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印度的贫困是一种美好的贫困,适合移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22:17:54
印度的贫困是一种美好的贫困,适合移民
文章提交者:伤害右愤17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来自《印度时报》的报道表明,截至2011年底,全印度城市贫民窟人口预计达到9306万人。印度城市贫民窟人口10年增加了1780万人。从视觉印象我们可以得知,印度贫民窟具有以下特色:环境肮脏、垃圾成堆、卫生条件恶劣、缺乏公共厕所、治安问题突出、居所简陋。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开列一张两百页的清单。如此恶劣的人居环境,你难道没有和我一样的两个疑惑:1、他们为什么愿意住下去,2、他们怎么能够住下去,难道城管不来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吗?
   先说他们为什么愿意住下去?因《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而出名的孟买达拉维贫民窟是印度第二大、孟买第一大贫民窟。达拉维约有60至100万居民,占地约一平方英里,位于孟买中心地带,毗邻最现代华丽的孟买国际展览中心。这里每天只有一个小时有水,几乎每1440个人共用一个厕所。2007年,孟买市政府决定实施达拉维改造,他们引入地产商实施商业开发,同时承建贫民公寓,建成后,每户达拉维居民可以获得225平方英尺公寓。但改造计划遭到了贫民的强烈抵制,理由有二:1、改造会砸烂达拉维居民的现有生计,他们的手工作坊、垃圾回收站、小商铺等产业无法安置在公寓里,他们一向赖此为生;2、改造会完全破坏现有的社区组织,使达拉维居民失去向心力、组织力。为阻止政府的改造计划,达拉维居民进行了连续多日的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政府的改造计划只好作罢。事实上,达拉维的土地根本都不属于这些达拉维贫民,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政府不实施强拆呢?下面就说到第二个疑惑,他们为什么能够住下去?
   印度宪法规定:一切公民均享有在印度领土内自由迁徙,在任何地方居住和定居的权利。一个印度人,无论他走到了哪里,他都与所在地的居民享有一样的公民权利,找工作、子女教育、医疗等等方面均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利;不需要健康证、暂住证,不会被收容;可以买考肠或红薯,不会有城管。同时,印度法律还规定只要连续使用一块土地30年,就自动获得这块土地的所有权。其法律精神为只要政府没有规定不能住,那就可以住。从6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印度进城农民在城市里随意划地而居,贫民窟随之壮大成型。由于这种划地而居的权利,贫民窟的居民自称为“贫民窟主”(slum-owner),即贫民窟的业主,并为政府和城市原著民所认可。同时,印度农民仍然具有选举权,在每一次选举中,贫民窟的贫民群体都是任何一个政客不敢忽视的强大政治力量。以孟买为例,其约1600万居民中就有将近一半人住在“贫民窟”。由此,政府既没有专擅意识要拆除也根本没有能力拆除贫民窟。这一切仅仅因为,贫民自己,不是任何人,他们需要贫民窟。
   是的,印度贫民窟里10平方米住5个人,不过这5个人是父母和孩子;我们没有贫民窟,但8平米能住12个人,而且他们彼此陌生,直至生死交错。
  
   三、贫民窟的生活
   目前孟买的房价排在全球前十,远高于北京和上海,接近1万美元一平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贫民窟主如果要在孟买买一套房子,简直比盼宇宙毁灭还要绝望。但贫民窟住绝望了吗?事实上,他们不但不绝望,反而更觉得安稳,政府和开发商更难赶走他们了,因为他们有了更高昂的谈判资本,有更结实的谈判筹码。以前述达拉维地块为例,其商业价值据估算已近150亿美元。无论如何安置这些贫民,即使是每户一两百平米的房子,都仍然有利可图,可你必须一家一户去谈,几十万户居民,各有各的要求,谈到猴年马月,黄花菜都凉了。但政府强拆又拆不动。怎么办?凉办。印度地价的飙升,并没有带来一个国家的癫狂,没有造就一个暴富的房地产群体(2006年某媒体排出印度的500个最有钱的人中,只有6个是地产开发商),反而让贫民窟主更牢实的把自己钉在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至少任何一个喧嚣的夜晚,他们都可以和自己的妻儿安稳的睡觉、放心的纳凉。
   贫民窟真的穷吗?穷,的确穷,这是事实。但并不是穷到中国人无法理解。因为世界上贫穷人口第一多是印度,第二多就是中国。以联合国每人每天生活费1美元的标准线计,印度目前有2.6亿贫苦人口,中国有1.5亿。不久前,联合国人居署宣布:“迄今十年内,全球共有2.27亿人告别了贫民窟生活。其中,中国和印度在减少贫民窟人口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6530万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5970万印度人搬离贫民窟”。中国不过是表面意义上没有贫民窟,但我们的6530万和印度的5970万曾经是一样的生活水准。
   贫民窟虽穷,但社区组织基本完善,不是被遗忘的角落。据统计,印度贫民窟家庭,82%有电视机,有的还有空调(印度很多地方政府没有);大部分贫民窟社区都有自来水系统(虽然水不一定充足);有自己的社区互助组织、教堂;有活跃的社区生活和政治生活(选举、抗议、集会);与巴西不同,印度贫民窟普遍治安良好。贫民的生计既包括手工作坊、垃圾回收站、小商铺等方式,同时也有政府提供各种低成本服务业,如出租车。印度出租车有三轮车和小汽车两种,印度的出租车运营证不限制数量,而且十分廉价(一个出租车运营证在我们这里需要60到100万):任何人只需要一次性缴纳约150元人民币即可获得三轮车的运营证,不再收取任何税费;缴纳约300元人民币即可获得小汽车的运营证,对属于个人的出租汽车,政府不再收取任何税费,愿意从事出租车业的人还可从政府获得优惠贷款。与中国民众不同,印度人也没有教育的重压。印度大多数邦实现了中小学义务教育,一般每年费用约30元人民币,大学的学费一般维持在数十元人民币左右,且校园宿舍也非常便宜,年租金约一百多元人民币。低费用的教育体制也为贫民窟主立足城市提供了便利。
   与中国农民工一样,印度很多贫民窟主往往同时在乡下还有土地,在贫民窟提供了稳定的安身立命之所后,他们往往也不会想着在城市里买房,同时也有贫民赚够钱以后重新回到乡下,将自己的贫民窟让给别人或租给他人居住。所以,印度的贫民窟住着的是流动贫民,贫民窟不过是农民进城的第一站,他可以走出贫民窟,他的孩子更有机会走出贫民窟。而中国的贫穷却存在严格的地域性(西部)、阶层性(穷二代)特征,它的趋势是将一个家族世代固化在贫穷的境地。
   正是由于政府没有强大的行政资源,民众切实具有与政府抗衡、谈判的权利,这才使得印度的贫民窟得以存在,也使得印度每一个社会结构改造过程注定艰难而缓慢。不过,也惟其如此,印度才会被称作“贫民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