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加息的数字规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41:21
2010年11月02日 07:24 AM

 中国央行加息的数字规则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刘利刚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收藏 电邮 打印 评论[12条]  

10月19日晚,中国央行突然宣布提高基准利率25个基点。此次加息多少有些出乎市场意料。虽然澳新银行是唯一在当月22家机构参与的经济数据预测中准确预测10月可能加息,但这次加息多少也让我们感到意外。

让大多数人出乎意料的加息,是否需要向市场解释其政策意图呢?

其实,遍览全球主要央行,中国央行可能是少数几家不公布议息日程的中央银行。虽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也有一年四次的会程安排,但它们与市场对市场对货币政策调整预期关联不大。美联储年初都会公布未来一年的议息会议时间,比如说2010年美联储要召开8次议息会议,其中有四次的会议时间为两天,其余四次为一天。这样的日程表公布后,金融市场也将因此有明确的预期。比如说,金融工程师们在设计一个期权结构时,就会考虑到议息可能造成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剧,那么往往会选择将期权的到期时间放在议息会议开始前,避免市场剧烈波动造成不可定价的风险因素。另外,在这次量化宽松政策制定之前,美联储甚至与市场参与者进行沟通来了解市场预期对量化宽松对市场的影响。

事实上,提前公布议息时间,也可以稳定市场的预期,并给交易和交割制订相对比较稳定的时间表,降低市场风险。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全球主要央行在议息决议后,一般都会发布一个会议记录,阐述选择加息、减息或者维持利率不动的原因,这样的一份声明往往是市场判断央行下一步动作的重要依据。而中国央行的加息决议只有加息幅度和开始时间,除此以外“惜字如金”,让市场很难猜测其意图,市场也只能通过市场参与者的解读对央行政策进行侧面了解而已。

特别是本次央行加息的幅度为25个基点,打破了多年来加息27个基点或者27个基点倍数的做法。打破传统做法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这一点,央行也更需要与市场和公众沟通,这样的沟通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金融教育”的管道。

关于加息27个基点,有两位权威人士给出个两个相近的说法。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曾在回答大学生提问时解释说,我国的存贷款基准利率是以1个月30天为周期的,所有的利率调整幅度都必须能被3整除。香港金融管理局前任总裁任志刚在网络日记上说:一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每次调整利率的幅度都可以被9整除,所以选择27而非25个基点。

一位说要保证“被3整除”,一位说要保证“被9整除”,看似有区别,但事实上是一样的,即希望银行在计算利率时,不要出现循环小数等技术性问题,以降低在实际操作中的风险和难度。

笔者也查了一下中国央行加息的历史,以佐证两位权威人士的说法。有记录的加息历史从1992年开始,有意思的是,中国央行的加息幅度并不完全是27个基点或者其倍数,比如说,央行再1993年7月曾经加息150个基点,在1996年8月曾经减息18个基点。除此以外,还有45个基点、99个基点、153个基点等各种幅度。27个基点的做法事实上是从2002年开始的,此后的8年间,中国央行一直坚持27个基点或者其倍数的做法。

复盘一下加息历史,其实也能证明,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的说法可能更加准确,中国央行历史上都是选择以3的倍数作为加息幅度,而选择3的倍数,应该是考虑到每月账期为30天,希望减少循环小数等技术性问题。

问题出现了,10月19日的这次加息,可能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次选择不使用3的倍数作为加息幅度。25个基点的幅度恰巧也能造成循环小数的问题(25/30和25/360都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如果不想出现循环小数,那么以365天来计息似乎更为合适。如果真选择365天的计息周期,那么就意味着中国央行选择了国际惯例的25个基点的基本加息幅度和365天的年计息周期,对于银行和金融市场来说,这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变。

随着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人民银行的政策变化和意图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日益增大。以前常用的“出其不意”的货币政策调整方式似乎也应该作出些许调整。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系澳新银行(ANZ)中国区经济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