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健︰綻放在黃土高原-科技網 --《科技日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28:33
周衛健︰綻放在黃土高原
發布時間︰ 2010-02-03  |   作者︰張于牧 張雅寧
http://www.stdaily.com 2010年02月03日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張于牧 張雅寧    “建設生態文明,不能指望一代人、兩代人就能實現,要打持久戰。”   “當選院士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也是看中央電視台的新聞才知道這件事的,很正常,這有啥嘛。”  周衛健與她的丈夫在接受媒體記者電話采訪時氣定神閑。年前,200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九三學社陝西省委主委、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衛健當選為地學部院士,是5位新入選的女性科學家之一。  夢幻轉身︰從首席翻譯到地學研究  “讀書經歷有點奇特啊!”周衛健的資料在網上公布後,有網友驚嘆。  從貴州大學英語系到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理系,再到西北大學地質系博士,周衛健的求學路挑戰常人的預想。  專業“雜交”  1976年,大學畢業。此前,周衛健當過4年知青,執過一年教鞭。走出大學校門時,正趕上貴州從美國凱洛格公司引進一套天然氣化肥生產設備,急需翻譯人才,貴州省外辦到貴州大學選拔了8名品學兼優的學生擔任翻譯,周衛健被挑中。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很快,她就成為各種談判、技術安裝、試車運行中的首席翻譯。兩年後,工廠建成,周衛健表現優異。組織決定將她留在外辦,她似乎要在外事工作路上繼續走下去……  就在周衛健滿懷青春激情,投入新崗位不久的一天,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的一位領導就過來“挖牆腳”,希望她到地化所做科技翻譯,同時也可給科研人員教授英文。他說,你學外語而搞外語太單一,外語是一種工具,你應該走邊緣科學的路子,進行專業“雜交”才能有新的突破。醍醐灌頂一席話,周衛健欣然同意。  她從此與地球結緣。科學翻譯需要專業知識,地球化學又有諸多分支學科,周衛健認識到自己需要研究這門陌生的科學。  向往西北  越研究越有興趣;越請教專家,越發現地球化學有很多科學奧秘,面對神奇的自然界,周衛健想去探個究竟。  “你的英語學得這麼好,又這麼年輕,現在轉行還來得及。”中科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周明鎮的勸說來得正是時候。  一邊工作,一邊到貴州師範大學地理系學習,周衛健踏上了原先並不熟悉的地球科學之路。代價是留在雲貴高原,放棄赴美留學。  1985年,中科院決定在西北黃土高原建立一個新型開放式的研究所,從事黃土、第四紀地質和全球變化的研究。在中科院院士、地學專家安芷生的帶領下,一個7人小組來到西安籌建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實驗室,周衛健為其中之一。  與此同時,她所在的地化所由貴州遷往廣州。當人們競相爭取遷往經濟發達、條件優越的廣州時,周衛健的話讓西部人提氣︰“西北是我向往的地方,那里有創業、有機遇,也有真正的樂趣。”  此後,她隨著新建研究所一起成長。  毅然回國  1987年,她被派往澳大利亞合作研究中國黃土高原的14C年代學。此間,除了掌握14C測年技術外,她還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理系完成了碩士學位的必修課,考試成績是班上第一名。導師建議她碩博連讀。此時,派出單位函告她馬上回國,參加實驗室的建設及評審工作。周衛健毅然回國。  5年後,周衛健攻讀西北大學地質系古生物學及地層學博士學位。1995年,論文通過,並榮獲“首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夢想追逐︰尋找打開地球之門的鑰匙  尋找一把鑰匙,打開地球之門。這也許是每一位地學研究者追逐的夢想。  自投身于地學研究以來,20余載,周衛健長期從事放射性14C年代學研究,近年來又拓展到10Be環境示蹤研究。  據中科院公布的信息,周衛健主要從事宇宙成因核素(14C,10Be等)在地球環境科學中的應用研究。  把中國古代采銅歷史前推了300—400年  神奇的元素引導她通往地球奧秘之門。  周衛健在建立14C測年手段和提高測年可靠性方面做了系統研究。在我國加速器14C測年尚不成熟的條件下,她率先建立了100毫克碳量的小樣品14C測年的制樣裝置,使其與大樣品(2克碳量)方法構成了一套測年方法序列,解決了地質、考古小樣品的測年難題;她將小樣品測年方法運用于江西瑞昌銅礦遺址研究中,確定了該遺址為商代中期,把中國古代采銅歷史前推了300—400年。  在“過去氣候變化”研究中,周衛健首先在黃土和泥炭地層中檢出了“新仙女木”事件(簡稱YD事件,一種耐寒的花粉命名)。她指出該事件具有百年尺度干冷—濕冷—干冷的季風氣候波動特征和全球的寒冷性質。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這些研究成果為中國乃至東亞氣候預測及采取相應對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及歷史相似型,引起較大反響。  世界上少有的加速器女性負責人  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可靠年代標尺的建立和環境過程的示蹤,是我國全球變化研究中最為關鍵也是最為薄弱的一環。現有的加速器質譜(AMS)設備遠遠不能滿足我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和參與激烈國際競爭的需要。寶貴樣品不能送到國外去測量,一個AMS國家平台呼之欲出。  在時任所長安芷生院士全力支持下,周衛健率先提出並于2006年主持建成了由科技部、中科院和教育部共同支持的多核素分析的“西安加速器質譜中心”。她成為世界上  少有的加速器女性負責人。  與此同時,周衛健又從14C年代學研究拓展到10Be示蹤研究。  她提出多變量地學系統的線性回歸分析中的“平均值概念”,將黃土10Be濃度中受地磁場和氣候變化影響的不同組分相分離的創新思路,揭示黃土高原不均勻季風降水是掩蓋黃土10Be記錄中地磁場信號的主要因素,解決了從復雜黃土10Be記錄示蹤和重建全球地磁場和黃土高原季風降水變化的學術難題。拓展了黃土10Be記錄示蹤環境變化的研究方向。  地球的秘密漸漸地被揭開,然而人們或許會發現,關于這個藍色星球,他們所未知的卻越來越多。但這會阻擋那些人的腳步嗎?他們正在尋找打開地球之門的鑰匙。周衛健不會被阻擋,她正奔走在尋找者隊伍的前列。  夢想延伸︰從小小實驗室到社會大舞台  走出書齋,走出實驗室,學以致用。這恐怕是中國大多數知識分子“為生民立命”的入世之夢。作為民主黨派地方領導人,周衛健本身就負有率領成員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職責。于是,她將自己所學與履行職責緊密結合起來。  “今天這位女同志的發言最好”  2001年3月,全國兩會。江澤民與出席人大會議的陝西代表團共同審議“十五”綱要,談到西部環境治理時說︰“在我童年的時候,印象中陝西等西部地區美得很啊!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但後來為什麼沙漠化這麼嚴重,是天災,還是人為的原因所致?”  長期研究地球環境變化的周衛健自有一番見解︰“環境治理應先從脆弱的地區例如沙漠—黃土過渡帶入手,恢復人類破壞前的自然面貌是西部環境治理的基本目標,這是因為中國自然植被帶的分布是長期歷史演變的結果。過去是草原的就恢復成草原,是森林的就恢復成森林,是沙漠的就讓它是沙漠。”  江澤民說︰“今天這位女同志的發言最好,要建設山川秀美的西部,要依靠科學,認真研究。請你幫我準備一些資料。”   帶著江澤民同志的囑托,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周衛健以研究所的名義向中共中央提交了《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對我國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報告》。報告為我國治理沙塵暴源區和荒漠化問題提供了科學依據。  學以致用,周衛健的建言獻策聚焦于西部生態建設。她和研究集體提出,應把西部以退耕還林(草)為代表的生態建設工程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公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建設,政府埋單。  我們的工作就是“摸清家底”  出于對地球歷史的深刻把握,她主張生態持久戰︰“建設生態文明,不能指望一代人、兩代人就能實現,要打持久戰。”她還說,生態環境治理要有科學的態度,我們做的工作就是“摸清家底”,研究清楚古代這一地域的生態環境,哪里適合種樹、哪里適合栽草,為科學合理地治理環境、恢復生態提供依據。  全球氣候變暖,哥本哈根會議剛剛落幕,但爭論還將繼續。十多年前,周衛健就已經開始關注古代氣候事件,收集科學實驗數據,總結氣候變遷規律。應對氣候變化,她把視野投向低碳經濟︰去年7月,主持召開九三學社陝西省委發展低碳經濟座談會;9月,率隊赴廣州、深圳以及珠海等地開展低碳經濟專題調研……  從小小實驗室到社會大舞台,周衛健的夢想正在延伸……   ——人物檔案——  周衛健  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第四紀地質與全球變化研究以及宇宙成因核素14C年代學研究,近年來又拓展到10Be環境示蹤研究。  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和科技部、中科院、教育部共建的“西安加速器質譜中心”主任。  她檢出了我國距今11-10ka年東亞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簡稱YD)事件的地質生物證據;糾正了東亞YD事件以暖濕氣候為特征的認識;指出高中低緯氣候相互作用對氣候突變事件的影響,為全球變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氣候突變事件提供了歷史相似型。她在14C年代學的測年手段的建立和測年可靠性方面做了系統工作︰在地球環境研究所主持建立了14C測年方法序列;建立了不同類型樣品的化學前處理方法;主持建設了我國十個“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之一的“西安加速器質譜中心”,其中包括用于多核素分析用的加速器質譜儀,為我國14C年代學發展做出艱巨努力。她提出了把黃土10Be記錄中的地磁場影響與氣候影響分離開的思路和方法,為解決從黃土10Be記錄示蹤和重建古地磁場強度變化史和降雨史做出了努力。(文•張于牧 張雅寧)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big5/kjrb/content/2010-02/03/content_153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