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构建 和谐教学高效课堂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06:40
整体构建 和谐教学高效课堂解读【1】2010-03-19 14:49 增效,把时间还给学生 ----论整体建构和谐教学
约翰.D.布兰斯福特在《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提到,“作为对人类学习新的类型的积累结果,有效学习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学的重心已从勤奋操练和练习转向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上”。
一、课堂教学首先要讲究有效性
目前,我们的教学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师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教、厌学情绪。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怎样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成为成功的老师?如何减轻教师和学生过重的负担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按照预先编排好的剧本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的顺序展开,学生只是起到听众的作用,充其量只有个别学生成为 “配角演员”,教师在课堂上唯恐哪个细节、设计好的教学环节讲不清楚学生不明白,把完整的教材搞得支离破碎,“揉碎了”反复讲解,让学生整天忙于题海训练,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绝大部分时间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各自的轨道上分别运行,已经为绝大多数教师所熟悉和认可,形成了传统的、根深蒂固的课堂教学观。这里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教师的这种认识没有道理,也不能全盘否定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因为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从教的角度上讲,教师能够很好的控制教学过程,掌握时间分配,完成预定的教学环节、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从评的角度讲,教师认真讲授,课堂教学环节非常有序,课堂教学秩序好,学生洗耳恭听,这也是管理者所追求的。至于学生的心理感受、需求和欲望却不被关注。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效率等于有效教学除以有效教学与无效教学之和,表示为:

有效教学,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学会、会学,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了课时教学内容,不是那种日复一日简单重复的低层次教学;有效课堂教学要保护学生的灵性、天性和“野性”,减少虚假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不抢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二、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基本概念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是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以知识为例子,工具为载体,创造知识感悟场,整体建构逻辑、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向能力和能力向知识的互为转化。从而培养学生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更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与社会和谐和健全人格等“软性指标”。
(一)、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课堂基本模式:
1.预习检测,导入课题
2.知识为例,寻找工具
3.感悟验证,强化工具
4.建构归一,拓展提高
(二)对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工具、感悟场和知识树的解释:
1、工具:词典中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指劳动生产中使用的器具,另一种解释是用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东西、手段。如: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
学生的学习也需要学习工具,比如文本中的概念、定理、公式等,这是解决这一知识点的工具是显性工具。一旦问题有了变化,学生往往会束手无策,这是因为他们不会把这种显性工具——学习某一知识点的方法,转化为一种思维方式----隐性工具,更不会把这种隐性工具经过多次验证后转化为通用工具——解决某一类问题(或几类)的一种思维方式或方法。有的学生不会学习多数是因为不会运用这种通用工具,目前多数教师也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知识线”和“方法线”贯穿始终,“知识线”是“明线”---学生语言,“方法线”是“暗线”---教师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教师用“暗线”控制引导“明线”。通过教师的引导“知识线”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方法线”让学生形成了能力,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
2、感悟场:就是以通用工具为“抓手” ,把学生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上升到对客观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感悟场的强度越强,越有利于培养学生这种认识的飞跃。
感悟场的强度=通用工具*单位时间内的知识量
不少教师认为通过加班加点,只要多给学生“灌”一点,“喂”烂一点,就可帮助其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其学习效率。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也自感问心无愧。这种教学, 尽管教师煞费苦心,绞尽脑汁,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越不愿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因为“单位时间内的知识量”虽然大了,但是使学生形成能力、怎样学习的通用工具却没有,学生获取知识的“感悟场的强度”太弱了。如同人喝水一样,也不是“灌”进去的,是先在人的口腔里形成一个低气压场,是大气压把水压进去的。同样道理学生获取的知识也不是“灌”进去的,这就是为什么向学生“灌”得越多效果常常适得其反的原因。如果摆脱不了那种浪费时间、耗费精力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及题海战术,减负就是一句空话,学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没有兴趣,学生也自然在成绩上出现了三六九等,学校实行分层教学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实属无奈。
苦教苦学苦考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那种靠“苦教苦学苦考”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但往往学习无后劲,日后也很难有所作为。
3、知识树:用于帮助记忆、快速检索和归类知识的辅助学习工具。
如果把整体建构教学比作一台计算机,通用工具是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显性工具和隐性工具是计算机的辅助处理器,而知识树则是计算机的数据储存设备---硬盘。
首先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工具——画“知识树” 。整体建构教学要求教师一开始就要把主要任务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为了让学生在预习时有一个“抓手”,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根据教材内容画“知识树”。学生课前预习就是通过画知识树,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用树状图勾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会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完成知识树的过程中,就构建了知识的整体,同时能提出自己不会的问题,并带着“这棵树”和相关的问题走入课堂。
利用“知识树”引导学生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合作交流、讨论研究,这样预习会更充分,听讲时就能有准备、有选择。知识树的作用不但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对一节课知识的整体认识,而且大到一个单元、一册书以及整个学段或一门学科的整体概念都可慢慢建立起来。一棵大的知识树是由若干小的知识树嫁接起来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找到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建立起了知识的整体概念,而不是孤立地学习一篇课文或一节教材。与传统教学相比,整体建构教学模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过去是让学生从具体的知识点入手,到最后才能看清整个的结构。这就像是看一处风景,原来是先进入景区,看了半天也不知整体如何,而现在就先在空中看清楚,然后再深入到景点之中。
如,整体建构高中物理力、电、磁部分逻辑知识树: 整体构建 和谐教学高效课堂解读【2】 2010-03-19 15:10 知识树(或纲要信号)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生理特点,人的左脑被称做“语言脑”,其工作性质是理性的逻辑的,工作方式是直线式的,是从局部到整体的累积式,右脑被称为“图像脑”,其工作性质是感性的直观的,工作方式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并列式。右脑具有左脑所没有的快速大量记忆能和快速自动处理技能,后一种机能使右脑能够超快速的处理所获得的信息。因此,右脑的记忆功能是左脑的100万倍。但是,虽然我们拥有这么神奇的右脑,一般人却只使用靠“劣质记忆”来工作的左脑,其实记忆大多作为图象储存在右脑中,而我们却绝大多数时间让它一直在“睡觉”。充分激活脑内能量,将信息直接传送到右脑潜意识中,形成图象记忆,数百倍提高学习效率。
(三)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具体做法
(1)、预习检测,导入课题
教师在每一节课结束的时候要布置下一节课的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自学指导、自学检测。自学指导要能帮助学生以通用工具为载体,用知识树或其他纲要信号把本节的内容进行梳理,整体建构知识体系,作为对通用工具的验证。
一上课,老师就对学案进行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大量拓展、提高,发展学生的能力。
检查方法可形式多样,注意要多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讲解寻找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通用工具。
导入课题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不要穿靴戴帽,浪费时间。
例如:《分式及其基本性质》的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      掌握分式有意义、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3、      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并根据性质对分式进行约分。
4、      解决这一类问题的通用工具是什么?
自学指导:
1、      阅读课本---XX页内容。
2、      复习小学《分数的基本性质》。
3、      课本例题、习题是如何演变来的,解决这一类问题的通用工具是什     么?
自学检测(略)
(2)知识为例,寻找工具
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通用工具,这是整个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以这些知识为例子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仅教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解码,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对知识的编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过程与方法”的问题。学生一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就很容易掌握,不需要教师反复的讲解。
这一环节也是对教师整体把握学科知识的考验,要求教师要把本节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作为一个整体,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学习着重在“变”上下功夫,让学生明白“万变不离其宗”,并在一个一个的例子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达到触类旁通、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例如:《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通过复习小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定义、性质、通分、约分、乘法、除法、四则混合运算等,把这种显性工具转化为一种思维方式----隐性工具,来解决《分式及其基本性质》,教师只需要用“暗线”控制引导学生,学生就会自己学习,掌握分式的定义、性质、通分、约分、乘法、除法、四则混合运算等。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分数的值不变。
如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引导学生运用字母的变化规律这一通用工具---一个字母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字母、两个字母……,也可以表示一个或多个单项式、多项式等等。
小学分数可写为:b/a,这里字母a或b只是代表数,对于初中的分式这里字母a或b就代表单项式、多项式了,小学的《分数及其基本性质》只不过是《分式及其基本性质》的特例。
以此类推,通分、约分、乘法、除法、四则混合运算等,教师只需一点拨,创造一个感悟场,学生基本上就理解了。
再如,文科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寻找通用工具,不管文章体裁如何,内容写的是什么,主题怎样千变万化,写法有什么不同,而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归一”为:“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是去读懂小说、散文、诗歌、议论文的最大的通用工具。有了这个“归一”,就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小说,“写什么?”就是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为什么写?”是指人物的性格或品质特点及社会意义(主题);“怎样写?”是指情节的构建法,人物与环境描写方法。又如诗歌,古诗也好、现代诗也好、叙事诗也好、抒情诗也好,“写什么?”就是指写的人、事、物、景(物象、意象);“为什么写?”是指主题或情感;“怎么写?”就是指诗歌的技法。学了一篇,就可以学无数篇;学了一首,就可以学无数首。通过循环往复,对小说、散文、诗歌、议论文等体裁的文章形成清晰的认识,新课可能也就变成复习课了。
学生有了这些通用工具,就能够正确运用解决这一类问题,还可以进行变式和命题。 从而实现由量变到质变实现“归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就逐渐形成。
这就像老师给学生配了一把万能钥匙,手中有了这把钥匙,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了。
(3)感悟验证,强化工具
通过适量的练习,验证自己掌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学会自己寻找工具。这里的“练”是通过适量的例子论证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归类(也包括跨学科的知识),创造“知识感悟场”,让学生明白“一题多变”、“多题归一”,这里的“题”泛指的是问题,学生一旦领悟后,就会越用越熟练,能力就会越来越强。经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问题是怎么变化出来的,学生根据找到的工具就会命题,对问题就会自动进行分类归纳合并归一,可以摆脱过去那种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
例如:《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① y/(x+1)(x-3)     ②   2x+1/3x-2      ③ x-4/xy-2y    ④ 3ab/2a+ab
以上四题中只不过对应b/a:
b分别变化成了:y    2x+1    x-4     3ab   
a分别变化成了:(x+1)(x-3)    3x-2    xy-2y     2a+ab
a、b还可以一直变化下去,有无数个问题,最终还是一个问题,书上的所有题目都可以变化成一个问题b/a。分式满足什么条件有意义只需分母不为零,即a代表单项式或多项式不等于的问题,不论形式如何变化最终还是一个问题,只不过是上述问题的一个特例。
为了转化学生的思维方式,要借助通用工具这个 “抓手”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否则学生的思维方式难以改变。
通分、约分、乘法、除法、四则混合运算等,对这里的题目学生就会运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通用工具,进行分类归纳合并归一,学生就不用被动听讲,被动做题,学生根据找到的工具就知道了自己怎样学习、怎样自行命题,就可以摆脱过去那种浪费时间、耗费精力的填鸭式学习及题海战术,学生甚至不需动笔用脑算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这是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把能力再转化为知识,通过怎样的形式和途径来实现这种转化,事实证明采取应试教育的填鸭式、灌输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实现这种转化收效甚微。
(4)建构归一,拓展提高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注重以通用工具为载体,培养学生在横向和纵向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建构逻辑体系,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就水到渠成了。
将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归一到整体建构的逻辑或知识体系上来。如一册书的逻辑体系知识树、一个单元的知识树等,完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记忆。建构归一不能流于形式,关键是指点学生弄清楚所学知识在整体建构的逻辑或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接着要学那些新知识,提出学习目标、自学的内容,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再生成,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第一至第三环节注重在横向上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解决同一类问题,本环节在横向的基础上注重在纵向上培养学生解决不同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
这一过程,其实体现的是知识的承前启后的过程,联系以前学过的内容,引出以后相关联的内容,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整体中的联系。这样的过程,也真正达到了“培优补差”,与传统意义上的分层教学、知识积累有了本质的不同。
1、例如:把解决《分式及其基本性质》或《分数及其基本性质》的思维方式转化为通用工具,创造“知识感悟场”,解决以下问题:
同底幂的乘法: am·an = am+n (m、n都是正整数)
同底幂的除法:am÷an = am-n (a≠0, m、n都是正整数,且m>n)
幂的乘方:(am)n = amn   (m、n都是正整数)
积的乘方:(ab)n = an bn   (m、n都是正整数)
整式乘法: (a+b) = ma+ mb
            (m+a) (n+b) = mn+ mb+ an+ ab
平方差公式:(a+b) (a-b) a2-b2
完全平方公式:(a+b)2   a2 +2ab+ b2
……
例如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解法这一显性工具转化为隐形工具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只要消掉一个元就变成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再利用字母的变化这一通用工具,学生就知道这些题目是怎样命题的,还是一个问题。再把这种隐形工具转化为通用工具,创造“知识感悟场”,实现由量变到质变,就可以解决以下问题(只需几句话就可以解决十几课时的问题):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四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   n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一元三次方程的解      …… 一元n次方程的解  
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三次方程组的解   …… 二元n次方程组的解
……                                      ……   n元n次方程组的解
再把解方程的通用工具应用于解《不等式》,无论n元n次不等式都可以很快解决,学生还会发现《方程》只不过是《不等式》等于定值的特例。
2、还可以解决物理、化学所有公式解题的问题,命题的问题。
例如高一物理[人教版]   39页
(1). 火车机车原来的速度是36km/h,在一段下坡路上加速度为0.2m/ 机车行驶到下坡末端,速度增加到54km/h。求机车通过这段下坡路所用的时间。
(2).火车在通过桥梁、隧道的时候,要提前减速。一列以72km/h的速度行驶的火车在驶近一座石拱桥时做匀减速运动,减速行驶了2min,加速度的大小是0.1m/ ,火车减速后的速度是多大?末
(3). 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加速度为1m/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4S后加速度大小改为0.5m/ ,方向仍与原来相同。请作出它在8s内的u-t图象。

高一物理[人教版]    85页
(1).一辆速度为4m/s的自行车,在水平公路上匀减速地滑行40m后停止。如果自行车和人的总质量是100kg鸣,自行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
(2).一辆质量是2t的汽车,在水平公路上以5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根据测试,这辆车在这种路面上紧急刹车时,汽车所受的制动力为1.2× N。汽车要滑行多大距离才能停下来?
以上例题基本都可以归一:          
3、例如:整体建构高中物理力、电、磁部分逻辑知识树中《图像问题处理》
A、把数学中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图像的解法这一显性工具转化为通用工具,就可以解决所有学科中的图像问题。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  




如:物理中的图像,下列物理公式的图像都可画成一次函数或二次函数的图像。
, , , , ,   , ,     ,等等。
B、所有物体的受力分析都可以“归一”为一物体受一个力。
把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制造一个通用工具:
(1)选取研究对象;
(2)可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其它的力的顺序进行分析;
(3)在被分析的物体---研究对象上画出力的图示;
(4)按正交分解法对研究对象受的力进行分解;
(5)列方程求解。
物体可以用符号“□”或“○”表示,“□”或“○”它可以表示人、汽车、带电粒子等万事万物,学生掌握了这种通用工具无论问题如何变化学生都会应付自如,都可以“归一”为一个问题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再把学习《弹力》的方法---显性工具,转化为一种思维方式----隐性工具,经过验证后再转化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通用工具,来解决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及其它的力,只不过是个感悟验证问题,这样基本上就把高中阶段的物体受力问题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