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饥饿的记忆——写在世界粮食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53:45

 

        

                  唤醒饥饿的记忆——写在世界粮食日

文来源: 新华网

如今,这种饥饿的感觉,还有多少人记得?

  每年的10月16日,是联合国确立的世界粮食日。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团结起来,战胜饥饿”。此刻,在这个地球上,还有近10亿人无法摆脱饥饿。

  唤醒饥饿的记忆,不是为了咀嚼痛苦,而是要长存忧患,行动起来,让饥饿永远从世界上消失!

            唤醒饥饿的记忆:饥饿离我们并不遥远

  “我们的世界面临着如此严重的粮食危机,很多人却没有感受到它的存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处助理代表张忠军感叹。

  粮农组织去年年底在全球发起了一项关于消除饥饿的网上签名活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截至目前,全球约85万人签名,其中饱受饥饿困扰的尼泊尔参与人数最多,达到13万。在签名前20位的国家中,鲜有发达国家。

  中国呢?不超过2000人。

  饥饿真的离我们远去了吗?

  翻开历史,有记载的饥荒在中国就有4800多次。远的不提,仅仅是上个世纪的两次大饥荒,就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历史印记:1943年,罕见旱灾导致河南粮食大部分绝收,饿殍遍野;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把“饥饿”二字刻在了几乎每个年长的中国人心里。

  如今,一些人家中尚存的各色票证、粮本,就印刻着短缺时代的生活艰辛。

  “横着的是油票,竖着的是米票。”指着早已发黄的粮食供应本,家住北京丰台区58岁的市民赵英华动情地说:“那时候一有肉票总抢着换肥肉,先把油炸出来。把捡来的菜叶、菜帮子剁剁,就能做馅。”

  如今的中国市场上,农产品琳琅满目、供应充足,“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这个饱受饥荒侵扰的国家,经过艰难奋斗,已经告别了痛苦的短缺时代。

    于是,对年长一辈来说,那些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在许多年轻人眼里,已经遥远得难以体会。

  中秋佳节,记者在北京中关村一家餐馆看到,能容纳两百人的大厅坐满了人,每张桌子上都摆满了菜,有的菜没夹几口,就被新上的菜压在下面。晚八时左右,第一拨客人渐渐离去,大量饭菜被遗弃在饭桌上,依然很“丰盛”。服务员说,这种现象天天都有,节假日更突出。

  事实上,这样的浪费现象在一些发达国家更甚。统计显示,英国家庭每年扔掉的食品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是完好的、未加利用的。

  “现在的孩子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哪知道饥饿的滋味。”赵英华感叹。

  但饥饿,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赵英华家的饭桌上,她4岁多的孙女将热腾腾的麦片牛奶推到一边。年幼的她不知道,就在几千公里外的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基诺族姑娘腰收仍在期盼今年有个好年景,全家人都能吃得饱。

  历史走到今天,饥饿依然像个幽灵,在中国、在世界,游荡、肆虐。

  根据粮农组织统计,2010年全球饥饿人数达到9.2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6%。这意味着,每6个人当中就有1个吃不饱肚子,每6秒钟就有1个孩子被饿死。

  在肯尼亚,2009年有4万名生活在贫民窟中的小学适龄儿童因饥饿而失学。在菲律宾,近四分之一的家庭称他们有过无米下锅的经历。

  国际公益组织“行动援助”(ACTIONAID)在东非的分支机构近日发表报告说,饥饿问题每年使贫困国家损失4500亿美元。这个数字远高于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所需资金。

  “行动援助”政策及项目负责人强调,如果各国不尽快采取措施,2015年前将有超过100万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同时将有一半非洲人口在未来10年内无法获得足够食物。

  “我们可以把火箭送上天,可以将信息在最短时间传送到地球的另一端,然而,这个世界上却有很多人正在忍受着饥饿。”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主任韦安夏说。

  “在世界各国的多数城市,很多年轻人并不能体会到饥饿感。我们希望通过粮食日,唤起年轻人的粮食危机,进而呼吁全球行动起来消除饥饿。”张忠军说。

        唤醒饥饿的记忆:更清醒地正视粮食安全的危机

  此刻,饥饿可能正笼罩着地球的某个角落;下一时刻,饥饿或许就会降临在你我身边。

  这绝非危言耸听。

  环顾世界,全球粮食安全正面临着重重危机。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全球极端恶劣天气不断登场。由于遭遇罕见高温天气和持续干旱,小麦出口大国俄罗斯宣布从8月15日起至年底禁止粮食及粮食产品出口。禁令涉及小麦、混合麦、大麦、黑麦、玉米、小麦面粉、小麦和黑麦混合制面粉等。

  受各类自然灾害影响,今年多国出现粮食歉收甚至绝收。炎热和干旱天气造成德国、英国、波兰、匈牙利和法国北部的小麦产量降低;在中国,由于西南干旱、南北方洪灾,夏粮7年来首次减产;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遭遇80年不遇的洪灾袭击,洪水摧毁了几乎所有村庄和农田,破坏了灌溉系统,造成严重食品危机。

  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人类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粮农组织警告说,如果全球平均气温提高2摄氏度,非洲、亚洲和拉美地区的潜在农业产出将下滑20%到40%。而这些地区正是目前饥饿人口的主要分布区。

  许多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忽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是当前世界粮食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一些传统农业大国,由于忽视粮食生产和储备,有的已经开始尝到苦头。

  印度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耕地,气候条件优越,“绿色革命”曾使印度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粮食自给有余、储备充足。但近年来由于农业比较收益较低,基础设施建设和储备能力建设投入严重不足。2009年印度大旱,大米产量比前一年下滑11%,除小麦和大米以外的谷物产量也下降了20.7%,导致粮食价格畸高,不仅推高了消费价格指数,而且导致大量新贫民的产生。

  农业生产率低下;许多粮食最不安全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依然居高不下;水资源和地权问题严重;洪灾和旱灾的发生频率超过长期平均水平;对农业研究和发展的投资远远低于专家建议的水平,而且投资目标并非贫困人口最需要的作物——粮农组织这样归纳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

        此外,一些人为因素也加重了粮食危机——由于发达国家大力开发生物燃料和国际资本炒作粮食价格,国际粮价从2006年开始一路扶摇直上,许多国家无力满足国内粮食需求。

  2008年上半年,世界粮食均价上涨超过45%,全球粮食储存跌至1.21亿吨的30年最低点,以粮食供应短缺和粮价不断攀升为特点的粮食危机在全世界凸显出来。

  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和95%的粮食自给率,比较从容地应对了国际粮价波动,保持了粮食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但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中国的粮食安全压力也不断凸显——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中国粮食正面临着耕地不断减少、淡水资源紧张、需求不断增长,越来越多劳动力大量流出粮食产业等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用“脆弱、强制性、紧张”来描述当前中国粮食的供求平衡——脆弱,在于耕地稀缺;强制性,在于种粮收益低,且对地方财政直接贡献小;紧张,在于玉米和水稻供需已接近失衡临界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稻米种植面积减少了一亿多亩,目前这一趋势并没有根本扭转。

  吃饭这个问题,如有半点懈怠都可能招致灾难。面临不稳定的全球农业和粮食市场,必须联合起来,共同打好粮食安全保卫战。解决好这个课题,每个国家都别无选择。

     唤醒饥饿的记忆:用切实的行动使人类永远摆脱饥饿

  10月11日,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河北省定州市的一块玉米地里,掩饰不住喜悦:“今年全国秋粮产量有望获得好收成!”

  秋粮到手意味着全年粮食生产又获丰收,这也是中国连续第七年粮食丰收,这在中国粮食生产史上几乎从没出现过。

  此时,万里之遥的非洲。

  中国政府援建的津巴布韦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建设接近尾声,即将投入运行。来自中国的10名农业专家,将帮助津巴布韦建立起现代化的灌溉基础设施。当地官员认为,在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帮助下,昔日的“南部非洲粮仓”有望很快重现生机。

  “中国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个典型——中国的成就让这些国家在战胜饥饿方面充满了信心。”韦安夏表示。

  切实的行动,是战胜危机的唯一选择。

  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和促进农业生产应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中国持续把“三农”作为中央财政支出增加的战略重点,采取了一系列重粮兴农的措施。从取消古老的农业税到给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从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到逐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从奖励产粮大县到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2004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的投入从1500多亿元增长到8183亿元,7年增长约4.5倍。这些政策稳定了农民种粮之心,稳定了粮食供应市场,从而也稳定了市民之口。

  为应对气候变化、耕地减少、水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新的挑战,中国国务院去年批准了一项计划,提出到2020年使中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5亿吨以上,保障18亿亩的最低耕地面积。

  温饱不忘饥寒,消费不能浪费。保障粮食安全,节约是另一个关键之举。

  2010年初,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通知,这是时隔近20年后,中国政府再度在全国范围内部署这项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对此表示,要从公务活动、机关和学校做起,采取综合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粮食、油料、畜产品、水产品、奶类等的生产、储存、加工、运输、消费等各环节节约,减少损失浪费。

  树立忧患意识,才能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中国已确定,今后中小学教材里,将把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压力大等情况编入进去,“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等表述,将不再出现在孩子们的课本中

这是两组发人深省的数字: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确定了到2015年将全世界饥饿人口的比例降低至10%,这一比例目前为16%,减少饥饿人口的目标任务非常沉重。

  ——据粮农组织统计,由于分配极不平均,北美人均年粮食消耗量近年来维持在1100公斤左右,而印度只有170多公斤,非洲更仅有160多公斤。

  一个饥饿肆虐的世界,很难是和谐稳定的世界。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使命,必须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援助和合作。

  中国在努力满足自己吃饭问题的同时,正不遗余力地将发展粮食生产的经验传递到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2008年9月,中国政府宣布帮助非洲、亚洲等地区再援建15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使总数达到30个,并增加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派遣的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数量。目前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已完成5个,有12个将于今明两年内竣工。

  但应对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单靠少数国家的努力远远不够。

  2010年8月12日,中国及18个非洲国家执政党和政府的领导人、农业部长、企业家们,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上共同发表了一份宣言,提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应更多地关注非洲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兑现在援助、减债等方面的承诺。

  我们追求财富,但不能忘记贫穷;我们崇尚健康,但不能淡漠饥饿。

  我们期待那一天——获大奖的新闻图片里将不再出现奄奄一息的儿童,亚非拉各国都仓廪充实、全球每一个人都远离饥饿。

  我们迎接那一天——每个人、每个国家,用切实的行动,承担起自己应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