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57:30

范蠡:从政治家到商圣的智慧

作者:孙立群

                                                     资治文摘 年5期 字数:3937


  当公众眼中的一些企业家明星突然“形象崩溃”的时候,我们回过头去重新审视两千多年前的范蠡---从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成功转型为一代商圣,再到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慈善家,范蠡跌宕起伏的一生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激流勇退的人生智慧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吞吴,向来是中国最佳励志故事。这是一段中国人无比熟悉的往事。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有一个异常关键的人物---范蠡。范蠡与文种相偕入越,被越王勾践用为谋臣,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韬略,协助勾践彻底击败吴王夫差而雪耻复国,继而助勾践北向称霸中原。如果没有范蠡,就没有吴越争霸的一系列故事,没有一个重新站起来的勾践。
  范蠡在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庆功会上独少范蠡,原来他隐姓埋名,跑到齐国去了。临行前他给另一个功臣文种写了一封信说:高鸟己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越王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乐。文种没有看透勾践,没听范蠡的劝告,结果被勾践杀害。
  毫不夸张地说,范蠡之于勾践,不亚于姜子牙之于周文王,张良之于刘邦,诸葛亮之于刘备。但范蠡不仅是姜子牙、张良、诸葛亮,他在展示自己杰出的政治才能、力助人主成就霸业之后,还成就了一番个人的伟业。
  对范蠡的评价多在范蠡善“谋略”这一层面上。如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中范蠡被列为九等人的第三等---智人。上面是圣人和仁人。智人,即有智慧有谋略之人。三国时刘邵在《人物志》中则把范蠡列为术家。说:“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把范蠡作为谋略家看待。
  
  从政治家到一代商圣
  范蠡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摆脱勾践后,没有享受清闲,而是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他首先到齐国务农。《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到齐国后,范蠡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带领全家人,“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范蠡究竟干了什么而迅速致富? 根据以上记载,首先是种庄稼,但海边土质不会太好,估计范蠡除了种植外,还经营其他产业。比如,利用海上资源晒盐和捕捞海产品。还可能经营其它副业,包括养殖业。
  值得一提的是,齐王得知范蠡在齐,曾请他到朝廷任相,范蠡起初答应,但到任时间不长就辞职离去。他认为“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
  后来范蠡到陶(今山东肥城),当时陶地交通便利,为天下之中,士农工商贾五方杂处。范蠡到陶改名朱公,人称“陶朱公”。范蠡在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商业经营上,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智慧。
  范蠡商业经营的最主要目标是“人取我予”,即满足人们生活与生产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且与时令、季节的关系也很密切。他能把握时机,能提供市场最需要的东西,当然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范蠡运用农业丰歉循环论,调节物资,进行“待乏贸易”,具体说,就是“夏则资皮,冬则资(细麻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所谓待乏原则就是让货等人,不要让人等货。要准备别人所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制高点,占据优势。
  范蠡经商,不仅善于抓住时机,并且不追求暴利。《史记》记载,范蠡“侯时转物,逐十一之利。”这是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而且薄利多销,不求暴利,细水长流,日积月累,终成大富。这是范蠡成功的秘诀之一。
  在齐地,他从事农业和海上经营,到陶后,除了经营农产品还倡导多种经营。他曾向鲁国穷士猗顿传授致富经验:子欲速富,应当饲养五种牲畜。他还提倡养鱼,《齐民要术》记载的《养鱼经》传说就是范蠡所作。
  范蠡经商,讲究诚信为本,他和计然提出一套“积著之理”,就是贮存货物的原则。他说:“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即重视货物质量,资金要流通,不图侥幸获利。
  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慈善家
  范蠡经商思想中最可贵的是“富好行其德”。《史记》记载,范蠡在齐致富后,就曾“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后来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但是他把钱又分给贫穷人和远房兄弟,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范蠡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慈善家。范蠡富有,凭借的是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不搞官商勾结,没有假冒伪劣,他又如此慷慨地回报社会,古往今来,这样有爱心的善良商人只恨其少而求其多!
  作为一代商圣,范蠡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范蠡搞经济不是盲目出击,而是精心选择地点,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以求最好的经济效益。他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具有良好的从事生产的条件,为范蠡致富奠定了基础。
  范蠡充分利用齐地的资源和环境,带领全家人艰苦奋斗。他从越国的上将军一变而为普通的劳动者,在官为本的时代,多少人仰慕高官厚禄,而范蠡坦然改变身份,埋头苦干,劳动致富,对传统观念做出了大胆的挑战,仅此一点对后人的启迪是极其深刻的。
  其次,范蠡经商思想中最可贵的是“富好行其德”。他多次把钱财分给贫穷人和远房兄弟。范蠡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智慧致富,又慷慨回报社会,其精神境界值得颂扬!
  (摘自《人民论坛》 2009年第3期)
  
  链接
  范蠡识人 知子莫若父
  ⊙文/平伐
  范蠡对人的识别能力,不仅表现在对待越王勾践的认识上,在对待自己儿子的认识上也充分表现了出来。
  范蠡定居于陶后,又得了一个小儿子。小儿子刚长大成人,他的第二个儿子因杀人被楚国囚禁。范蠡得知此消息后,叹道:杀人者死罪,但我也听说过富家子弟也有可能逃避处死的。于是装了一牛车黄金,准备派他的小儿子去楚国设法营救。大儿子听说后,便来找范蠡,要求由他去,但范蠡不同意。大儿子见范蠡不让他去,长叹道:家里的长子称家督(旧时长子管理家务,故称家督),如今弟弟有罪,父亲不派我去营救而派小弟去,这是我不才啊!便欲自杀。范蠡的夫人便来求范蠡:你派小儿子去,未必就能救下老二,但却先失去了老大,那将如何是好?范蠡无奈,只得改派大儿子去。他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到了楚国后交给他的故交好友庄生,并嘱咐大儿子道:到了楚国后,你就将黄金全部交给庄生,由他支配,千万不要和他争论。大儿子起身时,又私自带了一些黄金。
  到了楚国后,范蠡的大儿子找到庄生家,只见其家矮小破败,非常贫穷。大儿子还是按照范蠡的吩咐,将书信和一牛车黄金都交给了庄生。庄生收下书信和黄金后,对大儿子说:你马上离开楚国,千万不要停留,如果你弟弟放出来了,也不要问他是如何被放出来的。大儿子从庄生家出来,并没有按庄生的要求做,而是留了下来,并用自己私自带来的黄金去打点一个楚国有权势的人,希望得到他的帮助。
  庄生虽然贫穷,但却是以廉洁正直而闻名于楚国,自楚王以下都以师礼尊敬他。庄生之所以接收下范蠡送来的一牛车黄金,也并不是他要,他原准备事成之后再归还范蠡的。范蠡的大儿子不知庄生的良苦用心,还认为庄生没有什么本事。
  庄生找了个借口入见楚王,对楚王说:我夜观星象,发现楚国有遭受灾异的迹象。楚王忙问:有什么化解的办法没有呢?庄生说:只能以德行来感动上天。楚王说:庄生先生放心吧,我将按照你的话去做。于是,楚王便派使者去将钱库封了。楚国那个拿了范蠡大儿子黄金的有权人便去告诉大儿子说:大王要大赦全国了,你的弟弟就要放出来了。大儿子问:怎么知道楚王要大赦全国呢?那人说:大王将要大赦全国时,都会派人先封钱库。昨晚大王又派人封钱库了,因此知道大王将要大赦全国。范蠡的大儿子便认为,既然楚王要大赦全国,自己的弟弟也就会被赦免,一牛车黄金白白地送给庄生,太划不来了,便又去找庄生。庄生一见范蠡的大儿子,吃了一惊,问道:你还没有走呀?大儿子说:没有走。我来楚国,是为了营救我的弟弟,现在得知楚王要大赦全国,我弟弟自然也会被赦免了,因此特来辞行。庄生一听,知道范蠡的大儿子是来要回那一牛车黄金,便对他说:你的黄金放在屋子里,你自己去拿走吧。范蠡的大儿子真的把黄金都拿走了,心里还十分欢喜。
  庄生觉得自己被范蠡的大儿子出卖了,感到十分羞辱,便又去见楚王说:我先前和大王谈到星象之事,大王准备修德来感动上天。今天我外出,只听得满街的人都在说陶地的富人朱公子因杀人而被我国所囚,其家带了很多钱财来贿赂大王身边的人,大王决定大赦全国并不是为了向上天报德,不过是为了要放出朱公子罢了。楚王一听大怒,说道:我虽不德,但也不至于为了一个朱公子而大赦全国。于是命令先杀了朱公子,再大赦全国。范蠡的大儿子只得将其弟的遗体带回。
  范蠡的大儿子带着二弟的遗体回到陶地,家人和乡人都十分悲哀,只有范蠡平静地说道:我早就知道他的弟弟是一定要被处死的,因为老大舍不得那些财物啊。老大从小与我一道创业,和我一道经历过苦日子,知道钱财来之不易,所以将钱财看得很重;而他的弟弟出生时家中就很富有了,他过的是纨绔子弟的生活,哪里知道钱财是如何来的,因此也就不会看重钱财。原先我之所以要派小儿子去,就因为他能舍得那些钱财啊。大儿子就舍不得,因此他的弟弟就逃不脱被处死的命运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早就在等着这令人悲伤的消息了。
  (摘自《文史天地》 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