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18:41

平原县

平原县为山东省德州市辖县,位于鲁西北黄河冲击平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辖8镇3乡,总人口44万。2000年全县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9.0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29.36亿元,财政收入1.49亿元。平原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三国刘备曾任平原县令,至今仍保留有龙门石刻、文昌阁、森罗殿遗址、千佛塔等一批文物古迹,是清代诗人董元度、当代数学家张鸿基、哲学家任继愈、作家邓友梅等著名人物的故乡。

平原县辖2个街道、7个镇、3个乡:龙门街道桃园街道王风楼镇前曹镇恩城镇王庙镇王杲铺镇张华镇腰站镇坊子乡王打卦乡三唐乡

目录

·                                 • 县名来源

·                                 • 历史

·                                 • 行政区划

·                                 • 地理

·                                 • 资源

[显示全部]

平原县-县名来源

 

平原县名之由来,众说纷纭,旧志记载不一,有以“平原君”名县、“原山”名县、“因地处平原”名县三说。1985年重修《平原县志》时,对三说认真考辨、论证,认为“地处平原”名县说最符合实际。

以“地处平原”名县说,见于明万历年间御史张蕙撰《平原县志?新 ①砖城记》:“地平土沃无山河之限,此邑之由名。”《续山东考古录》作者清代人叶圭绶,经辨析《水经注》、实地调查并遍阅各府、州、县志,确认“以平原为称汉平原县”。《水经注校?地理风俗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县,平原郡治矣。”又《尔雅》:“广平曰原。”由此可见,平原县名之由来,是取地处平原广义说,并非以特定的人和物命名。

注释:① zhòu(方)有两解:一为井壁。二为用砖砌(井、池子等)。 

平原县-历史

 

平原置县:春秋战国齐国平原邑。平原名始见。

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以平原邑为县城置平原县,这是以平原名县最早的记载。至今,平原县已存在2220余年。  
 
县治驻地: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以平原邑为县城置平原县,县城在张官店东(今王庙镇张官店村东)。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平原县城由张官店村东迁来今治。

张官店东的平原县城,存在共770余年。

今治平原县城,存在共1450余年。

境内古县:
俞灵县:县城在今平原县城南30公里处,名张公城。

鄃县:西汉,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鄃县。县城在今腰站镇王双堂村北,包括相家河以西、恩城镇以南等地。至北齐,省鄃县入平原县。鄃县约存750余年。

绎幕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绎幕县。县城在今县城西北12.5公里处(今王杲铺镇境内)。至北齐,省绎幕县入平原县。绎幕县约存750余年。

恩县: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恩县城由旧城(武城县地)迁来许官镇(今恩城镇)。至1956年,撤销恩县。恩县在平原县境内约存580余年。
 
历代隶属:平原县先属齐郡,后属济北郡。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平原郡,治所在平原县城,辖19县,包括平原县。《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记:“平原郡,高帝置。莽曰河平。属青州。户154287,口664543。县十九。”平原县属青州刺史部平原郡。

东汉,青州部平原国平原县。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平原郡改属冀州,平原县随属之。

三国,魏冀州平原国平原县。

晋十六国,冀州平原国平原县。

东晋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冀州平原郡平原县。

南北朝,北魏冀州安德郡平原县。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移平原郡治于聊城之王城,平原县改属渤海郡。

,平原郡平原县。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郡为州县二级制,平原县属冀州。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于安德置德州,随还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德州改称平原郡,平原县属之。

,河北道平原郡(德州)平原县。五代,隶属不变。

,河北东路德州平原县。

,山东西路德州平原县。

,直隶中书省燕南河北道德州平原县。

,山东(承宣)布政使济南府德州平原县。

,山东布政使济南府平原县。

中华民国,山东省平原县。

平原县-行政区划

 

地图

平原县辖8个镇、3个乡。

历史沿革:1992年10月4日,将平原县的王村店乡划归德州市管辖。

1996年5月3日,撤销平原县王杲铺乡,设立王杲铺镇(鲁政函民字【1996】20号)。

1998年7月28日,撤销平原县张华乡,设立张华镇(鲁政函民字【1998】18号)。

1999年,平原县辖6个镇、12个乡:平原镇恩城镇、王风楼镇、腰站镇、王杲铺镇、张华镇、芦坊乡、王大卦乡、三唐乡、坊子乡、张士府乡、前曹乡、尹屯乡、寇坊乡、林庄乡、王庙乡、苏集乡。

2000年6月15日,平原县撤销寇家坊乡、炉坊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平原镇;撤销张士府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王凤楼镇;撤销前曹乡、尹屯乡、林庄乡,合并设立前曹镇,前曹镇人民政府驻原前曹乡人民政府驻地;撤销十里铺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恩城镇;撤销王庙乡、苏集乡,合并设立王庙镇,王庙镇人民政府驻原王庙乡人民政府驻地。

2000年,平原县辖8个镇、3个乡。总人口439701人,各乡镇人口: 平原镇 96800 王风楼镇 51206 前曹镇 52459 恩城镇 56244王庙镇 34489 王杲铺镇 31177张华镇 21615 腰站镇 24302 坊子乡 27692 王打卦乡 23669 三唐乡 2004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平原县辖8个镇、3个乡。

平原县-地理

 

地理区位:平原县南依泰山,北望京津,距天津港220公里,黄骅港110公里,济南遥墙机场80公里。京沪铁路贯穿县境南北,平原火车站每天有17次客货在这里停、发,货运站台一次作业能力达5000吨,年吞吐量达50万吨。京福高速公路从平原穿境而过,并设有南北两个进出口,乘车到济南机场只需1小时,境内还有北京至珠海的105国道、101、315、318省道和四通八达的县乡公路,内联乡村、外通全国,客货运输十分方便。

平原县-资源

 

胜利油田 

平原县东临国家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北靠国家大型电厂华能电厂,并且本县有装机3万千瓦的热电厂一处,中原油田向县城的天然气供气工程也正在建设之中,可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平原县工业经济初具规模,已形成了造纸、棉纺、化工、机械、建材、食品加工六大产业。平原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全县现有耕地78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是全国有名的“粮棉基地县”、“京津蔬菜园区”和“畜牧业强县”。

平原县-经济

 

德齐龙化工

平原县农业发达。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被誉为"京津蔬菜园区"。畜牧业发展迅速,是闻名全国的"鸽乡"和蛋鸡大县。2000年,蛋鸡存养量970万只、鸽子存栏量600万只、猪存栏量26万头、牛存栏量28.2万头、羊存栏量23.5万只。

平原县工业门类较为齐全。主要有造纸纺织化工、机械、建材、酿酒(白酒、啤酒葡萄酒)等。形成了德齐龙化工、征宙机械、沪平永发造纸、照东方纸业、棉纺、青啤(平原)分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集团(公司)。产品出口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商业发达,市场活跃。现有商业网点5000余个,各类专业和综合集贸市场60余处,2000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8.1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2.2亿元。

平原县-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和社会服务设施发展较快。程控电话、无线寻呼、移动电话与全国联网。城内建有文化娱乐场所8处,还建有多处档次较高的宾馆、酒店。

平原县-交通

 

交通便利。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设立南北两个出口、105国道、101、315、318省道穿越县境。距济南机场80公里。

平原县-名人

 

任继愈

任继愈:1916年4月15日生,山东省平原县人。193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4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硕士)。1942-1964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4-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现属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教授。筹建中国第一所宗教研究机构,并与北大合作培养宗教学本科生,为新中国培养一大批宗教学研究人才。1987年至2005年1月,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现任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兼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等。曾当选为第四届至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邓友梅:1931年生,当代著名作家。笔名右枚、方文、锦直、俞冬,平原县张士府乡邓村人。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八路军鲁中军区通讯员,新四军、华东野战军文工团团员,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二期学员,北京第三建筑公司支部书记,北京市文联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书记处书记、第五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

任继周

任继周:山东平原人,草地农业科学家。1924年生,1948年毕业于前中央大学(现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1948-1950年,师从王栋教授,专攻牧草学。自1950年起,一直在甘肃农业大学和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从事草业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其中1958-1959年做为草原专家,在越南民主共和国河内农林大学讲学。先后担任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草原系系主任,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创建人、第一任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一至三届成员、召集人,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第一至四届科技委员会委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中国草原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天然草地学术大会连续委员会成员,《草业科学》主编,《草业学报》主编,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编委。

,文学创作一级。全国第八、九届政协委员,中国少年作家班顾问,“中国少年作家杯”大赛评委会评委。

董元度:乾隆十七年进士,由庶吉士改东昌府教授。王昶曾云:“董元度性情洒脱,不喜欢受人约束。入翰林作宫后,乞假南游,来往苏扬之间,寄居卢见曾官署中最久。他与我同住一处,每次推杯饮酒论诗,兴趣昂然不倦。乾隆五十五年冬天,我因进京见皇上路过保定,他已精神疲倦,颓然老了。董元度仕途不顺,穷困而死,所以他的诗清婉中多感慨之作。”

祢蘅

祢蘅(173——198):字正平,后汉平原郡般人(今临邑县德平小祢家村),汉末重要文学家,原有著作两卷,早已失传,后世见到的只有四篇文章,即《吊张衡文》、《鲁夫子碑》、《颜子碑》(孔子大弟子颜回)、《鹦鹉赋》。《鹦鹉赋》祢衡的绝世之笔,写得“溢气坌涌”“慷慨高厉”,是祢衡的代表作。鲁迅在《魏晋风度与药及洒之关系》一文中说:“祢衡的文章也不错。而且他和孔融早是‘以气为主’写文章的了。”

祢衡自幼聪敏,对事物有辨认能力,成年后尤显博学多识,但却有“恃才傲物”的性格。大司马北海太守孔融,很重视祢衡的才华和抱负,因此二人结成忘年之交。

东汉末年,黄巾农民大起义,奸臣栋卓把持朝政,天下大乱,祢衡去荆州避难。当他得知汉献帝定都许昌,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时候,本直去许昌。并暗自带着他对于治世政见的文稿,但到许昌后,看到朝中乃是曹操霸权,自己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治国之道,谁人理睬?但他并不把曹氏父子看在眼内,而经常与孔融、杨修议论时事,讥讽朝政。曹操知道后,对他怀恨在心,孔融再荐,曹操便召祢衡当他的鼓吏,在大会群臣的时候,祢衡却穿着旧衣上庭,受到庭吏怒斥后,祢衡在群臣之前,脱光衣服,裸体站在庭堂之上,傲慢而从容地换上鼓吏服饰,演奏了有名的《渔阳》参挝(后通称渔阳三鼓),博得众人称赞。使曹操蓄意羞辱祢衡的阴谋遭到失败,反被祢衡羞辱了一番。祢衡这种不媚豪门,不畏权势的大丈夫气概,被后人编成京剧《击鼓骂曹》经世传唱。

刘备

刘备:蜀汉的建立者昭烈帝刘备,曾当过平原县令及平原国相。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现属河北省)人,生于东汉桓帝(刘志)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卒于蜀汉昭烈帝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贩鞋编席为业。儿时和小朋友嬉戏,说将来我要当皇帝,受到叔父的训斥。年十五,母使行学(游学),和公孙瓒等俱事卢植,对瓒以兄事之。刘备在当官之前,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寡言少语、善待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结交“豪侠”,团结青少年。中山(汉朝郡,国名,位于现在的冀中)巨商异其为人,赠予很多钱财,给他提供了聚集徒亥的经济条件。

迟昭平:西汉农民起义的洪流中,具有威名的巾帼英雄、平原女子迟昭平,在漫长的历史长卷中,熠熠闪光,展示着一代女性的尊严与骄傲。

迟昭平,平原城南人,生卒年月无考。自西汉初始年末(公元9)贵族黄戚王莽夺取了汉室帝位,推行了所谓“王田制”,使广大农民失去了土地。翌年,又横征暴敛,还实行了“连坐法”,一家犯“禁”,邻里遭殃,男人惨受惩罚,妻女也收为官婢。加之灾荒连年,疫病蔓延,因此,各地农民纷纷起义,群起操戈,反对王莽集团的残暴统治。

从新莽天凤六年开始(19)王莽大兴土木,扩筑宫室,修建九庙,“饰以金银雕文,穷百工之巧……造奇特之宇。同时,又征淑女,选皇后,穷奢极欲不已”。

贫苦百姓,无法忍受,于地皇二年(21)群雄四起,起义者遍及各地。迟昭平也于同年秋,聚重数千人在河阻中举行起义(现平原城西南),抗官税、荡官衙、杀豪绅、掠贵族、分粮与贫穷百姓,扶危济弱,杀富救贫,一时声威大振,成为众豪强中一位杰出的农民起义女领袖。

平原县-旅游

 

千佛塔

千佛塔:在平原城北2公里处,津浦铁路西侧,崔家庙村东,有一座青砖垒砌、叠檐斗卷、轩伟峭姿的七级宝塔,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千佛塔,俗称崔家塔。

据记载,这座塔始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塔高7级26米,塔身为八棱柱形,四面有窗,塔门圆顶朝南,门额镶嵌石刻“千佛塔”三字。四面塔窗中,均有光线射入,亮中有雅,暗内有意。

三百多年来,这座砖塔由于遭受风蚀、雨淋、日晒、积水浸泡及地震等原因的影响,加速了塔体的老化。为了保持古塔的原貌,平原县人民政府投资2万余元,对该塔进行了全面维修,使远近闻名的千佛塔再现昔日风采。

文昌阁

文昌阁:坐落于平原县恩城镇中学院内的文昌阁,古朴典雅,端庄大方,结构精巧,高十二米,共两层,座北朝南,砖木结构,下方上圆尖顶,呈金字状。上下层之间翘檐飞角,翼然如飞。四角雕饰的龙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圆顶用绿色琉璃瓦覆盖,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闪耀着绿宝石般的光彩。游人可沿阶梯登攀,进入上层。登临高阁,极目远眺,方圆十数里鳞次栉比的农舍,肥沃的田野,潺潺的流水,葱郁的树木,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文昌阁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悠悠岁月,文昌阁作为明代古建筑,饱经了风雨沧桑,见证了世事变迁。

森罗殿:威镇洋教,义和团大战官兵的遗址——森罗殿,位于平原城西十八华里、马颊河东岸,大芝坊(原称芝隍)村东头,是一座枕高堤而立、殿宇巍峨的古建筑。它气势轩伟,工艺精良,布局得当,错落有序;座北面南,高台石阶,前有一座青砖蓝瓦的药王庙。

大门为半圆拱形,横墙挑角,朱漆大门,布钉吊不,楣洞之上是雕砖花砌的横镶池匾,内嵌“森罗殿”三个遒劲大字。进穿心殿门,两旁空间内各塑一匹栩栩如生的骏马,鞍齐备,傍有武士,宛若活人。

前院内有大古松一株,高十数丈,葳蕤苍郁。前殿五间,圆柱廊厦,高脊建瓴,翘檐飞角,上有蚣马狗子咬狼之类,显得气魄尤见古风凌健,正殿门额上有朱绛漆木匾一幅,书“森罗宝殿”四个流金大字。殿宇之内,正壁前迎门便是一尊“伟岸”肃坐的“五帝阎君”塑像,殿顶之下,坡悬着一幅金字横匾,刻有“森罗大帝”四字,落书为“睿亲王”手书,这幅匾额真伪难考。长条供桌上,有三腿“鼎”式的大铁香炉。下面更有“牛头马面”“判官小鬼”的各种塑像,真是奇幻刁钻、雄纤分明,布局分野、场面宏大,层次错落、形态骇人、素有“万象布照、千灵怪巧”之称,俨然摆着一副阴曹地府的“衙门”气势。东西墙上绘满各种宣扬“因果报应”的壁画。

后大殿也是五间,建筑样式与前相似,唯殿堂内却是佛教敬仰的“佛象”,也是和尚念经参禅的地方。前后殿外有东西廊房,俱是格窗朱户,漆光耀目,廊内“壁画累牍”,大多是宣扬“十八层地狱”中“二十四轮回”的封建迷信之类,唯“一丝半缕”劝人向善的内容,也是微小的可取之处。

前殿西南隅有一钟亭,内有千斤古铁钟一口悬在亭内。后殿后还有僧舍、仓库、敞棚、菜园、水井、磨房等,西墙有通外的小门。历代都有僧人居住。但也有道士间居。殿前大门外,有一条东西大壑叫“牛头沟”直通马颊河内。

象这样阴阳相聚的古建筑群,在直鲁交界的华北地区,却很少见,唯正定有一处相似,但却又无药王庙相衬。

森罗殿建于何年,无可考证,但这里的香火,明代最盛。每逢新春正月十八日开始,便有七天的香火会,远近百里、人马云集,僧道广聚,买卖兴隆,也是武侠荟萃、仕女游春,良莠混杂的聚集处,这种群众性的香火习俗,直延续到解放后土改时将偶象毁掉为止。

光绪二十五年秋九月(1899年10月18日)朱红灯李长水义和团拳首,聚众三千,以“扶清灭洋”的宗旨,举行武装起义,大败官兵八百,在义和团运动史上,用鲜血在森罗殿前,写下了一支农民起义悲壮的史诗。

森罗殿原建筑,虽已湮没,但遗址尚存,现为大芝坊小学,故应将这一古遗址载入史册,以铭后世。

龙门石刻

龙门石刻:“龙门楼”位于“龙门”城东南“水门”之上。“龙门楼”底座正中处有拱形“水门洞”,此洞称为“龙门”,在洞门口门楣处嵌有一青石“龙门”碑刻,碑呈竖长方形状。碑体高1.52米,宽0.64米,厚0.17米。碑的中心处刻有一挥而就、一笔连体的狂草“龙门”二字,字高1米,宽0.5米,异常醒目。字迹形如龙飞凤舞,又似飞龙走蛇,风格神奇独特;起笔处形似“龙头”,运笔苍劲刚毅,如钢筋铁骨;笔势淋漓潇洒,如行云流水,又似水帘瀑布;通体风格古朴苍健,气势磅礴,粗犷酣畅,极富有神韵,令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嘉许称绝。

虬龙槐:“虬龙槐”位于平原县腰站镇原驿站官道大街南端,现105国道西侧,腰站村十字街中心。当地百姓对此槐俗称为“千层槐”、“铁裹槐”,据说是因为历代官宦在树干上贴告示,一层加一层,暴一层又贴一层的缘故。

这株古槐,年代久远。当地民间传说是:秦始皇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仙丹灵药,东临泰山的时候(公元前210年)回驾不远,病逝于平原津(据平原旧志记载,平原津在城南40里,现已湮没),曾在这株大槐树底下停尸,至今不招蚊蝇(据实考,秦始皇突发病于平原津渡口、死于回长安的路上沙丘——现为河北省广宗县。病重的秦始皇路经腰站镇,在此树下歇驾较为可信)。

这株古槐,至今仍然生长葳然,枝繁叶茂,树冠覆盖直径10.8米。尤为奇特的是在繁枝复映下,向西偏南的一枝古干,有主干横出,长得“拱腰苍劲,巨爪雄伸,形态逼真,莽弱虬龙”;“龙鳞龙爪、龙头龙眼、龙须龙牙,历历传神”,无怪乎有人说:“这可能是秦始皇死后回长安的意象在树上长出来了。”此槐景观,至今尤存,20世纪90年代初,选入“中华古槐”一书。

龙门楼

龙门楼:“龙门”原建筑在城东南角的水门上,外靠城壕,内邻“琵琶湾”,它初建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清代曾予修葺。“龙门”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是“文昌阁”,下层便是“龙门楼”。楼下之洞,原是水门洞。

“龙门楼”,虽不是奇工巧刻的灵雕画阁,却也有雄伟高峙、虎踞龙腾的角檐飞榭之姿,又加短墙花砌,有登临凭眺旷野神怡之幽,缅怀古人雅风之趣。“龙门楼”正面,有一青石“龙门”碑嵌在洞楣之上,这块碑高152公分,宽64公分,厚17公分,碑无花边,中间刻有高100公分,宽50公分,一笔而就、龙飞凤舞、神彩奇特的狂草“龙门”两个大字。起笔之处,形似“龙门”,运力苍劲,浑有神韵,毫路风雅,古朴雄健,气势酣畅,颇有特色。 
平原古城遗址:在如今平原城南二十五里的张官店地方,这一带原是黄河冲积平原的一介高埠之地,后因地表变化而又形成了较为低洼的现状。此处又是马颊、笃马、鬲津鸿沟等九条自然和人工河流汇集的“沼泽之国”。

早在上古时代,就有“陆终氏”和“有穷氏”的氏族部落在这里混合居住。在公元前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对新石器的使用,据考古学家推断是公元前四千二百年至三千七百年之间传入黄河下游北岸的。从现在在张官店附近发现的“石镰”判断,公元前三千八百年左右的时候就有耕耘、狩猎于此的百姓。据古代文献记载现今平原附近在夏代(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有“有穷氏”“有鬲氏”这两个重要部落在这里生活。根据山东省考古专家,按照在张官店附近发现的“陶片”等古文物鉴定,平原古城属于商代早期的遗址(公元前16世纪)无疑。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后,管仲对齐国大胆的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此时平原正属齐)。据史书记载:“管仲首先对国(都邑)鄙(乡村)进行整顿。他本着‘定民这居’、‘勿使杂处’的精神,在国中分设二十一乡,在鄙处实行邑、卒、乡、县(三乡为一县)属制度。”另据典籍记载:“齐襄公十九年(公元前679年)风沙卫(原齐将)奔高唐,京相璠(史学家)曰平原。”由此而证,平原古城是一个古县郡址之一。

平原古城的城,建于何年,实难信考。但在公元前284年燕赵伐齐破七十余城,就提到了“城”字。据旧县志记载“斡”封平原王,曾筑三里城、七里廓以设防。如按汉武帝封宣王之弟“斡”应约为公元前130年,为燕赵伐齐之时说的城相近。有人认为“斡”是司马斡,司马斡封王当是两晋(公元260年)前后的故事,与公元前就提到的城相关将近五百年,实难相符。到底城建于何时,尚待细考。

根据现存的遣址残垣推断,究视具是黄粘土夯打结构。传说是分内外两城,为东西长,南北短的形城池,并不称方园。城墙原高七尺,宽三丈。但城内的街巷,那些邑宰王侯府第,却无迹可寻,更无传说可依。什么楼台殿阁、香寺古庙,都是后人的想像罢了。

从西汉(公元前130年)后的八百年间,曾先后有二十一人封“平原王”、“平原侯”、“平原君”的记载,但有的封平原,并不在平原;魏明帝曾封“平原侯”,其实他并未住在平原,而“代国相”的汉昭烈帝刘备,实坐了平原,也就是这座古城。因此,平原历史上便成了兵家相争之地,项羽击田荣,曹操袁绍的大战,都发生在平原地方。

在明、清,乃至民国初时,古城遗址尚清晰可辩。还有什么“先有张官店,后有俞灵县,没有俞灵县,还有张官店”的歌谣,一直流传至今。

由于黄河改道,在这里留下了大片的冲积平原和浅水沼泽。从地表上看却是碧波灵光,杨柳生风,芦苇丛生,水鸟成群的绮丽风光。椐传说曾有过“楼台城廓”的蜃景在半天云霓中出现。因此在旧志艺文卷中收有“古城霭影”的诗云:

   古城徒留麦黍痕,蜃楼海市涌朝暾,
   停车一访当年事,父老犹传拱岱门。

现在平原城原来的城有四门。南曰“迎薰”(悦心向阳之意),北叫“拱极”(拜北斗星之诚),东门是“控岱”(借喻为泰岱门户),西门称“朝京”(寓崇敬周文王之朝歌之政),都是迁城时按原古城而设。如今的平原城始建北齐(公元554年),而秋砖雕城门楼则是明成化年间的事,而人们怀念原古城的心情油然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