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灰:中日首脑会谈临时取消的真正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20:05
          10月4日温家宝总理和日本首相菅直人巧妙的在瑞典实现了廊下外交,中日关系适度缓和,但10月29日下午的几个小时中情况突变,原本列入日程、定好时间的温菅首脑会晤临时取消,其间具体原因尚不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中日关系出现重大裂痕。以现在的态势来看,称之为外交灾难也不过分,其严重性不亚于钓鱼岛撞船事件本身,而造成这一切的幕后元凶很可能又是日本外相前原诚司。


  29日一天内组里的同事们都在追踪东盟峰会和中日首脑会晤的新闻事件,其中疑点和曲折颇多,事件来龙去脉大概如下:中国外长杨洁篪和日本外相前原诚司29号上午在越南河内进行了会谈。会谈原计划为30分钟,但最终实际会谈延长为1小时20分钟。会谈结束后,前原主动走到记者团内接受采访并回答问题,日本NHK和凤凰卫视等都做了全程的采访和追踪。


  前原在接受采访时首先表示,针对钓鱼岛问题,中日双方都重申了一贯的主权立场。除此之外,前原还详细了披露了中日外长会谈的内容和议题,除去朝鲜问题外,与中日关系直接相关的包括如下三点:


  1.就关于恢复中日人事交流达成一致;


  2. 针对东海油气田问题,日方要求中方对白桦(中国名:春晓)油气田的有关专家对开采工作做出详细说明。


  3. 稀土问题。前原称对中方限制稀土出口的做法表示忧虑,并称这关系到日本向中国的制品出口。前原还向媒体披露说,中方表示不会把稀土当做讨价还价的工具,中方的做法是出于环境保护、资源监管的考虑,双方会继续协商此事。


  前原还称,会谈在积极的气氛中展开,预计两国首脑在东盟会议上将实现会晤。此后下午14点左右,日本NHK电视台有报道说,根据日本政府相关人士透露,中日两国首脑将于北京时间晚上8点在主要国际会议结束后举行会晤。


  一切看似顺利非常,不过令人费解的是中午时分,接到有关方面的对此次外长会晤报道的要求,这让组里的同事们感到“不对劲”,感觉此次看似成功的外长会晤大有玄机。果不然,几个小时后,中方取消了首脑会晤,并以极其严厉的口吻谴责首相菅直人和外相前原诚司。


  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正跃29号晚在河内说,在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前夕,日本外交当局负责人伙同别国再次炒热钓鱼岛问题,日方在峰会期间通过媒体不断散布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论。日方的所作所为破坏了两国领导人在河内会晤的应有气氛。由此产生的后果,日方必须负完全责任。此外,有报道称“日本外相前原诚司表示,中日外长29日会见时,双方同意将恢复关于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的谈判”。对此,中方表示,这些报道完全与事实不符。


  从时间上看,并从官方的中新网的报道来分析,29日下午14点15分的报道还称“双方认为,努力维护和推进中日关系是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双方同意保持经常性接触,为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做出共同努力”,而到了晚上20点的报道,口径骤然变成“日方破坏了两国领导人在河内会晤的应有气氛”,这期间前后不足6个小时,两国外交人士究竟怎样的针锋相对?中日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其中疑点多多,兹略举几点如下:


  1.中方一直称并没有与日方进行温菅首脑会晤的计划,即使是“中方取消首脑会晤计划”这一新闻也是由日本媒体首先爆出。不过换个角度来讲,日本媒体和政府人士的消息虽未经中方确认,但也并非完全不可信。也就是说,中日双方也许已经在近期通过水下外交达成了首脑会晤的一致。而针对此事日方要明显比中方高调的多,中方的态度则是尽量避免将其公开化,这是为什么?


  2.中方在外交辞令上使用了“破坏气氛”、“负完全责任”甚至是“伙同别国”这样语气极其强烈的词汇,已经足显此次事件的严重性。从时间上看,中方的表态在外长会谈之后,首脑会晤之前,考虑到此后有关部门的报道口径知会,想必此次外长会谈的前前后后必定是此次外交突发事件的核心症结所在。


  3.中日外长会谈比预定时间延长了1个多小时之久,不禁让人起疑,究竟是双方“加深理解,深入交换意见了1个多小时”,还是双方“对峙甚至是争吵了1个多小时”?且会谈后前原诚司主动走向记者团,回答采访问题,这个举动也和中国外长杨洁篪的刻意低调形成鲜明对比。前原本人似乎是急于向媒体公布什么,故作姿态,从而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将“单方面取消会谈”的责任推给中国。


  不管怎样,此次日方似乎是有备而来,一心想将钓鱼岛问题处理国际化,并“恶人先告状”,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中方似乎对此缺乏防范。中国本来就和东盟国家在南海主权上存在冲突,此次再被日本率先出手抛出中日领土争端。菅直人在东盟十国会议上抛出钓鱼岛问题,日本和东盟国家自然很容易找到针对中国的“利益共同点”。加之前原诚司心怀不轨,利用国际媒体作秀,故意曲解中方立场,自己大装好人,却使中方背上“单方面取消首脑会晤”的黑锅。


  情势已不利,且看中国外交如何危机公关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