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首脑会谈为何再次破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39:27
 

坊间早已流传,东亚峰会期间,中国总理温家宝和日本首相菅直人,将实现从钓鱼岛事件发生以来的首次正式会晤。但在10月29日会谈前夕再生变故,中国方面决定取消原定于晚间7时在河内举行的会谈。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正跃29号晚在河内说,日方的所作所为破坏了两国领导人在河内会晤的应有气氛。由此产生的后果,日方必须负完全责任。

 

有关这次会谈,中日双方都十分期待。日本方面通过多种渠道表达了举行首脑会谈的愿望。而中方同意举行中日外长会晤本身就足以表明,中国对实现首脑会谈也是抱着很大诚意的。外交部长杨洁篪与日本外相前原诚司29日在河内的会谈,强调“双方认为努力维护和推进中日关系是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双方同意保持经常性接触,为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作出共同努力。”换句话说,中日政府高层对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面观点趋同,都认为中日保持接触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愿意为保持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而努力。

中日矛盾的焦点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自民党时代主要是历史问题,现在转到现实矛盾——当前最重要的矛盾是钓鱼岛主权争议。据双方外交人员所称,在会见时,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了各自阐述政府既定政策的方式,杨洁篪重申中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严正立场,而前原诚司也坚持日本的立场。由此说明,在钓鱼岛问题上,外长会谈未取得任何进展。但可以肯定的是,到会晤结束时中日双方依然就举行首脑会谈达成了谅解。因此,前原诚司在会谈结束后接受记者提问时,对此表示乐观。

 

为何到了晚间情势急转直下,中国方面“突然”决定取消两国外长已经谈妥的首脑会谈?

中国方面一直谨慎对待温菅会,在正式举行之前刻意保持低调,中国外交部一名姓沈(译音)的官员在星期五(10月29日)凌晨向路透社证实,没有关于温家宝菅直人双边会谈的安排。 报道指出,根据这名官员的说法,中日外交官员将会进行较低层次的双边会晤。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在星期四的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有关双边会晤的问题时,既没承认也没否认。 马朝旭说:“我们希望两国领导人的会晤,能有一个合适的条件和环境。”

上述信息表明,中国对东亚峰会期间能否实现中日首脑会谈保留余地,抱着“听其言,观其行”的态度,看日方能否为会谈举行创造“一个合适的条件和环境”。

就在日本外相前原诚司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菅直人和温家宝的会晤“很有可能”后不久,中国方面就宣布“取消”计划好的首脑会谈。这是因为,在首脑会谈正式举行之前,“日方的所作所为破坏了两国领导人在河内会晤的应有气氛。”

胡正跃提到的“日方的所作所为”,直接的事态是,日本外务大臣前原诚司向外公开表示,中日外长当天会见时,双方同意将恢复关于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的谈判。其实,在此之前,日本方面已经在三个方面都做出了令中国不爽的举动:一是前原诚司在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会晤中,确定将钓鱼岛纳入日美安保条约。二是日本首相菅直人在与东盟会谈中,再次提及钓鱼岛争端,他说中日之间出现了紧张,但已冷静应对;又说中日两国,在发展战略互惠关系上是一致的。三是日本政府决定将钓鱼岛撞船事件的录像浓缩版提交议会。

关于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的谈判是否在中日外长会晤中确定同意恢复,完全属于外交层面的问题,中日双方应该都有保密的约定。前原诚司的话应该不是完全空穴来风。可能的是,双方讨论了这个问题并达成一定共识,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磋商,总体方向是恢复谈判。但日本方面迫不及待将这个成果向外界公开透露,违反了外交惯例,令中方十分被动,因此“恼羞成怒”决定取消首脑会谈。

 

应该说,中国为此次首脑会谈付出了极大的耐心和诚意。菅直人在与东盟的会谈中提及撞船事件,将之国际化,中方外交官员罕见地没有进行驳斥;希拉里和前原诚司“共同”决定将钓鱼岛纳入日美安保条约,而且可以肯定是日方主动提出请求的,但外交部在记者发布会上批评的矛头只是指向希拉里;对日本政府将录像提交议会也未作出公开反应。

这一切,都是为了创造中日首脑会谈的有利“条件和环境”,避免刺激对方,再次陷入口水战。可惜,日本政府完全没有读懂中方的外交“暗语”,依旧按照既定方针行事,从此处也可见日本外交原则性大于灵活性。

反向观之,则是中国外交的“灵活性”大于“原则性”。中国方面在外交上的缺陷和不足,在对日外交中完全暴露出来。

 

中国一直主张“搁置争议”,不愿意面对矛盾和问题,总是希望将矛盾和问题拖延下去,留待后世解决。这就意味着,更加注重眼前利益,但同时缺乏战略自信,因此以庸俗的“大局主义”,来应对外交冲突。实现这样的外交目标的前提条件是,对方实力较弱,且无意于在当前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对方实力较强,且希望解决当前的冲突,如果还要坚持所谓的“搁置争议”,就会越发陷入被动的境地,失去外交的战略主动权,也会失去解决问题的先机,只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目前,中国就处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对于钓鱼岛,在发生撞船事件后,日方刻意将事件闹大,利用一切机会向外国介绍事件,意欲使之国际化,同时坚称拥有钓鱼岛百分之百的主权,不同意中国搁置争议的主张,等等,在外交上表现出主动进攻和充分自信的姿态。

而中国方面始终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无意扩大事态,都强调中日关系的基本面的重要性,反对将之国际化,特别是依旧主张搁置争议,这么做的出发点是中方承认钓鱼岛问题存在争议,与日方坚称“无可争议”地拥有钓鱼岛全部主权,从战略上来说,两国的外交高下立判。

自始至终,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都处在战略守势,日方掌握了大量外交筹码,中国则疲于应付。

就东亚峰会上,是否举行中日首脑会谈来说,更是集中的表现了这一点。是否举行会谈的主动权始终在日本手上,中国方面一再强调的也是这次会谈能否实现,取决于日本方面的态度和作为。中国方面看似顾大局,作出了很多让步,希望能够实现会谈——实际上,如果钓鱼岛争端继续恶化,那么中国政府苦心压制内部对日舆论的努力将有可能付诸东流,持续增加的外交压力,将加剧内部紧张和不稳定,能否压制得住,尚在未知之数,由此带来的内部局势紧张,这不是中方希望看到的,事实上也难以承受的——因此,中国方面的确是诚心诚意希望日方能够体谅自己的良苦用心,让首脑会谈顺利进行。

中国在外交上的另一个缺陷在此也表现无遗:好面子。美国大使洪博培近日在至少三个场合暗批中国外交欠火候,太重面子,半带玩笑建议中国学习美国“厚脸皮”。

在外界看来,中国在外交上注重表面的东西更甚于对实际利益的关注。比如日本外相前原诚司所称的中日双方就展开东海问题谈判达成一致意见,从常识来说,是有些来头的。但中国显然不愿意将桌面下的外交让步提前向外界公开,让中方“面子上挂不住”。

就为了这个小小的外交插曲,中国方面就决定“取消”对双方来说都十分重要而且准备已久的双边会谈——如前所述,中国方面之所以创造一切条件实现首脑会谈,国内因素也占了重要位置——应该说做出这种外交选择,对中国来说,更是得不偿失——在外交危机加剧的情况下,更需要接触和对话,以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所谓的外交,就是面对一切难堪、恶劣乃至敌对,仍然笑靥如花的那种事情吧......

 

难道我们的外交官员自认为,只要我们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拒绝与日方首脑举行会谈,他们就会自动改变自己的立场,为了哄中国开心,放弃钓鱼岛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