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25:57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诞生记万武义等 刊发时间:2010-10-31 15:00:09 光明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金秋的北京。2010年10月18日下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

    肩负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期望,全会经过充分讨论、认真审议,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会明确提出未来5年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是继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坚定前进信心,激发奋进力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豪情满怀迈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

    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谋划未来的宏伟蓝图,在继往开来的历史关节点上更加彰显时代意义——

    党中央高瞻远瞩、科学判断,处在关键时期、攻坚时期,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承上启下、与时俱进的历史新方位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十二五”规划即将铺开的承接之年。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时空交替点上,回首过去极不平凡的5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拼搏,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这5年,我们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这5年,我们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全面实施和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

    这5年,我们战胜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和舟曲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任务依然艰巨。“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本世纪第二个10年正在启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步入具有决定意义的新阶段。

    统揽国内全局,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抓住机遇推动发展任重而道远。

    综观国际风云,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中流击水,趁势而上。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是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承上启下的历史方位所在,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命所在。

    站在历史的关节点上,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提早部署研究规划,科学谋划发展蓝图。

    2009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决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问题,这项重大任务开始启动。

    未雨绸缪,着眼未来。“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工作在前期准备上更早、更充分、发动的面更宽,更注重倾听各方面意见。

    2008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在全社会公开招标,并委托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进行相关研究。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委托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内的一批国际知名专家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献计献策。

    2009年10月,中央直接部署“十二五”时期30个重大课题,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国内67个部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1万多名专家参与研究,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

    2010年2月,中央决定:成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文件起草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负责文件起草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任起草组组长,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任副组长。

    2010年4月2日,文件起草组正式成立。成员有来自有关部门和地方的78位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

    起草工作启动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国内外经济环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充分做好文件起草工作,起草组成员系统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初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参考有关部门关于“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成果。

    4月中下旬,起草组组成8个调研组,分赴天津、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等13个省区市深入调研,共召开31个座谈会,同423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群众进行交流,并到上百个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实地调研,形成了8份有分量、有见解的调研报告。

    《建议》起草过程,是不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起草组对今后5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了更为清晰的判断。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一指导思想在《建议》起草之初就率先明确,为《建议》起草明确了前进方向。

    讨论、研究、起草、修改……起草组全体同志聚精会神、全力以赴投入紧张的起草工作。在6个多月的时间里,起草组共召开9次全体会议、100多次工作班子会议,对《建议》稿反复修改,先后正式改稿30多次。

    一场场讨论、一次次推敲、一遍遍修改……《建议》稿在科学、民主决策过程中逐渐完善。

    充分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起草好《建议》稿的重要保证——

    “十二五”规划建议稿起草工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要求,凝聚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2010年7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

    这是孟津县平乐镇张盘村的一块玉米田,胡锦涛总书记沿着田垄走进田间,询问正在施肥、除草的几位村民粮食收成怎样、收入多少。村民崔建森说:“政策很好,再加大些投入力度就更好了!”总书记说:国家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我们将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总书记走进田间地头与村民畅谈,成为中央领导同志围绕《建议》起草调研的生动写照……

    党中央对《建议》起草工作高度重视。《建议》报送的每一稿,胡锦涛总书记都认真审阅,提出重要指导意见。总书记先后主持4次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2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起草工作汇报和讨论审议文件稿,作出重要指示。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议》要具有思想性、战略性、导向性,内容要充实、亮点要突出,对策举措上要有“干货”。要增强忧患意识,体现改革创新。

    2010年7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他在讲话中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成为文件起草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十分关心《建议》的起草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

    作为文件起草组组长,温家宝总理先后多次主持起草组会议,讨论研究《建议》稿。

    在文件起草过程中,温家宝总理提出了“高、新、深、实、精”的要求——要有全球视野,把握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要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提出新对策、新举措;要符合规律、符合国情,顺应民心,处理好遵循规律和符合国情的关系,处理好人民需要和适应国情的关系;要符合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既有宏观性、战略性,也要有具体抓手;要突出重点,要研究重大问题,提出重大方针。李克强副总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和审阅修改意见,并就有关问题深入进行调查研究。

    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起草好《建议》稿的重要保证。

    8月16日,中南海怀仁堂。胡锦涛总书记在这里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建议》稿当面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十二五”规划献计献策。

    今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他们到农村、进企业、访社区,就“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

    在文件起草组成立后的第4天,中共中央于4月6日发出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研究“十二五”规划建议问题征求全党意见的通知,这份通知下发到各部门各地区120家单位。随后,起草组召开座谈会、专题汇报会,听取专家意见和有关汇报;全国政协举行专题协商会,就“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

    涓涓细流,汇流成川。文件稿起草过程,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的生动实践。

    5月8日,起草组正式开始文件起草;

    6月9日,国务院召开党组会议讨论《建议》提纲送审稿;

    6月17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第一次审议《建议》稿;

    7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第二次审议《建议》稿;

    7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一次审议《建议》稿,并决定将《建议》稿下发征求意见。

    8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通知,就《建议》(征求意见稿)在120多个单位、部分党内老同志和党的十七大代表中,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20多天时间里,起草组共收到各类意见和建议2200多条。起草组逐一进行研究,对文件稿作了360多处修改,吸收780多条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注意采纳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9月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文件起草组第八次会议,听取文件反馈和修改情况,与起草组成员逐段研究各方面意见和吸收采纳情况。按照这次会议意见,起草组又对文件进行了仔细修改。

    9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了吸收采纳意见的情况汇报,研究《建议》修改意见。

    一稿、二稿、三稿……《建议》稿在一次次修改中逐步丰富、完善、成熟。

    9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建议》稿起草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随后,文件起草组根据会议精神,对《建议》稿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10月15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胡锦涛总书记主持第一次全体会议,温家宝总理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为期4天的全会,安排两天半时间对《建议》(讨论稿)进行了认真审议。与会同志本着高度的责任心,提出许多重要意见和建议。

    在一次次认真审议、仔细讨论中,一条条意见和建议源源而来,起草组共收到130多条意见和建议。

    10月17日晚,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全会分组讨论情况的汇报,并对如何修改补充作出重要指示。起草组又对文稿进行修改完善。

    10月18日下午3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举行全体会议,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党共识、具有坚实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建议》获得全会一致通过……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建议》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要求,通篇贯穿科学发展的主题。

    12个部分、近2万字的《建议》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布局,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作出了全面部署。

    《建议》明确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基本方向、根本要求,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议》指出的“四个更加注重”,深刻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同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面临的挑战,为“十二五”时期推动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建议》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用鼓舞人心又求真务实的笔触,勾勒了在新世纪第三个5年科学发展的前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这些目标任务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是我们党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行动纲领,符合实际,催人奋进。

    值得注意的是,《建议》提出的战略性目标,具有更强的指导性,更符合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建议》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表面上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建议》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路径。

    ——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建议》浓墨重彩地提出了一项项周密细致的政策: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建议》对今后改革的任务、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建议》提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诸多举措,将有助于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随着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施,必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诸多财税改革,将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建议》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让人们对中国深入推进改革有了更多期盼,必将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正以全新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已是举足轻重。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建议》提出诸多开放新举措,将更加有助于我国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十二五”规划建议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项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举措。一个个引人注目的新亮点,给亿万人民带来了新希望

    民生,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2010年的金秋,当丰收的馨香再次充盈神州大地,亿万人民共同展望着一幅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议》中的这一重要阐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议》从6个方面,对加强社会建设作出新部署,一个个新论断、新思路、新突破对人民愿望作出了积极回应。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仍是“十二五”时期需要应对的一大挑战——

    《建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民生焦点。缩小收入差距,有望在“十二五”时期迈出实质性步伐——

    《建议》提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促进机会公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社会保障体系是消除百姓生活后顾之忧的“安全网”。这张网将在“十二五”时期编织得更缜密、更牢固——

    《建议》提出,“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

    医疗卫生事关亿万人的健康。“医改”进程将在“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提速——

    《建议》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十二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的一项重大任务——

    《建议》提出,“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

    一项项改善民生的有力举措,一个个惠及百姓的政策部署,将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更多人分享发展成果,未来5年党和政府的这一工作重心,顺应了13亿人的美好期待。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建议》中的这一表述,成为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

    立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议》强调“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一系列新政策,让人们对“文化强国”充满着新期待。

    回首“十一五”,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危害。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建议》指出,“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物资保障水平”“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合理避让”……

    机遇和挑战考验着我们,事业和使命召唤着我们。《建议》指出,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沿着科学发展道路奋勇前行,亿万人民必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荣光。

    (新华社记者 万武义 秦 杰 张旭东 李亚杰;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2010年10月15日)温家宝 刊发时间:2010-10-29 15:00:46 光明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建议》稿进行了多次讨论,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文件起草工作一开始,就对“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征求全党意见。在提交这次全会审议前,又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十七大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是统一全党认识、形成社会共识的过程。《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国务院将据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颁布实施。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对《建议》作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建议》的一个重要判断,是符合实际的。五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能够胜利完成。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结构优化,利用外资质量提高,“走出去”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我们彻底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在23%的县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等,这些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这五年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性历史罕见。我们接连遭受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十一五”前半期,针对投资增长过快、货币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以及结构性、输入性物价上涨等问题,我们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有效防止了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下转2版)

    2008年6月,我们未雨绸缪,及时调整宏观调控重点,在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及时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陆续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很快形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迅速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议》明确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建议》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成为全党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建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主要考虑:一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二是要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国内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劳动力素质改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这就要求我们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三是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必须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只有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总之,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要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这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作出了全面部署。“十二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把这些重要战略部署落实到位。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完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必将推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还要看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作出艰苦不懈的努力。为此,《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我们一定要全面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在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和条件的基础上,《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居民收入、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五个方面。《建议》提出今后五年我国发展的目标,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长短结合,把“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阶段性目标紧密衔接,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二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更加明确了调整经济结构和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目标。这就使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更加突出,并有了具体的考核标准和抓手。《建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充分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的要求,既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也留下空间。“十二五”规划将根据《建议》确定的目标,提出包括少数约束性指标在内的具体指标,提交全国人大审议。

    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进行了专门阐述,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主要是考虑,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建议》提出,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这是把居民消费潜力有效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促进持续稳定扩大消费的必然要求。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十二五”时期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机制,必须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做好这些工作,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必须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我国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有较大增长空间,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既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又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对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这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警醒我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关键所在。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我国人均耕地、淡水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受自然资源约束日益凸显,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提高农产品产出的空间越来越小。根本出路在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仍将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我们必须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特别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度增加投入,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扶贫减贫取得更大进展。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增收难,主要在外出就业难、务农效益低。必须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村。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新途径。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是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建议》对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全面部署。主要是: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这里,我重点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很大,在制造业行业分类的30多个大类中,已有半数以上行业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制造业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十分迫切,提升空间很大。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尽快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需求潜力,但由于长期发展滞后,服务业对拉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要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有机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使服务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主要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这里,我重点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在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在扭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增强发展的协调性;重在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推动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完整战略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尊重自然、因地制宜谋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强城镇化管理。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一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重视和解决城镇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一些大城市中心功能区过于集中、人口增长过快、土地占用过多、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二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要注重从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三要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住房问题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形成合理的社会预期和有效的调控体系。要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合理引导住房需求,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议》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包括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这里,我就两个问题作点说明。一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去年,中央提出了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决定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并就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部署。这些都是根据我国国情采取的主动行动。我们要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二是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这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影响发展,而且威胁到人类生存。我们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议》明确提出了以防洪和防治地质灾害为重点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要求推进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我们必须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这些工作。

    四、关于“十二五”时期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议》围绕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对科技、教育和人才改革发展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为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加强基础前沿研究,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保护知识产权,对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三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这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健全国家资助制度,加快缩小教育差距。要继续推进和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四是建设人才强国。人才是第一资源。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二)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议》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十二五”期间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总体要求。符合国情,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比较完整,就是这一体系应该包括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各个主要领域;覆盖城乡,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既覆盖城镇居民,也覆盖农村居民,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要实现城乡全覆盖,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个人账户跨省可接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持续,就是制度的设计和财力的保障,要形成一种常规的、长效的机制,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随着国力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建议》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一是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们都必须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着力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要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二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是群众呼声最强烈、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对我们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要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必须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的分配制度和政策既要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又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方向,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总体上看还不完善,主要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窄,基本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不高,与全体人民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更大的实质性步伐。四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差距较大,“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央已经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一个逐步的、长期的甚至是艰苦的过程。为此,中央提出在2011年底前,要重点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改革。“十二五”时期,我们既要完成近期任务,也要向长远目标迈出坚实的重大步伐。《建议》对未来五年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工作落实到位,让人民群众享受医改工作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增强他们对医改的信心和对政府的满意度,确保医改工作顺利推进。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六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建议》提出了三方面的任务。一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要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二是推进文化创新。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三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的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但随着现代经济与文化因素的融合,文化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明显。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权益。同时,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五、关于“十二五”时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进步,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还不少,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建议》强调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建议》根据“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新形势,对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进行了全面部署。这里,我着重说明几个问题。

    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配制度。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二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使各类要素价格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继续完善税制,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四是深化政府自身改革。这些年,政府自身改革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主体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一些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必须通过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约的问题,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用法律法规调整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推进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把政府该管的事情切实管好,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要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政府公信力。五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对外开放进入由出口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并重、由吸收外资为主向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的新阶段。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和内外联系更为密切,也对我国与国际社会实现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时期,要适应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扩大和深化同各方的共同利益,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建议》明确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点任务。一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二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优化结构、丰富方式、拓宽渠道、提高质量,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三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维护我国海外权益,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四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建议》还阐述了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积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等重大任务和保障问题,对全党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同志们:

    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工作,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建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诞生记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社论) 社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社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温家宝: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温家宝: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温家宝: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时政--人民网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时政--人民网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2010年10月15日) 温家宝 2010年12月16日云 海《关于制定武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温家宝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说明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