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的十大变化与十大发展新趋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17:31
2010年11月01日 13:59:29  来源: 北京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十一五”中国城市价值十大新变化
变化一:城市实力显著增强,但制约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显。

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GDP总量达18.6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62%。与此同时,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凸显,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土地高扩张的城市发展模式亟待转型。
变化二: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但区域不平衡不协调形势依然严峻。
2009年以来,13个区域规划先后上升到国家层面,东西呼应、南北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但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区域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扭转。
变化三:城乡统筹取得明显成效,但阻碍城乡发展的二元“鸿沟”问题依然突出。
“十一五”,城乡间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城乡差异的土地制度、城乡分治的管理制度依然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障碍。
变化四: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但日益蔓延的“城市病”成为重大挑战。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42.99%提高到2009年的46.59%,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但城市无序开发、城中村、垃圾围城、交通拥堵、住房拥挤、城市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
变化五: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生活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2006年-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加优秀的文化、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更加公平的发展机会成为政府的重点任务。
变化六:城市设施功能日趋完善,但城市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
“十一五”以来,中国城市在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等“硬环境”上得到很大改善。但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与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变化七: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改善,但公共服务水平与居民多元化、多层次、多变性需求尚存差距。
“十一五”,为群众提供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得到改善。但总体上城市公共服务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无法满足公众需求,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产出效率也偏低。
变化八:民主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任重道远。
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复杂交织,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群众追求权益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共享发展成果的意识和诉求强烈,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任务十分艰巨。
变化九:城市发展加速转型,但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尚未建立。
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各省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纷纷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作为战略重点。但绿色、低碳、宜居等引领城市发展未来发展的全新模式尚未真正建立。
变化十: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深入推进,但不稳定、不安全、不和谐、高风险因素仍然存在。
当前五种不稳定因素正在演变成为城市的潜在风险:一是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二是社会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并有激化趋势;三是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四是官民冲突加剧;五是非传统危机和人为制造的危机正成为城市安全的主要危险。
搜索更多城市 二五 的新闻
城市六大病:中国城市发展新挑战
城市生活的中华智慧
“城市中国”:各方利益如何协调
“中国十大休闲城市”揭晓
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
透视城市“堵”局:新规划如何不犯“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