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当不上院士的反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2:05:04
梁江涛
3月14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与网友在线交流。有网友指出,袁隆平没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却获得了筛选条件更为严格的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称号,能否从这一现象中反思一些什么?
对此,路甬祥表示,袁隆平完全有资格当选科学院院士,之所以没有能当选,当然有一些年头了,那时候科技界,包括院士群体当中,对于一个人成就的评价,也有一定的局限和偏颇,主要强调生命科学,当时比较强调的是在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是否创造了新方法、新手段或者新思想,那就要求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考察,当时袁隆平先生所做的还是用比较传统的杂交办法来做的,所以没有能够选上。这到底是一种遗憾还是一种庆幸呢?
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网友们诘问得好,也值得科学界乃至更多的人们反思。袁隆平用“比较传统”的三系杂交的办法找到了野败中间系的过度,创造了杂交水稻,而且它的产量提高幅度很大,在中国能够多养活7000多万人,这是一个重大的贡献,这个技术传播到东南亚,传播到其他国家,世界上都承认他对人类有贡献的杰出科学家,而且他的成就也是系统性的。然而,他却因为我国科学成就评价标准这样一个细节上的“门槛”,就被拒之咱们自己的科学院之外,这实在是一个历史上的遗憾。
不过,笔者这里有两个假设——其一是假如若干前袁隆平就当上了中科院的院士,他还能有杂交水稻那样的重大贡献吗?应该看到,近些年来,学术研究的不端行为日益盛行,使学术的崇高形象受到损害。而且学而优则仕和“官本位”的观念和习气根深蒂固,空谈、清谈之风以及知名学者兼职活动、各种应酬等社会活动,导致他们中的一些人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学风较差,根本无暇沉下心来搞研究。更有甚者,崇拜偶像、迷信成规、惧怕风险、歧视失败、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抄袭剽窃等现象在当前的教育、科技和学术界还相当严重,在科技创新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学术体制弊端和教育学术领域的腐败愈演愈烈之下,能让袁隆平静下心来搞杂交水稻吗?
第二个假设,其实是一种后怕——现在中科院对院士的标准会不会再挡住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他们有实绩却缺少“闪亮登场”的方式方法——即可能被称之为“比较传统”的方法,而非“最新”、“最权威”的所谓“新方法”、“新手段”或“新思想”;他们能够扑下身子,扎根基层在科技实用领域搞研究,他们的科学成果早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甚至创造出了惊人的效益,可是他们仍然当不上中科院的院士。如果这样的假设存在,那么,路甬祥所说的遗憾就不是反思的问题了,而是要让感到人忧虑,而且这样的忧虑不知还要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