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神学词汇解释(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5:00:02

时代论神学来源:中国神学网 作者:北神

时代论神学事实上如圣约神学一样,原先只是一套诠释圣经的方法,直到当代它才渐渐开始形成一套独特的神学观。时代论的主要特点是主张按字面解经。时代论在解经的理念里强调圣经的主题是神的荣耀,因为神要在不同的时期彰显他的荣耀,因此神便在不同时期设立了不同的管治方式,以便让处在不同时代的人来回应他的计划。因为时代论突出了时代的不同,因此他们非常强调旧约与新约的不同、律法和恩典的不同、过去和现在的不同及教会和以色列的不同。尤为明显的是他们把整个人类历史分成了七个不同的时期,比如无罪时代、良知时代、人治时代、应许时代、律法时代、恩典时代、千禧年时代。由于时代论的解经体系没有受到主流宗派的直接约束和影响,因此近代以来他们就在解经上提出了很多的新观点,其中一些观点难免就与其它一些宗派产生了分歧,比如在教会和以色列的关系问题上,他们认为教会和以色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神对教会和以色列的应许乃是有两套计划的。而在末世论上,他们更主张启示录里的千禧年乃是一个政治性的属地国度,是神为以色列民准备的。

对于时代论的观点,各大宗派的神学家们也持有不同的评价,其中赞扬时代论的认为时代论主张圣经的主题是神的荣耀,这一点是很好的,因为这是把握了信仰的重大核心,同时强调按字面去解释圣经这观点也是基本合理的,因为这是解经的普遍原理。同时对于不同时代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圣经依据的,比如圣经弗一10、三2、9。但是批评者也不少,一些批评者主要批评的是一些极端的时代论者,这些极端的时代论者主张教会的开始不是始于使徒行传第二章(有说是就章,有说是十三章甚至二十八章),因为这些不同的定性,因此有些时代论者就认为教会不需要接受洗礼,一些人还认为任何在使徒行传出现的神迹奇事由于不是教会时期的事情,因此这些神迹奇事现今不会再有了。

有关时代论的释经观点其实在早期的教会时期就有学者在著作中提及过,如教父时期的游斯丁、爱任纽、革利免及奥古斯丁等,不过让它形成一套系统体系的却是宗教改革后的一些学者,如佩列特(Poiret,1646-1719)、华兹(Isaac Watts,1674-1748)、达尔比(John Nelson Darby,1800-1882)、司可福(C.I.Scofied,1843-1921)。而在当今的神学界,公开接纳时代论的就有不少的神学院,比如美国的达拉斯神学院、慕迪圣经学院、恩典神学院、慕诺马圣经学院及费城圣经学院等,其中尤为达拉斯神学院著名

新正统神学来源:中国神学网 作者:北神

 

毫无疑问,新正统神学乃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种神学体系,之所以如此说,那是因为它的重大影响是在一个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具体来说,正是新正统神学的出现才极大地遏制了正大展旗鼓地涌进20世纪的自由主义神学。因此就历史背景来说,新正统神学的出现就是为了驳斥自由主义神学的,也就是说它的发展乃是为了阻击自由主义神学的蔓延。新正统神学真正的创始人乃是瑞士的卡尔巴特(Karl Barth,1886—1968),不过之前被誉为存在主义之父的丹麦神学家祁克果((Soren Kierkegaard, 1813—1855)对于新正统神学的形成也有过一些重要的影响。自巴特后,对于新正统神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还有瑞士的布仁纳(Emil Brunner,1889—1966年)、德国的布特曼(Rudolf Bultmann,1884—1976)和田立克(Paul Tillich1886至1965年)以及美国的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1892至1971年)。

由于巴特不仅是新正统神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对其影响最大的神学家,因此要了解新正统神学那就不得不提巴特的生平。巴特(Carl Barth)1886年出身于瑞士巴塞尔城,父亲是一间改革宗神学院的教授。少年时,巴特就决意日后要成为一名神学家,尽管巴特出身于正统派的家庭背景,但是他却受教于自由派的神学教育环境。完成学业后他便投入了教牧事奉,但不久后他就发现那些自由派的神学思想并不适用于平时的讲道及教牧工作,于是他便逐渐对自由派产生了怀疑,后来由于他对一些自由派导师的行为渐渐产生了失望,于是决定要更新神学的思想。他试图建立不受任何主流神学思潮影响而单单通过对圣经的理解而总结出一套系统神学,于是他便写了很多表达新思想的神学著作,这其中有他的奠基作——《罗马书注释》,有表达完整神学思想的《教会教义学》等。

尽管巴特所创立的新正统神学体系为了是要反击自由派神学的思潮,但是他却也没有博得正统教会如基要派及福音派人士的赞赏。因为在正统教会看来,他的思想修正得并不彻底,很多的观点是处于不正不偏的状况里。因此巴特最终所处的地位是——被自由派视为神学思想的敌对者,被正统派视为信仰的妥协者。不过,尽管他的思想还无法得到保守派正统教会的接纳,但是他开创的新正统神学的的确确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神学思想。

在主流的福音派看来,新正统神学的主要错谬有以下几方面:以巴特为代表的新正统神学最大的问题出在对神的启示及圣经的认识上。固然新正统主义很重视神的启示,但是他们却认为神的启示只是指耶稣基督,也就是说他们不承认整本圣经是神的启示,只是认为里面记载有关耶稣的事迹之经文才具有神启示的地位。在他们看来,圣经只不过是一本为神所做见证的一般记录,本身不完全是神的话,只有神用它来使人与耶稣产生关系时,它才具有神话语的功能。而在对耶稣一生的事迹上,他们也有一些明显的错误观点,比如他们认为不必对耶稣的一生事迹投入太多的关照,只需要记住他的十字架救赎就够了,因为他们认为也许里面有些记载也会发生错误。而对于圣灵的观点,他们更是接近于自由派的思想,就是说他们是否认圣灵是神的事实,他们认为圣灵不过是神的一种工作形式而已


自然神学:

神学人类学:

倾听的神学: 神学的前提即是有关上帝之言说,所以必须以上帝的言说作为首要的对象:上帝以言创世,上帝也以言救世;诸天充斥上帝之言说,人也倾听到了上帝在肉身中向人的言说。上帝必言说,因为上帝本身即是言;上帝言说,因此人必可倾听到上帝之言。上帝是爱,上帝也因爱而言;上帝的恩宠即是赐人予言,即言成肉身

人文神学: ,其学术思想旨趣在于使基督教精神融入汉语语文传统,担负现代汉语思想文化的建构功能。其结合中国现代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及西方理性主义等)和传统人文主义(儒家)的当下思想史语境,提出超教派或宗派传统的汉语人文神学主张.刘氏把西方人文神学与教会神学一百多年的分化看作是“现代性的后果” 是“基督教在现代语境中的生存需要” 汉语神学的建设必须首先从“哲理神学”、“道德神学”、“文化神学”入手。他所讲的这三个神学分支,恰恰是人文基督学界的兴趣所在,也即是“人文释耶”的重心领域。这一诠释范式,只要中国文化的基本存在方式不发生重大迁移,便会继续延存下去,并可能以此导引基督教思想与信仰全面融入汉语语文传统,就像隋唐佛教之全面融入汉语语文传统一样。

哲理神学

道德神学

文化神学

“教理”这字的意义教理”的由来:这字英文是 dogma,乃是从希腊文的 dokein而来如果在希腊文中说dokein moi,意思乃是说:“在我看来”,或是“是我所喜悦的”;但也有以下的意义:“我已经坚决地决定了某一件事,所以那对我而言是既成的事实了。”这最后一点的意义,逐渐地成为首要的意义,所以我们提到“教理”时,乃是指:一种坚定不移的,当众宣布出来的决断或神的预旨。有的时侯也指学术上自明的真理;或是指已经建立的,公认为正确的哲学定理;又指政府的公告或由教廷所规定的宗教教条

巴特的神学曾被称为危机神学: 一九六八年,欧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这场运动标志着西方发达国家已步入另一形态的社会阶段。在此之前,欧洲社会并非充分享有民主、自由、富裕、平等。相反,与六十年代以前的欧洲相关联的字眼是:贫困、战乱、血腥、专制、苦闷、徨以及战后的一片片废墟。就在这不妨作为分水岭的一九六八年,本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新教神学家卡尔·巴特(Karl Barth)在瑞士巴塞尔逝世,似乎,他的生命、他的神学都是为着人世的困苦而存在,福乐与他无缘。的确,巴特的神学曾被称为危机神学,它产生于危机之中,并在危机之中为维护上帝的话拼死搏斗(摘自刘小枫“上帝就是上帝--纪念卡尔·巴特逝世二十周年”)

哲学认识论和和本体论:(此外还可以从哲学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角度来研究.前者探索宗教经验和知识是什么性质是否可靠后者即企图回答宗教信仰的对象神)是否存在。弄清这种信仰的实质和价值等问题。。这就是宗教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前属于自然神学的范围

教义与与神学的定义:a【教义】教义乃是指教导的事物教训指示和宗教的原则;其字面意义则为【教导本体】本书用教义一词来指要教导的圣经真理.钦定本圣经使用【教义】(中文和合本圣经译作【教训】或【道理】)一词共56次其中一次在使徒行传二42,记载初代教会信徒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

B【神学】神学乃是指【研究神,宗教教义和有关神性事物的学问】。这词的希腊文由两个字构成1,【Theos】是指 神。2,【Logeos】是指【道或论】。所谓科学是把已经证明的事实有系统、逻辑地编排起来;所以神学也象其它学科一样,是把关乎 神和圣经的事实有条不紊地列出来。神学主要是指 神真道的知识。而宗教则是指这些知识的实践。两者必须不断地融合在信徒的生命和教会中。约翰福音,13:17“你 们 既 知 道 这 事 ,(神学) 若 是去 行(实践) 就 有 福 了。”)

注释神学(ExeɡeticalTheloɡy)【注释】是引出、抽出之意,神学上则是指出分析和解释经文。注释神学与圣经语言、圣经考古、圣经入门和释经学都有关系

历史神学(HlstoricaTheoloɡy)历史神学乃是探讨圣经历史、教会历史和教义历史等等。

信条神学(DoɡmaticTheolɡy)研究教会信经中所列出或陈述的信条.信条和教义的分别必须弄清楚:信条.是人发表的真理的声音。如信经。教义是神启示的真理。如经文所载

圣经神学()圣经神学乃是藉着圣经各卷探讨真理的发展,找出每卷书的作者如何论述重要教义的各种方法。,例如论到赎罪的教义时,圣经神学会证明旧约、,福音书、使徒行传及保罗、彼得、雅各布、约翰的书信等如何处置这个教义。

系统神学()系统神学是把有关神、人、天使、罪、救恩的教义有条理地专题处理,也就是把圣经神学的主要基本教义,作有系统的分门别类、

教牧或实践神学()教牧神学或实践神学乃是研究教牧服事、基督徒教育、教会行政等。目标是把礼堂实际应用于人的重生、造就和教育上

教会神学:

什么是伦理: 所有伦理道德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有相同的功能,所以具有普遍性。“如果没有普遍性的道德或规则,就不能称作伦理”

基督教的伦理道德

道”意在指人人应遵循的最高行为准则,而“德”则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了道之后所导致的主观收获和体验。“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系,如儒家所提倡的“五伦”;“理”意指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当然原则。伦理二字合起来联用,是指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古人所讲的道德包含着伦理的意思。“道”要内化为内在主观的品格、情操和境界的德,必须借助于人与人之间日常的交往活动来实现。有学者认为,“伦理是从道德必须经历的中间环节。”5直到今天,人们一般还是将伦理与道德并举合用。基督教伦理属于基督教伦理学的范畴。而基督教伦理学又被称作“基督教道德论”,或“道德神学”,是文艺复兴以后,由十七世纪新教神学家但诺从教义神学中分离出来的。基督教伦理思想根植于基督教信仰,它是由上帝爱的属性与信徒对爱的实践的观念而产生的。基督教伦理强调爱,这种爱首先是上帝对人类的爱,其次是信徒对上帝的爱,然后是信徒之间以“爱邻舍”和“爱人如己”6作为对上帝爱的具体实践。他们之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为一体,不可分开。如学者所说:“基督教伦理是以有关人与人之间彼此关系的伦常学问,与神与人彼此关系的神道学问,几乎互为一体,不可分开。”基督教所信仰的耶稣,他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全能与品格并重,所以基督徒不独相信耶稣的全能;而且也注重他的品格。上帝的品格是基督教伦理道德的模范和基础。耶稣作为上帝的儿子,在世界上的整个行为就是基督教爱的示范。后来的使徒保罗也认为,一切的命令都包括在唯一的爱的命令之内。

恩约神学Covenent Theology),或称「改革神学」(Reformed Theology)(因这是改革家的主要神学,如长老会

亚米约神学Arminian Theology),或称「循道神学

时代神学Dispensational Theology——略加解释,也非要费一番唇舌不可

时代论神学来源:中国神学网 作者:北神

 

时代论神学事实上如圣约神学一样,原先只是一套诠释圣经的方法,直到当代它才渐渐开始形成一套独特的神学观。时代论的主要特点是主张按字面解经。时代论在解经的理念里强调圣经的主题是神的荣耀,因为神要在不同的时期彰显他的荣耀,因此神便在不同时期设立了不同的管治方式,以便让处在不同时代的人来回应他的计划。因为时代论突出了时代的不同,因此他们非常强调旧约与新约的不同、律法和恩典的不同、过去和现在的不同及教会和以色列的不同。尤为明显的是他们把整个人类历史分成了七个不同的时期,比如无罪时代、良知时代、人治时代、应许时代、律法时代、恩典时代、千禧年时代。由于时代论的解经体系没有受到主流宗派的直接约束和影响,因此近代以来他们就在解经上提出了很多的新观点,其中一些观点难免就与其它一些宗派产生了分歧,比如在教会和以色列的关系问题上,他们认为教会和以色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神对教会和以色列的应许乃是有两套计划的。而在末世论上,他们更主张启示录里的千禧年乃是一个政治性的属地国度,是神为以色列民准备的。

对于时代论的观点,各大宗派的神学家们也持有不同的评价,其中赞扬时代论的认为时代论主张圣经的主题是神的荣耀,这一点是很好的,因为这是把握了信仰的重大核心,同时强调按字面去解释圣经这观点也是基本合理的,因为这是解经的普遍原理。同时对于不同时代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圣经依据的,比如圣经弗一10、三2、9。但是批评者也不少,一些批评者主要批评的是一些极端的时代论者,这些极端的时代论者主张教会的开始不是始于使徒行传第二章(有说是就章,有说是十三章甚至二十八章),因为这些不同的定性,因此有些时代论者就认为教会不需要接受洗礼,一些人还认为任何在使徒行传出现的神迹奇事由于不是教会时期的事情,因此这些神迹奇事现今不会再有了。

有关时代论的释经观点其实在早期的教会时期就有学者在著作中提及过,如教父时期的游斯丁、爱任纽、革利免及奥古斯丁等,不过让它形成一套系统体系的却是宗教改革后的一些学者,如佩列特(Poiret,1646-1719)、华兹(Isaac Watts,1674-1748)、达尔比(John Nelson Darby,1800-1882)、司可福(C.I.Scofied,1843-1921)。而在当今的神学界,公开接纳时代论的就有不少的神学院,比如美国的达拉斯神学院、慕迪圣经学院、恩典神学院、慕诺马圣经学院及费城圣经学院等,其中尤为达拉斯神学院著名。

什么是伦理:所有伦理道德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有相同的功能,所以具有普遍性。“如果没有普遍性的道德或规则,就不能称作伦理” 正如汉斯?昆提到的:“全球伦理离不开宗教,而与基督教有特殊联系。”“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系,如儒家所提倡的“五伦”;“理”意指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当然原则。伦理二字合起来联用,是指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古人所讲的道德包含着伦理的意思。“道”要内化为内在主观的品格、情操和境界的德,必须借助于人与人之间日常的交往活动来实现。基督教伦理思想根植于基督教信仰,它是由上帝爱的属性与信徒对爱的实践的观念而产生的。.

证道学的功用,乃是要辩证基督教真理的合理性,即基督教真理的整个体系。一个证道者若无系统神学作为证道的基础,对基督教信仰的辩护就无从着手,因为他将面对千百条孤立的事实。一个人对知识吸收的容量及时间上的限制,迫使他无法满意地为基督教真理逐条辩护:  更危险的是,他会因罪而缺乏对基督教信仰全盘真理一贯性的认识和了解,在辩证时顾此失彼,以至矛盾偏差,结果弄巧成拙,失去辩证的目的和功效

证道学的目的,是要辩护基督教的真道。一方面它阐明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它指出凡不以神为中心之哲学及科学的错误及不合理。证道者以基督教有神论为出发点,批判非基督教或反基督教哲学和科学的观点。要为真道辩护,当然先要确定何为真道。再者,要批判伪道及人文主义的哲学和科学,也必须先要确立真道,以资对照比较。系统神学供给证道者一个稳固的基础并确切的内容,对世人辩护。

与实用神学的关系

    系统神学之目的,不是要作为神学家研究的资料,而是为教会阐明圣经的真理,并发扬之。系统神学的成果,必须用来帮助教会中信徒认识并了解各点真理,并且将此真理传布于世,发展及扩张神的国度与教会。

    实用神学即是讨论如何对外传布真理,对内牧养教会,关于教牧人员所应具备的工具,采用的方式,依据的资料等。系统神学关于这些主题之陈述,以及对全部真理所作系统性的解释,为实用神学准备了宝贵的基础。

E.与教会历史的关系

    教会历史是叙述历代教会的兴衰,异端之兴起及扫除,教条的来源及内容等,大多与信仰或神学有关,所以教会历史主要是记述神学思想的进展,描写神学论战的曲折风波,及其对教会发展的影响,故此教会历史与系统神学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释经学:解释圣经,分析其真理,乃是属于解经学的范围解经学的目的,是要根据原文的字意和字根的本义,著者应用的字汇,历史的背景,及经文的比较等方法,来推考经文的含义,把原著者的本意,用现代本国的语言,解释陈明。故此,解经学的成果,为系统神学立下一个坚强的基础

宗教: 宗教的拉丁文是Refigure或Religare,译作「重新诵读」或「重新绑住」。意思是说,人类为了重新与神恢复关系,就将他们的信心从行为表现出来。它也是说,人类为了要使他们的心灵找到与神的连系和安慰,就以他们的行为来表达内心的敬虔与畏惧在新约中比较常用的希腊文为Threskia,译作崇拜或虔诚(参西二18,雅一27)。其涵义是说,人类为了敬拜真神,而将他们在崇拜上的表现,从仪式与行为的动作上流露出来。其实「宗教」这一名词不应指着某一个宗教或某一种信仰而言。因为它不过是用来形容人类是怎样以生活与行为、言语与思想来表达他们对敬拜对象的信仰与虔敬、崇拜与尊敬的意思

圣经:圣经的希腊文为Biblion,译作卷或书,也被译作某种书本;神圣或非神圣的都可采用。但基督教所称之圣经,其意义甚为深奥,指圣书、神所启示的记录,及记载神作为的书本

我们采用自己所属意神学团体的传统观点(如:卫理宗、改革宗,或福音派、自由派)。这是我们起步之时预设的了解。然后,神学家追溯某个问题(如:赎罪或末世论),用归纳法研读圣经,判断哪些经文谈到这个问题。在这个阶段,解经研究探索有关此教义各段经文细节的含义,并开始将经文组织起来,以判断每段圣经各在教导该教义的哪一方面。圣经神学将结果整合起来,并判断以色列和初期教会对这个问题的信念。接下来,神学家要透过教会历史来追查这个问题,看它在不同的时期如何发展,以因应不同的需要。这便说明该教义过去曾如何处境化,并可以提供积极与消极的线索,让我们能针对现今的情形,将该教义重新处境化。

换言之,系统神学是圣经研究与教导最终极的目标。每种释经的层面(包括处境化,本书下一章将探讨)都必须实际用上,才能为今日建立神学

信仰: 信仰一方面是接受恩典,一方面是发出能力。教义神学所研究的是信仰的前一方面,伦理学是后一方面。教义神学注重人依靠上帝,以及上帝的行动和行动的效力。伦理学注重基督徒的生活。教义神学把上帝为我们所作的讲述出来。伦理学讲到我们对神对人当有的爱和本分。(如神的主权与人的责任)

统神学的方法论:

认识智慧:旧约中所谓「智慧」,主要的是「道德原则」。所以希伯来人讲「智慧」,便是讲到一种规范人生的道德原则。有智慧的

到底什么是善呢?自柏拉图以下,穷究道德的哲学家,都承认:「人生当有的善,必须要住在凡与人生天才、能力和技术完全和谐,而又将近有圆满成就的事业之中。」

我们可以暂将伦理视为人类正当的境地,是由于人的自治力所造成的;我们可以暂将伦理所追求的当作,『努力在你个人身上和社团中实现人类的理想』。

:凡使生命有所值得生活的,即谓之善这句话中也就包含有生命的自身即为善的意思。西方雅利安人种常将生命的自身即为善视为金科玉律。尤其在希伯来型的基督教文化中更是这样。基督教积极的提倡生命的发展。耶稣自己说过:「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十:10

  

柏拉图说:「有德的人生便为至上之善。」德行是灵魂之和谐、康健和福利。人之所以为人,是由德行表彰而出。有德的人生是为理性所控制的人生。如此人生必会实践智慧、勇敢、节制与正义诸德这就是希腊人所谓四大主德,在中古基督教伦理学中,占有极其显着的地位

神学人物观点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之主要对象。他所特别感到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他致力于发明一种分辨是非的合乎理性的原则,以及如何了解道德之意义。他想要为人生行事立下一个合理的标准。对这问题他所得到的解答是:如果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德行,他自然会作个有德的人。故就苏氏言,道德判断之根据乃是知识。我们都知道他以「认识你自己」为人生之第一义。普通人都晓得,人所知道的不一定行得出来,这属道理苏格拉底不可能不知道。但他所谓知识,不单是理论的,也是实行的,乃是包括意志与理智而言。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有几分神秘的成分。按苏格拉底所了解的,知道真理,或说知道德行,乃是对它有遗样一个印象,以致不得不爱它,全心皈依,知道德行等于爱慕德行。人若真正知道德行,惟一可能的事,便是衷心向往。

柏拉图:柏拉图:并没有留下一种有系统的伦理思想。他对伦理所讲的,在他一生各时期中也不一致。所以我们不要把柏拉图的伦理整个拿出来,只要抬出一些如何影响了基督教思想的重要理论。

    柏拉图说:「有德的人生便为至上之善。」德行是灵魂之和谐、康健和福利。人之所以为人,是由德行表彰而出。有德的人生是为理性所控制的人生。如此人生必会实践智慧、勇敢、节制与正义诸德。这就是希腊人所谓四大主德,在中古基督教伦理学中,占有极其显着的地位。柏拉图选择这几种德行也不是出于武断,研究他如何得到这种结论,而以这几种德行为基本德行,是很有意思的。研究柏拉图是如何得到这个结论,可由他的心理立场来看。照他所用,一个人的灵魂是在出世之前即已存在的,而且在身体死亡之后,要依然继续的存在.这个永远不死的部分乃是人的理性。人之永存真实的部分是属乎理性的,这也就是他灵魂不死的那一部分。既是这样,智慧必是出自人灵魂属乎理性的部分。智慧表现了人最高的一部分,故为主德之一。除了属理性的部分之外,柏拉图再讲人之灵魂其它两个部分。其中的一个为情感、愿望,食欲等。这是人之灵魂较低的一部分。人之灵魂属乎理性的部分要控制住这一部分,使之就范,这一步作得到,便谓之节制。人之灵魂的第三部分,柏拉图称之为精神部分。所谓精神,乃言其有魄力、有雄心,凡是怀有野心,要扩张人之权势的行动,都是出乎人性这一部分。这种野心的自身是盲目的,故较理性为低。当其为理性所支配,则称之为勇敢。理性如果把人之灵魂的这几方面调和,使成和谐的动作,我们称之为正义,即第四主德。一个有德行的人乃是一个智勇兼备,又有节制的人。他在理性统制之下,心灵间有了和谐,自能得到正义。

    柏拉图讲政治也是以此为立场,这可由他所著的「共和国」(The Republic)一书看出来。国家至上,一切都以促进国家的利益为前提。柏拉图不赞成私有制度。他不但主张共产,而且共妻,儿童当归国家抚养。婚姻当受统制,软弱儿童当受淘汰。他的伦理理想要在理想的国家方得实现。那些代表理性的哲学家当有统制权。他们当有的德行为智慧。社会第二阶级为战士,他们的职责在保卫国家。他们须要灵魂的精神部分,以勇敢为主要德行。社会第三阶级为手艺人、农夫、商人,和一般从事生产事业的。这些人主要的德行为节制,或称谦卑。每一阶级的人皆各尽所能,而使全体得到和谐,这便谓之正义。

在柏拉图伦理思想中也带有些禁欲色彩。物质对于理性的努力时加阻挠。因物质是不完全的、恶的。身体是灵魂的监狱。人的愿望是解脱身体、物质和感觉。人生的最后期望乃是由物质界得解放,默想那观念的美妙世界,就柏拉图而言,这得以看见上帝。

和谐的观念,美的观念,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显着地位,明乎此,我们就不难了解何以保罗说,传讲那钉十宇架的基督「在外邦人为愚拙」(林前一:23)。保罗这样的话,常使人忽略基督教中符合理性的成分,有时我们甚至以为基督徒当以不合理性的信仰自豪,拿保罗这样的话来遮掩不学无术的讲章,也是可能的。希腊人把和谐与美的观念与上帝联在一起。基督教的福音却说,上帝现身在十字架上。十字架乃是罪犯所受的酷刑。要当时希腊人想象上帝在十字架上现身,正如要现代人想家上帝现身在断头台或电气椅上。因为在希腊人思想中,上帝是美善的、和谐的,所以他们把十字架看为「愚拙」。上帝在基督里受苦于十字架上这观念并非不合理性,但与希腊人对上帝所抱概念不同。基督徒相信,上帝的性格在基督教中已经彰显。所以把基督教看为不合理性,是侮辱上帝,因为这不啻说,上帝不合理性。

 

         第三节  亚里斯多德

    亚里斯多德也象在他以前的思想家一样,把人生的归宿,或说最高的善,看为伦理的主要问题。他讲人之善在乎实现他自己特殊的性格。自我表现,或说提高品格,乃为最高的善。把人之所以为人的功能,发展到最完满的境地,便是最高的善。人之所以异于其它一切受造之物,而居独特的地位,乃是因为他有理性。纯然思辨之乐,乃人生最大的快乐。但亚里斯多德也讲实用的智慧。整个的人生必须受理性的统治。情感、愿望以及食欲等,均当受治于理性。当理性绝对掌权,控制着人心各部要素功能的时候,道德便完成了。这样的道德自必产生快乐,但真实的快乐,只能是善人所选择的一种快乐。

    理性如何施展它的功能呢?理性执行职务之时,循何原则呢? 亚里斯多德以中庸之道为此原则。一面有迷信,一面有不信,均为极端,居乎二极之中者则为虔敬之德。居乎顽强与懦弱之中者为勇敢;居乎懒散与贪婪之中者为勤俭;居乎争执与逢迎之中者为友谊;居乎犹疑与孟浪之中者为自治;居乎奢侈与吝啬之中者为节约;居乎狭谲与愚鲁之中者为敏慧。理性依据这种适合中庸之道的原则来支配人的德行。

    亚里斯多德注重实用,尊重保守,所以他的见解能代表当时的兴情,不必要社会的改革。在他看来,国家当以产生好的公民为目的。民主比较寡头政体或专制政体都要好些,因为他能防止权能之滥用。至于奴隶制度,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都以为是当然的事。

    亚里斯多德把理想的人描写得颇为生动。一既然他所需求的不多,所以一个理想的人毋需身历险境;但是到了最大危机临到之时,连舍弃性命,他也情愿,因他知道在某种情势之下,生活是无价值的。一个理想的人为人服务,却以受人服侍为耻。向人施惠表示人格之优越;受人惠表示卑下。一个理想的人不当众表扬自己的功德。他不隐瞒他所好恶的;他的言行都是坦白的,因为他对人对事均无所显忌。因为在他眼中没有什么是了不得的事,所以任何欣羡总不能令他到五体投地的地步。除了他的朋友以外,他不能对人表示所恭维礼让,因为这是奴隶的特性。他总无恶感,而且不把所受损害放在心里。他不喜欢讲话。他不要人称赞他,也不要别人受责备。他不说别人的坏话,连他的仇敌,除非他们自己说,他也不说他们不对。他的举止安详,声音沈毅,出语有度,无事使他急迫,因为他的需求很少。他也不致热烈愤发,因为他不以为什么事是最要紧的。一个人因为贪求过多,以致语声尖锐,步履急促。一个理想的人,遭遇人生意外的事,也以安闲庄重的态度处之,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好像一位满怀韬略的大将,知道用各种战术,指挥领导他那有限的军兵。他是他自己最好的朋友,欢喜独居,而一个无德无能的人,却是自己最大的仇敌,惟恐一人独居。」(EthicsIv,3──译自Story of Philosophy by Will Durabt,pp.80──90

 

            第四节  以彼古罗与以彼古罗主义

                        ──唯乐主义

    以彼古罗的伦理哲学研究一种开明的自我利益。它以快乐为人生最高的善,以苦为最大的恶。快乐乃人生的目标,及人生所当追求的。人生行动均与苦乐相关,为苦乐所激成。虽说不常如此,以彼古罗有时对于快乐的见解与佛家相同,是一种心灵之安静,解脱痛苦与忧虑的境界。所以以彼古罗派伦理是一种为己的享乐主义。

    虽然,以彼古罗并非教人不加选择的追求快乐而且在选择快乐的时候,他教人顾虑到一切所生后果。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他教人随从道德的规例,因为这些都是帮助人达到目的的。为求得快乐,以彼古罗也叫人注重柏拉图所讲的德行。但德行不过是求得快乐之工具而已,此外别无用处。例如智慧不过教人什么当行,什么当避;节制教人逃避一切过激行动之恶果;勇敢教人逃避恐惧。故德行均为达到目的的好方法。正义也是好的,因为我们所行不合正义便有刑罚,心里不安,怕人知道,因为有正义,我们便得社会同人之好感与援助,这

 

         第五节  斯多亚主义

    照斯多亚派所讲,宇宙乃一有组织的合理性的系统。万有均为善效力。只要我们以万有的全体为立场来想,便能见到这一层。在这一点上,可见斯多亚主义并不着重实际。它也不注重恶。苦难、灾祸以及恶事,均为真体的一部分,他们对于这些问题所作解答,并不能帮助那些受苦人们。

    在斯多亚派看来,德行乃是最高的善,也是最大的快乐。他们把「德」看作意志的内部统一,为各种德行的源头。有德之人的行动,是以此内部统一为依据,或说,以良心为依据。这种内部的统一,也许取之忽然发生的转变形式而临到人。

    在斯多亚派伦理思想中,理性占重要部分,因为理性指示人当行何事。为宇宙之源的上帝乃是有理性的,人占这个理性的一部分。人生符合上帝的目的,所行与之和谐,便算达到人生目标。理性或称「洛哥斯」,乃结合神与人以及人与人的能力。人生当循理性的指示。人生遵循理性便有德行,理性是人性中最合神性的成分。

各种情绪,诸如喜乐、愿望、惧怕以及忧伤等,均当根除。我们不但要控制这些,而且要完全使之就范。欲望乃由虚伪的见解而来。喜乐是由于对一种目前的好处,加以错误的评判。对一种将来的好处,加以错误的评判,便为欲望。对于目前一种恶事加以错误的评判,便为忧愁。对将来的恶事作错误的评判,便为恐惧。斯多亚派讲求以镇定的精神,应付人生一切的遭遇。真有智慧的人,虽友叛亲离,亦无动于衷。人固当援助别人,但不可怜恤别人。在斯多亚思想理论中,一切温和柔顺的感觉均不当有。辛尼加(Seneca)书:「因为别人所遭灾祸而感觉痛苦忧伤,这是圣贤不宜有的弱点;因为任何事变都不应当遮掩他的恬静,或摇动他坚毅的心。」

 斯多亚主义也有大同精神。他们那种一视同仁的态度,视一切人类如弟兄。一切人类为同一父亲的儿女,这同一普世的理性在一切人心中显明,连我们的仇敌也应当得帮助,蒙谅解。人类的福利当置于个人利益以上,就是牺牲个人,只要与大众有益,个人的使命亦将因此得完成。

古代很多品格高尚的人士,均属斯多亚派。他们也知道道德不可缺少宗教,但因为注重人的努力,它的伦理成分毕竟多于宗教。基督教初期思想形态,均源出于此派

释经学:释经学(Hermeneutics)源于希腊文的一个字,意思是「解释」。传统上它是指「解释作者意思的原则或方法之科学」释经学探讨经文过去的意义,也探讨它今天的含义。我反对今天有些人用「解经法」(exegesis)称对经文意义的研究,而用「释经学」称它对现今的意义。其实,释经学是含括一切的名词,而解经与「处境化」(contextualization,指将经文对今日的含义作跨越文化的沟通),乃是这个大任务中的两方面。

若要正确明了释经的任务,必须具备三个观点。第一,释经学是一门科学,因为它按照逻辑和分类法,提供了解释的定律。在本书第一部中,我将根据相关学科--如语言学、文学批判等--所提供的大量资料,重新设定解释的「定律」。第二,释经学是一种艺术,因为它的技巧要求具备想象力,并能够将「定律」用在特定的经文或书卷中。这绝不可能只靠在课室中学习,而要在实际使用中不断操练,才能有所成就。我将从圣经本身举出许多例子,展示释经的「艺术」。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用释经学来解释圣经,是一件属灵的事,必须倚靠圣灵的带领。现代学者常太忽略神的层面只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圣经,几乎将有关神的一面当作文体(genre)看待。但是人的努力并不能使神的话语真正成为上头来的信息。

释经的工程也有三个层次可以从代名词的角度来予以界定。首先是第三人称的角度,所提的问题为「它的意思为何?」(解经);接下来是第一人称的角度,即是问「它对我有何意义?」(灵修);最后则是第二人称的角度,尝试「与你分享它对我的意义」(讲道)。这三个层面缺一不可。若忽略第一个层面,就是进入无法控制的主观世界,任何人的观点都没有高下之分忽略第二个层面,就等于挪去圣经的根基,不理会个人与神的相遇--这种相遇会要求人改变生命。忽略第三个层面,就是删除圣经的命令,即神的启示乃是好消息,要与人分享,不可以只给自己享用。诠释者必须按这个顺序,才能将圣经处理得当:以圣经原初的意义为基础,再在其上建造对自己的意义,以及对我们所事奉之人的意义。举例来说,如果从第一步跳到第三步,就成了假冒为善,因为我要求会众或听众去做的事,自己却不实践。圣经的诠释--从经文到处境、从原初的意义到处境化的应用(或对今日教会的重要性)讲道即尝试「与你分享它对我的意义」(讲道)

忽略第三个层面,就是删除圣经的命令,即神的启示乃是好消息,要与人分享,不可以只给自己享用。诠释者必须按这个顺序,才能将圣经处理得当圣经作者原初的意思是很重要的起点,但本身却不是终点。释经学的使命要从解经开始,可是要到将经文的意义处境化,应用于今日的情形,才算完成。
释经学很重要,因为它使人从经文走到应用,让神的灵所默示的话语,以新鲜而满有活力的方式向今天的人说话,像当年一样有力。

第一层次   ↓   经文   ↑   内在的权威

第二层次   ↓   解释   ↑   衍生的权威

第三层次   ↓   本色化 ↑   应用的权威

对圣经的态度: 福音派(强调合一)与非福音派(强调差异)对圣经的误会,都在于不能掌握这两种层面的平衡,其实它们是互相倚赖的。差异性是因圣经用语具类比的性质而来。圣经很少有几卷书是向同一个情境说话,因此,在用字和重点方面,差别很大。再者,默示的教义要求我们注意这些圣书背后作者的个性。每一位作者都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强调的要点,和所用的比拟法也各有千秋。例如,约翰使用「新生命」的用词来表达重生的观念,而保罗则用收养的意象。保罗注重惟靠信心才能重生,但雅各布强调惟有行为能表现出真实的信心。这些并非互相冲突,只是每位作者在重点上的差异而已。

圣经合一性与圣经的差异性:圣经神学的主干,而我认为,惟有圣经神学能将解经与系统神学(以合一性为中心)连系起来。例如,在发展完备的关于坚忍的教义时,我们首先必须让约翰福音与希伯来书充分表达各自的看法,然后才将两者放在一起来看。而合一性的概念则为系统神学的基础。当然,有限的人永远无法作出圣经真理最完整的「系统」;可是,若说我们无法将圣经真理「系统化」,却是不正确的。要诀是让系统出自经文本身,透过圣经神学浮现出来,再按要义分类,扼要说明圣经各种不同表达法背后的合一性。

圣约神学:

廉价恩典与廉价福音:

新教传统的宗派有六大宗:分别是改革宗路德宗循道宗浸礼宗公理宗圣公会(安立甘宗)。中六大宗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加尔文神学的影响。改革宗是完全的加尔文神学;而在路德宗中《海德堡要理问答》就是加尔文神学与路德宗的结晶;循道宗中亦有怀特菲尔德为首的加尔文主义者;在浸礼宗中则有采纳《威斯敏斯德信条》的加尔文派浸信会,其中司布真就是浸礼宗中著名的加尔文主义者;公理宗的信仰是以加尔文神学思想为基础,只是对信条的态度比较灵活;圣公会至今所遵行的《三十九条》更是直接受加尔文神学的影响。[2]在世界各处基督教会中,持守加尔文主义神学立场的人也许不占多数,但他们总是带领神学的方向。
所以,现代改革宗神学家华菲德声称:“
加尔文主义就是基督教。加尔文主义所代表的超自然主义就是基督教的生命;没有它基督教就不能存在。

复原派教会:复原派教会(亦称抗罗宗)由马丁路德、慈运理和约翰加尔文掌旗,摈弃中世纪罗马教会的错误,开创了今天众所周知的新教信仰。新教教会,即复原教会,就是诞生于宗教改革运动

德语神学:也就是受路德宗影响的神学一直是自由主义神学的温床(使得路德对圣经内部有许多的批评。其中有:(1)先知常有错误;(2)列王纪比历代志可靠;(3)以斯帖记可以从圣经中省略;(4)符类福音书不都有同样价值;(5)希伯来书否认有第二次悔改的可能是错误的;(6)雅各布书作者把圣经弄糟了;(7)启示录没有启示什么。)因此批评、挑战圣经权威的人往往是在路德对圣经默示的学说中找到根据。欧洲自由派神学的主要代表就是德国神学家里奇耳、哈纳克,美国社会福音派的主将劳兴布什也是在德国学习,有路德宗神学的背景,而所谓的以巴特为代表的新正统主义则是直接受哈纳克自由神学的影响,种种的存在主义神学、辩证神学、解放神学、希望神学、生态神学、女权神学、过程神学、历史神学等等,都是反对圣经的无谬性,从反对圣经的权威开始构建他们所谓的神学,是基督教会内的不信派。

改革宗神学:是在十六世纪抗罗宗运动中所发起的,与路德宗有别。两者共同强调之点较多,而分歧之点较少。
  路德宗在律法与福音之间缺乏连续性在救赎论上较改革宗更狭窄。然而在许多事上两者都同意。路德宗与改革宗均一致与罗马教主张大公会议在三位一体与基督论上所决定的教义。在宗教改革中心信仰(因信称义,圣经权威与反对圣餐变质以及圣礼的数目)上两者均表同意。然而在神学的与教会的联合上却未能达成协议。

基督徒生活:信主得救,只是刚开始,摆在信徒前面的,有一个永远的生命待发展一条永生的道路要行走,无穷的福分要追求,还有严肃的本分当尽,神圣的工作要作,绝不是无所事事,随便度日,死后上天堂而已圣经内许多的真理、教训、命令都是为指示信徒应当如何谨守、遵行、追求而写的,如果轻忽、放任、随流失去,其损失之重,真是难以言喻,不是今生世上任何事务可以比拟的。                     基督徒生活:基督在整体生命中的主权』。如果基督真是主,他就是我们整个生命的主宰,当然包括我们的灵魂体,并且跨越了生命的范围,而包括理性事物与文化的范畴也包括法律与政府。我的作品自始至终一再强调传福音的重要性,让周围的亲友明白基督是救主,每天行在主的光中,学习神的话语,在祷告中生活,显明主的爱心、怜悯和圣洁。但在我们所处的各个文化与社会现实生活中,也应同时强调这些重要性。
基督徒的的地位:十字架是一切属灵生命的基础,旧的一切在此结束,新的一切从这里开始。神所要的就是与主一同复活的新人,绝不是以往的旧人,那个在亚当里的人,那个原来从父母所生下的、属肉体的天然人,而是一个完全在基督里新造的人。旧事过去了,一切都变成新的了。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约三6)。我们新的生命既是从神而得,也当然属乎神,成属灵的新造的人

先知:先知不一定是讲预言或预告未来的事,而是指在圣灵带领下,把上帝的信息表达出来

释经学:释经学(Hermeneutics)源于希腊文的一个字,意思是「解释」。传统上它是指「解释作者意思的原则或方法之科学」不过,有人向这种说法挑战,而今天在许多圈子内,这个词已经只指说明经文目前的意思,与它原初的意义无关「释经学」是否指解释的原则,还是指为今天的处境得着经文之「意义」?「意义」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些问题便是这个附篇所要讨论的。

灵恩派: 注重某一些灵恩并把它绝对化,以这个为号召,来要教会跟他们合一的人就是灵恩派的人。请你注意,如果整个所有上帝圣灵恩赐都一同并用,那么这些人比较平衡。只注重医病,赶鬼,说方言这几件事,然后把这些绝对化到一个地步,如果没有医病,没有赶鬼就是没有能力,如果没有说方言就没有圣灵的洗,把它极端绝对化,然后要教会一定要走这条路线的,这个就是灵恩派,这个是以偏概全,很危险

关于基督徒的道德问题:主张废弃道德者历史上总是不乏想靠善行得救恩的人,他们想赚取天国。同时也有人恰恰相反,我们称之为主张废弃道德者。这些人反对按照律法过新生活。他们继续生活在滔天罪恶中,而且对此加以粉饰。他们声称:"这使恩典更显多"。但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我们声称自己拥有恩典,就不能继续生活在罪中。神的话语对此说得非常清楚。我们上述所引用的《哥林多前书》第六章就是一例。基督不仅把我们从罪中拯救出来,圣灵更是更新我们。进一步来说,那些因着信与基督联合的人恨恶他里面一切的罪恶。如果一个基督徒落入上述某项罪恶之中,他无法继续在其中安然生活,除非他躲进基督的宝血中,接受神的赦免,否则他心灵无法安息。因此,这是成圣过程中不能缺乏的。 。

(摘录唐)
完美主义者与反律法主义: 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考虑。
神在律法中向我们所要求的已经很清楚了。它的涉及非常广泛。我们不能犯任何罪,甚至不能允许心里有任何罪恶的思想和欲望。我们必须每时每刻活出对神和对我们的邻舍完美的爱。我们甚至要爱我们的敌人,善待他们。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问题不在于那些没有归正的,没有一颗新心的人是否能遵守这些诫命,因为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每一天都在生活中看到这一点。问题在于:那些归向神的信徒是否能完全遵守这些诫命呢?

有些人说:不错,这是可能的!一个人必须努力追求完美圣洁,圣灵能使你达到这种已经存在于你的生活中的完美。这种认为基督徒在世上能达到完美的人被称为完美主义者。这些人误解了《圣经》所说的话,比如:"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睦,并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来 12:14)。还有:"我们知道凡从神生的,必不犯罪,从神生的,必保守自己,那恶者也就无法害他"(约壹 5:18)。但是,我们决不能用一节经文来抗辩另一节经文,而总是应该以经解经,把一节经文放在背景中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圣经》的教导。

《要理问答》回答了这个问题:甚至最圣洁的人在对神的顺服上也只是一个小开头而已。这是符合《圣经》的回答:"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世上实在没有"(传 7:20),保罗,一个悔改了的人说:"我们原晓得律法是属乎灵的,但我是属乎肉体的,是已经卖给罪了。因为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作;我所恨恶的,我倒去作"(罗马书7:14-15)。

保罗称律法为属灵的,因为它不仅要求在人眼里已经足够的外在的顺服,而且要求内在的完美,就是在神眼里看为好的。当他说他自己是属肉体的时,不是指自己有个身体,而是指自己还有罪恶的本性。他不能完全把自己所有罪恶的欲望和念头驱赶出去。老约翰在他的一封书信中,同意保罗的说法。他说:"我们若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约壹 1:8) 那些因圣灵的光照认识到神的律法的深度和广度的人知道神所要求的是什么,就是每时每刻对神对人完美的爱。这样,神的最圣洁的儿女就知道:"啊,我只是刚有了一个小小的开头而已"。
除非我们只看外在的罪,根据人的标准来看罪,我们才能作成完美主义者。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罗 7:19),也说神的儿女:"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罗 8:1)。他说那些敬畏神的仆人要从心里遵行神的旨意(弗 6:6)。

这个新生命是神作工而成就的,它在今生仍然是不完美的。神的儿女只有在死亡时,从所有罪的欲望中被拯救出来时才能获得完美
反律法主义


与完美主义恰恰相反的是反律法主义者。这些人反对律法,说是:"只有在基督里我们是圣洁的,因此我们不再需要遵守律法"。甚至有人说一个人犯罪越多,他所经历的恩典就越大。耶洗别这个自称为先知的妇人就是这样一个人,使徒老约翰在给推雅推喇的教会的书信中谈到她(启 2:20)。

不管看上去是多么截然不同,完美主义者和反律法主义者实际上有些相像。完美主义不了解罪是如何深地置根于我们心里;反律法主义则不知道罪是如何严重。两者都没有因圣灵的光照而看到罪的严重性,也不了解罪得饶恕的奇迹。

但是,有许多基督徒,即使是那些有信心的基督徒,都作了轻微的反律法主义者,他们实际上并不相信罪是如何可怕。有时他们以保罗为幌子,说是保罗就宣称自己被卖给罪了。他们说:"反正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是,这种态度是不符合《圣经》的。我们这样作使神忧伤。如果我们是真信徒,就使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忧伤,招致属灵的黑暗。保罗很郑重地警告说:"不要叫神的圣灵担忧,你们原是受了他的印记,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弗 4:30)。

同一个保罗,说过自己卖给罪,也说过自己不按肉体的情欲而活,而是按照圣灵而活,他愿意全力作圣灵让他作的事(罗 8:1)。他在另一封书信里写道:"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腓 3:12)。

因此,《要理问答》说,神的儿女在今生已经以极大的决心,开始依照神的全部律法,而不是象有些人所说的一些律法而活。

通过住在他们里面的圣灵,他们开始了一种全新的顺服。他们最深的愿望是:今生就在主面前活出圣洁。他们与诗人同颂:"我要在袮的命令中自乐,这命令素来是我所爱的"(诗 119:47)。因此,他们盼望天国,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永远完美地事奉神。
什么是基督徒:基督徒的定义
就是彼前一章二节所说的“就是照父神的先见被拣选,藉着圣灵得成圣洁,以致顺服耶稣基督,又蒙他血所洒的人。愿恩惠平安,多多的加给你们” 一个基督徒对救赎真理有很正确、完整和清楚的认知时,他就在信仰上不随便动摇。全本圣经对基督徒最好的定义记载在彼得前书第一章第二节,这一段话很扼要、周全的把基督徒是谁、基督徒的定义描写的很清楚这些基督徒是谁呢?在第二节说:[就是照父神的先见被拣选,藉着圣灵得成圣洁,以致顺服耶稣基督,又蒙他血所洒的人。]这个就是基督徒。一个基督徒蒙受父的拣选,蒙受圣经的感动以致于成为圣洁,信从基督而被他的宝血所洗净。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在一个罪人身上施行他所预定、所拯救、所赦罪的救赎之功,这人就成为基督徒。
 
“讲道”的意思:

  讲道是“透过神所拣选的人,传扬圣经的信息,来满足人的需要。”这里有三个要素:

 (一)神所拣选的人:

  来到神面前愿意被神使用的人很多,但神真正能用的人不多。圣经说:“蒙召的多,选上的少。”(士七)讲道是要透过神所拣选的人。不只是靠人的口、人的理解、人的笔,乃要通过传道人的全人──包括他的个性、他的感情、他的理智,通过全人把真理传给听众。所以预备讲道最重要的是“准备人”。

  (二)这个人传扬圣经的信息:

  圣经的信息,就是圣经的内容,圣经的道理。讲道不是传扬自己的经验,传扬别人的看法,只有圣经的道理才能改变人的生命,使人相信。(罗十17)“…是从基督的话而来的。”可见熟读圣经、研究圣经、背诵圣经和实行圣经是我们传道人所必须遵守的。

  (三)满足人的需要:

  单单有传道人没有信息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有了传道人,有了圣经的信息,也不一定能满足人的需要。要使信息扎心,发挥安慰、医治、饱足的作用,必定要对听道的人有深切的认识,要知道他们心灵的毛病在哪里,信仰问题、思想偏差、精神上的痛苦是什么,等了解这些,再向主祈祷求智慧,细心预备讲章,这样你的讲道才能满足人的需要。



二.预备“讲道”的方法:

  每个人因着习惯的不同,方法也有不同,但步骤应该是这样的:(一)选择经文;(二) 昼夜默想;(三)钻研主题;(四)定出大纲;(五)引论和结论;(六)写下来和祷告。

  (一)选择经文:

  选择经文的原则有三:

  (1)适合需要──经文一定要与听众有关的,是他们需要的才能产生作用。
  (2)自己蒙福──这段经文曾经给自己带来祝福,传讲的话才能产生活的作用,才容易有功效。
  (3)荣耀上帝──这经文能荣耀神。应当选择信息丰富的经文。


  (二) 昼夜默想:

  诗一2:“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昼夜思想主的话语不是为讲道,是基督徒的生活习惯,必带来祝福。思想什么:

  (1)这节经文在当时的意思是什么?
  (2)这节经文对今天读者又有什么意思?
  (3)这节经文和我的关系是什么?


  (三)钻研主题

  主题是中心思想,应该能用一句话表示出来。从主题能看到讲道的目标。如果讲道没有主题是“零分”; 讲道有二个主题也是“零分”。因此讲道只容许有一个主题。

  钻研主题的方法:

  (1)细读经文;
  (2)留意突出字句和重复的记载;
  (3)留意动词的时式(过去、现在、将来)当分明;
  (4)主题要清楚,与主题无关的思想要隔开,留在以后再用。


  (四)充实主题:

  方法:(1)分段;(2)解释;(3)例证;(4)应用。根据经文本身的发展,分出段落,并检查每个分段是否紧贴中心思想。然后充实经文解释,加上例证和应用的方法。

  (1)分段:

  讲章中每一个分段小题应该是和主题有直接关系的,而且每一个分段之间的长短也应对称的,以便记忆掌握。

  (2)解释:

  有四个方法:(a)字义;(b)圣经的用法;(c)背景;(d)自己的经历。

  (a)从字义入手。我们解释经文,要从字义入手,不能从灵意入手。圣经讲船,就是船。讲到房子,就是房子。除非在同一段经文中讲明另外的意思。例如:撒种的比喻(太十三3-23)经文本身解释“种子比喻道理”,那么我们就照着讲,经文没有交待的解释,我们不应该乱讲。

  (b)圣经的用法:

  上面已述,经文本身有解释,那么就照解释讲,经文没有交待解释,就不应该乱解释。所谓:“以经解经”的原则,就是以圣经本身的解释来讲。任何解释要根据圣经和神学,神学就是“信仰要道”。

  (c)背景:

  经文有它的背景,有历史、文化、地理和考古学的发现,这一切都会帮助我们了解圣经。这背景有的可以从圣经中发现,但有很多要靠学者们的研究结果,这就要多读书了。

  (d)自己的经历:

  这是最后一步,当经文与你的经历发生了关系,给你帮助和鼓励,那么你可以作见证,这样经文可以讲活了。

  (3)例证:

  例证是“比方”,是讲章的窗户。好的例证使讲章发出光彩。以“例”来“证”明的意思。

  例证有两个好处:(a)使讲章增加兴趣。(b)使人更清楚明白。

  (4)应用:

  应用是启发听众在生活中实行所听的道理,指示听众当走的道路和当有的步骤。讲道如果没有应用,也就不能使道理进入信徒的生活之中。例如:讲道的主题是“爱主”,你要讲出怎样爱主。主题是祷告,要讲出怎样祷告。使信徒能在生活中应用,没有应用,道理就不完全。


  (五)引论和结论:

  引论:是开场白。有六个目的:? 提起兴趣。? 使人要听。? 引起注意──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和新鲜的事情碰在一起就能达到这个目标了。? 产生亲切感也很重要,因为讲员不是与听众敌对,若是站在敌对立场,信息就“僵”了,不能熔化人心。? 拉近彼此的距离:有人用称赞会众的方法,或者提说会众和讲员相同之处,结果距离就拉近了。? 指向本论:引论是为本论而存在的,引论的目的是把人,把听众引进本论里。引论不能多,一篇讲章只有一个,引论不能太长,一篇讲章若是卅分钟,引论最多五分钟。



作引论方法有十种:

  (一)解释经文;
  (二)说明背景;
  (三)从题入手;
  (四)介绍问题;
  (五)叙述目的;
  (六)圣诗出发;
  (七)故事开始;
  (八)讲述新闻;
  (九)季节导论;
  (十)就地取材。

  结论:结论是全篇讲章最重要的一环,若不能好好把握结论,整篇讲章就会失败。一篇讲章的引论贵在兴趣,本论贵在丰富,结论贵在力量。有力的结论才是好的结论。每一篇讲章都应该有一个目标。像射箭,箭是往箭靶射的,道应该向人心讲。一篇讲章能否达到目标是从结论听出来的。



结论的方法有六:

  ◆重述大意:把讲章的大意简单讲一次。这是最普通的方法,尤其对于难懂的讲章非常适合。

  ◆直接劝导:单刀直入式的直接劝导,是古老的方法,也是很有效的一种结论。这方法可以引起听众的感动,勉励他们的责任,启发他们的良心。

  ◆实际应用:圣经中每一样真理都可以应用,都可以在生活中实践出来,这种结论在农村非常受欢迎的。

  ◆圣经章节:讲道以经文开始,以经文结束也是一种好方法。用圣经章节来结束讲章,不只限于所选的经文,其他章节同样有效。但要与主题有关,听众一听就明白的经文。

  ◆见证故事:以故事作结论很感动人,特别是感人的见证,能够收到很好的果效。

  ◆引赞美诗:赞美诗是属灵的作品,以歌词作结论,是恰当的。



结论成功的六要素:

  (a)要自然,不要勉强、伪做、装假、硬凑 。
  (b)要单纯,复杂及深奥的结论都不是好的结论。
  (c)要针对每一个人讲:听道人感觉这话是对他讲的,这结论才算成功。
  (d)结论应该短。
  (e)结论应该积极。
  (f)结论应该充满精神、生动而有力。


  (六)写下来并且祷告:

  祷告是不停的,选择经文以前要祷告,预备讲章的每一步,每一个过程中都应该在心中祷告。讲道的原稿叫讲章,讲章是要写的,不写讲章的人有两种:最聪明的天才和懒惰的蠢才。写讲章的好处有五:

  (1)改进毛病。弟兄姊妹应当练习写讲章,在写讲章的过程中,很多毛病可以改进,日子久了,当然会进步。

  (2)增加信心。写讲章还能增加讲员的信心,因为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每当主的仆人尽了最大的努力,便会得到主更大的能力来完成圣工。

  (3)思想清楚。只有大纲,很可能在一段和另一段的配合不自然,可能口齿不清,会辞不达意,写下来在写时可以整理、思考,上台就不会乱讲了。

  (4)增加力量。讲员有信心,思想清楚,就容易产生力量。短句子比长句子有力量,具体的字比抽象的字有力量,特殊的字,有画面的,有动作的,有声音的字比观念性的字有力量。

  (5)产生实感:像:“每一朵乌云的边上都有一丝镶色的绒条,每一个悲哀的一生,也总有一线希望。”又:“人生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在处境里绝望的人。”像这样美的句子,都是在写讲章时考究和思想出来的。

  最后,预备讲道必须弟兄姊妹自己操练的。也许有人讲:“我没有口才,我不会讲道…。”讲道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肯不肯操练的问题。提后二15:“你当竭力…。”“竭力”是我们的态度。要下苦功,要努力,要用功,必然会得到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