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保发展安全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9:01:46
2010年11月02日 09:10:43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核心提要
●坚持保增长与调结构抓创新紧密结合,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
●使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统筹协调发展,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
●先进文化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良好市民文明素质、独特文化气质等文化软实力,是支撑区域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各级政府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管理者和行政权力行使者,其角色定位、机构设置、管理方式等,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

这是贵州遵义市余庆县松烟镇农村危改工程已建成的房屋(2009年8月18日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务实举措。它事关我国国家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事关发展的生态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和政治安全,不仅具有现实的经济转型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政治战略价值。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维护发展的安全性,才能进一步提升区域软实力,增强发展后劲,始终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在强化创新取向中维护生态安全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目标。近几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如何在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维护好生态安全,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实现高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矛盾中一个重要变量,生态风险是全局性风险。把产业优化升级置于生态文明的大框架下,推进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转型,就是要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和利用资源、环境,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走上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可循环的低碳高效发展的轨道。而实现这一转变,从根本上来说必须依靠创新,坚持保增长与调结构抓创新紧密结合,以自主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在结构调整和集约发展中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永续发展的新路。
在更多惠及民生中巩固社会安全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我国正在进入一个风险社会。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随着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拉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日益关注,对进一步解决住房、就业创业、医疗卫生、教育、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事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产生新的期待。如不认真对待、妥善加以解决,势必影响社会安定。
把民生置于发展的视野,就是要使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各方面、各行业、各领域的统筹协调发展,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增强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基层党建、基层民主与村庄社区治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一体化发展。政府投资民生,也能产生宏观经济效益。改善民生的结果是提高国民收入,为扩大消费创造了条件,并进而带动生产和就业,形成经济良性循环。不能把结构调整狭隘地理解为产业结构调整,还应包括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动力结构的调整,保持投资、出口、消费相匹配,形成合理的分配关系。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对城乡低收入群众给予更多关爱,有助于维护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公平性,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和谐稳定的动力。
在塑造核心价值中坚守文化安全
在区域发展研究中,文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正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普遍关注。人们发现,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并不能完全解释某一特定地区的发展现状,必须进一步触及隐藏在背后深刻的历史文化因素,包括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文化主要通过如下三个方面的途径对实际生活发生作用:作为一种价值观,它首先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势、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思想的人的传导,渗透于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和非正规群体中,成为维系其存在和发展的粘合剂,并对社会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在更深层次上,文化总是要寻求其在社会的根本经济政治制度中的强烈表达。
以价值观为主要内涵所支撑和外化的文化力在内的软实力,是一个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表现形式。文化不仅为区域现代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本身也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先进文化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良好市民文明素质、健康生活方式、独特文化气质、浓郁文化氛围等文化软实力,是支撑区域发展的强大动力源。通过文化传承和创新,实现价值观改造和整合,是一项长期社会投资,有助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氛围,促进文化生产力解放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转变政府职能中确保政治安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国共产党提高经济建设领导能力、能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了新要求。能不能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关党的执政安全和国家政治安全。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这场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必将进一步影响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只有进一步清除影响改革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体制的科学性、协调性、安全性,才能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到实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对传统的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形成挑战,政府必须率先转变发展理念、改善治理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各级政府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管理者和行政权力行使者,其角色定位、机构设置、管理方式及运行机制等,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树立科学的执政观和政治发展观,确立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符合的政绩观,根据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当前,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积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是从有利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出发,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支出重点支持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利益导向;二是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出发,深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价格机制;三是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出发,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信贷投放有保有压,加大对新兴产业、服务业、自主创新、传统产业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中小金融机构,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撑;四是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出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加快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实现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有机统一。(执笔:田芝健、温波、杨建春  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
搜索更多发展 转变 的新闻
转变发展方式是更深刻的变革
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可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如何测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