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乱弹]新都牛人杨升庵那些事儿(不得不看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4:18:13
『煮酒论史』[野史乱弹] 新都牛人杨升庵那些事儿 (不得不看)
作者:ynn760525  发表日期:2010-7-23 10:47:00
前     言
今年比较特殊,节气有点推后。往年的现在,新都桂湖荷塘里的荷花早已开得娇艳欲滴,今年却一大半都还处于含苞待放的状态。不过还算幸运----那天天气不错,信步于桂湖的林荫之间,满眼的碧叶托起待放娇荷,还是令人心旷神怡。忽然间想起这里曾经的主人----那位曾经学富五车、豪情满怀,曾经傲视天下但最终被发配云南的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升庵。
杨升庵是新都人。在这个古蜀国三都(成都、广都、新都)之一的地方,曾经出现过太多的名人,但我生平佩服的人没有几个,而他是其中之最。同为新都人,没在一个时空中呆过,也没有他那样的才气,但想提笔写写关于他的、我们新都人知道的一些故事的冲动却越来越强烈。构思了几天,今天开始在线即兴在线更新,不管是赚点砖头还是什么,权当为我的偶像赚点知名度吧。
状元出世
知道什么是强人,懂得什么是牛人不?
一人独中88注双色球头等奖,强不?金正日当朝鲜最高统帅,牛不?
一句话,他们都凶---只是凶,而且是中彩票的运气好,是金正日的老爸金日成凶。
然而,在几百年前的明朝,在新都,有一家人不仅仅是凶字了得,而堪称是真正的强人和牛人----
父亲十二岁就考上举人,十九岁考上进士(年十二,举于乡,年十九,进士及第)。我不知道当时的举人和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我只查到了清代的举人总共201人,而举人考上进士大约只有百分之五的机会,可见其学识之强;从政后他身仕两朝,前后在内阁任职十四年,其中任首辅九年(相当于当了十四年政治局常委,当了九年总理。而且应该比现在的总理权力还大吧)。
官场上,父亲是他们家族的最牛,但学识上,他还不能称最。最牛的是他的儿子。11岁能诗,23岁中进士,且是首甲第一,也就是状元......这些都还不是最牛之处。当时老百姓的话才能说明他最牛:若当年中状元的不是他,那绝对是因为他父亲是首辅,怕别人说闲话而故意不让他中!
牛吧,别人若是父亲当大官中了状元是要被人说闲话的,而他是父亲当大官,没中状元要被说闲话!
知道这牛人家庭是谁家不?
呵,如果你对历史不感兴趣,你可能不知道,但若你读过明史(当然,读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的也可),你就知道了:
这是明朝新都的杨氏家族,父亲是一代名相杨廷和,儿子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升庵。
所谓地灵人杰。
也许是新都真的是灵气之地,除了明朝出这个“一门七进士”、“老子宰相儿状元”的杨氏家族外,费密、雪堂和尚、吴虞、王铭章、艾芜、哈华、袁珂(排名不分先后)........也都还是在国内“小有名气”哈。当然,对他们的同行来说,就不是小有名气而是振人耳聩了!
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
在杨廷和结婚10多年没有生育后,1488年,杨升庵出生了,但却是出生在北就的孝顺胡同(谁叫别人的老子是京官呢喃),他回新都都是11年后的事了。也许真的是遗传因素吧,人家出生后,一到晚上就不吃不喝,“哇哇哇”地啼哭不止,任家人请太医诊断,甚至请巫婆神汉都不起作用。直到心烦意乱的杨廷和高声念诵《中庸》时,他不哭了。而且每晚都要听他老子读《中庸》才不哭,以至于他妈妈都能把《中庸》十八章一字不漏地背熟了。可见遗传是多么地重要。所以,要想自己的儿子有作为,还是首先自己要多用功哦:)
就这样,这位23年后的状元出世了,开始了他正常的成长阶段。
当然,人家毕竟不同凡响,在正常的成长阶段还是有很多很多我们普通人感兴趣的事迹的,有兴趣的可以看我的更新......
临江仙①
《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②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③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明】杨慎    字用修,号升庵 ( 1488-1559)  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第一,充 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因“大礼仪”廷杖削籍,远戍云南永昌卫(今 保山),卒死贬所。天启朝追谥“文宪”。著有《升庵词》。慎为明中叶文学大家,命运蹭蹬,老境凄凉。其词藻丽其外,凄咽于内。
《三国演义》开篇词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杨慎大彻大悟后的心得!
取 名
《杨氏家谱》规定,杨升庵这一辈应该取一个带“坚心”的单名。经过引经据典,爸爸和爷爷为杨升庵取了一个又一个的名字,但都没得到通过,原因就是,爷爷认为爸爸取的名字太俗气(可能杨廷和取了个什么“性”“怵”或“恢”吧),而爸爸认为爷爷取的名字太古僻(大概取了个什么“懈”“慨”或什么我们不认识的吧)。只可惜我们的主人公当时还实在是太小,不能自己做主!
争来争去,两天了都没有结果。可见书读得太多有时也不太好,象我这种没文化的,给儿子取名,就在我听说老婆要生了,去看她的车上临时就想好了,然后就用了。当然也就只能普普通通的过一生了。儿子,你也被我连累了:(
最后,他们两父子商定,两人再各取一名,第三天大家当众评议。
杨春老人家回到房中后,估记是失眠了,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七个儿子现在才得到第一个孙子。杨廷和比他强,他的孙子要比他儿子更强才好。除了认真做学问外,为人还须处处谨慎……
对,就这样老爷子给孙子取的名有了,就是“慎”。
而杨廷和取的也是“慎”。
因为他十年才盼到一子,可谓费尽心血,况且杨升庵出世即遇磨难(至夜,不吃喝,尽啼哭),昭示一生都要谨慎。
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有点当年诸葛亮、周瑜火烧赤壁的感觉。
就这样,不用评议,“杨慎”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升庵,却是后来他自己取的号。但后来却叫杨升庵的多,叫杨慎的少。可见还是杨升庵比他爸爸和爷爷利害,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更比一辈强。
至于“升庵”的来历,以后再给大家摆。
写 诗
疏梅悬高灯,照此花下酌;
只疑梅花燃,不觉灯花落。
牛人就是牛人。
我五六岁的时候,还只晓得在地上耍泥巴,而人家这个年龄就喜爱读诗书,而且是是过目不忘,学一首,记一首,在童年时代就把唐诗N百首,以及宋词N百首,元曲N百首,直至明朝前辈们辛苦抓脑袋瓜子写出来的诗词歌赋背得滚瓜烂熟了......
说他是天才?我信,绝对信,不过只信一半。
毕竟人家有过目不忘之功,大多数人做不到,所以说他是天才。
但其实杨升庵还是很辛苦的,大家不要只看到他后来当了状元,人家的童年就是在这样枯燥的读书中度过的,与其它大官们的所谓纨绔子弟一点边都巴不到边。本来应该是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就被他那个当京官的老爸给剥夺了。
要是他没有用功地读书,仅靠过目不忘的能力就能有最后的成就,他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天才。
那他就比北宋时期的方仲永更牛了。
方先生其实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至少在5岁时是这样。5岁的杨升庵才开始背诵先辈们的诗词,而5岁的方仲永却已能指物作诗,且文采好,道理明。
但是,天才被毁了,被自己的父亲毁了。因为他的父亲只让他吃老本而不让他学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所以,还是要有个好老爸才行。
杨升庵就有个好老爸。不仅老爸好,老妈也好,因为他10年左右的童年时代所学诗词,多半是她妈妈教的。
所以,此天才保存了下来。后来成为了明代杰出的博学家、诗人、著作家。天才最终成为了成功人士。
所以,杨升庵还是比方仲永牛。
以现代社会的信息量来看,要是现在哪个家长也能让自己的娃娃象杨升庵一样爱读书,可能也能成为状元,至少高考考个区县的状元应该不成问题。
杨升庵读了那么多诗词,有什么成果呢?
那就是----在少年时代就挣得了“相府小诗人”之称。
而本文开头那首《赏梅》,就是杨升庵同学第一次回四川新都那一年正月,在新都郊外的世耕庄赏梅时脱口而出的,而且被他那些饱读诗书的长辈们称赞为“奇事奇句,古今未有”。
这个日子我们可以记住:弘治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99年,杨升庵11岁。
至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在随后不久的一天晚上,因他巧遇他父亲与别人下象棋,应那位即将输掉棋局的长辈要求,以下棋为题,即兴赋诗一首:
兵卒冲千里,        将军坐九宫。
追风看马跃,        吉日想车攻。
士相围城固,        江河天堑雄。
笔谈番几局,       月白映灯红。
不愧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绝!
更绝的还在后面。
杨升庵有一位叔父,叫杨廷宣。有一天拿了一幅唐代画家王维的画,让他以一首诗回答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本身就很绝,绝得来我是火门都摸不到,只知道可能是一个哲学问题。
但这个问题在杨升庵看来,应该就是小儿科了。
因为人家的回答却让一代大师李东阳视他为少年奇才,并收为门生。
问题是:一处好景,人说如图画一般;一幅好画,人说象真景一样。哪种说法正确?
这个问题似乎和惠子与庄子的对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我看杨廷宣的动机,可能是想为难一下这个初出毛庐的小孩子,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开哲学课。
不过,不愧为敏才、怪才、全才,他的回答那才是一个绝字了得。
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
梦觉难分列御寇,形影相赠晋诗人。
至此,天才与勤奋的结合,终于使杨升庵已小有所成了。
对 对 子
新都有个“娃娃堰”。可能新都本地人都知道,但外地人可能就多半不知道了。
而“娃娃堰”是因状元杨慎而得名,那就算是新都本地人都不一定知道了。
大部份史料都认为,杨升庵第一次从北京回四川老家是在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也就是他11岁才第一次回老家。
但我认为,这不太准确。
若我是杨廷和,在北京当官,但家里的大部亲人----父母亲、兄弟等在新都,我还是会隔过几年就回一次家的。
就算是自己官务缠身,不能随便回家,也要顾及父母对孙儿的想念,让杨升庵不太久就回新都陪下老人家的。
否则,就因杨廷和当那么大的官,得罪那么多的人,也会被政敌发动当时的言官找来在皇帝面前晒晒,说什么此举不孝,再引申出来个“不孝怎么会忠”的说法也不是不可能。
还有就是新都的民间传说,有好多都是杨升庵小时候发生在新都的,所应该杨升庵回新都的次数肯定不会很少----虽然呆的时间不一定很久。
娃娃堰的得名,就应该是在1494年夏天,杨升庵6岁还不到。
当时的杨升庵还只能叫杨慎,因为号还没有取。
天才还是人----这句话到谁身上都适用。
人是群居动物,只要是思维没有缺陷的人,都不会喜欢一个人呆的,特别是小朋友是很喜欢和小朋友一起耍的。
我们的杨状元当时还是个小孩子。
所以,夏天炎热的天气让他和一群玩伴就来到了位于宝光寺西北角的石砌大堰----这里水势平稳,不深不浅,适合小朋友们泡澡消暑。
从这一点来说,杨状元的童年还是比一般的80年代以后出生的同学们的童年要好耍花招得多的了,毕竟人家除了读书,还是可以很自由自在地和玩伴们到溪里洗澡,而我们这些独生子女就不同了,家长是“关怀备至”,不能单独出门----外面车多;不能单独到沟里洗澡----害怕万一被淹;很少有很好的儿时玩伴----家长们都害怕自家的孩子被别家的欺负,就基本不能接触其他小朋友(幼儿园里的除外)......
所以说,我们比较起来还是比较悲哀的。
当杨升庵他们几个小娃娃正在水中玩耍得高兴时,一件令人不高兴的事来了----县官来了。
若是现在,这算个什么不高兴的事呢,他来他的,我耍花招我的,谁也不会招惹谁,况且还是几个小娃娃。
但那毕竟还是在500多年前,县官也有县官的威风,是要鸣锣吼道的,而且在拱竿竿轿子的前面,差役是举着“肃静”“回避”的大木牌的,要是不回避就是有罪的。
所以,从小就受到这种教育的小朋友们,连忙爬上岸,抱起衣裤,顾不得穿上就跑了。
而杨升庵同学就不同了,可能是见过的大官太多了,一个七品小县令在他眼中算不得什么,就没有回避,该洗澡还是洗澡。
而那位县长大人就不高兴了。
当时的传媒技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再说杨升庵当时也太小,虽说有点与众不同,但县长大人还硬是没认出来这位是总理大人的公子,所以就想吓他一下。
县长大人停了轿,质问正在河里洗澡的杨同学为何人人见官都要回避,而他却不回避。
聪明的杨同学一句话就把县长大人顶回去了:你走你的大路,我游我的小河,不存在没有回避的问题。
为什么叫宰相肚里能撑船,而不叫县令肚里能撑船?因为当时的县长大人说不过未来的状元公,居然摆出官架子说要打人----当然只是吓一吓人而已。
可是杨同学就不上岸,县长大人还真没办法。但毕竟是县长,发现杨升庵的衣裤都在堰坝上,便命差役把它挂在树梢上----好让杨升庵取不到。
杨同学可不是省油的灯哦,马上质问县令: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因何将衣服挂上树?
县长也是有学问的人哈,在官场混了也不是一两年了,当然也还是爱才的----至少我这样认为,他当时的做法就是想看看这个他管辖范围内的小朋友到底有几把刷子。
县长当即表示,自己出一上联,若杨同学能对出下联就归还衣服。
这可是杨同学的拿手好戏,当即表示同意。一幅学问县令与胆略儿童联手成就的妙对就诞生了:
千年古树为衣架 万里长江作澡盆
而杨同学也就因为这“万里长江作澡盆”七个字彻底征服了县长大人,拿回了自己的衣裤。
因为当时的杨升庵还是小娃娃,因为当时的他就有那样的胆略和才智,还有因为他是在这里洗澡时表演的“作对秀”......
所以,这里被后人起名为“娃娃堰”,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
顺便指个路,若有人想去瞻仰一下“娃娃堰”,那么从钟楼车站出发,沿宝光—桂湖4A景区的线路,到达宝光寺前的宝光大道后左拐,在第一个红绿灯口再右转,走到一条小河就到了:)
杨慎与宝光寺
新都的娃娃堰外地人可能不知道,但新都的宝光寺就不一样了。
因为他是与成都文殊院、镇江金山寺、杨州高旻寺并列的长江流域佛教禅宗四大丛林之一。
还有他的罗汉堂,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泥塑贴金罗汉堂。
还有就是唐广明元年(公元881年),黄巢军攻破长安后,唐僖宗曾逃到宝光寺修建行宫。。。。。。
上面说的那些,全国的从事佛教研究的人,或是历史学家,都应该知道。
但是,象我一样的普通人就不一定知道了。
但是,宝光寺有一样东西说出来,肯定大部分经历过毛主席时代的人都知道: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何元普也是一位牛人,他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为宝光寺所作的这副对联,曾被誉为“天下第一联”。而毛老人家晚年时,此联正好揭示了他对迟迟不能结束文革的担心,很有哲学意味的哦。
最通俗易懂的,应该是冯玉祥的丘八诗:
宝光寺,在新都,
庙宇大,柱子粗。。。。。。
后面好象还有16×7个字,我就不全写出来了,这已经够了,只要认识字的人都知道了----宝光寺在新都。
那理所当然,明朝新都的状元和宝光寺是有关系的----有很特别的关系。
这是我从寺里的塑像中看出来的----在本应该塑菩萨像的地方,除了菩萨像还有杨升庵和杨廷和父子的像。
谁让别人是名人呢,宝光寺名气大,但还是要靠有更大名气的人来提高知名度啊
当时宝光寺的方丈都已经有营销理念了,晓得利用好的资源进行营销,而我们现在的人都还不知道利用这么好的资源,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新都区马家镇的升庵故里,那么好的古建筑,还有一口状元取水的古井,居然就费在那里,没人利用!
除了为宝光寺提高知名度外,杨升庵和宝光寺还有一层关系----小时候与宝光寺的和尚唱对台戏!
因为人家是牛人,过目成诵;因为当时的信息又不象现在一样的“爆炸式”增长,知识装不满杨同学的脑袋,于是杨同学就经常逃学到宝光寺耍。
于是发生了下面的一场较量:
小杨慎骑在宝光寺山门的门坎上,调皮地问方丈他是想进去还是想出来。
方丈毕竟是方丈,一回答就把两条路都堵住了:进者死,出者亡!
杨同学却又一次展示了其敏才:横着走,越过这座生死墙!
初次较量,方丈同志领教了杨升庵的敏才,但还不是很以为意,以为这不过就是杨升庵耍了个小聪明。
但是,接下来的较量,却让方丈真心佩服了我们的小杨同学。
起因是小杨慎因为调皮掀倒了庙里的土地公公塑像。
过程是方丈让人假意到杨府请小杨慎到寺里作客,但不开中门。而且临时单独对小杨慎作了一条特殊规定:先对对联,对得上走中门,对不上就从侧门“爬入”。
以小杨同学的才气,会怕这个规定吗?答案是否定的。于是规定开始生效。
于是方丈出了上联:小犬摇头嫌路窄。
于是杨同学不思索对了下联:大鹏展翅恨天低!
于是杨同学成了方丈当日座上宾。
再于是方丈发动了第二波更猛烈的进攻:取来一幅只画了一棵矮小松树的画让杨同学题诗。
小杨慎看到画的同时就明白了方丈的奚落之意,因为小杨慎是个子不高,貌不惊人。
但是,我们的杨同学再一次用实力证明:人不可貌相!
他饱蘸浓墨,挥毫疾书:
小小青松未出山,枝繁叶茂耐霜寒;如今尚可低头看,他日参天仰面难。
这是民间传说小杨慎7岁(1495年)时发生的与宝光寺方丈之间的故事。那时,他就透过他的对联和他的诗,展示了他的凌云壮志,彻底征服了方丈同志。
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孩子听,让他树立远大的理想。
但是记住,一定不要讲给他听杨升庵是逃学威龙!----否则可能就适得其反了哈。
升 庵 来 历
前面讲过,《杨氏家谱》规定,杨升庵这一辈应该取一个带“坚心”的单名。
其实,《杨氏家谱》还有一个规定:杨升庵这一辈的号,都必需是X庵。
不信你看,杨廷和有四个儿子:长子杨慎,号升庵;次子惇,号序庵;三子杨恒,号贞庵;四子杨忱,号孚庵。
说来也怪,为什么会是必需要有“庵”字啊?“庵”是什么啊,不是尼姑住的地方才叫“庵”吗?
这就外行了,这是象我这种文化不高的人才是这样理解的,人家那种一家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人,怎么会是这样理解呢?
原来,这里人家用“庵”字,是庙堂的意思,再引申一下,就是朝庭的意思。
原来,人家杨廷和的祖先们是知道杨升庵他们这一辈的子孙都有出息的,都能为朝庭效力的。
这有历史为证:杨慎,正德六年状元及第;杨惇,癸未进士;杨恒,承荫中书舍人,擢大理寺寺副;杨忱,字孚庵,丙子举人。杨廷和的弟弟杨廷仪的儿子杨恂还是丙戌进士。
你看,这恐怕只能归于基因了,杨氏这家人这一辈人就有这么多人都考了好成绩,后来都当了公务员,真是牛。看来杨家祖先是有先见之明的哦。
言归正传,杨升庵的庵字是祖先们早就规定好的了,但“升”字可是他自己取的。
而且,除了杨慎自己,最先知道的是两个轿夫,这大概就很少人知道了吧。
弘治十一年(1498年),杨慎10岁。
看了我前面所写的人,一定知道这一年杨慎是正在四川新都就读县学,而且还很调皮,调皮地与宝光寺的和尚唱对台戏。
但是,这里要讲的,这一年,杨升庵正式取代杨慎,被更多的人所熟悉。
不,应该这样说才对:杨升庵就是杨慎,但大多数人以后就只知道他是杨升庵而不知道他是杨慎了。
其实杨同学调皮归调皮,但学习的时候可谓是抓紧了时间的。
而且,他很多时候是在别人欣赏风景的时候学习的----因为他是在坐轿子的时候学习的。
凡人,特别是平凡的少年,坐轿子的时候是在欣赏风景的;杨同学不是凡人,所以,他选择了利用这样的时间来学习。
他坐轿子的时间是很多的,因为他的父亲是杨廷和。
但他坐的轿子的标准是有规定的。
所有人坐轿子的标准都是有规定的,包括他的父亲杨廷和。
作者:成都败家子 回复日期:2010-7-23 10:08:00
有清一朝,全国共开考112科,产生了112位状元。另加榜眼 探花336个三甲..光这个数字都比你的举人多..
拜托,发点有水平或者破绽不要那么大的文章上来哈
4# 作者:ynn760525 回复日期:2010-7-23 10:25:00
呵,多谢高人指点,不过我这个数据也是有来源的哈:http://baike.baidu.com/view/37773.htm?fr=ala0_1_1
这是百度百科里的,可能数据有误:)
虽然在这以后的很多年里,杨廷和当首辅后,坐的轿子可以达到一个小户型,有休息室、有书房、有厕所,甚至还有餐厅,真可谓一应俱全(所以引起了皇帝的不满)。
抬轿的人都有几十人,不然抬不起啊。
杨同学现在可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他的轿子就够他一个人坐,而且就两人抬他。
但是,杨同学有一点和他老爸当首辅后是一样的----在轿子里看书,虽然没有专门的书房。
可能也象我们一样吧,上学也有休息日。在杨同学十一岁那年的一个休息日,他坐着他的轿子到军屯(诸葛亮当年屯兵的地方,现在成为了新都的一个镇)去。
原因是他读书读到了八阵图,他想去看看是否在那里(要是他知道几百年后,那个叫军屯的地方还会出很多好吃的美食,那他一定又多了一个去的理由)。
现在我们知道了,诸葛亮虽然屯兵在军屯,但八阵图其实是在原来新都县的弥牟镇,现在属于青白江区。
在途中,杨同学突然想到,自己还没有一个号,应该给自己取一个。一抬头就看到自己的轿子这么小,随口就取了个“升庵”。
别以为杨同学是很不负责任的为自己取的号,因为所谓“升庵”是与“斗室”相对,意指其居所局促,不及一“斗”,仅够一“升”而已----这是在激励自己,以后要坐大轿----当大官才能坐大轿的。
还有一种解释,庵不是代表庙堂、代表朝庭吗?杨同学就是在那时已经定下目标----要高居庙堂之上,要当上朝庭的大官。
我们知道,这个目标他是实现了的。。。。。。
当然,从此,升庵这个词登上了历史舞台,远比“慎”这个名更出名。。。。。。
杨慎在西昌泸山留诗一首,即泸山广福寺“川南胜景”照壁上的《夜宿泸山》,值得一读。总之,在古时,政治上失意的文人,往往反而在文学上得以凸显。
《夜宿泸山》
老夫今夜宿泸山
惊破天门夜未关
谁把太空敲粉碎
满天星头落人间
也许是新都真的是灵气之地,除了明朝出这个“一门七进士”、“老子宰相儿状元”的杨氏家族外,费密、雪堂和尚、吴虞、王铭章、艾芜、哈华、袁珂(排名不分先后)........也都还是在国内“小有名气”哈。当然,对他们的同行来说,就不是小有名气而是振人耳聩了------------------------------------------------------------------------------------------------------------------------------------------------------------------
皇宫绝对
幸好杨慎没有破他老子考试的纪录。
否则,若他十一岁就中举人,十二岁进京赶考就会遇到一个堪与他比牛的人----因为,人家虽然十八岁才中举人,但人家在考试前就夸口要夺得解元。
而且,人家确实做到了。
然后,人家的目标就是第二年的会元和状元,而且可以说若是不出意外的话,这就是定局。
可是意外总是有的,因为一个人的自负是会付出代价的,而此人付出的代价就是,作为所有考生当中唯一真正的答对了问题的人,却落榜了,而且被关进了大狱!
国家养士百五十年
仗节死义
正在今日!
这位仁兄不愧三大才子这首,最起码胆识排第一!
杨升庵被贬云南是自找的。在“大礼仪”之争的政治斗争中,他仗着老子杨廷和是曾经的首相并对嘉靖皇帝有拥立之功,加之他是状元之才,带头反对皇帝对其亲生父母(注:嘉靖之前任正德无后,嘉靖由杨廷和等由藩王之子继位大统,嘉靖为兴献王之子)的加封而惹怒皇帝,由此获罪被发配边陲。其实皇帝对自己父母有孝心,要越礼加封,也是人之常情,你杨升庵也太不近人情,管得太多了吧,所以杨获罪是自讨苦吃!
杨升庵被贬云南是自找的。在“大礼仪”之争的政治斗争中,他仗着老子杨廷和是曾经的首相并对嘉靖皇帝有拥立之功,加之他是状元之才,带头反对皇帝对其亲生父母(注:嘉靖之前任正德无后,嘉靖由杨廷和等由藩王之子继位大统,嘉靖为兴献王之子)的加封而惹怒皇帝,由此获罪被发配边陲。其实皇帝对自己父母有孝心,要越礼加封,也是人之常情,你杨升庵也太不近人情,管得太多了吧,所以杨获罪是自讨苦吃!
作者:阮开波 回复日期:2010-07-28 14:44:00
杨升庵被贬云南是自找的。在“大礼仪”之争的政治斗争中,他仗着老子杨廷和是曾经的首相并对嘉靖皇帝有拥立之功,加之他是状元之才,带头反对皇帝对其亲生父母(注:嘉靖之前任正德无后,嘉靖由杨廷和等由藩王之子继位大统,嘉靖为兴献王之子)的加封而惹怒皇帝,由此获罪被发配边陲。其实皇帝对自己父母有孝心,要越礼加封,也是人之常情,你杨升庵也太不近人情,管得太多了吧,所以杨获罪是自讨苦吃!
---------------------------------------------------------------------------------------------------------
对于“议大礼”一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过史学家还是倾向于赞成杨升庵他们的哈
作者:虚用 回复日期:2010-07-28 14:20:20
国家养士百五十年
仗节死义
正在今日!
这位仁兄不愧三大才子这首,最起码胆识排第一!
--------------------------------------------------------------------------------------------------
赞成!
这个人是唐伯虎,被一个叫做徐经的有钱人卷入了一桩舞弊案而失去了从政的资格,但却成就了一代大画家、书法家,以及成为了“风流才子”的鼻祖。
比唐伯虎小七岁的杨升庵,假设也参加了那次考试,我想应该可以做出那道史无前例的、难度系数绝高的考题。问题是他同样也会被卷入这桩舞弊案----
因为加上他就三人会做,而其中之一的徐经同学确实舞弊了----参与了买题;唐伯虎同学冤,因放榜前说会中会元而被认定舞弊。。。。。。
杨慎呢,说不定会更惨,因为十一岁时不是被李东阳收为了门生吗?
李东阳何许人也?
除了诗坛泰斗外,当时他还有一个称谓: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前任。
那么小就会做那么多人不会做的难题,且父亲是北京大官,老师是首辅,是会被人说闲话的----特别是会被朝庭的言官们说闲话,说不定还会把李东阳和杨廷和拉下水呢。
所以,特幸运的,杨慎没有破他老子的纪录,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没有落下一场考试,从小学再到初中,从初中再到高中,再到大学这样来的,所以24岁才中状元。
唐伯虎入狱时,杨慎正在老家新都就读于县学,当时云南阿迷(今建水)人王廷表的父亲王颖斌在新都任儒学教谕(王廷表也随父亲在蜀就读,王、杨两家得以成为世交。此是后话)。
为方便学习,住就住在了桂湖公园(当然,那时是杨家的私家花园,是杨廷和的官邸)。
一天的学习间隙,杨慎就到乡间游玩----一个现在叫做马家镇的地方,也是杨家祖屋所在地。
在闻过了野花香后,巧遇了一位手拿戒尺打学生的私塾先生。而打人的理由竟然是学生对不上老师出的上联:谷黄米白饭如霜。
本想他想帮学生对一个对子,想不到的是,以敏才、全才闻名的少年才子居然也对不上来!气得老师学生也不打了,走了。
而杨慎始终不能对出下联,直到2年后----应该说是为这个下联找到了上联。
1501年,杨廷和守孝三年期满,应召回京复职,杨慎随行。
当时的弘治皇帝,是很勤奋也待大臣们较好的一位皇帝。在杨廷和赴京后,弘治在文华殿里大宴群臣百官。
杨慎作为主要宴请对象家属,也参与了此次宴会。
而北京不比四川,冬天冷,必需要取暖。可不象我们可以用空调、暖气或是电热炉之类的,他们用的是紫檀木炭烧火取暖。
有人说弘治当时是因为有的感触,有人说他是突发奇想,反正他出了一上联,让赴宴百官对。
但硬是没有一个当官的对上来,包括李东阳、杨廷和等一干泰斗、奇才。
正当人们认为皇帝出的是一个孤对时,一个略带童声的绝对打破了这个神话:谷黄米白饭如霜。
皇帝大人的上联是:炭黑火红灰似雪。
杨慎的下联被民间称为这“皇宫廷绝对”。而杨慎的知名度第一次到达了朝廷----整个朝廷!
来自百官的夸奖是免不了的,不给杨慎冠以“神童”之名,不就说明百官的无能了嘛。
但其实,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孩子的是:要向杨同学学习,学习他的博闻强记,学习他的一丝不苟。
神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作者:阮开波 回复日期:2010-07-28 14:44:00
杨升庵被贬云南是自找的。在“大礼仪”之争的政治斗争中,他仗着老子杨廷和是曾经的首相并对嘉靖皇帝有拥立之功,加之他是状元之才,带头反对皇帝对其亲生父母(注:嘉靖之前任正德无后,嘉靖由杨廷和等由藩王之子继位大统,嘉靖为兴献王之子)的加封而惹怒皇帝,由此获罪被发配边陲。其实皇帝对自己父母有孝心,要越礼加封,也是人之常情,你杨升庵也太不近人情,管得太多了吧,所以杨获罪是自讨苦吃!
-----------------------------------------------------------------------------------------------------------------------------------------------------------------------------------------------------------------------------------------------------------皇帝的家事也是国事。有时,不好区分之间的界限。在注重“礼”的年代里,杨升庵的行为无可厚非。如果不考虑官员的气节,杨升庵何必多此一举去得罪皇帝。古时许多官员宁愿死,也不愿失“礼”!!!!!!!
桂 湖 来 历
竹径女萝蹊,莲洲文石堤。
静深人俗断,寻玩往还迷。
碧潭秀初月,素林惊夕栖。
褰幌纳蟾影,理琴听猿啼。
佳辰改宿昔,胜寄坐睽携。
长怀赏心爱,如玉复如珪。
这首初唐宰相张说所作的《新都南亭别郭元振、卢崇道》,描绘的正是现代桂湖在当年的景色。可见,桂湖一定不会晚于初唐时就存在了。
其实,桂湖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当时的桂湖还是一个天然湖,它的所在地是一个汉代的行政单位“亭”。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新都县城由古蜀国旧都迁到现址后,因湖正处于城区之南,所以命名“南亭”。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南亭”以形成园林景观。
到了明代,杨升庵经常游憩其间,并“沿湖遍栽桂树”,写下了诗歌《桂湖曲送胡孝思》,为新都驿起了个美丽的雅号----桂湖。正式更名为“桂湖”则是嘉庆十七(1812年)年了。
如果就这样来写桂湖来历,就是写史了。我要这里要介绍的,是新都人自己对于桂湖来历的理解,这自然也与牛人杨升庵有关:
桂湖的桂花,是杨升庵乘西海龙王(所以牛哈)到月宫折来的;桂湖的荷花,则是应杨升庵要求,西海龙王吐的涎泡变的。
不知道还有个西海龙王吧,因为它就住在四川----几千年前四川还是海的时候。
而当地壳运动让四川变为盆地时,西海龙王被困在了桂湖里----当时就是一个水池而已。
真所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所以当时桂湖这座杨府会出这明代最著名的一家人。
正德五年(1510),杨升庵23岁了。当时他还在桂湖的家中做着当状元的准备----也算是寒窗苦读,所以也有累得睡着了的时候。
于是,在梦中,他遇见了一个神仙----魁星。当然杨升庵不认识他。而这个神仙还让他去月宫去折桂。
杨同学自己是去不了的,于是魁星就让住在桂湖的西海龙王驼杨升庵去了月宫,折了一枝满是桂子的桂枝回到了桂湖,并沿湖遍种桂花----于是,杨府便成为了“桂湖”。
而杨升庵既然乘坐这么一个交通工具到了月宫,于是顺便就又对这个交通工具提了个要求:那么广阔的湖里,还是野菱与芦苇,没有莲花。所谓“君子爱莲,才人种桂”,还应该有莲花的。
这属于西海龙王本职工作范围内,于是回到杨府后,他一头促入湖中,口吐涎泡,一滩涎水就成了一张荷叶,一个涎泡就成了一朵莲花。
最神奇的是,正德六年(1511年),24岁的杨升庵真的就被皇帝点为了状元。
原来,这位魁星知道杨升庵是文曲星下凡,也知道他要在这一年中状元,是来保护他的。看来神仙也有拉帮结派和趋炎附势之嫌啊。
自此,杨府便被叫做了“桂湖”,并一直叫到今天;蟾宫折桂之意也就被新都人所深刻领会。
于是,很多新都人,直至现在,在高考前昔都会折一枝桂枝送给即将考试的亲朋好友。
鳌头任考
皇帝诏曰,杨升庵状元及第,流言四起。朕准奏请,七日之后,三月望日起,午门开禁,高建鳌台,等候三日,任人考问,以明是非,以辨真伪,钦此。
正德六年(1511年),皇帝朱厚照下了这一道圣旨。而这首圣旨绝对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原因很简单,鳌头任考三日这件事,本身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少在当时是无古人,到现在是无来者。应该以后更无来者了,毕竟现在的信息量比以前多了不知多少倍,想这样恐怕也没人有这个能力了。
所以说,杨升庵牛,不愧为大明三大才子之首!
因为牛,连京城那些对三年一番的簪花披红、打马游街已见惯不惊的人们,也奔走相告,争相上街一睹当朝宰相的公子、自小就是神童的杨升庵的风采。
按理说杨升庵也应象其它状元郎一样,顺顺利利的打马游街3日,就去当他的翰林, 然后步入仕途,一展他上不负君亲,下不负黎民的报负。
然而,因为另一位“牛人”,杨升庵却不得不请皇帝下旨,站上午门外的鳌头,任天下所有人考(也叫做刁难)。
说那人也是个“牛人”,是有根据的。
这个牛人叫张璁。虽然当举人当了很多年,但就没当过进士。
然而凭着一张奇厚无比的脸,以及一颗极善钻营的脑袋,他硬是通过“议大礼”使权倾朝野的杨廷和退休回了老家,将身负奇才绝学的杨升庵送去了云南充了军。
最牛的,要算他凭着他这样差的成绩,这样低的学历,却进入了内阁,而且成功赶走自己助自己入阁的恩人杨一清首辅,再取而代之。
可能因为杨升庵太顺利,顺利得从小考到夺魁都没有一丝坎坷,于是老天给他送来了张璁,送来了这个从来考试就不顺利的人。
于是,在杨升庵打马游街时,这位失意落魄之人,下定了决心,要和新科状元比比,要证明一下自己其实也不比他差,甚至是比他强。
他一个人是不够分量的,还必需要有一个够分量的人一起才行。
而这个人,还必需有和他狼狈为奸的条件----和他有同样的“敌人”。
这个人就是江彬,当时朱厚照的宠臣,因为经常陪正德皇帝犬马声色,且怂恿正德远离京城,长年“巡幸”塞外而与杨廷和不和。
于是,张璁找到江彬,并最终说服他和自己一起对付杨家父子(过程很复杂,就不再细说)。
他们以百姓议论“老子宰相儿状元,一定有猫腻”为由,在正德面前进谗言。
当然,正德昏庸不错,但对杨升庵还是信任的,没有理会他们的谗言,并且让江彬:谁说的,就抓起来。
江彬抓人了,正德同志上当了,广大民众猜疑了,杨升庵就不得不站出来了。
我们的升庵同学是凭真才实学考取的状元,怎么能任人污蔑!再者本身才华横溢,不怕面对对头的刁难。于是他请旨鳌头任考,于是有了那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圣旨,于是有了这次史无前例的刁难......
当然,这个刁难的场所都是很牛的:这是一个彩台,上方悬着“皇恩钦赐”四字,两侧挂着一副对联:
都说状元及第,曾蟾宫折桂,魁星点斗,而鳌头独占;
且看及第状元,今午门任考,青松出栏,确独占鳌头。
前两日张璁没有出马,很自然是顺利过了。
第3日,张璁出马了......也过了,必竟这方面张璁确实不如杨升庵----但过程还是很复杂的,什么谜语啊、对联啊、几步成诗啊、辨别真假名画啊都出来了,但没有难倒杨状元,反而处处让他完成了对张璁的讥讽与嘲笑。
比如什么一张白纸喻上联“青青禾苗黄牛去”,杨状元对一张黑纸喻“皎皎明月乌鸦飞”;
比如要说黑白不见黑白二字的诗,杨升庵举步就作:
鹅毛飞不歇,乾坤清一色。
喜坏窝里鸦,偷笑枝头雪:
“莫道你高洁,你洁我也洁!”
鸦君勿忘形,假的真不得。
张璁败了,败得很完美。在这一场智慧的争斗中,张璁这个牛人没有牛过杨升庵,但从此他的仇恨却更深了,在以后的岁月中,杨升庵父子将败在这个善于揣摩,攻于心计,且恩将仇报的小人手上......
在这场比赛中,有个人不得不提:
时年13岁的小黄峨,以后成了杨升庵的妻子,且被徐文长赞颂为“才艺冠女班”。
这场比赛,使她对杨升庵的崇拜到了极点。她的故事也将展开......
解贡米之祸
新都历来被称为“川西碧玉,天府膏腴”,物产极为丰富,套句文化人的话,就叫做“物华天宝”。
本来,这里的居民都过着衣食无忧、快快乐乐的生活。而且,按道理,这样的生活应该继续下去。
可是,在明代,有一个时期,这里却是民不聊生----这个时期叫正德年间。
这个时期,这里盛产一种稻谷,碾出来的米被称作“长生米”,不仅米粒白,而且煮了吃起来也格外的香。长期食用还可少生病、延年益寿----不晓得跟现在当地的“瑞玉”米是不是一种哈。
这就很奇怪了,有了这种米,这里的人们不是更应该活得舒适、安心吗?
恰恰相反,正因为有了这个好东西,这里的人们受苦了----好东西不是普通人能享用的,要送进皇宫,送给皇帝能及皇帝的后宫们享用!
于是,为了加官晋爵,这里的地方官们,想方设法搜刮“长生米”进贡,不管什么情况,包括发山洪啊、遭蝗虫啊等天灾也不减。
按理说,这里是当朝首辅杨廷和的家乡,他应该管一管啊。
可是,他正忙着管皇帝呢----皇帝不上朝,只知道吃喝玩乐,一整个天下的事都要靠他来管呢,他愣是没顾过来。
而杨升庵,小时候不是很淘吗,他不是经常到乡下去玩吗?于是,他了解了这个情况,他就决定在他有能力时,要把百姓的贡米免了。
这个时候来了----就在1521年大春时节。
这年,杨升庵中了状元,被授予了翰林编修。于是,他想起了家乡百姓因缴贡米而民不聊生的情形----那时的技术又不象现在,连最基本的大棚都没有,产量上不来啊----当然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当时没有化肥,那个米是纯天然的、绿色的食品。
他也记起了儿时的抱负。于是,在此时,他一个人(据说是没有带随从)从京城打马回川,着手解决这件困绕新都百姓多年、也困绕他多年的事。
当然,状元回家乡了,当地的父母官些是要摆酒席祝贺的----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出了状元,也是自己的政绩啊,自己脸上也有光啊(反正摆洒席不要自己出钱,不花钱又有面子的事谁不做,况且有可能状元以后当了大官,说不定还会念在这席饭的情谊上,提拔下自己呢,何乐而不为!)!
自然,杨状元回家乡,并不是为了吃这席酒的,也不是回来炫耀风光的,但他依然赴约参加了----因为在这里,他能见到成都的知府和新都的知县。
酒过三巡,杨升庵切入了正题,他问起当年的收成和贡米的收缴情况。
恰如他所料,知府一说到贡米就很气愤,说什么他的管辖内的百姓都是刁民,虽然收成可以,但不怕关不怕打,就是顽抗不缴贡米。
当然,杨升庵就是希望知府这样说----这样一说,自己才能有机会挑下这副“重担”完成自儿时的抱负。
因为其实谁都知道,当官的在收缴贡米过程当中,是有很大油水的,若知府不这样说,杨升庵又怎么好抢别人的生意呢?
于是,杨升庵对知府说,请知府不必再操心这件事了,这件事让他来管。
虽然知府老奸巨滑,说不好收贡米只是想证明自己工作难度大,很辛苦;虽然杨升庵说要管收缴贡米一事,知府心里有一百个不愿意,但毕竟人家是状元,人家的老爸也不是他能惹得起的,只能怪自己不会说话,认了----他不敢得罪杨状元啊。
于是,杨升庵接手了收缴贡米一事----他当然是不会从中得好处的,但他究竟要干什么呢?
状元就是状元,人家做事,答案是不会一下就被普通人得到的----那天酒席后,他就招募了一些跛子、驼子、瞎子、麻子,总之是体态畸形、五官丑陋的人,组成了一个队伍,要他们运送贡米进京。
于是,几天后,一支由杨升庵任贡米押送队长,那些长得奇形怪状的人担任押送队员的队伍离开了新都,前往京城了。
一路上都引来惊奇,这个不说了。快到京城了,皇帝知道了这次是由杨升庵亲自押送,就派人提前让他到京城,然后陪皇帝一起看押运队伍。
当皇帝在杨升庵的陪同下登上紫禁城楼,看到押运队伍后,他惊呆了----他看到了都是些跛子、驼子等长得奇形怪状的人在赶车,当然要惊奇了!
然后他肯定就是问杨升庵原因了;然后就是杨升庵启奏皇帝这个原因了。
你说怪不怪,当皇帝听完这个原因后,便宜将成都知府以欺君之罪革职查办了----原来,杨升庵告诉皇帝,这贡米,尽管状如珍珠,香润可口,但若长期食用,就会使人变得畸形异态----当然,杨升庵说自己是从来不吃这个贡米的。
而皇帝当然是害怕自己及自己的嫔妃、龙子龙孙些变得和押送贡米的那些人一样,于是就下令,从此不准成都府的贡米运进皇宫。
所以还是那句话,牛人就是牛人,一个小计,就免了百姓的苦,并惩罚了贪官。
高升店的悲喜剧(一)
1514年,杨春(杨廷和的父亲)去世了。
杨廷和是孝子,硬是回家丁忧(守孝)了3年。(他回家之前,还是找了一下正德皇帝的麻烦的,和他的儿子以及众大臣一起。)
当然,他这一开头,以后很多在他现在这个位置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想不回家丁忧都不行了----就象严嵩,正在和徐阶斗到关键时候,他老婆死了。
按理说没什么,他又不是必需回家。但他儿子严世藩就必需回家丁忧了。
而严嵩之所有以能混得那么好,主要靠他儿子,他自己的智商达不到,而那时又没有电话、手机、视频通话、电报等及时通讯工具,所以就苦了他了,所以他就被徐阶整下课了。这是后话。
1514年,也是杨升庵午门任考,鳌头独占3年之后,又一个春试之年。
当然,在京城的名为“高升店”的地方,这时就又火起来了。多数当然是新来的举人,但也不乏老顾客。
比如张璁,这位屡试不中的张举人就在其中。
3年前,张璁完败给杨升庵后,因怕江彬找麻烦,溜之大吉回了老家继续苦读,自信这次一定高中。
当然,这次他依然没中,要中还要等上6年,1521年才中的,在落第7次后,终于考上了,而且是二甲第70多名。
当时他47岁,比范进还是要小点,所以没疯。以他那么厚的脸皮,估计就算比范进大的岁数才中,也不会有意外吧。
在张璁住进店不久,杨升庵也到了高升店。他当然不是来住店的,他是来找人的。
他找的人当然也不是张璁,但也叫张举人----张含,明代文学家。正是这个巧合,让杨升庵与张璁又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我不知道当时的举人和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我只查到了清代的举人总共201人,
这么一点点基础也敢写啊??????????
如此,,本大爷也要去续《史记》了。
因张璁都第5次在高升店住了,所以店小二和张璁已经很熟了。所以一听说杨状元找张举人,就把他带到了张璁门前。
当然,杨升庵记不起张璁了,因为他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不会把刁难自己的人记住。甚至听说这就是张璁,还发自内心地夸张璁绝非等闲之辈,认为当时的刁难不过是被江彬等等人当了枪使。
当然,张璁是记得杨升庵的,除了杨升庵是名人外,还有一个原因----张璁以将杨升庵比下去为目标----所谓树大招风。
如果以正道将杨升庵比下去的话,历史上就会多了一位名人,而且会传出一段励精图治的佳话。然而,张璁走的不是正道。特别是他看见杨升庵提了一盒什么东西,好象急于去找张含,只和自己聊了几句就托词先去见老友,然后再来拜会,心里总不是滋味。
内阁任职十四年,其中任首辅九年(相当于当了十四年政治局常委,当了九年总理。而且应该比现在的总理权力还大吧)。
内阁任职相当于政治局委员么???????
用脚趾头好好想想吧。
因为所谓小人,心眼也不会大。他认为杨升庵是不是得到了什么考题之类的,去给他的老朋友透露。却不知,这不过是杨升庵从老家新都带来的几盒自己亲手做的桂花糕(新都名小吃,一种用桂花和糯米等制成的糕点)而已。
然而,毕竟杨升庵的父亲是当朝首辅,杨状元既对他评价不低,能结识他也是一条不错的门路。于是,开动了他那善于揣摩、算计的脑袋瓜子......
所谓无巧不成书。正在张璁想方设法接近杨升庵时,店门外昏倒了一位年轻小伙子----饿了,加上身上还有剑伤,就昏倒的----张璁有了接近杨升庵的方法了。
只见他分开人群,扶起那人到店内桌前坐下,要了馒头、小菜,请那人吃。然后问了一些情况,并进行安慰。在看到杨升庵从张含房内出来离他们不远时,大发感慨:世道不好,坏人当道,生灵涂炭,我却只有眼睁睁看着而无能为力啊!
所以说他关于善于揣摩呢,因为他知道杨升庵正直,听到这话肯定过来问清原由。只要他过来,他就有能力与杨家扯上关系。
果然,杨升庵过来了。
于是,张璁将帮被救之人解决问题的任务轻而易举就交给了杨升庵,一场悲剧也就在这“高升店”上演了----不是杨升庵的悲剧,也不是张璁的悲剧,是这位被救之人的悲剧......
今年7月17号去过桂湖公园。是受成都一武友邀请去的,顺路看看。
公园不大,挺幽静。就是有些摆设有些俗气。不过碑林不错。很多当地老人在游玩,健身,喝茶。可惜没时间做那里喝一杯素茶。
楼主的帖子发的晚,我已经回到河南了。不过当时看到有杨老的试卷,不知道是不是原件。很难得。
桂湖那地方,出这样个人物,也是风水所致吧。
作者:俺是铁皮人 回复日期:2010-08-04 00:40:07
今年7月17号去过桂湖公园。是受成都一武友邀请去的,顺路看看。
公园不大,挺幽静。就是有些摆设有些俗气。不过碑林不错。很多当地老人在游玩,健身,喝茶。可惜没时间做那里喝一杯素茶。
楼主的帖子发的晚,我已经回到河南了。不过当时看到有杨老的试卷,不知道是不是原件。很难得。
桂湖那地方,出这样个人物,也是风水所致吧。
----------------------------------------------------------------------------------------------------------俺是铁皮人,看来你是一位武者哈。到桂湖云看升庵先生,可谓是以武会文了哈。升庵先生的试卷原件,据说在北京,好象我们这张是复制的,可惜了哦。
如此大才子,为何名气不振?如果不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偶还不晓得这是杨慎就是杨升庵。最早还以为是罗贯中写的。
不过,有一词传天下,也可聊以欣慰了。
明白了,琼瑶女士的《几度夕阳红》书名也是借用杨慎《临江仙》里面的。只不过《临江仙》雄浑有力,到琼瑶女士笔下就哀怨了。可惜!
高升店的悲喜剧(二)
这个被救的小伙子,已无考证到底姓什么名什么了,总之是一个当时最底层的农民,我们姑且叫他张龙吧。
江彬是怎么得宠的,大家应该都知道了----靠陪正德同志声色犬马起家的----正德也真是荒唐!
事情的经过是:张龙前两日正是大婚之日,他乘坐的花轿刚把新娘子(姑且叫做李凤吧)从娘家接到,正吹吹打打地走在乡间路上。而此时,江彬率了一队人马也从此路走过,并且是看见了这个迎亲的队伍。
江彬是皇帝的红人,他这一队人马也就当然是飞扬跋扈惯了。看见人家的轿子,就冲上去要看人家的新娘。
其实他们此行是有一个任务的,那就是为正德选漂亮的MM----正德是什么样的人,我都不好再评论了。
传说中,这位李凤姑娘兼顾了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的优点,当然被江彬一伙看了一眼就看上了,这样的姑娘献给皇帝,不升官都难!
他们才不管人家是刚嫁出门的新娘子(那个时候可跟现在不一样哦,只要还没入洞房,嫁没嫁是一样的哈),况且正德还有个好处,只要漂亮,结没结个婚是次要的,他都要,甚至曾经有孕妇都被他“临幸”。
于是,他们不顾新郎张龙的反抗,甚至用剑将他砍伤,抢走了悲痛欲绝的新娘李凤。
因为得知是江彬一伙抢了新娘,在同村人的建议下,张龙来到京城找首辅杨廷和主持公道,正巧昏倒在高升店门口,更巧的是杨首辅的公子杨升庵又在店内。
于是,在别有用心的张璁的安排下,张龙和杨家接上了头。所以应该说,也是张璁帮了张龙----虽然不是有意。
当然,杨升庵听了这个经过后,就决定要帮张龙和李凤了。可是这个忙不好帮啊,若是在弘治时期倒还好说,那是管他天王老子,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并且由杨廷和出面去办理,那可基本上是一办一个准----弘治帝也是很清廉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一个创造了“弘治中兴”的父亲,生下了一个只愿声色犬马而不愿上朝理政的儿子,这就苦了手下这一帮臣子和天下老百姓了。
再加上江彬这种人,老百姓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就象张龙和李凤,硬是被棒打鸳鸯----更可气的是,现在的正德好这口,所以就算是杨廷和出面,要想救这一对有情人也都很难办。
可是,不管有多难,正义之剑还是要出鞘的。于是杨廷和带领着百官(包括他儿子)找到了豹房(正德同志大部分时间呆的地方,里面可以一展他当武林高手的梦想,也藏有很多江彬同志抢来的民间美女),说明豹房里的民女们都是江彬抢来的,要求正德同志放了她们。
有一点要说明,提这些要求时,杨升庵同志是没有发言的......
首先,江彬不会承认这些民女是被他抢来的,其次,正德知道这是江彬抢来的,但也是不会承认的。所以,大臣们的话就白说了。所以,就僵起了。
当然,当时没说话的杨升庵是不会让事情就这样过去的----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而作为民代三大才子之首的他,只会在沉默中爆发。
他的爆发是用脑子----先说下外间传闻,再给正德戴高帽子,说不会强抢民女,肯定是自愿的;再要求让民女们自己说是自愿的还是被抢的。
按理说正德是不会同意这样的,但江彬同志暗示一让他同意了----原因就是,江彬早就有准备,让锦衣卫对这些村姑进行了威胁----不受威胁的李凤已经被控制起来了。
于是,众大臣见到了“自愿服侍皇帝”的民女们。
正当正德得意地让众大臣回去时,李凤却阴差阳错挣脱了控制,当着众大臣和皇帝的面说出了事情真正情况。
正德怒了----因被揭穿了而怒;江彬惧了----因被揭穿了而惧;众大臣乐了----因揭穿阴谋而乐。
但正德也只能让江彬当替罪羊,答应放了这些民女。
于是,杨升庵就准备回高升店,去告诉张龙这个好消息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应该说高升店就悲剧、喜剧全了。
要是这样顺利,正德就不是正德了,江彬就不是江彬了......
庭榴
明•黄峨
移来西域种多奇,槛外绯花掩映时。
不为秋深能结实,肯于夏半烂生枝。
翻嫌桃李开何早,独秉灵根故放迟。
朵朵如霞明照眼,晚凉相对更相宜。
桂湖五曲(二首)
清•曾国藩
新都桂湖,明杨升庵修撰故宅也,使旋过此,县令张君宜亭,招饮饮湖上,为赋此诗。
遂别华阳国,归程始此赊。
翻然名境访,来及夕阳斜。
翠竹儇寒蝶,丹枫噪暮鸦,
词人云异代,临水一咨嗟。
十里荷花海,我来吁已迟。
小桥通野港,坏艇卧西陂。
曲岸能藏鹭,盘涡尚戏龟。
倾城游女盛,好是采莲时。
高升店的悲喜剧(三)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谓反复无常必小人。
江彬就是一个小人,正德就被他染得更黑了。
在李凤正准备离开豹房时,又被江彬拦下,藏在了豹房。因为她得罪了江彬,所以江彬准备迫害一下她----小人是这样的。
而此时的正德都还不知道李凤又被拦回了豹房,就更别说杨升庵了----他还想君无戏言,当着那么多大臣说的话,怎么会没起作用----他当然不知道还有人敢违背正德的话。
所以,杨升庵去了高升店,准备看一对新人的团聚----然而看到的却是张龙一脸的悲凄。
杨升庵愤怒了,却又有点疑惑,有点恐惧----是正德反悔食言了?还是有其它原因?
于是他还是去面见正德----可是大家都知道,正德可不是随便能见到的,况且他因为李凤的事还更不想见杨升庵。
但宫里好人总还是有的。正德皇帝身边的太监李公公算一个。
那天江彬拦李凤时,正好李公公看到了。他虽拦下了杨升庵不让进,却告诉了杨升庵他所看到的。并且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帮杨升庵一个大忙。
宫庭里的斗争真的很暴力,有时是看得见的暴力,但大多数却是杀人不见血的这种暴力,不管是正义人士还是奸佞小人都可能会用这种暴力。
此时的杨升庵已经很愤怒了。所以,他开动了他那神奇的脑袋,想了一个绝妙的并且很有用的救李凤的主意----并且还想一石二鸟,借此除掉为祸朝庭的江彬。
首先,他写了一封奏折给皇帝----当然直接送是送不进去了,皇帝不想看他的奏折。是李公公帮忙送进去的,并且按照杨升庵的吩咐读给了皇帝听。
真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皇帝不是不看杨升庵奏折吗?没事,说是赞美他的他就会看了。于是,杨升庵用了一大堆优美的词语,赞美了皇帝答应放李凤的行为,同时用不那么多的字数,报告了江彬拦下了李凤一事。
皇帝楞了----居然我说话还真有人敢不听;江彬怕了----这个事可大可小啊,往大了去就是欺君之罪,要杀头的;李凤似乎有救了,若皇帝还是一个正常的皇帝的话。
可是当时的皇帝不是一个正常的皇帝!
听了杨升庵的奏折后,首先是江彬解释一下,是因为李凤“疯”了,才没让她走的;而皇帝居然也就不多说他了,而且还让江彬治好“疯”李凤,还留在豹房......真的是无语了,听过反复无常的小人,还没有听过这样的皇帝!
当然杨升庵知道了这个消息,也知道了一石二鸟的妙计行不通了。但是他还知道了一:李凤活着;二:李凤“疯”了。
又是李公公帮忙,探知了李凤是装疯,并告知了杨升庵救她的下步计划----继续装疯。
于是,不管江彬怎么治疗李凤,她都是“疯”的,而且当着皇帝和江彬的面时更“疯”----认不出皇帝了,有时叫江彬为皇帝,有时说皇帝不象皇帝----不疯谁敢啊。
于是,在很复杂的情况下,通过杨升庵的努力(若不是他,可能李凤都被暗算了),皇帝终于同意真正放了疯李凤。而张龙和李凤也才得以有情人终成眷属。
张龙和李凤很感谢杨升庵,但我觉得他们更要感谢李公公。毕竟杨升庵是大臣,而李公公却是皇帝身边的太监,他居然没有和江彬一伙同流合污,很不容易的。
高升店的这出悲剧总算以喜剧方式尾了。
这个故事里面的张璁不得不重新提一下----看似他当了好人,帮了张龙他们找了杨升庵,他却是别有用心的。
从这场杨升庵与江彬的较量中,他看到了朝庭的力量分配,也为他以后从政顺从哪股力量积累了经验......
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
“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这是一个人,聚这些称号于一体的一个人。
呵,这人够牛了哈。知道这人是谁吗?提示一下,是个女的----真是废话哈。
其实这人是大家都知道的,在杨升庵鳌头独占、午门任考时都提过----她还与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并称为蜀中四才女。
她是杨升庵的第二任老婆,名叫黄娥。
为什么我不写写杨升庵的原配夫人,却要写这个第二任呢?----实在是因为我主要是写牛人,但原配夫人杨王氏我连她本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这个第二任夫人呢,可真真是一个牛人,实在值得一写。
1417年,因为不满正德的腐朽生活,不满朝庭的坏风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愤世嫉俗),杨升庵同学装病回了四川老家新都。
当然,他回到了老家,无非就是读读书、写写词、谱谱曲、种种花、酿酿酒、做做糕点、会会文友......写不完,他会的太多了。
他做这些的时候,他的夫人杨王氏帮不上太多的忙。虽说在相貌上,他们也算是才子佳人,但他们的婚姻只能算是凑合----杨王氏算不上杨升庵同学的知音。
还有一点,当时的杨王氏,已然患上了较重的病,很多时候是在床上度过的。所以,当时的杨升庵同学的生活是比较无聊的----所以,这期间他把他发明的桂花糕、桂花酒以及用桂花或荷花作原料或辅料的小吃发扬光大了,越做越好吃。
当然,期间也还是和黄峨有过接触----通过诗词歌赋,互相有了点知音的味道----就象当初唐玄宗和杨玉环,虽然是一个是翁一个是媳,但是是知音。
杨升庵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1418年,杨王氏病逝了----杨升庵也算是解脱了哈。
话就又回到了黄峨身上。其父黄珂为当时的户部尚书,与杨廷和同朝为官。两家又是同乡,本就是世交。要不是黄峨在杨升庵男大当婚时太小(比他小了整整10岁)的话,可能杨升庵原配就应该是黄峨了。
在黄峨13岁那年,她在午门任考时见证了杨升庵的过人才学,当时就已经把他当作了自己的偶像,可能也就把择偶标准定在不低于杨升庵了吧----问题是能有杨升庵这样才学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整个明代也就三人(大明三大才子):谢晋,是朱元章时期的人,他没戏;徐谓,嘉靖元年的出生,又比她足足小了23岁,也没戏。
所以,她就等到自己都已经成了大龄女(21岁)都还没出嫁。
作为一个父亲和哥哥都是高官的才女,到这时都还没出嫁,真真成了剩女!可人家铁定了心就是不嫁。
终于,1418年,杨王氏去世了。这时,黄峨都迫不及待了,但人家还是不能老婆一死就又马上取吧。
所以,又苦苦等了一年,1419年,杨升庵终于八抬大轿到遂宁,把一个才貌双全的剩女接回了新都,在桂湖旁边的庭榴阁把婚结了。
终于,黄峨完成了她13岁时的诺言:非杨升庵不嫁,也终于成就了历史上唯一一位“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
在后来,这位才女妻子还将在嘉靖皇帝面前,为自己的夫婿据理力争,为杨升庵求请,使他少挨了五十庭仗----也是因为“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这个特殊身份,这是后话了。
天子第一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兄王宴驾,朕入继大统,四海待兴,特召翰林院修撰杨升庵急速回京,任经筵讲官之职,为朕讲授先贤古圣之道,安邦定国之策。钦此。
真是牛人身上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牛事件,这天子第一诏为其一。
这是嘉靖皇帝当上皇帝后,除了《登极诏》以外的天子第一诏,可见朱厚熜对杨升庵同学的器重之情。
当然,有个传说,说是在杨升庵午门任考时,当时还是兴献王子的朱厚熜以的现场,而且在当上皇帝之前还和杨升庵打过几次交道,所以才有这个天子第一诏。
若真是这样,杨升庵一家可能就不会遭受以后的“议大礼”之祸了。
杨升庵中状元之时,朱厚熜才5岁,他再是神童也不会就有机会和状元相交嘛,再说,他老爹被封王在湖北安陆,可不能随便进京的。
所以,这天子第一诏,绝不是因为嘉靖想卖个人情给杨升庵,而是他当时确实胸怀大志,想为祖宗留下的大明江山做点事情,而又知道当时的杨升庵是怀才不遇,装病在新都家中,所以下了这一诏,请他来帮他而已。
最有趣的是,杨升庵不是在四川新都老家接到这个诏书的,而是在京城接到的。
杨升庵不是在四川新都老家装病吗?是的。但是,他一听说新皇帝登基了,就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自己的抱负可以实现了,所以,在这一诏书还没下达之前,就赶往京城了。而且,在京城里遇到了宣旨官,当街指了圣旨,还借了宣旨官的快马进宫谢恩去了。
这一年是1521年,也是张璁第七次春考的时间。这一年,他成功了,考上了进士,虽然成绩在二甲的倒数第二名。
这一年,也是黄峨作为杨夫人第一次进京。以前他到过京城,都是做为户部尚书之女来的,住的地方也是黄珂的府邸;这次不一样了,住的是首辅的府邸了。
为什么要提张璁和黄峨呢?因为嘉靖、张璁、黄峨这三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在历史上各占一个“最”字。
嘉靖是历史上堕落得最快的皇帝;张璁是历史上当过首辅里学历最低的人;黄峨是历史上女人里边,直系亲属当官的人最多、官职最最大的人(皇帝不算官哈)。
现在嘉靖还发这天下第一诏请杨升庵来帮他治国,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因为议大礼而将杨升庵充军到云南,而且还时刻惦记着他,让他就算是到了70岁也不能回到家乡;然后专注于修道。
而现在的张璁,还想通过当杨廷和的学生这条路在官场上混,但也是在议大礼时,倒戈到一个更大的大树(嘉靖)那边,通过施展他那过人的小人才华,成功将权倾朝野的杨廷和父子打败,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
黄峨,现在还是最幸福的妻子,有着“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这最牛身份的女人,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他将成为可怜的女人----守活寡几十年!
这一切都是拜现在发这天子第一诏的人所赐。
当然,奉诏进京的杨升庵还是给嘉靖当了一段时间的经筵讲官,风光过一阵;他的学问也是被告嘉靖充分肯定了的。黄峨还是当了一段时间幸福的状元妻、宰相媳。
其实打破他们这种幸福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应该是杨廷和----第一,他太懂礼仪了,所以要让人家嘉靖不认亲生父母;第二,他对自己太自信了,认为自己什么都能控制。殊不知,权力啊,会让人疯狂----特别是让小人疯狂!
所以,做人一定要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身边的人:权力大不过别人,不要死撑;身边有小人,要及时发现。
议 大 礼
有时候可能还真是文化水平低点要好些。
杨廷和、杨升庵父子当时就吃了知识面太宽,什么都懂的亏。
1521年,嘉靖皇帝上台。人家朱厚熜为了提高自己家族的地位,巩固自己的统治,只愿继统(当皇帝),不愿继嗣(当先皇帝的儿子),这很正常三。
换作是我,也只愿意当皇帝,而不愿意就不认自己的父母了三。
但哪有那么好的事,样样都要顺着自己的意,毕竟皇宫有皇宫的规矩,虽然这个规矩也很久没有人遵守过了(象这样不是由自己的儿子来继承当皇帝的情况本来就不多)。
这时的宰相杨廷和,权倾朝野,而且又什么都懂,知道祖上有这个狗屁规矩,可能脑袋还有那么一点点方(仅在这件事上哈),所以为了维护祖制,居然反对嘉靖的做法。
光是表示一下反对意见,尽到自己为人臣子的职责也就够了三,但他居然连上三十道奏疏,劝谏嘉靖要遵循祖宗定下的老规矩,既继统又继嗣。
当然,此时的嘉靖还刚当皇帝不久,还要仰仗杨廷和来让他的江山更稳固。所以,为了缓和与杨廷和等老臣之间的矛盾,嘉靖只好将此事暂时搁下----但仅仅是暂时,因为嘉靖是很孝顺的儿子,也是很专政的皇帝!
嘉靖三年(1523年),学历最低却在不久的将来当上了内阁首辅的那位牛人又出场了。再一次强调,此人叫张璁。
那一年,朱厚熜再次要将父亲(已故)尊为皇考,并提交众大臣“议大礼”,强迫朝臣阁老重臣同意他的作法。
而张璁,为了能靠上嘉靖这一大靠山,开动了他那善于逢迎的脑袋,上了一道“力排众议”的奏疏,引经据典赞扬嘉靖尊自己的父母为皇父皇母,并坚决反对遵守那狗屁祖规。
作者:diaoshuhm 回复日期:2010-08-12 23:20:09
楼主写的不错哈!
新都确实出了不少人才!
---------------------------------------------------------------------------------------
新都出的文化方面的人才我本帖都写了有,但当官的其实还有,比如唐朝宰相李德裕也是新都区新繁镇(当时是新繁县)的哦。他这个人就算我们不知道历史,但看过《宫心计》的人都应该知道哈,后来还被贬去当了县官----宰相当县官,真是大材小用哈。
给了一棒子,还是要给个萝卜的。张璁和桂萼又向皇帝建议,诏杨升庵等人为翰林院学士,以示恩宠,调和矛盾。
没想到,杨升庵也和他父亲一样,在此问题上脑袋有点方(可见,慎之一字不好做到啊,杨春老先生的愿望没达到)----胳膊怎么拧得过大腿嘛!
而更为可气的是,因为杨升庵在当时的朝庭里名气太大,居然又带动了另外三十六人以思想观点与张璁、桂萼不同,而集体推却----这种为了宏扬所谓的“正义”而不谓皇权的精神,不知道是应该赞扬还是应该批评?
当然,嘉靖恼羞成怒了,干脆停发了杨升庵等人的俸禄,以示惩罚。
然而更让嘉靖始料不及的是,当他的父亲兴献王被正式尊为皇考的诏书刚刚颁布结束,杨升庵领头丰熙、王元正等竟聚集了二百多人跪在左顺门外哭谏,劝他改变立场,遵循祖制,仍立武宗之父为皇考。
这不是蚍蜉撼树、螳臂当车吗?嘉靖一怒之下,将丰熙等人逮捕下狱----但仍念及杨升庵父子的功勋而没有逮捕杨升庵。
也许从那时起,知识分子就有一个悲哀的缺点----固执。杨升庵等人非但不离去,反而“撼门哭喊不止”。
嘉靖只好下诏,把杨升庵等人逮捕下狱,施以廷杖之刑。
事情到此似乎应该结束了。然而,十天后,那个以杨升庵为敌人的牛人张璁添油加醋地告知嘉靖,当初群臣在左顺门外哭谏,是杨升庵等七人带的头,而且杨升庵还怎么怎么......
不知则以,嘉靖一听说实情后,内心恨透了杨升庵父子,以及参与哭谏的众大臣,恨不得将他们全都杀了。但古有“刑不上大夫”之制,加上自己是杨廷和一干人抬起来的,而杨廷和在朝中威望又高,杀了害怕天下人见笑,所以只得将杨廷和削籍为民,逐出北京。
而且因为当时杨廷和裁减人员,开源节流才能让皇仓里随时有余粮,嘉靖还在杨廷和死后给他恢复了名誉。
杨升庵就没有他父亲那样幸运了----嘉靖当皇帝没他的功劳,当时也不可能有他父亲那样有权有威望。
于是,杨升庵等七人被锦衣卫再次加以廷杖:“杨慎辈倡率哭叫,欺慢君上,震惊阙廷,大肆悖逆,其各杖于廷。”(见《明史•世宗实录》)
本来嘉靖指望将杨升庵等七人打死了事,但杨升庵偏偏命不当绝,死去复又活来。
于是,世宗气急败坏地于嘉靖三年秋,将杨升庵、丰熙、王元正等人统统謫戍边外。杨升庵被谪戍到当时被称之为“烟瘴之地”的云南永昌卫(今宝山县),永远充军。
这次充军,杨升庵又创造了一最:别人充军,若活到了七十,就可以回家乡,但他却时常被嘉靖惦记,以至于他七十岁时在回家乡的路上都又被撵回去了!
所以,有再好的学识也要有自知之明,所以,得罪谁也不要得罪老大!
楼猪还在写嗦?那俺又来耍一哈:
‘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这个说法从哪儿来的?又是百度么?还是新都本地民间流传?
黄娥有哥黄峤,有弟黄华,做过知府的是其弟黄华而非黄峤。
百度上也有‘尚书女儿知府姐,宰相媳妇状元妻’一说。
不是刁难楼猪,实在是怕楼猪你误导了观众。念你勇气可喜,望能督促你以后能更严谨一些,,,
就算百度也要货比三家,莫要拿起半头就跑。
呵,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哈,所有的我搜索到的都说的是知府妹,虽然确实是她的弟弟才做了知府;而且我们新都的传说也是知府妹......下面引用一段话:
父亲黄珂,成化二十年进士,仕至工部尚书,长兄黄峰,荫监生,弟黄华,嘉靖壬辰进士,曾任松江知府。峨二十二岁与状元杨慎婚配,作了首相杨廷和之媳,故世有“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之说法。
我也不知道是否应该改成“知府姐”哈。不过谢谢“天堂”兄指正,确实应该更严谨一些。也感谢对此帖的支持哈。请继续关注......
临江仙①
《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②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③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这可是杨升庵写的哦,记住哦,是我们新都杨升庵写的
抱嫂与充军的传说
上一篇我写了,杨升庵充军是因“议大礼”而得罪了嘉靖皇帝。这也是正史里面记载的,是史实。
但在新都的传说里面,他的充军之罪,却是当了皇帝的替罪羊,是“替主充军”。
而原因却是两个字----荒唐。
正德皇帝淫乐无度,所以年纪轻轻就短了命。
嘉靖当了皇帝,比死去的正德更荒唐,他竟不顾皇家尊严和人伦道德,公开调戏和侮辱皇嫂们,丑闻传遍皇宫内外,朝堂上下敢怒而不敢言。
而杨升庵,可就是那种从头到脚一根筋的人啊,他与朝堂上那些人不一样。他任经筵讲官,不避权势、敢于仗义执言,多次利用给嘉靖讲书的机会私下劝谏。
然而,嘉靖在这方面也是一根筋,认为自己是皇帝,天下都是自己的,有什么不能为?
于是,两个一根筋的人碰到了一块儿,必定会发生一些故事。于是,在第二天将轮到在金殿上当值日官的头天晚上,杨升庵特意请人用白荚竹扎了一只很大的扫帚带进朝房,为第二天“抱扫”做好了准备。
第二天,文武百官已经来齐,皇帝上朝了,杨升庵就抱着那只特制大扫帚打扫金殿。嘉靖聪明,但还是没有立刻就知道原因,问出了他这辈子都要后悔的话:“爱卿,这么大的扫帚怎样扫啊?”
杨升庵的回答音不高,但却让嘉靖震怒:“陛下,这个很简单,抱扫(嫂)嘛!”
能上这里的文武百官谁都聪明,当然立刻会意。在敬佩杨升庵的同时又为他捏了一把汗。(因为明朝关于人伦方面的法律是很严的,在民间若有人乱伦,将会被罚重罪的,可能充军,也可能丢了性命的。比现在什么翁媳之间、叔嫂之间、兄姨之间等有点什么好象也不是太大的新闻可好多了哈。这当然会激怒皇帝)
嘉靖恼羞成怒了,但他毕竟是皇帝,认为自己就是法律。于是吼道:“好!寡人抱嫂了,抱嫂又怎样?”
换作别人,可能就不说了,或者采取委婉点的处置方法,但杨升庵答不同,他立马回答:“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而且他还认为应该 “发配充军” 。
你说这也是的,自古哪有皇帝充军的?可杨升庵认为,就算皇帝不去,也该找人代替!----其实,杨升庵当然知道自己已经得罪了皇帝,也想到了要替皇帝去充军才好避开他了!
果然,嘉靖就命你替杨升充军了。而这个充军地,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议题了。
这一点,这个三大才子之首又想到了。他作为嘉靖的讲经官,对皇帝是了解的,知道这是个自以为是的家伙,你要这样,他偏要那样。
于是, 他告诉皇帝,充军他哪儿都去,就是不去始康(新都旧称)县,始康县有一条猪市街,街上猪屎遍地,臭气熏天,而且一只蚊子有四两,一个跳蚤有半斤……
于是,杨升庵如愿被发配到始康县充军,在猪市街和家人团聚了一段对于他来说很长的时间。。。。。。
后来,始康县的父老们觉得杨状元居住的猪市街名称不雅,后来便改名为上升街了----也就是现在新都区政府右拐出口那条街。
呵,各位可能对我写的有些故事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哈,因为我写的这些故事,都是以新都的传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杨升庵传说》以及《明朝那些事儿》的故事为故事原型的。在此我一并谢谢了哦:)

留得青山在
杨升庵当然还是因“议大礼”而被发配充军的。而且是充军到了云南,而不是新都。
其实杨升庵他们在议大礼中反对嘉靖是对的。
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这确实是祖制留下来的,若不按照祖制来做,这个不是先皇帝的儿子或亲兄弟当皇帝是会被诟病的,而且可能导致政权的不稳定,而让百姓受苦;其二是因为他们识穿了这是张璁投机官场的一杨豪赌,也识穿了张璁是一个真小人,他若成为宠臣而掌权,天下百姓又要遭殃了。
而杨升庵父子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所以,才不惜丢官的丢官,充军的充军也要坚持己见。
然而,公道自在人心,天下百姓是支持他们父子的----包括曾经被张璁派去暗杀张龙和李凤的一名官差----小郭子,以及押解杨升庵的赵塔和孙红两位官差。
小郭子同时是杨升庵充军目的地郭千户的兄弟;赵塔和孙红是被张璁要求要在路上折磨杨升庵。
但是,他们同样选择了一种做法----全程保护杨升庵。
其实在嘉靖让锦衣卫再打杨升庵100庭杖的最后30杖时,杨升庵是抱着必死之心再次要求嘉靖继统的,这也确实激怒了嘉靖,差点就达成了杨升庵的愿望----是黄峨救了他。
当时黄峨是以“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女儿状元妻”的身份进宫的,否则太监不给通报,她连进宫都进不了,就更别说救杨升庵了。
她进宫的唯一目的就是求他,因为她知道他现在唯求一死了----所谓知夫莫若妇啊----同样的原因,黄峨一句话就打消了杨升庵求死之心:死又何用!要留得青山在,才能为百姓、为后世多做些有益之事!
于是,这位极聪明之人,利用嘉靖恨他入骨的心理,使嘉靖认为,与其让这位讨厌的杨同学痛快的死去,不如让他活得生不如死。于是罚他去充军。
然后杨升庵又说,充军哪里我都愿意去,就是不愿意去云南,因为那里有“十八怪”----三只蚊子一盘菜、这边下雨那边晒、四个竹鼠一麻袋。。。。。。
当然嘉靖就偏要让他去云南了----这位自负的皇帝却不知,原来云南有杨家的世交好友张含等在。。。。。。
于是出现了奇怪的一幕,京城数千百姓到码头送别一位被充军的“罪人”!----可见杨升庵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当然,当时从北京到云南,可不象现在那么方便,乘飞机两小时就到了,火车也绝对要不了两天,当时是要用数月时间的,而且是千山万水需要面对,野兽、毒蛇、毒虫等大自然的威胁也时刻着要提防。
要不是那位小郭子一路上为杨升庵一行人开路,赶走毒虫猛兽和强盗土匪,以及赵塔和孙红两位解官的悉心照顾,这位挨了几十大板庭杖的人可就不能活着到达目的地了!
一路上的坎坷就不细说了,总之他们一行是平安到达了目的地----云南永昌。
但似乎杨升庵的恶运并没有结束,因为这里的郭千户早就接到张璁的信,要让他帮着折磨杨同学,而现在只需要让杨同学进行一个士兵普通的训练就可以把他折磨到死!
幸好,小郭子劝阻了他的兄长,张含等当地名人又都来帮他,郭千户最终没有太为难杨同学
就这样,这位牛人同学最终实现了妻子的愿望,留下了“青山”,在云南成就了他的文坛地位,成为了云南人最崇敬的三个神(人)之一。
这三位是观音、诸葛亮、杨升庵。
学术大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以前说过,如果唐寅当初当了官,民间就不会有这么多关于他的传奇故事了。
而我们的主人翁,也是幸亏没有继续当他的官,不然,有可能他能成为第二个杨廷和,却不能称其为大明三大才子了!
其实,杨廷和要说是神童,绝对不会比杨升庵差,而且他还当过几朝元老、内阁首辅。但如今,新都却号称是升庵故里,为什么不说是杨廷和的故里呢(当然,近日新都进行城市推广用语征集,还是有年轻人提议让李宇春当新都的代言人哈)?
比比他们父子就可以得到答案了:杨廷和出生新都,致仕回家后也是在新都(据说是在新都西门城外约二里地的“世耕计”过着他自得其乐的农耕生活,直到1529年去世);而杨升庵出生在北京,按正史记载,他只回过新都3次(当然实际肯定不只),在流放地云南永昌(今宝山县)又呆了几十年;杨廷和当过首辅,杨升庵的官永远没法和杨廷和比。
从小故事真是看出杨升庵真的是聪明过人呀
而流芳千古的官员,我这个粗人就记住了包拯、海瑞等少数,而文人却多了,有什么江南四大才子,有诗仙、诗圣,有三苏等等,至少是官员的几十倍。
所以,杨升庵没当官而被流放了,还是很幸运的,否则肯定现在能记住他的人没有这么多,他也成不了新都的代言人了。
他在云南期间读了很多很多的书,写了很多很多的诗词、笔记。他所涉猎的学科,包括了我所知道的除了什么汽车啊、电脑啊、飞机啊、网络啊等现代科技之外的所有学科。
所以,他是真的达到了学术大成。
而本文开头那首《临江仙》,可能各位看官应该都不陌生、有点耳熟能详的感觉吧----这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可能知道这首词的人多,知道作者的人不多吧----告诉各位,这位作者就是本文主人翁杨升庵。
1529年,杨廷和在新都老家去世,享年71岁----在当时应该还算长寿。可能这种知识分子都比较长寿,也可能是家族遗传,杨升庵还活到了72岁。
杨升庵一是人缘好,二是幸运,他及时得到消息并参加了父亲的葬礼。
可能经过几年的流放生活,他都还没理解父亲当年为什么要主动退让,致仕回家。但此刻,面对父亲的灵柩,他理解了----历古千年,是非荣辱,惨烈争夺,也不过是这一结果----再次回到永昌,他便写就了这首千古绝唱。
所以,没当上官也不要气馁,长得不帅也不要自卑,应该向芙蓉姐姐和凤姐学习,敢于和日本第一漂亮的女优同台演出,说不定以后她们俩真还能比苍井空更出名呢:)
杨慎离开政治舞台中心的时间太长,所以在历史中的痕迹不够多。唯有“滚滚长江东逝水”通过《三国演义》广为流传。总的来说,他是个有才之人。
成都四处水害肆虐,唯有新都不受影响。宝地啊
永不赦回
嘉靖18年,嘉靖立过一次太子,可惜后来死了。
嘉靖31年,严嵩和徐阶认为是好年份,又建议立太子。
嘉靖修道没修成功,也有点感慨,想想就随你们办吧。
当然,惯例是要大赦天下的。
这年杨升庵都60多岁了,和黄峨也分开了几十年了。若能乘这次机会回到新都,该有多好啊!
可是,不知道是在修道时吃的那些长生不老丹把脑子吃坏了,还是本来就是这么的小心眼,嘉靖居然又让杨升升庵例外了----不赦免这位当时他那么器重的状元。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嘉靖派了张璁的侄儿作为钦差去永昌查看杨升庵的流放生活。
本来杨升庵的流放生活就比当地的普通百姓的生活还好,有世交好友照顾,有当地官员帮助,加之有才华,老百姓也尊敬爱戴。
所谓才子便风流。他还经常与歌妓琴瑟相和。
在听到嘉靖要大赦天下时,杨升庵想到可能自己也能在被赦免之列,高兴得与歌妓把酒言欢,甚至还乘兴在一歌妓白裙子上题词。
而这些,都被这一钦差得知。
虽然,杨升庵人缘很好,在张钦差到来时他知道了,而且还机智地装疯,把自己打扮得很奇怪,比如象小妇孩一样扎小辫子等,想骗过钦差----最终骗过嘉靖,但他没有如愿。
其实就算是杨升庵过得真的很惨,这位张璁的侄儿回到京城后,也会利用嘉靖的愤恨而令嘉靖对杨升庵例外的。
所以,杨升庵又在永昌住下了。
所以,黄峨又一次失望了。所以,黄峨决定去云南。
但那里不象现在啊,没有手机、电话、甚至电报,写信也基本不行。
而杨升庵的活法,是不会一直在一个地方呆着的,他会在很多地方间游走讲学。
于是,这一次黄峨居然没有在云南找到他----有情人为什么要分开这么久啊?老天居然也不让他们能好好在一起!
只有等。
再等几年。再等几年杨升庵就70岁了!因为大明有律法,充军者到70岁可回故乡。
于是,在这几年间,从黄峨手中,又不知写出了多少因思念而成就的绝妙之诗;而杨升庵的笔下,又不知多了多少能教化后人的佳作!
1558年,杨升庵70岁了。没有等来京城的什么释放公文,但当地官员依惯例,张灯结彩,鸣鞭放炮为他送行,庆祝他终于能回故乡了!
然而,嘉靖确实太小心眼了。
在杨升庵回新都的路上,就被嘉靖派来的钦差堵了回去----圣旨下,着杨升庵续留永昌,永不赦回!
可怜了黄峨,空欢喜在新都做好了迎接丈夫的准备,确又一次失望----悲痛欲绝的失望!
而杨升庵也失望了,对嘉靖,对这个不公平的世道他失望了----绝望了。
再次回到永昌,他不再游走讲学了,哀莫大于心死。他的心先死了。
在杨升庵回新都的路上,就被嘉靖派来的钦差堵了回去----圣旨下,着杨升庵续留永昌,永不赦回!
可怜了黄峨,空欢喜在新都做好了迎接丈夫的准备,确又一次失望----悲痛欲绝的失望!
而杨升庵也失望了,对嘉靖,对这个不公平的世道他失望了----绝望了。
再次回到永昌,他不再游走讲学了,哀莫大于心死。他的心先死了。
一年后,71岁的他,身体也不行了。终于,这位经历了太多坎坷的奇才,离开了这个令他伤心不已的尘世。
不得不说下,他的妻子黄峨,才艺冠女班的女子,才是最值得人同情的----青年时等到成了剩女才和自己的偶像结了婚,却又很快分居两地----几十年啊,要是现在,还不早离了重新结!
现在又要孤独地生活。
而且,坚强的生活了十年!
可能也是老天成全----她比杨升庵小十岁,于是晚十年离开尘世。
这就是缘!
赞一个,杨升庵和黄峨的感情婚姻真是千古决唱啊!

对了,在这里打个记号,杨升庵的牛事这次我就写完了,欢迎各位拍砖哈
视频: 香城 新都
//v.youku.com/v_show/id_XMTg5NDI5OD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