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惟下觉大和尚开示持戒的意义与重要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2:46:57
依循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能令行者收摄身心,
于二六时中觉察、觉照,日日加功用行,觉性自然提高。
自心清净,不仅行事能保持高度效率,
待人处世圆满和谐,家庭、社会也能因此安定繁荣。
什么是戒?大略来说,防非止恶就是戒。戒就像国家的宪法、学校的校规,对于一个守法的人来说,诸多的法规都是多余的,因为他根本不会去触犯,反而因为有了法规的保护,随时都心安理得。同样地,戒是为了一些不知道善自护念或已养成坏习惯的人而制立,规范身口意不造作恶业,时时刻刻保持三业清净,就能与菩提心相应,所以戒是修行学佛的根本。
《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要想启发智慧,就必须修定;而修定要有所成就,则须持戒。所谓“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如果持戒不清净,就不容易得到真正的禅定。无论禅、净、显、密等任何宗派,都是以戒为根本。戒分为出家戒和在家戒,出家戒包括沙弥(尼)十戒、比丘(尼)戒、出家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在家戒包括三皈、五戒、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

修行的地基──五戒

  古德说:“道在红尘闹市修,全凭五戒做根由。杀生戒除慈心大,不贪财物廉洁优,见色不贪性清净,荤酒永断性长流,欲学长舌莫妄语,成佛不须出世求。”修行欲成就佛道,必须以五戒作根本;如果无法将五戒守好,其他的戒则更不容易做到。如同建造高楼大厦,地基稳固,才可一层一层的筑建高楼,而五戒就好比最下一层的地基,是非常重要的。五戒是佛法当中最根本的戒法,无论是在家戒、出家戒,都是以五戒为根本。

  持戒可分为粗细不同的层次,以不偷盗戒而言,例如:到朋友家拜访时,正巧朋友不在,若看到桌上有一叠钞票,这时候即使没有其他人在场,自己还能禁得起考验而不去拿取。除了身不贪财,眼睛、耳朵也要做到不偷盗,如不偷看他人的东西、不偷听别人讲话,这属于较微细的部分。更微细,则是在心上持戒,时时返照这念心,偷的念头一起,马上照破,如此就是在心上持戒,最后达到没有妄想、颠倒,安住于实相,归于这念心体。民初的弘一大师持戒相当严谨,但是他却谦虚地说自己连五戒优婆塞都无法承担,律宗大德尚且如此,可见得戒法微细的层面;虽然持守微细的戒法不容易,但修行学佛的人仍是要持得愈细愈好。将戒持得清净、持得微细,才容易修持微细的法门,进而深入佛法的堂奥。

  此外,持戒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以五戒来说,单单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消极的持戒;若能采取主动,不但不杀生,还能救生、放生,不但不偷盗,还能布施,不但不邪淫,还能积极去宣传伦常道德,这就是积极的持戒。所以消极的持戒是自利,积极的持戒就是自利利他,属于菩萨行。戒为佛道之纲纪

  戒有“别解脱”之意,即各别持守一条戒,便各别解脱一个烦恼。过去,优波离尊者持戒清净,于事、于理都能落实在生活当中,甚至连最微细的心念也都能清明地觉照,时时刻刻安住在寂然不动的空性中,最后漏尽烦恼而得证阿罗汉,进而受大众推举,作为众中之纲纪以维持僧团伦理及和合。所以,戒是佛道之纲纪,无论修持任何法门,都必须以戒为基础。在佛法来讲,团体的纲纪就是道场中的丛林规矩;个人的纲纪就是自己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如果种种戒条、纲纪都能落实,身行、心念便会随之清净,烦恼因此得以解脱。心上用功 总归戒体

  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戒是通达无上菩提、解脱烦恼的一座桥梁,也是渡过生死大海的浮囊。持戒的这念心就是佛性,开始觉悟的这念心就是“始觉”。但是始觉属于理上的觉悟,仍须藉由事相上的磨炼,也就是藉境炼心。我们的心无始劫来有众多的无明烦恼,所以进一步要“觉察”,经常反省检讨自心,觉察到烦恼就马上对治──“觉照”,使这念心能和佛一样产生大智慧。觉照了以后,又归于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的平常心,时时保持正念、正定,最后破除了无始无明就能“觉悟”,觉悟了,这念心就能与佛相应。达到此最高的境界,这念心时时安住在实相,就是戒体,也就是不生不灭的这念心。所以万法归宗,无论是禅、净、律、密、教,通通都要归于这念不生不灭的心体、戒体。

  持戒就是在这念心上用功,不论五戒、八关斋戒、出家戒、菩萨戒,先从事上用功,然后入理,契悟戒体,目的无非是要达到事理圆融的一心境界。依此用功修行,即能行于菩提大道上,方为真正的持戒,终究能超凡入圣、成道证果,真正得自在解脱,这才是持戒最重要的意义与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