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乱弹]最后的吴人? 《陈庆之评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34:38
陈庆之掌握的这只军队,如果用百家讲坛的说法:“ 陈庆之掌握的这只神秘的军队,为什么能够在短短数年之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究竟这只军队,是由哪些人组成的呢?现在就由笔者,来为我们揭开这只军队的神秘面纱。”
  
  但是实际上,陈庆之的军队,和同时代梁朝各军,并无特别大的不同,基本由以下人员组成。
  
  一,陈庆之自己的亲族,乡士。
  
  鉴于中国人的宗族观念,当时陈庆之虽然出身寒族,既要成军,亲族之中,自然有许多追随出阵。“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陈庆之的小儿子陈昕,12岁即随父入洛。小儿子都带上战阵,陈氏一族从军之人必不在少数。陈庆之,是义兴国山人,即今天的江苏宜兴,宜兴除了是陶都,同时古来也以民风彪悍著称。在当时的动荡年代,普通百姓,往往自制兵器,既为渔猎,也为自卫。三国至南北朝时期,这里和丹阳郡,同属“江淮劲兵”所在之地。
  
  就在陈庆之死后十六年,公元555年,梁末大乱。南陈开国皇帝陈霸先,派大将周文育攻打义兴。义兴所属各县士卒,皆善于使用弓弩,是的,弓弩!义兴太守韦载将这些士卒用铁链锁在一起,监督他们用弩射杀敌军。规定:“十箭中只要射不中两箭,立即处死。”
  
  而周文育非同小可,他是梁末屈指可数的猛将,少年时代曾经追随我们的主角陈庆之平定蛮族叛乱,冲锋陷阵,身被九创,以勇猛为陈庆之所赏识。
  
  结果,在如此暴虐的酷罚之下和强悍的敌军的双重压力之下,这些弓弩手坚持了数十天之久,后来还是陈霸先亲自领军增援,才拔除了韦载的营寨,迫使其投降。义兴强弩的威力可见一斑。陈庆之军中,自然也不会缺少义兴本乡的弩手。
  
  二,骑兵。
  
  《洛阳迦蓝记》中记载陈庆之在入洛南归之后,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熏陶,乃至南归后“羽仪服式,悉如魏法”。甚至还有网友以此来说明陈庆之 仰慕“胡文化”来提高军队战斗力。却不知 ,“裤褶”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流行的一种服式,最迟在刘宋,已经是军队中最主要的戎装。即使是步兵,也穿着长裤。稍有体面的人,则穿一种加大的裤管和衣袖的裤褶遇到急事,将裤管扎起,就成为轻装。江淮之地,北府所在,在当时比之北方胡骑可是毫不逊色。陈庆之不过是“拿来”一些北方轻捷的服饰习惯,提倡一些豪迈的游牧民族生活方式来针对当时梁朝上下委靡奢华的风气而已。
  
  何况陈庆之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江淮地区作战,1500年前的自然环境,即使是在河南地区也是河流,山林遍布,陈庆之不可能,也不现实,去改革军队,学习游牧民族的“胡服骑射”。
  南方军队虽然以步兵为主,但南朝将领都拥有一些装备精良,同时也配备马匹的精锐亲军是肯定的。这些由宗族成员,招募的勇士,私下豢蓄之士组成的亲军,可以通过骑乘提高机动力,即可骑马作战,也能下马步战攻坚。他们的着甲,器械,也要比一般的将士精良。这就是陈庆之的精锐卫队,也是整个军队的核心。
  
  三,蛮族。
  
  5~6世纪时代,是世界民族大迁徙的时代,西方罗马帝国被蛮族摧毁,中华帝国也被北方的“五胡”毁灭,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在当时的南中国,也是南蛮各族兴盛的年代。蛮族原来居住在湖北,湖南,以及西南境内,还记得孟获和蛮王沙摩柯不?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蛮族先驱者,可惜没赶上好时代。到了西晋瓦解之后,蛮族向长江以北迁徙,遍布整个中国南方,甚至达到黄河流域,洛阳以南的山谷都成为了蛮族聚居地。南朝各代政府,都对蛮族大力打压,一旦征服之后,蛮族老弱沦为奴隶,蛮人强壮即征发入伍。陈庆之一生多次与蛮族作战,他的军队中也必定带有蛮族出身的将士。
  -----------------------------------------
  5~6世纪时代,是世界民族大迁徙的时代,西方罗马帝国被蛮族摧毁,中华帝国也被北方的“五胡”毁灭,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在当时的南中国,也是南蛮各族兴盛的年代。蛮族原来居住在湖北,湖南,以及西南境内,还记得孟获和蛮王沙摩柯不?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蛮族先驱者,可惜没赶上好时代。到了西晋瓦解之后,蛮族向长江以北迁徙,遍布整个中国南方,甚至达到黄河流域,洛阳以南的山谷都成为了蛮族聚居地。南朝各代政府,都对蛮族大力打压,一旦征服之后,蛮族老弱沦为奴隶,蛮人强壮即征发入伍。陈庆之一生多次与蛮族作战,他的军队中也必定带有蛮族出身的将士。

幽州骑射、辽东白马义从
   乌桓(乌丸)骑射、扶余、高句丽、挹娄
  鲜卑骑射、丁零骑兵
  匈奴骑兵
  氐、羌、西域诸国、乌孙、胡骑
  并州狼骑,高顺陷阵营
  先登死士
  大汉禁军 建章营、羽林军、北军、南军
  白耳精兵
  西凉铁骑
  南蛮无前(无当)-青羌飞军-夷兵雇佣军
  丹阳山越、賨(板楯蛮)、臾、马夷雇佣军
  曹魏虎豹骑
  曹魏: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
  五营蜀汉:突将-虎步虎骑-散骑武骑-诸葛连弩
  东吴:羽林-虎骑-敢死-解烦-无难-马闲
  南蛮藤甲兵、象骑兵、弓箭兵
  车下虎士-丹阳青巾-交州义士-健儿-勇敢
  甘宁劫营骑、太史慈宿卫虎骑、虎射吏
  八百死士、骁骑、虎卫、近卫甲兵
  东吴水军、荆州水军、黄河水军、沿海水军
  涡阳!涡阳!!
  
  真正的挑战终于来到。公元527年,梁大通元年十月,梁发兵继续功魏,以领军将军曹仲宗为主帅,陈庆之随同出征,大军直指魏南兖州治所涡阳(今安徽蒙城)。魏派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率步骑十五万增援,前军至驼涧,离涡阳城四十里。
  
  自宋武帝刘裕起,军事制度上一直以加强中央直辖军队为主。禁军以刘裕嫡系北府兵为中坚,分为内军和外军两部分。内军有左右卫,骁骑,游击等军,再加屯骑等五校尉营。所有这些内军均掌宫廷宿卫,总统领内军的将军,即是领军将军。南梁军制继承了刘裕南宋军制。既然是以领军将军为主帅,会同韦放,陈庆之各军。规模当不在少数。而北魏以常山王元昭率步骑十五万增援,虽然这个数据是梁史记载,结合我们知道的古代军队均混有大量非战斗人员的常识,十五万的人数,水分是肯定有的。但是再看下面的战况,魏军依靠筑垒战术,能包围梁军,则人数至少要与梁军相当。且很可能要比梁军更多,因为要再加上涡阳城中原有的兵士和总动员随军的百姓。
  
  当梁军得知魏军大举而来,以陈庆之的作战风格,自然是极力主张迎头痛击魏军。寻阳太守韦放是韦睿的公子,虽然素有乃父之风,却当即极力反对,他的理由是魏军“前锋必是轻锐,与战若捷,不足为功,如其不利,沮我军势。”
  
  陈庆之却说:“魏人远来,已疲惫不堪,且离我军尚远,必定不会戒备,趁敌人大军还未齐集,挫其锐气,出其不意,必无不败之理。我们探知敌军所据营寨,林木甚盛,必定不肯夜出。诸君如果疑惑,庆之请独取之。”这一段话,短短数十字,却分析了敌我势态,敌我心理以及地理情况等多方面,从史料来看陈庆之虽然每次作战都是看似毫无技术含量的直接攻击,但这一段周密的分析,充分说明了他谋在战先的名将本色。当然,最后一句话也是无组织,无纪律的左倾冒险主义的充分体现。- -!!
  
  事实证明,就像是汉尼拔所说的那样,军事行动的胜利是属于伟大的冒险者,而绝不可能属于诸葛亮之流的,陈庆之当即率领直属于他的麾下二百骑兵奔击魏军前军,果然击破魏军。魏军从常山王元昭北来,前锋必定是精锐轻骑,在立足未稳的情况下,猝不及防地遭到梁军区区二百骑兵痛击,这次战斗给魏人的心理打击可想而知。史称魏军“惊骇不已。”
  陈庆之回军之后,与诸军连营而进,梁军得以占据涡阳城。“背涡阳城”与魏军相抗。
  但是根据之后的战况来看,陈庆之已经击破魏援军之前军,涡阳魏军惧怕梁军将涡阳包了饺子,因此协裹了大部分民众主动退出了涡阳城。涡阳城在客观上成为一个诱饵,梁军据涡阳城与北魏大军相持,在地势上反而陷入被动。
  
  自第二年春天一直到当年冬,梁魏两军在涡阳地区一如既往地展开了新一轮的阵地战,堡垒战,壕沟战,大小数十到一百多战,梁军将士筋疲力尽。而魏军农民工兄弟把土木工程作业发挥到了极致,实施筑垒包抄战术,在梁军两翼 分筑 十三城,成犄角之势,并且渐渐将壁垒筑到梁军后方。一旦魏军的宏伟工程合拢,那么梁军不仅仅是腹背受敌,而且是像长平之战时陷入赵军面临的情况:秦军四壁合围,赵军陷入死地。在此不利情况之下,曹仲宗与众将商议,准备退师。就在此时,老愤青陈庆之忍不住了,作出了一幕我们今天看来极度嚣张的事,他杖节军门曰:“共来至此,涉历一岁,糜费粮仗,其数极多。诸军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直聚为抄暴耳。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审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拿着皇帝赐予的“假节”在辕门大喊:“我和大家一起来到这里,已经一年多了,耗费粮食器械不计其数。诸军没有斗志,都在谋求退兵,难道是建立功名的时候?兵法说置于死地而后生,应当纠集我方全力予以敌军一击。如果想要班师,庆之另外有皇帝密敕,今日谁要退缩,就依照诏令处置!”
  老实说,这番话虽然气吞山河,稳定了军心,但是最后简直是一副监军口吻,私下里不禁揣摩一句:如果曹帅,韦哥 坚持退兵,难道陈庆之就能将其斩于营中?不管陈庆之是不是怀有皇帝密敕,也未免太过咄咄逼人,由此可见陈庆之对战局已经是实在按奈不住。按照他的性格早就要寻机决战,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出,他和武帝的关系非比寻常,实在是武帝心腹嫡系。
  关键时刻,一把手曹帅倒是毫不计较,当即一锤定音,支持了陈庆之,“壮其计,从之。”虽然曹帅没什么大的才能,但是执掌禁军,为军中要职,关键时刻却能有如此容人雅量,也算是称职的领导了。
  于是梁军全面反击,魏军犄角之势的十三座城寨,陈庆之率将士口衔竹片,趁夜幕发动突然袭击,一夜之间,四城陷落!庆之之士轻锐骁勇,可见一斑。据守此处的涡阳城主王纬投降。余下九城,兵甲犹盛,这时候韦放遣出降兵三十余人,分投魏军诸营,扰乱军心。主力攻击力量陈庆之军这回不再是悄然进攻了,陈庆之吩咐将被俘虏的魏军首级陈列在阵前,大举鼓噪而攻之,以瓦解魏军斗志。韦放军也同时进击。在心理战打击之下,剩余的魏军顿时支撑不住,九城皆溃,梁军趁机追击,斩获略尽,魏军尸体塞满涡水,河水为之咽流,城中男女三万余口俱被梁军俘虏。涡阳大捷,梁军趁胜进军城父。
  
  梁武帝亲书手诏于陈庆之:“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原本不是将门子弟,又非豪门出身,但是企图叱诧风云,乃至于此。深谋远虑,善克令终。从此你的家门成为“朱门”,你的声名能记载于史册,如此怎么不是大丈夫所为呢?”
  纵观涡阳之战,势态类似长平,魏军放弃涡阳城引梁军进入,继而在两翼筑垒,渐渐包抄梁军后路。史书于此描述含糊不清,但如攻克涡阳城,当有“破”,“拔”等描述。另外,如果涡阳仍在魏军手中,梁军与魏军相持,就无“进据”一说。
  
  因此梁军进据涡阳城当无大战,魏军涡阳城主王伟是最后才降,且收容了三万多男女人口,当是撤出城池与魏军援军汇合另外筑垒对抗。
  
  涡阳之战,是梁魏自钟离之战之后一次大规模冲突,此战开场陈庆之击破魏军前军,只是他和他的二百精锐的骄人战绩,谋定而果敢,逆敌军兵锋而摧锋,是谓大勇也。而从之后的整个战况来看,魏军经过一年多的相持阶段,已经差不多要迫使梁军撤退。可惜陈庆之不是赵括,元昭更不是白起。在关键时刻陈庆之结合心理战,夜袭战,一举攻陷四城,攻坚能力叹为观止,临战智谋亦是不俗,名将临阵,不仅仅具大勇也。所以武帝手诏才有“深思奇略,善克令终。”之说。
  
  通观嘉奖陈庆之的这篇著名的手诏,以往常常有评论说“充满了对出身寒族的陈庆之的歧视。”云云,那也真的是委屈了武帝了,终武帝一朝,除了竭力维护他的萧姓诸王之外,武帝一直是大力提拔寒族的,但也无法改变整个历史现状,世族尽管地位江河日下,但依然全方位把握了一个国家的命脉,之后李唐建国,贵为帝王,世族在中国历史上已趋末日,皇家却还不为世族认同。要说改变世族统治的状况,整个寒族阶层要和世族阶层在短时间里平起平坐是不可能的,当时的人们还没这个觉悟,武帝没有,陈庆之更不可能有。
  
  因此武帝说:“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就类似于我们今天说“这孩子,虽然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居然考上了清华,还凭上了先进。”诸如此类意思。是以前面的先天不足来反衬后面的建功立业,如此而已。而最后的几句,“成为一位扬名青史的大丈夫”,更是武帝对自己的这位心腹爱将由衷的赞美之词。
  
  这段话对陈庆之的赞美,是毫不过分,而武帝作为一位开国帝王的豪迈,大气,甚至带有一些些浪漫主义的文采。武帝后期,老爷爷越来越显露出慈爱的“佛像”,但是这封手诏,一股豪迈之情跃然纸上,
  比之魏武曹操也不遑多让。想当年武帝也是指挥过千军万马之帅,即使是在钟离大战之时,武帝也是后方的总指挥。可惜,佛教的靡靡之音,扰扰云烟消磨了他的斗志。这封手诏的豪迈之情,只是灵光一现而已,建康城里的太平天子萧衍,到了涡阳大捷的这个时候。已经是太平寺里一老僧耳。
  
  (待续。。。。。。)
  

作者:洛丽塔_青色 回复日期:2008-7-31 9:45:08
      公元18世纪后半叶的某一天晚上,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宫廷舞会上,众多的俄罗斯贵族和贵妇,小姐们一起翩翩起舞。在富丽堂皇的宫廷中,他们狂喝滥饮,调情猎艳,温语缠绵。他们喧闹着,夫人小姐们讨论着昂贵的首饰和华丽的服装,贵族们在高谈阔论女皇和波将金公爵的风流韵事。
  然而在座却有一个人显得窘迫不安,这个沉默寡言的人头发稀疏,饱经风霜,肌肤粗糙,显得要比他的真实年纪大很多,他的存在,和今晚这个场合显得如此地格格不入。
  他缓慢地站起身子,向在座的先生女士打了个招呼,喃喃地说着,别人好不容易才听清楚。是诸如,“尊敬的先生小姐们,我得出去透透风………”之类的话语。
  他的这些举动,惹得边上的几位贵妇人窃笑不止。
  “哦,你们看呀,他又退场了~总是这样,你看他整天晚上都没敢请一位小姐跳过舞,这样笨拙呆板的人我还真的是从来没见过第二个呢~真是个十足的乡巴佬。”
  “普罗佐罗夫斯基公爵小姐怎么嫁了这么一个蠢笨衰老的老头呢?埃,一朵鲜花真是插在了牛粪上!”
   “嘘,你们难道真的不知道么,伊万诺夫娜早就和别人好上拉,你说谁做这样的人的妻子会不红杏出墙呢 ?嘻嘻……”
  
  他缓步走到院子里,长舒了一口气,他想起了还没完善的条例规范,想起了在前线的那些孩子们。他的目光渐渐转向南方,浑浊的眸子里蓦地精光四射。
  他从小体弱,瘦小,为了成为一位军人,他在天寒地冻之时依然穿着单薄衣服锻炼,导致经常感冒患病。
  他尽管家境豪富,但生活简朴,刻板,乃至与轻浮挥霍的妻子格格不入。
  然而,这个人却让拿破仑为之震撼忌惮,如果他能多活十年,拿破仑是否能成为拿破仑,还或未可知。
  他们同样个性腼腆,内向。生活简朴,善待士卒,得到了他们的真心拥戴。
  他们同样有着对战争艺术无比的挚爱,以积极的进攻意识著称于当世,和他们的性格如此相反。
  他们同样拥有如此之多的精彩战例,善用骑兵,既攻陷过最坚固的堡垒,也依托堡垒防守住压倒优势的敌军。
  这两位千古名将,一位是陈庆之.
  另外一位便是俄罗斯民族历史上不世出的名将,亚历山大.苏沃洛夫。
  
  同样可惜的是,他们与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最强力的人失之交臂,没能上演一场“终极对战。”
  苏沃洛夫没能和拿破仑。波拿巴 进行一场正面会战,让西方史家整整遗憾了200年。
  而陈庆之与尔朱荣的交手,却也因为实力的悬殊而不为人知。
  
  
  “进攻是我最心爱的原则。但是我也向后看,然而不是为了逃跑,而
  是为了进攻! 苏沃洛夫
  
  “我等才有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
   《梁史。陈庆之传》
  
  --------------------------------------------------
  
  胡骑
  
  好在,陈庆之还有网络时代的人们为之作传,也有伟人的那句“读来令人神往。”
  尔朱荣却没有,在历史上留下的更多的是他的残暴和衬托高欢的崛起。
  
  梁大通二年,当时的北魏,正处在不断的民变困扰之中,葛荣自号大齐天子,拥众百万,盘踞河北。朝廷内部,又有胡太后专执朝政,宠信奸佞,政事荒废。而魏孝明帝渐渐长大,终于在这年初,密诏 尔朱荣 进京!
  
  当时,魏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并,肆,汾,广,恒,云,六州讨虏大都督 尔朱荣兵强马壮,作为新兴的胡人统帅,他拥有一只强悍的军事力量。同时也拥有一大批优秀“人才”。
  最著名的莫过于 日后的神武皇帝高欢,以及“宇宙大将军”,跛足的“狗子”侯景。
  尔朱荣本人就像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领袖的典型性格,性格豪爽,作风残暴,又不脱少数民族的淳朴,他的形象,我们不妨可以看做是一位黑人饶舌歌星和黑社会老大的结合。
  
  而当时的一位宗王级人物,并州刺史元天穆,也颇有进京赶考,哦,不对,进京夺权的雄心壮志。元天穆贵为亲王,有血统上的 优势,荣老大甚至以兄长事之。天穆哥哥数次力劝荣尔朱荣举兵入洛,完成“清君侧”的伟大义举,已经把单纯的荣老大那颗不安份的心撩拨得蠢蠢欲动。现在居然有皇帝密诏到来,荣老大可不是偷偷摸摸的刘皇叔,当下率军直扑京城洛阳。
  行军未到一半……..消息传来,孝明帝忽然暴毙,胡太后已经另立一位3岁小娃娃为帝。
  尔朱荣大怒,“老女人立得皇帝,难道我立不得?”当即迎立魏长乐王元子攸为帝。
  三月,尔朱荣入京,手无寸铁的胡太后根本无法与之对抗,惶急之下,剃发入佛寺,想以此避祸。尔朱荣哪吃这套,当即派手下骑兵将胡太后及幼主送至河阴,将胡太后和幼主沉入黄河。
  然后就发生了 著名的“河阴之变”,尔朱荣当时兵不满万人,担心兵力不足不足以控制北魏朝政,魏武卫将军归顺尔朱荣之后,立劝他趁此机会一不做,二不休,剪杀百官。
  于是尔朱荣谎称祭天,召集百官于河阴行宫,等到百官云集。 就像是北方民族的一次例行围猎一样,数千铁骑列阵围住,纵兵大杀。丞相高阳王元雍,司空元钦以下2000余人被杀。
  魏帝元子攸的两位兄长,也被尔朱荣遣骑士杀死。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阴之变”。
  但是“河阴之变” 实际上是宗室宗王联合藩镇将领尔朱荣入京夺权的一次行动。
  诚然北魏朝廷的宗室和高官集团受到重创,但是人数也不会有2000多人,大家应当还考虑到“围猎”之时无差别杀死的随从,奴仆。北魏当时比较活跃的主要亲王,比如,临淮王元彧、安豊王元延明依然健在,而北魏中心洛阳地区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北魏主要军事实力未受损。
  河阴之变之后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况呢?尔朱荣号召军队高呼:“元氏当灭,尔朱当兴。”
  但这也是这场血肉狂欢的最后高潮了。因此我一直怀疑荣老大是不是当初喝醉了,犯下了河阴如此大的事件,而后的表现又像是一个泄了气的皮球焉了下去。
  
  正史的记载是:尔朱荣欲自立为帝,构铸铜人以问天地,不料技术加人品俱不过关,五次不成。又欲立元天穆为帝,也不成,于是大彻大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进见魏帝以谢死罪。
  如此而已,但是我们仔细推敲一下,期间疑点颇多。
  河阴之后,尔朱荣的胡骑,按理来说实在应该一不做二不休,不管老大做不做皇帝,杀进洛阳放假三天,先抢一把再说。洛阳城中的士民也以为尔朱荣军肯定要纵兵大略京都,满城大乱,官员纷纷逃匿。
  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相反地,荣老大所从胡骑,因杀朝士甚多,不敢入洛城。连城都不敢入,这说明什么问题?
  一是尔朱氏自我的心虚,毕竟北魏立国已经130多年,这些北方的胡人,初来乍到这“煌煌天朝”之帝都洛阳城,一时冲动做下了这样的泼天大案。当时的中国,宗室的社会等级仅次于皇帝,杀了这么多的皇亲贵族,等到事后冷静下来,是人都会意识到后果的严重。当然,当时世族的社会地位虽高,但是社会作用却小,除了某些杰出分子,在中央的宗室虽有高官厚爵,却不办事,整天信佛清谈而已。
  二是洛阳城以及周边地区,必定有宗室亲王以及各将领率领北魏军队驻扎,如果冒然京城再引起大的恐慌,尔朱荣军不过万人,如果镇压不住,后果不堪设想,最坏的打算估计连山西老家都回不去。
  
  因此,虽然“贺六混”高欢同志极力劝说尔朱荣称帝,荣老大最后还是没听,我想其中也不仅仅是因为“铜人事件”的迷信成分,更多的是因为他当时的力量还远远未到能够完全掌控北魏朝廷的程度,一旦称帝立刻将成为众矢之的。而高欢此举,实在是有要给荣老大下药的嫌疑,联想到日后高欢一生学曹操只做丞相不敢称帝的表现,这种嫌疑实在是大得紧。
  
  尔朱荣虽然残酷暴虐加缺心眼脑袋一根筋,但是绝对不傻,同时也深知怎么样做一个黑道大哥的规矩,所谓打一巴掌给个果子。虽然人都已经杀了,但是平反也是很容易地。
  
  河阴之变,那实在是一场“误会”啊。
  于是魏帝元子攸的两位“误杀”的兄长,立刻追封更高的王爵,余下众位“被害者”一一追封。活着的人 个个升官进爵。对于有功之人,元天穆得封上党王,余下起家暴贵者不可胜数。
  这一系列安抚措施之后,五月,尔朱荣才敢进见魏帝于明光殿,重谢河桥之事,发誓并无二心,魏帝亦起誓,言绝无疑心。
  读者朋友们啊,当这一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你们相信起誓有用么?如果起誓有用的话,那还要警察做啥呀?哎 ,你还别说,荣老大信,不管他是相信魏帝的话,还是迷信自己的实力能够震慑住魏帝,反正之后荣老大真的是毫无戒心。
  乃至有一次与魏帝共饮至醉,夜宿宫中,魏帝元子攸可不是碌碌无为之辈,年少时也是和高敖曹一起混过的。当场就想动刀子砍了荣老大,最后还是给左右死命劝住。话说尔朱荣此人,实际上挡得住雄才大略,日后当世豪杰,皆出自尔朱,神武皇帝高欢,乱梁的侯景,宇文泰,贺拔岳,贺拔胜,个个都是一时之雄。但北方胡人往往就是缺心眼,尔朱荣在河阴之后,居然就坦然自若地进出宫廷,日常唯有打猎骑马,喝酒歌舞。荣老大一生戎马生涯,兵刃不离手,而且是刀,枪,弓箭,全副武装,进得宫中,和魏帝,妃主并坐,以射箭为戏,每当魏帝射中,尔朱荣和其随从就高呼小叫,翩翩起舞,一派北国风范,坐中的宗室,妃主也只好跟着鼓掌欢呼,那种尴尬,千年之下可想而知。到了晚间,荣家帮一派无分大哥小弟,一个个手挽着手,高唱当时的流行音乐“回波乐”而归,倒也不亦乐乎。
  
  但是这种快活日子也没持续多久。因为………葛荣来了~~
  人多无脑的六镇流民首脑,草根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葛荣横行河北数年,当时已经建号称帝,自称大齐天子,在吞并了杜洛周等数只流民武装之后,他率领百万大军,于528年九月进围当时北中国最重要的城市---邺城。
  葛荣大军自邺城以北,列阵数十里,一路烧杀抢掠而来。游兵已过汲郡,兵指洛阳。
  当时的北魏,关中已经为万俟丑奴占据,山东还有邢杲十余万户流民作乱,邺城如果失陷,北魏王朝只剩下河南之地,灭亡也就指日可待。
  而对于尔朱荣来说,战争的呼唤就等于是给他带来了另外一种刺激性的欢乐。何况之前把洛阳城搞得大乱,关键时刻怎么也要表现一下。当时魏帝以尔朱荣为左军,元天穆军于朝歌,杨椿、穆绍为右军共讨葛荣。但荣老大进军神速,只率7000精骑 ,每骑都携副马,倍道兼行,东出滏口,与葛荣会战于邺城。
  
  当时的北魏朝廷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觉得尔朱荣绝不可能战胜拥众百万的葛荣。这可不是赤壁的曹操,曹操的大军,自称 也不过是“今治水军八十万,欲与将军会猎于吴。”
  且更多的是新归顺的荆州军,而葛荣吞并杜洛周之后这一次全师而来,算上随军人员。
  纵没有百万,数十万是肯定有的。因此葛荣在听到尔朱荣军队将至的消息之后不禁喜出望外,
  吩咐左右“此易与耳,诸人俱办长绳,至则缚取。”------就等抓俘虏了。
  一边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强悍的骑兵军兵贵神速而来,一边是少数流民武装协裹多数乌合之众轻敌大意,两下相较,胜负已分。
  况且尔朱荣不仅有精骑,而且有名将,侯景为先锋,高欢,贺拔岳,贺拔胜辅之。先在山谷中埋伏下伏兵,又令部下扬尘鼓噪,让敌军不明己方虚实。然后分成数队,每三将分督率数百骑。我们都知道骑兵体积庞大,如果万马奔驰,扬尘而进,不仅能为己方带来无坚不摧的勇气,也能给主要是步兵的敌人带来恐慌。而此时尔朱荣更是亮出了他的秘密武器---袖棒, 当然大家不要误会这是“藏在袖子里的棍棒”,这种袖棒属于置于马侧的 打击类兵器,骑兵用棍棒类兵器,击破对方的铠甲。要比用刀好得多。又因为敲碎的脑袋不好算首级,又废除了以首级论军功的传统。
  两军会战之时,尔朱荣军数千精骑同时分数路冲击葛荣军阵,荣老大亲自率军陷阵,一直冲破葛荣阵列,自葛荣军阵后杀出,如此往复冲杀,将敌军分割得支离破碎,同时伏兵杀出。
  史载:“所向冲突,号令严明,将士同奋,表里合击。”大破葛荣军,侯景就在阵前生擒葛荣。
  数十万众一朝之内土崩瓦解,葛荣的雄心也随此一战烟消云散,不久便在洛阳市里身首异处。
  
  纵观 尔朱荣此战,设伏,分兵,使用新式武器,在战术上都是令人耳目一新。
  设伏是兼顾预备队和决定性打击的左右,同时具战后追击作用。
  分兵是因为中国古代军队都是以旗号指挥 ,战时分兵交于得力的战将指挥,免却了用旗语指挥的不便。
  而使用新式武器“袖棒”,也成为在中国古代正史上少有的记载新式兵器的一笔。
  此战虽然不能说是“一战定天下”,却完全可以说是“一战定河北”。仅凭此一役,尔朱荣当之无愧为中国古代骑兵战大师行列。
  尔朱荣与陈庆之,天与地,也只有他,能成为结束陈庆之“神话”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