过对许书的注释,提出并初步解决了一系列有关汉语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训诂学的重大问题,他能初步运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和一些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现象。  段氏注《说文》意在“以字考经,以经考字”。其主要成就在于训诂,但他是从行吟一定相互关系来研究训诂的。  其文字学成就:第一,探求古字、古形,疏证本义、古义。第二,阐明形音义之间的关系。如“凡农声之字皆训厚”。第三,推陈字义发展源流。“形以经之,声以纬之”从文字学角度评价逊于王筠2,桂馥的《说文》研究证本义,证说解。3,王筠的《说文》研究《说文释例》就是解释《说文》的条例。前14卷主要说明“六书”及许书条例;后六卷列出对《说文》的一些疑问。各卷后附有“补正”。常用金石古文补正《说文》的训释和字形解说。是研究说文的专著。 
《说文句读》三十卷《文字蒙求》四卷4,朱骏声的《说文》研究朱氏所说转注即是字义引申,假借就是同音通假。 (三)“六书”理论的进展关于转注几说:形转说:唐·裴务齐《切韵序》“考字左回,老字右转”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斥为“俗说”;郭忠恕《佩觽》斥为“野言”。元·戴侗《六书故》周伯琦《六书正讹》试图从字形结构上解释转注,但是他们并没有弄清楚转注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方式,穿凿附会,徒为臆说而已。声转说:宋·张有、毛晃、明·赵古则。“转其声注其义。”(按:古今字中音发生变化的字。)例如:“无”字古文象舞形,乃“舞”之本字,借为“有无”“无”。这些仍属用字假借,不是转注。首字转注说:江声。“下云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此皆转注之说也”。果如其说,则六书几无非转注矣。互训说:戴震、段玉裁、王筠。互相为训。然而西汉时注无训释义。朱骏声把转注说成是字义引申,实无补于六书研究。声首说:章太炎。主张意义相同、声音相近的字是转注字。章氏以“建类一首”之“类”为声类,与许慎“分别部居”之旨不合(此为六书何必定要与许慎之旨合?《说文解字》根据“分别部居”和“据形系联”的原则,将近万个汉字按照偏旁分类归部,建类一首是造字方法,二者有必要合吗),……而且因“方语有殊”而制出来的字,其结构方式不可能整齐画一,如果把这两种字视为转注,必然混淆六书的界限,导致取消转注。(不解此处质疑)义转说: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转注者,属类成字,而复于偏旁加训,博论近譬,故为转注。“此等字皆以老为首,而取类于老,则皆从老转注之。”清·王鸣盛“转注从意而转,加之以声。凡《说文》从某某声而所从之字为象形者,形声也;所从之字为会意者,皆转注也”。为什么称此说“为转注研究打开了一条思路”?按:转注众说纷纭的原因首先在于名称本身。转注之“转”显然是变化、转变,涉及两个不确定方面,应该是由a产生了b;“注”有灌注、聚集、投掷、放置、衔接、附属、记载、预示、风格、给书中字句做解释的意思。这又使“转”可以解释用a来解释b。其次许慎给的定义不明确。“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类”显然是指一类事物,这类事物是a还是b呢?如何建的类?“首”作何解?“同意”暗示两个事物,要有A与B相同,而且是在意义上。“受”是接受抑或是给予都不能确定。      再次,例子更不明确。“考老是也”。给出的考、老二字在字形声音意义上均十分相近。再看《说文》对两个字的解释更是雪上加霜。总之,根据说文猜测转注这一“书”可以从文字、音韵、训诂各个方面给出不同的解释。(四)字原的探究历代对《说文》部首的研究,逐渐行程为字原学。研究说文部首者,或谓之偏旁,或谓之字原。字原的研究应以古文字资料为依据,广泛收集独体初文,排列出独体初文与孳乳字的谱系,从中发现独体初文与孳乳字的关系,总结出文字孳乳繁衍的规律。(五)清代说文学在文字学史上的地位他们运用音韵、训诂之学于《说文》研究,是他们在学术上取得超迈前贤的重大成就的前提之一,这一点尤其值得有志于文字学研究的学人的深切记取。至于《说文》学家不能深通金文,则是他们的学术受到局限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