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技术人员的货币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42:28

一个技术人员的货币观

作者:十年天崖路  发表日期:2010-10-28 23:33:00

    先自我介绍一下,本人从大二开始步入程序员的生涯,至今已有17年,这么多年了,实在受不了这些专家教授,和学者型官员的忽悠,特发表我的经济货币观,以正视听。

 

作者:十年天崖路 回复日期:2010-10-29 09:27:28 

 

  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分工协作(亚当•斯密《国富论》),正是灵长类的一个分支慢慢掌握了分工协作,从而在不断加深的分工协作过程中进化成现代人类,随着人类的进化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分工协作的模式逐渐多元化,分工协作程度也逐渐纵深化。
  分工协作就是劳动分工,产出交换。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人类的分工协作范围主要局限在部落内部(内部共同生产,劳动产品大体上的平均分配),发生在两个部落之间的交换,只能是偶然的多余产品的物物交换。当时的劳动成果交换在双方的经济生活中只占极低的比重,因此,彼此都不十分计较交换的比例,有时用2只羊换1把石斧,有时用2只羊换2把石斧。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不断扩大,参加交换的物品种类越来越多,一种物品可与多种物品相交换。物物交换存在一个明显缺点就是:物物交换要求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交换才能成功,否则交换就无法进行。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人们在长期无数次交换的实践中找到了办法:每次都用自己的商品换成一种人们普遍接受的商品,再用这个商品去换回自己需要的商品,那么这种“人们普遍接受的商品”就发展成为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它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可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有了一般等价物后,方便了商品交换,人们只要经过两次交换,就可顺利换得自己所需的商品,即:“第一步,用自己的商品换成一般等价物;第二步,用一般等价物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一般等价物由什么商品来充当,各地区不同,一个地区的不同时期也有不同。在历史上,牲畜、布帛、贝壳、粮食、食盐、 金属等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作者:十年天崖路 回复日期:2010-10-29 09:31:26 

 

  我国最早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之一是宝、贝。许多与商品交换有关的汉字,都有贝字作部首,如货、 赔、赚、贩、购等。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是金银自身自然属性决定的,即金银有许多适宜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征: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和容易分割等。首先是体积小、价值大。因为采掘金银要耗费巨大的劳动,所以金银的价值 大。这样,人们可以携带少量的金银,就能买到大量的商品。其次,金银不会腐烂,久藏不坏。黄金、白银极易保存,即使埋在地下,几千年后挖掘出来,仍完好无损。再次,质地均匀、容易分割。金、银可以随便熔合,又可随便分割,其价值不会受到损失,而羊、布、贝壳等就不行。正因为金银有这样多的优点,所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重任就自然落在了黄金、白银身上。金银一旦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它们也就成了货币。
  从上述货币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交换发展的障碍,有利于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工协作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促使人类社会分工协作规模不断扩大和分工种类的不断细化。
  在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货币的出现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在货币出现之前,由于达成交易非常困难,需要拥有彼此能满足对方需要产品的交易双方在相同的时间,地点相遇,且能达成双方都接受的交换比例(相当于交易价格),人类社会的进化速度非常缓慢,分工协作规模和分工深度都非常有限。直至货币(一般等价物)出现以后,人类分工协作的规模得到空前的扩大,因而也推动分工不断细化和深入。其直接结果是导致人类文明的出现和发展。
  货币是人类社会分工协作的润滑剂,没有货币,现代人类社会大规模的分工协作就无法顺利进行。因此,货币是分析人类社会的钥匙,分析清楚货币,就可以进一步分析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壮大,作为货币的贵金属的供给赶不上经济活动的需要(理论上毕竟贵金属是有限的,经济活动是无限的),所以人类必然要寻求金属货币的代替品,而且要求这种替代品可以无限供给,否则人类社会的分工协作规模的发展就会面临巨大的阻力。于是纸质货币(钞票)就诞生了,人类社会从此迈入纸币时代。
  不管是金属币,还是脱胎于金属货币(金属货币→金属本位货币→信用本位货币)的信用货币,人们用自己的产品换回货币,其最终目的不是要消费货币,而是要用货币去换回将来需要的消费品,一个人用商品换回货币,再用货币换回需要的消费品,这个过程的本质是商品交换,货币只是用来帮助解决商品交换过程中时间、地点等因素带来的不便。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货币的本质,我们先看如下的简化模型。假设有一个岛国,有A,B,C,D,E五位居民,还有一个叫中央银行的机构;
  ①有一天,中央银行印了100元货币,并借给A居民,居民A从居民B处购买了一批粮食,居民B付出粮食,100元流通到居民B。
  ②之后,居民B又用获得的100元从居民C处购买了一批蔬菜,居民C付出蔬菜,100元随之流通到居民C处。
  ③过了几天,居民居民C把获得100元借给了居民D,居民D用100元从居民E处购买了一批工具,
  ④之后居民E用100元从居民D处购买了一批日用品,居民D付出日用品,获得100元。
  ⑤居民D将100元还给居民C。
  ⑥居民C用100元从居民A处购买一头牛,居民A付出一头牛,获得100元。
  ⑦居民A将100元还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随之将这100元销毁。
  至此,100元完成了一个循环,从中央银行印刷,并借出来,再回到中央银行被销毁掉。假设之前,这个岛上没有货币,之后,这个岛上也没有货币。从货币的存在角度看,一切又回到起点。但对于岛上的居民来说,状态却发生了一些改变,如下:
  ① 居民A付出一头牛,获得了一批粮食;相当于居民A用一头牛与市场交换了一批粮食。
  ② 居民B付出一批粮食,获得了一批蔬菜;相当于居民B用一批粮食与市场交换了一批蔬菜。
  ③ 居民C付出一批蔬菜,获得一头牛;相当于居民C用一批蔬菜与市场交换了一头牛。
  ④ 居民D付出日用品,获得一批工具;相当于居民D用日用品与市场交换了一批工具。
  ⑤ 居民E付出一批工具,获得日用品;相当于居民E用一批工具与市场交换了日用品。
  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到,100块货币从产生→流通→销毁的过程中,促使了市场交易行为的发生。我们现在来假设一下,如果没有这个货币的流通过程,这个岛上居民的交易行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错位可能难以进行,因此,货币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促使了交易行为的发生。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货币虽然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但货币决不是一般等价物,居民A用100元货币交换居民B手中的粮食,对于居民B来说,他绝不是相信这张标有“100元”字样的纸片和他手中的粮食等值,居民B之所以愿意交换,是因为居民B相信将来,可以用这张标有“100元”字样的纸片交换回和他付出的粮食等价值的东西,因此货币表面上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但其实质并不是一般等价物,而是“债权债务”的清算工具,居民B获得这张纸,他便拥有在将来某个时候从市场要回和他当初付出的东西价值相当的商品的权利。
  所以,货币是起到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债权债务清算工具,它不是一般等价物,仅仅是一种债权凭证,这就是货币的本质。

 

作者:十年天崖路 回复日期:2010-10-29 09:52:57 

 

  为了进一步看清问题的真相,我们进一步对前述例子做些修改,即假设岛上之前也有货币,且央行在借给A居民100元之前,岛上货币存量为1万元,央行收回100元之后,岛上货币存量仍然是1万元。先来看通胀,在前述的例子中,假如央行不断的贷出货币,那么岛上经济会如何变化呢。很显然,央行每贷出100元,岛上就多出100元需求,而岛上商品确没有增加,按照时下流行的经济学观点,岛上应该会出现通货膨胀,而通过前面的例子,我们发现尽管岛上凭空多出了100元,并没有发生通胀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凭空多出的100元,等于多出100元的商品债权,只要市场存在提供价值100元所能要求之商品的供给能力,那么这多出的100元需求,就能得到满足,就不会产生通胀。如果央行贷出的200元货币,而市场新增的供给能力只能提供原有价格体系下价值100元的商品,那么必然出现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反之,如果市场新增的供给能力能提供原有价格体系下价值200元的商品,而央行只贷出100元,要么价格下跌,引发通缩,要么劳动力失业或工厂减产。因此可以总结出如下规律:货币投放可以显著推动市场交易行为的发生,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一个经济体如果货币投放速度大于供给能力增长的速度,则引发通胀;如果货币投放速度低于供给能力的增长速度,则引发通缩或就业不足。通过这个结论,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推论:
  ① 货币的增发速度有个度,超过这个度,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这其实就是所谓的“货币主义”者的主要思想。
  ② 在市场供给能力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增发货币可以显著推动经济增长,在市场供给能力已经充分得到利用的情况下,任何增发货币的行为只能导致通货膨胀。
  以下我们将通过对这个本质的理解来分析各种经济现象。
  第一、首先来看经济中无所不在的价格问题。
  如果世界上没有货币,人类社会的分工协作依然存在,交易依然存在,则交易的数量比例也当然会存在,而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交易的数量比例就必然表现为交易品的价格,价格(交易的数量比例)决定了交易的参与各方在社会分工协作中的劳动成果分配比例。这个分配比例不管交易是否以货币为媒介,都必然存在,因此反映劳动成果分配比例,并用货币多少为计量单位的交易比价关系并不受交易媒介——货币的影响,只受交易参与各方分配地位的影响。
  那么人类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不同人和人群的分配地位又由什么因素决定呢?毫无疑问,由不同人和人群的实力对比决定(参见笔者《宇宙的基本法则》一文,内有该结论的详细论述)决定。因为,对于一个实力强的个体和集团来说,如果当前的比价和其实力不相配,即其实力强过分配地位,则打破当前的比价关系对于强者来说是利大于弊的(注:有能力破坏当前比价关系才是实力强者),因此比价关系将会不断变化,直至达到某个平衡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任何利益攸关方打破平衡,都是弊大于利,从而比价关系得以稳定。
  当然,各利益方的实力总是随时间变化的,实力变化了,最终一定会反映到比价关系上来。所以,任何经济体系中,各种价格都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某个经济体系内某种产品的价格持续单向变化,肯定是当中各利益方的实力对比在持续单向变化。反观中国本世纪头十年中的房价,易知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和各集团的实力对比出现持续显著的变化。表面上看,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但供求关系本身却受制于实力对比,因为如果供求关系对应的价格不匹配实力对比,那么实力强的一方可以动用自身的力量改变供求关系,看看当今中国的现状,举目望去,“为了推动房地产比价关系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变动,全国不是暴力拆迁,就是土地拍卖,或是大规模放贷”,就不难理解这一点了。所以对于价格,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实力对比决定供求关系,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或者实力对比通过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第二、经济危机。在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经济危机总是一个不断出现的梦魇,人类社会始终摆脱不掉。就连申称找到经济危机解决办法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一样周期性出现经济危机。那么经济危机究竟是什么?其本质如何?为什么人类社会总也摆不掉?既然经济危机是人类社会的产物,那么要认识经济危机,必须从人类社会的本质出发。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分工协作(见笔者《宇宙的基本法则》),正是因为分工协作导致人类的出现,反过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人类分工协作规模的不断壮大和分工层次的不断细化深入。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证明了分工协作在每个个体的劳动效率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分工协作提高每个人的产出。人类个体之所以要参与分工协作,是因为其趋利避害的本性。
  在中国,一个农民为什么要离开农村到大城市打工(离开原来农村的分工协作体系,加入到城市的分工协作体系),是因为到城市打工有利可图。正是因为大家一致的趋利或避害动机,使得人们愿意走到一起,部分人做饭(开饭馆),部分人做衣服(开服装厂),部分人建房(开房地产公司),部分人教育(办学校),然后大家通过交换劳动成果来实现满足每个人的多重需要,即参与分工协作个体通过交易来分配劳动成果,而交易的比价(价格),则反映了分配的比例和分配地位,价格越有利于某些人,则这些人的分配地位也就越高。
  自从货币出现以后,人们分工协作的规模和深度得到空前的发展,可以这么看,一个货币区域就是一个分工协作体系。在人类历史上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往往一个国家流通一种货币,因而一个国家构成一个独立的分工协作体系。随着近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进而不同的分工协作体系又通过国际贸易组成一个全球性的分工协作体系。在一个分工协作体系内部,只要参与分工协作对人们是有利可图的,那么人们就会在趋利的动机下加入分工协作。由于资历不同(加入分工的时间不同)、能力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不同人在参与分工后获得的分配权也不同,从而形成特定的分工协作与分配体系,即经济社会的结构。
  如果一个分工协作体系内,足够大比例的人感到参与原有分工协作无利可图,那么他们必将退出或部分退出(失业或部分失业)分工协作体系,那么原有的分工协作结构就难以为继,经济社会必然就要出现结构的调整,这就是危机。如果调整的深度有限,社会仍然拥有秩序,分工协作及分配结构的调整仅仅反应在交易的价格层面,就叫经济危机;如果调整的深度太大,社会失去秩序,结构的调整已经超出交易价格层面,社会出现通过暴力来纠正结构的现象,就不能再称为经济危机,而称为社会危机。
  因此,经济危机(或社会危机)的本质就是旧有的分工协作体系难以为继,分工协作体系的结构出现调整。懂得了经济危机的本质,我们接下来分析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以及经济危机究竟能不能避免的问题。我们知道,支配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是B法则:复制因子→复制→成长→自然选择(参见笔者《宇宙的基本法则》),由于不同的个体、集团掌握的资源不同,拥有的智慧不同,掌握的暴力力量不同,我们统称为实力不同,他们在参与分工后获得劳动成果的分配地位也不同,而且实力强的集团和个体获得的优势分配地位又会不断强化其实力,因而人类社会总是一遍又一遍重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进化现象(马太效应或报酬递增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分工协作的分配结构在不断向强者倾斜,直到有一天,大多数弱者觉得参与分工协作有如鸡肋,无利可图,逐渐退出原有的分工协作体系,从而导致危机。
  因此,危机是某种社会分工结构形成并发展之后的终结,受制于A法则和B法则(参见笔者《宇宙的基本法则》),是宇宙基本法则作用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不可能完全避免。在民主制度下,由于社会各个集团间存在比较畅通的沟通渠道,各个集团间比较容易达成妥协,有可能避免深层次危机(暴力危机)的发生,但浅层次的经济危机仍然不可避免,如同生物的新陈代谢和死亡,只要万物还在进化和发展,生命体就会死亡再生,只要人类社会还在进化和发展,社会分工协作体系的新陈代谢和死亡就不可避免。  既然危机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判断和识别危机呢?根据前述的危机本质,我们知道,危机产生的根源是部分人在原有的分工协作体系下,觉得无利可图,逐渐退出分工协作体系,因此识别经济社会中人们参与分工协作的意愿及其变化是识别危机的有效办法。在危机的酝酿时期,首先出现的是分配的严重失衡,当分配的失衡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很多人逐渐发现自己参与分工协作无利可图,因而逐渐退出,社会失业率逐渐升高,当失业率达到某个程度之后,引发大规模的退出分工协作,进而危机爆发。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意愿是看不见的,分配失衡(贫富分化)和失业率是看得见的,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及其变化,即可有效识别危机。

 

作者:十年天崖路 回复日期:2010-10-29 13:27:46 

 

  作者:aspirin001 回复日期:2010-10-29  13:14:19 
    任何经济政策和行为都具有好坏两面,那么到底谁来做最终的权衡取舍?当然是实力(脑力+体力+权利)强的说了算!  
  ================
  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实力不均衡,则利益边界就不稳定,直到某个状态,越过边界,利益由正变负,从有利变成有害,就均衡了。这就是实力对比决定利益边界。
  在中国,一切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各集团的实力太不均衡。

 

作者:十年天崖路 回复日期:2010-10-29 22:36:58 

 

  第三、通胀现象,通胀的直接表现是经济体内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其内涵是货币的价值贬值,根据前述的货币本质,货币贬值就是货币代表的债权贬值,债权之所以会贬值,其根源是债务人的偿债能力或偿债意愿减低或消失。
  因此,以下两种情况会引发通胀,第一,经济体内出现一定规模的债务人偿债能力降低或消失,比如一定比例的负债经济人的偿债信用出现问题,如大量高负债国企倒闭、银行坏账等。第二,政府通过非借贷方式发行货币(比如明王朝直接印发银票支付官员工资),因为政府通过这种方式向市场注入货币,其债权根本就没有偿还能力,或根本就不打算偿还。此外,通过前述规律,我们不难看出,货币投放速度超过市场供给能力的增长速度也是引发通胀的重要原因。
  以上三种原因都会导致一个共同的结果,就是要求偿还的债权大于市场的偿债能力,最终结果表现为传统经济学中表述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此外,如果某个经济体对来自经济体外的某种资源严重依赖(这种资源是必须,且不可替代或很难替代),如果该经济体购买这种资源的价格上涨,就需要用比以前更多的商品去交换,即该经济体内将会有更多的供给能力(偿债能力)被用去偿还因为消费这种资源而产生的债务,在该经济体市场供给能力已经得到充分开发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经济体内的债权要求大于偿债能力的情况,从而出现通胀,这种通胀就是传统经济学中描述的成本推进型的通胀。
  如果该经济体的市场供给能力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在外部资源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只要能采取适当的措施,开发出相应的市场供给能力,则依然可以避免通货膨胀。至此,我们得到导致通胀的第四种原因:在市场供给能力已经完全开发的经济体内,如果严重依赖的外部资源涨价会导致通胀。
  既然货币仅仅是一种债权凭证,如果社会大众普遍对手中的债权(货币)的未来追偿产生疑虑的话,人们对这种债权凭证(货币)的接受程度就会降低,债权贬值,引发通货膨胀。那么在排除前述四个原因的情况下,导致社会大众产生这种疑虑的原因又是些什么呢?影响社会心理的因素和方式都太多,本人完全没有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此,只就本人所能看到的原因做些简单的罗列。本人认为能够导致社会大众产生债权(货币)产生贬值预期的因素主要有:
  (一) 某种关乎民生的重要商品或资源(比如住房,粮食,肉食等)的价格由于其他非货币原因长期暴涨。由于这种东西是生活必需的,其价格是构成社会大众预期货币未来价值的基准,如果这些商品的价格长期持续增长,比然导致人们对手中所持的债权凭证(货币)的贬值预期,从而引发通胀。
  (二) 大范围的自然灾害会导致市场供给能力下降,如果在大面积自然灾害发生之后,中央银行没有相应收回货币供应,也会引发通胀。
  (三) 第三、战争会导致社会供给能力更多被用于支持战事,从而导致用于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供给能力减少,如果货币供应没有收缩,也会引发通胀。
  分析了人类社会引发通胀的原因,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另外一个问题,即人类社会是否可以避免通胀。根据前述货币本质,从理论上讲,如果货币供应和市场供给能力时时均衡,通货膨胀是可以避免的。
  但在现实世界,以下两个因素决定了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市场供给能力本身是万物竞争进化的结果,是时时变化的,每时每刻都受到技术手段、人口、自然灾害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供给能力的变化情况对人类来说是不可预知的。第二,掌握货币发行权的社会集团,可以获得很多利益,即便在完全规范的情况下,所有的货币发行都通过借贷形式(即前述的,货币必须通过借贷方式注入市场),货币发行者依然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利息收入,更何况现实社会中,只要掌握货币发行权的集团愿意,总是可以直接(而不是通过借贷方式)向市场注入货币,根据支配世界的B法则,即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掌握货币发行权的集团,总是不可避免地走向滥发货币。
  因此,人类社会的通胀不可避免。事实上,货币作为人类社会大规模分工写作的纽带,则通货膨胀(债权贬值)预示“任何人当下的劳动付出,在将来未必获得等值的回报”,其本身就是社会分工协作出现问题的反应,既然危机不可避免,当然通胀也不可避免。我们知道,在金属货币时代,鲜有通胀发生,那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根据传统的货币解释,金属货币之所以不会导致通胀,是因为“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因此不会价值不会变化,故不会发生通货膨胀”,这个解释很有迷惑性,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全球各国货币教材的标准内容。不过,笔者认为这个解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在金属货币时代,如果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市场的供给能力增长,通胀仍然会发生,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十六世纪美洲金银大量流入欧洲的情况。
  笔者认为,在金属货币时代,之所以鲜有通胀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金属货币本身有价值,而是很多时候,黄金等贵金属的供应量增长率很低,货币发行量很难大幅度超过市场供应能力的增长。   第四,汇率也是讨论货币问题绕不开的话题,我们接下来分析汇率的本质及其对经济和货币的影响。为了更好谈论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统一对两个概念的认识,即货币高估和货币低估。因为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一定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因此,笔者在此定义如下:某种货币相对于其他货币高估(简称“货币高估”)指的是该货币汇率高于购买力平价比率,反之某种货币相对于其他货币低估指的是该货币的汇率低于购买力平价比率。例如:如果从购买了平价上看,7人民币相当于1美元,则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大于7元人民币/1美元,则称为人民币低估;反之则人民币高估。在以下的分析中,为了更好理解其中的逻辑,我们以美国来代表国际市场。
  我们先来讨论汇率相关的第一个问题:货币高估对经济的影响。在货币高估的情况下(假定人民币对美元购买力平价比率7人民币对1美元,为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6人民币兑1美元),同样的1吨煤在中国的价格是700元,在美国是100美元(刚好满足购买了平价),在不考虑关税等其他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对于出售者来说,当然不愿意卖到美国去,因为卖到美国,他可以获得100美元,换成人民币所得600元,低于700元的国内市场价;相反对于这一吨煤的消费方来说,更愿意从美国进口,因为从美国进口他只需要支付600人民币,低于国内的市场价格,所以市场选择的结果会导致国内的市场价格降低,当然如果没有汇率管制也会导致货币贬值,最终导致购买力平价比率(之前7比1)和实际汇率(之前6兑1)相互靠近,从而达成新的均衡。如果政府采用汇率管制,长期维持货币高估状态,则进口商每消费一吨煤只需要600元,相当于获得100元的补贴,其实质上是生产者补贴消费者。
  再来讨论汇率相关的第二个问题:货币低估对经济的影响。在货币低估的情况下(假定人民币对美元购买力平价比率7人民币对1美元,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8人民币兑1美元),同样的1吨煤在中国的价格是700元,在美国是100美元(刚好满足购买了平价),在不考虑关税等其他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对于出售者来说,当然更愿意卖到美国去,因为卖到美国,他所得100美元,换成人民币高于700元的国内市场价;相反对于这一吨煤的消费方来说,更愿意从国内市场采购,不愿从美国进口,因为从美国进口他只需要支付800人民币,高于国内的市场价格,所以市场选择的结果会导致国内的市场价格走高,而美国的市场价格走低,如果没有汇率管制,货币亦会升值,最终导致购买力平价比率(7比1)靠近实际汇率(8兑1),从而达成新的均衡。同理,如果政府采用汇率管制,长期维持货币低估状态,出口商每出口一吨煤,则较内销多获得100元,相当于获得100元的补贴(美国出售一吨煤总是100美元,不管人民币是高估还是低估),所以实质上是消费者补贴生产者。
  接下来讨论汇率相关的第三个问题,如何判断汇率是高估还是低估?根据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对于完全自由兑换的货币和外贸完全自由的经济体系,汇率总是趋于平衡的,即既没有高估也没有低估,即便偶尔出现高估或低估状态,其经济自身会自动调节,最后会导致现实汇率和购买力比率趋于一致。
  而一种货币之所以能够长期居于高估或低估状态,其一定存在政府的市场保护行为。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得知,任何对进口的征税和出口退税(或补贴)行为必然反映货币高估;反之,任何对出口的征税行为和进口的补贴行为,必然反映货币低估。在现实世界里,完全自由的货币兑换和国际贸易是根本不存在的,各国政府为了各自的政治目的,一般都会执行一定程度的货币和市场干预政策。
  同时,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市场,情况也各不相同,有的市场是高估,而有的市场是低估。因此,从微观上(从具体的产品和行业)判断货币是高估还是低估,很容易,但在宏观上判断一种货币是高估还是低估,需要综合考虑各行各业及其综合情况,非常繁琐困难。不过幸运的是,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操作起来要容易得多。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对于任何一个行业和产品市场,如果货币高估,这个行业一定会出现持续的逆差;如果货币低估,这个行业一定会出现持续的顺差,从一个经济体整体综合来看,各个行业逆差顺差互相抵消综合之后的结果为顺差,则说明整体货币低估,反之则说明货币高估。从人类社会分工协作的本质来看,长期顺差和长期逆差都是分工协作不协调的表现,其状态都是难以持续的,一个国家如此,一个行业甚至一个企业或个人也是如此。
  虽然很多时候,各国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比如税收,补贴等手段以及金融市场政策),一定时间内维持特定国家、特定行业或特定企业的逆差或顺差(赤字或盈余)状态,但这种分工的不协调行为,终究不能长久,政府的这种人为的干预只能是不断积累社会分工的不和谐因素,长期必然导致崩溃,政府要么自己受不了主动调整,要么吃不了兜着走,接受市场规律的制裁。鉴于任何信息都存在滞后性(任何信息只能反映之前的事物),以及任何政府都不可避免受到全社会各种实力集团的支配,本身很难客观公正的看待和分析经济系统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所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行为大多都是错的,即使在某个时点是对的,时间长了也会走向错误的方向。
  因此站在纯经济的角度看问题,对市场干预越少的政府,犯错的可能性就越少,经济体系的分工就越协调,因为经济体系本身存在自我调整机制,因为万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必然是系统的自我不断调整(见笔者文章《宇宙的基本法则》)。
  不过从宇宙进化的角度看,任何经济体的发展变化都是系统进化的一部分,政府之所以对经济系统进行干预,本身就是受不同利益集团支配的结果,因此任何政府之所以能够干预经济,本身是各社会集团实力对比的结果,在实力对比不均衡的情况下,政府干预经济不可避免。

 

作者:十年天崖路 回复日期:2010-10-30 20:46:43 

 

  最后来看真实世界的货币汇率由什么因素决定。我们知道,价格决定了交易各方在分工协作中的分配地位,那么汇率则决定了不同的经济体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分工中的地位,根据C法则(实力对比决定利益边界)(参见笔者《宇宙的基本法则》),汇率将主要由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决定。
  在一个现存的分工协作体系中,后来参与者通常是实力弱小者,因为后来者起初的实力非常弱小,其参与与否对原有分工体系的影响很小,因此其以什么比价参与分工,强者通常不太介意,也不太关注,就好像现在的朝鲜如何规定其货币兑换美元的汇率,美国无所谓,早年中国经济规模很小,对外贸易很少时,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完全由中国决定,美国并不关心,当后来者实力逐渐增强后,其参与分工的比价将逐渐对原有的各方的利益带来较大的影响,那么其比价将不能再由自己决定,而是参与分工各方博弈妥协之后的结果。
  拿中国的例子来说,在94年的时候,中国可以人为地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次性从1:4调到1:8,美国没有任何反对意见,这就好比一个深山的猎人偶尔拿一些猎物到集市去卖,不管其卖多少钱,只要集市有人买,没有人会关心,如果这个猎人扩大了生产规模,大规模在集市上卖猎物,那么他的行为将对原先集市中的其他人的利益带来影响,那么他的猎物价格将不能再由自己决定(即不能太便宜),否则其他各方可能会联合起来抵制猎人,导致其退出分工协作。
  就像现在的人民币汇率,因为中国已经称为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人民币汇率已经影响到大多数国家的利益,所以现在中国不可能象以前一样完全自主地决定人民币汇率,而必须兼顾到其他国家的利益,否则世界上多数国家抵制中国产品,必将导致中国退出或部分退出国际经济分工体系,这是中国绝对不能接受的。
  一般说来,一个后发展国家,其参与国际分工的比价关系(汇率)都有一个从货币低估到回归均衡的过程,因为在早期,后发国家为了其出口利益,有动机低估本国货币,以便利用出口需求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待该国实力增强,经济规模扩大之后,在各国的压力下,其货币汇率必然会向均衡汇率(购买率平价)回归,即后发成功的国家货币必然出现升值过程,当年的日本、联邦德国如此,今天的中国也如此,可能还要继续如此。  作者:十年天崖路 回复日期:2010-10-31 21:42:35      第五,经济发展问题亦是货币的重要议题,通过前述的信用货币本质,我们可以知道,经济增长只有在社会供给能力未得到充分开发的前提下,才能通过货币手段得以实现。因此,不断增长社会的供给能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般说来,社会供给能力的增长主要跟劳动力人口增长、资源货币化、技术进步、资本积累这四个要素有关。其中劳动力人口增长能带来社会供给能力的增长,非常好理解;纵观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其背后的关键因素就是劳动力人口的持续迅猛增长,特别农村大量劳动力持续流入城市,在局部和短期来看,近乎无限供应。
  此外,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非常低,很多经济资源没有货币化,货币供应增加之后,这些资源的货币化即刻可以成为市场新增供给,这正是这三十年来,中国以空前的速度增发货币,确没有导致大的经济问题之根本原因,因为对于任何增发的货币债权,都有供给能力来平衡它。
  同理,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尽管美国也以空前的速度增发美元,由于美元是国际贸易的主要交易媒介,当美联储增发美元释放债权需求的时候,由于中国数以亿计劳动力人口和资源不断加入国际分工体系,导致国际经济系统供给能力大幅增长,使债权需求和供给能力得以平衡,从而造就了美国和世界空前绝后的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神话。
  现在看来,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货币化都已经走到尽头,2012之后,中国劳动力人口将达到顶峰,并逐步回落。如果中国仍然延续前三十年的货币增发速度,留给中国大众的结果将是持续的通胀。
  同样,如果印度的经济发展延续当前的路径不变,由于中国供给能力的回落,美国如果仍然以之前的速度发行美元,留给人类将是世界性的持续通胀。
  技术进步带来供给能力的增长,其中的逻辑也相当简单明了,无需赘述。资本积累对供给能力增长的作用则需要仔细说明,我们知道,企业通过工人操作设备生产出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
  工人人数的增长能带来供给能力的增长,设备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当然也能带来供给能力的增长。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通过财政力量有目的有计划地积累资本,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此外,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可以把社会中闲置的债权(货币)集中起来,进行专项的投资促使这些债权(货币)得以清偿,加快社会债权债务关系的清偿速度,从而可以有效地调动社会需求和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当然这也是有前提的,即社会仍然存在闲置尚未开发的供给能力),这也是凯恩斯主义能起到作用的根本原因所在。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资本积累的进度必须和劳动力的增长和技术进步协调,否则过度的资本积累只能恶化经济分工体系的协调,从而导致畸形的经济结构,酿制经济灾难。可叹的是,凯恩斯的信徒们(能成为其信徒当然都是当权者)由于自身私利(根植于趋利避害的人类本性)的需要,总是倾向于将财政政策发挥到极致,从而酿制难以挽回的经济畸形,七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如此,未来的中国经济也将如此,正如《圣经》所言,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过去有的,今天也有,将来仍然会有。
  用更长的历史眼光来看待劳动力、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在三要素,我们不难看出,对教育的持续投入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因为从长期来看,人口增长由于其自身的规律和环境承载能力所限,不可能长期持续增长,所以,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主要是设备的质量的提升)才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而二者的持续增长,几乎完全依赖教育,因此,对教育的持续投入是一个经济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要素。  作者:十年天崖路 回复日期:2010-11-01 23:04:40      第六、货币发行一定是政府的专利吗?现在社会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以至于大多数人包括经济学家们都潜意识人为,发行货币是政府的专利,发行货币这活只有政府才能干。
  事实上,在人类千万年的进化历程中,货币(一般等价物)少说也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考证,中国历史上货币在夏朝就已经出现)。这其中,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也就是上百年的事,在没有政府垄断货币权的漫长岁月,人类不也分工协作得很好吗?中国历史上的唐宋时期,经济异常繁荣,当时的政府并没有垄断货币的发行(见日本高桥弘臣《宋金元货币史研究》)。
  因此从历史的眼光看,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并不一定是人类社会分工协作的内在需要。根据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一些社会集团和个人之所以要垄断货币发行权,其根本原因一定是拥有货币发行权能带来巨大的利益。
  所以,我们先看看货币发行权能带来什么好处?对一个可以发行货币的机构或个人,其发行货币存在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通过借贷方式(即向市场贷出自己印刷出来的货币)向市场注入货币,另一种是直接通过交易形式(直接用自己印刷的货币向市场购买商品或劳务)向市场注入货币。
  第二种模式给货币发行者带来的利益显而易见,通过前面的分析易知,这种模式的货币发行会直接导致市场的通货膨胀,所以一般情况下,货币发行者都不会公开地采用这种形式,人类历史上,在战争等特殊时期,由于事态紧急,一些强力社会集团会以军事暴力为依托采用这种模式发行货币,不过结果都难逃通货膨胀和社会更大的危机。
  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论是什么社会集团掌握货币发行权,通常都采用第一种货币发行模式,即借贷发行模式。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只要货币发行的速度不超过市场供给能力的增长速度,就不会产生通胀。那么货币发行者,就可以不劳而获得巨额的利息收入,而不会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而且这种模式的货币发行利益,随分工协作规模的扩大而增大,因为分工协作规模(经济规模)越大,其货币存量就越多,这些存在市场中的货币每时每刻都要向货币发行者支付利息。
  因此,掌握货币发行权的集团总是处在社会分工协作与分配体系的最高端,自然也是人类社会各集团利益争夺的终极目标之一。根据支配宇宙的B法则(见笔者《宇宙的基本法则》),一个实力足够强的集团,总是倾向于控制更大规模分工协作体系的货币发行(注意:这是理解当今美国国家政策和国家利益以及全球化的基本理论依据)。
  从人类分工协作的内在要求来看,不一定非要政府垄断货币的发行权,这个问题笔者不打算进行深入的阐述,因为著名的经济学家,197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已经做过深入的研究,并发表成书《货币的非国家化》,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
  虽然经济的内在并不要求政府垄断货币权,不过根据支配宇宙的B法则,政府垄断货币权却是人类进化进程中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由于掌握货币发行权的集团总是处在社会分工协作与分配体系的最高端,因此,基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任何有实力的社会集团都会趋之若鹜,斗争的结果必然使货币权落入某些集团手中,直到实力对比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又会经过斗争落入另一个集团手中。
  纵观世界各国的货币史特别是美国的货币发行权争夺史,一切都昭然若揭,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宋鸿兵的《货币战争》,虽然社会上很多主流的经济学者对这本书不屑,斥为阴谋论,不过根据支配宇宙的B法则,《货币战争》的很多观点并不离谱,尽管笔者无力考证《货币战争》涉及到的众多具体历史资料是否准确,也不赞同宋鸿兵的很多观点,如回归金本位等。 作者:十年天崖路 回复日期:2010-11-03 09:01:37      在这种条件下,由于市场供给能力未完全开发,供给方的竞争激烈,导致社会平均实业投资回报率较低,进而拉低自由利率。反之,如果市场供给能力已经完全开发,市场需求方的竞争激烈,会导致社会平均实业投资回报率走高,从而会拉高自由利率。
  这段没有理解,lz可否详细分析说明  
  =======================
  如果市场的供给能力没有完全开发,也就是市场还存在闲置供应能力,或者说还有闲置资源(包括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尚未加入向有的分工协作体系。如果继续向经济系统投放货币,不管这笔资金第一次用在消费还是投资(其实投资也是需求),都会同是调动需求和供给。基于人类趋利的本性,在供给存在闲置的条件下,供给者被调动的动机要强于需求方,供给方被带动的程度往往也会大于需求方。一般情况下,一笔货币投入经济系统,基于人类的趋利动机,带动的是供给,而对需求的带动是作为带动供给的副产品出现。这就是货币投放刺激经济的微观机制。更何况一般情况下,贷款主要用做投资。由于市场潜在供给能力大于需求,所以经济竞争主要在体现在供给层面。我们回顾90年代以来,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情况,多少开发区成立,多少企业进入市场,货币投放显然对供给的调动效果大于对需求的调动效果。当然,如果是封闭的经济体,二者的差别不会这么大。这种情况下,社会平均实业投资回报率会被拉低,98以来,中国的创业难度不就是逐年增加的吗?企业运营的难度也是逐年增加的。
作者:十年天崖路 回复日期:2010-11-03 09:06:22 
    在这种条件下,由于市场供给能力未完全开发,供给方的竞争激烈,导致社会平均实业投资回报率较低,进而拉低自由利率。反之,如果市场供给能力已经完全开发,市场需求方的竞争激烈,会导致社会平均实业投资回报率走高,从而会拉高自由利率。
  这段没有理解,lz可否详细分析说明  
  =======================
  如果市场的供给能力没有完全开发,也就是市场还存在闲置供应能力,或者说还有闲置资源(包括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尚未加入向有的分工协作体系。如果继续向经济系统投放货币,不管这笔资金第一次用在消费还是投资(其实投资也是需求),都会同是调动需求和供给。基于人类趋利的本性,在供给存在闲置的条件下,供给者被调动的动机要强于需求方,供给方被带动的程度往往也会大于需求方。一般情况下,一笔货币投入经济系统,基于人类的趋利动机,带动的是供给,而对需求的带动是作为带动供给的副产品出现。这就是货币投放刺激经济的微观机制。更何况一般情况下,贷款主要用做投资。由于市场潜在供给能力大于需求,所以经济竞争主要在体现在供给层面。我们回顾90年代以来,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情况,多少开发区成立,多少企业进入市场,货币投放显然对供给的调动效果大于对需求的调动效果。当然,如果是封闭的经济体,二者的差别不会这么大。这种情况下,社会平均实业投资回报率会被拉低,98以来,中国的创业难度不就是逐年增加的吗?企业运营的难度也是逐年增加的。
作者:十年天崖路 回复日期:2010-11-03 19:35:41 
    中国会发生大萧条吗?
  我想朋友应该不会对这个问题感到突兀吧!已经很多人在关注这个问题了,虽然发改委的专家坚决否定。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在基本逻辑层面探讨过经济危机问题,笔者认为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现存的经济分工协作及分配结构由于环境的改变而难以为继,被迫重构或深度调整。特定的经济分工结构对应特定利益分配格局,如果这个格局下的利益分配最终导致参与分工的大多数个体或集团濒临无利可趋,用脚投票的时候,就是分工格局被迫调整的危机爆发之时。
  为此,为了搞清楚中国会不会发生大萧条问题,我们先分析目前国内外的环境极其变化,才能对这个问题给出回答。从世界经济分工的角度看,最近十年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和外贸的强劲增长,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国际经济分工格局。最近十年从2000年到2008年世界经济结构的演变轨迹非常明显,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四小龙和龙头日本都遭到沉重的打击,四小龙的经济体系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不可能继续向世界市场大量输出供给能力,龙头日本由于社会老龄化逐步加重,劳动力人口趋降,对世界市场的供给能力也难以继续维持显著的增长。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美国赶上了科技泡沫的破裂,套用刘军洛的话说,被货币主义洗脑的美国开始了印钞票救经济的美元泛滥周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加入了WTO,以之前20年的发展家底为依托,和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外部世界环境相结合,中国经济驶上了向世界市场输出供给能力的快车道。  于是,从2001年以后,世界经济分工基础格局就是,以美国为主体的欧美发达国家负责消费,以中国为主体发展中国家则向发达国家输出供给,直至2008年金融海啸。这样的一个过程,为什么能够延续这么久,直至深深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我们知道实力对比决定利益边界,世界经济格局之所以能如此发展,必然是符合产于各方的利益趋向,以下我们来分析这个进程中有关各方的利益所在。  作者:十年天崖路 回复日期:2010-11-03 19:42:44      首先来看美国,美国当仁不让是这个世界上实力最强的角色。前文中我们提到,任何社会集团只要实力足够,基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必然趋向于控制更大规模的经济分工体系。因为控制的范围越大,利益越大。在人类历史上,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国际贸易的规模很小,地球实际上是分成很多大大小小的彼此相互独立的分工协作体系(国家,历史上基于货币的关系,经常是一个国家构成一个分工协作体系)。
  因此当某个利益集团(或)的实力壮大之后,必然倾向于去控制更大规模的经济分工体系,由于当时的技术和条件限制,控制更大经济分工体系的办法只有一个:征服。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各种波澜壮阔的征服,比如,秦统一六国,汉人的对东亚的征服,雅利安人对印度的征服,蒙古人对欧亚大陆的征服等等。
  而到了苏联垮台之后的美国独霸时代,由于技术进步(包括运输、通信、能源和金融等总多方面的技术)和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美国的趋利行为不再需要武力征服,只需要推动所谓的全球化,向世界输出美元即刻。
  在前文中,我们分析了,哪个社会集团控制了货币的发行权,就处在了分工体系的顶端,获得就是最有利的分配地位。因此美国需要大把向世界输出美元,以达到控制世界范围内经济分工的目的。而中国向世界市场的供给能力输出,刚好和美国的需要想和,所以进程要不波澜壮阔都不行啊。 作者:十年天崖路 回复日期:2010-11-03 19:47:48      其次,来看中国情况。由于历史、现实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从90年代中期(特别是97年十五大)之后,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各种力量的利益趋向的最大交集。全国上下,不管是政府官员、普通市民、已进城和尚未进城的农民工还有广大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对未来都充满希望(我个人好怀念当年那充满希望,心潮澎湃的岁月)。
  当然,掌握货币发行权的社会集团更是不会错过这么好时机,大把发钞,坐收发行利润。根据前面的分析,由于当时中国拥有近乎无限供应的潜在劳动力,市场限制的供给能力几乎无限,理论上大把发钞不会产生通胀问题,当时对发钞这件事情,如果说还存在限制条件的话,那就是农村潜在劳动力加入城市的经济分工体系,是逐步分批进行的,存在一个自然的速度,不是一挥而就的,因为不可能一夜之间成立N多工厂,农村劳工一夜之间全部进城。所以,我们就看到,从2000年开始,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速度的加快,钞票的发行速度也逐步加快,二者亦步亦趋,相和相行。
  此外,由于中国特殊的强制结汇制度,出口企业每赚到1美元,中央银行就会印出8元(近似)人民币来兑换掉,对于中央政府来说,企业每结汇1美元,中央政府就可以多出1美元能支配资源,而无需付出任何代价(因为人民币是印出来了的,相当于无本生意)。这个强制结汇的性质,其本质就是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非借贷形式发行货币。在前文的例子中,相当于央行不是贷款给居民A,而是直接印钱送给居民A。如果将来居民A不付出劳动,换回钞票销毁,必然导致通胀。这样,基于趋利的人性本能,中央政府(毕竟中央政府是由人构成,也要食人间烟火)当然是鼓励出口,而且是越多越好。
  最后,由于国内市场种种市场障碍(高路费、乱收费、地方保护主义、腐败、恶意拖欠货款等)导致国内企业做内贸生意,远远没有做外贸生意效率高,做外贸,外商信用好,可以避免国内市场的种种恶心市场干扰。于是,众多的企业更愿意做出口生意、而不是国内生意。
  这样,中国举国上下,众志成城,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绝后的供给能力输出大军启程出征了,然后就是毫无悬念的所向披靡、攻城略地(对于中国外贸历年数据、以及各种产品的历年增长情况以及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等数据,网络上多的是,笔者在此为了节省篇幅,方便阅读,就不再列举,有兴趣和研究精神的读者可以自行收集)。 作者:十年天崖路 回复日期:2010-11-03 19:49:34      看了中美,在看欧盟。欧洲从二战之后,经过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在经济上几乎成了美国的殖民地(不过,美国人对殖民地真的挺好)。从70年代以后,开始走上经济上的漫漫独立之路。由于欧洲的诸国都太小,实力不济,于是寻求联合,以联合促力量。于是我们看到最初的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现在的欧洲联盟。特别是1999欧元启动之后,美国立刻通过科索沃战争,对欧元进行牵制。欧盟由于自身的力量弱于美国,虽然内心在流血,但还得对美国笑脸相迎。
   但内心深处,多么渴望拥有一个共同对抗美国货币霸权的盟友。这个盟友,日本不仅是经济,连政治上也是美国的殖民地,显然不满足欧洲的要求。于是中国经济走上世界舞台,对欧洲人那绝对是求之不得的事。于是我们看到了当年的德国施罗德、法国的希拉克,对中国那个好啊(我相信,中国外交部欧洲司的同志们应该无限怀念那段时光吧)。 作者:十年天崖路 回复日期:2010-11-03 19:50:39      再看我们恶心的邻居,日本。日本在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之后,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劳动力人口几乎停滞增长,而国内的需求(老人增多)却不增反减。于是日本经济开始步入市场供给能力过度开发的时代。
  可笑的是,(用刘军洛的幽默语言)被货币主义洗脑的日本,尽管一而再再而三地事实量化宽松,日本经济硬是没有起色,漫漫熊途无穷尽,却无心插柳,成了这个时代世界上最大的套利资本输出国(因为量化宽松,利率低廉,借日元便宜啊)。
  诸位想想,日本的供给能力都已经完全开发了,仅靠发行货币,经济能增长吗?一句话总结,由于自身的劳动力已经完全开发,资源的货币化已经基本完成之后,在技术没有大幅进步的情况下,经济无论如何也是增长不起来的。这种情况下玩货币,只能起泡泡而已。尽管日本无限的妒忌,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中国的经济崛起,不断向世界市场输出供给能力。 作者:十年天崖路 回复日期:2010-11-03 19:53:19      最后来看曾经的亚洲四小龙和拉丁美洲以及其他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作为中国的竞争对手,由于自身经济基础、经济规模以及政治层面(毕竟这些国家和地区无论怎样努力,在制度层面上,都不能象我们这么对待劳工)的原因。所以只能望中国项背,想要和中国竞争,还真是没门啊。 作者:十年天崖路 回复日期:2010-11-03 19:55:57      好了,废话够多的了,一句话,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20001以来的中国供给能力大输出的世界经济分工结构。在美国,作为向世界大规模输出美元的副产品,美国繁荣的房地产市场和衍生证券市场终于先后由于纵欲过度,先后出了问题,并于2008年引发了号称堪比1929的世界金融海啸。至此,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世界经济分工格局开始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美国人看到只消费,不生产,以后会被债务拖死,世界经济分工格局需要改革;
  欧洲人看到,中国竟然强大到可以不给欧洲面子了(英国首相布朗语),毕竟欧洲需要的是一个听话,能够良好合作的盟友,而是一个强悍的竞争对手。所以在欧洲人看来,世界经济分工格局需要改革。日本就更不用说了,从头到尾,就不希望看到中国发展。其他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在中国输出供给能力大军的铁蹄之下,早已不堪忍受,哀声连连。
  于是经过8年之后,世界又一次团结了,不过这次团结队伍里没有了中国。欧美日和其他国家团结起来,要改变这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了,主题就是限制中国的供给能力输出。于是欧盟拉拢美国,根据自己的优势和中国的劣势(欧美排放低、还有降炭的技术优势,中国排放高,却缺乏降炭的技术),搞起了低碳经济,就有了哥本哈根全球对中国的围攻。于是,就有了近来的人民币升值议题,尽管人民币已经从8.3大幅升值到6.8,美国还要联合世界各国力量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  一句话,世界环境改变了,外部环境需要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了。  作者:十年天崖路 回复日期:2010-11-03 19:58:41      分析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再来看国内的环境变化。前文说了,从01年到08年,中国在天时、地利、人和的背景下,对外输出供给能力的大军所向披靡,攻城略地。由于国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经过各种利益集团多年的博弈,表面上,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盛世到了,不过骨子里却是空前的制造能力搭配相当虚弱的消费需求,超过0.5的基尼系数,和空前的房地产泡泡,黑砖窑,以及遍布全国的暴力拆迁。  更为有趣的是,诞生于70年代末的计划生育政策,得到了严格到近乎残酷的执行,从而造就了2010年中国劳动力人口增长率的拐点。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了08年以来的民工荒,房价的暴涨。以前团结一致谋增长的国内格局走到了尽头。国内开始质疑没有带来人民幸福的GDP增长,团结一致的国内局面开始改变,社会各集团的利益开始对立、分野,有的集团已经开始用脚投票(农民工开始返乡,有钱人开始大规模移民)。 作者:十年天崖路 回复日期:2010-11-03 20:01:19      综合国内外情况,原有经济结构赖以存在的内外部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世界的经济分工格局必将调整,中国国内的经济分工格局也将调整。而且原有的经济结构过于畸形,调整肯定不是轻度的,而是深度的调整。所以,朋友们,你们觉得中国会不会发生大萧条呢? 作者:十年天崖路 回复日期:2010-11-03 20:04:46      我知道,部分喜欢数据的朋友肯定会问,数据?你的数据支持在哪里?
  我就是个P民,没有强大的资本,也没有强大的人手,由于要为一日三顿终日操劳,也没有时间搞那么多数据分析,尽管我是技术出生,分析数据的本事应该不算弱。所以我恐怕要让这部分朋友失望了。
  此外,我认为万物进化存在无所不在的偶然性,即使有大量的数据,在进化的偶然性面前也会显得非常苍白。再周小川信誓旦旦宣布年内不会加息的时候,谁又会预测得到几天后,就宣布加息。当然准确预测了加息的布衣鸿儒兄弟除外,在我看来,他是神,而我不是。
  当然,如果有朋友能够列举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佐证,那是最好了。不管是证实,还是证伪,我都非常欢迎,毕竟弥补了我的局限。 作者:十年天崖路 回复日期:2010-11-03 20:06:58      我知道,肯定关心具体时间的朋友要问,既然大萧条不可避免,那么时间点在哪里?
  首先自然选择的进化历程具有无限的偶然性,虽然由A法则和B法则主宰的进化决定了任何事物都有开始和终结,即万物有周期,但具体的事物发展周期却有偶然性。就像一个小孩出生之后,我们知道他一定会死,而且期望寿命基本就是70到80年,但谁又能提前断定他只能活到69岁呢?谁又能保证他在20岁时,不会意外溺水,30岁时不会发生交通事故。所以,我的回答是:不知道。
  更何况,如果我能准确的预测时间点,我也不决会在这里公布,我立刻去组织资金,在那个时间点之前做空中国,大把发财去了,哪有这么大兴致来逛天涯?
  不过,根据受制于A法则和B法则的万物成长衰亡规律(由B法则主导的阶段,表现为边际报酬递增,由A法则主导的衰亡阶段表现为边际报酬递减;或者简单说,在成长阶段,参与各方都赚钱,在衰亡阶段参与各方都赔钱;拐点阶段则是部分赚钱,部分赔钱),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现在肯定已经进入拐点阶段。
  如果非要我猜,注意是我猜,象猜谜语一样猜,是2011年年底。
作者:十年天崖路 回复日期:2010-11-04 17:54:19 
    又没有人气了,大家的支持是我的动力,没有你们的支持,我将一事无成!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分析太离谱,把朋友们给吓跑了,还是大家觉得没有必要讨论大萧条。
  本来我的大萧条议题还没完呢!  作者:headchen 回复日期:2010-11-01 14:24:32      对于货币:  
   1. 楼主认为是“债权凭证”,最这个观点非常非常赞同。
   2. 关于汇率,楼主仅仅从商品市场进行分析,而另外一个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没有进行供求分析,有不足。  
   从汇率角度来看,人们持有货币不仅仅是为了商品贸易,还存在着一个资本套利者集团,他们通过买卖不同货币或者以此货币标价的资产来进行获利,主要在货币市场,金融市场上来投机获利。这个集团的交易规模非常庞大,大约600万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全球GDP的量。所以这个市场中对货币供求的影响在短期远远大于商品贸易市场对货币供求的影响,而对货币的供求决定了货币的汇率。  
   货币的汇率由商品贸易市场中队货币的供求已经在资本市场上对货币的供求两个市场中决定。而后者在短期内的决定因素更大。这两个市场往往存在着不均衡,在外汇管制的经济体内,往往存在商品市场上货币贬值(通货膨胀)而在资本市场上货币升值(汇率升高)的现象。我国目前就存在这种情况。而这种情况正是“苍蝇”(热钱)追逐着套利的主要“缝”。 作者:liulihui2009  发表日期:2010-10-30 23:52:00 谁能告诉我这些经济现象的答案?    1、为什么我们是美国第一大债主,却没有钱给自己搞建设,要去优惠引进外资?  
  问题背景:到2009年底,中国政府购买美国国债8000多亿美元,购买其他债券至少4000亿美元。连美国媒体都惊呼,一个穷国成了世界最富强的国家最大债主。
  另一方面,中国各级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引资,每年都大力引进外资,根据国家统计公报,2008年引进外资924亿美元,到2008年底,29年来共引进外资8千8百多亿美元,根据国家工商总局通报,外资在中国资产到2007年底已经膨胀到2.11万亿美元。这种荒谬现象是怎么回事?  
  2、到底物质财富是财富,还是美元欠条是财富?
  我们为什么宁愿拿物质财富低价贱卖,换来无法使用,越积越多,不断贬值的美元欠条?是不是将所有物质财富都送走了,换来无数美元欠条,就代表我们富裕了,我们的经济就发展了?  
  问题背景:29年来(1980-2008),我们人为降低人民币汇率,低价贱卖自己的物质财富,根据国际公认的购买力平价汇率法计算,我们总共拿价值40万亿美元物质财富,只换来6万亿美元商品加2万亿美元欠条,免费奉送32万亿美元。由于我们一直贸易顺差,就没有机会在国内使用这些美元欠条,这些美元欠条还在不断增多。由于低价贱卖,我们如果拿美元欠条换回物质财富,换回的物质财富就会大幅度减少。到底是让老百姓保存价值34万亿美元的物质财富,还是让国家保存2万亿美元欠条更有利于我们的国家和老百姓?  
  3、为什么我们有钱搞出口退税,补助外国人,没钱帮助自己的老百姓?将住房、教育和医疗推向市场化,让老百姓自己解决?为什么不能拿来补助自己老百姓,增加国内消费?  
  问题背景:近年来,每年搞出口退税,让出口企业降低出口商品价格贱卖,等于补贴外国消费者,每年支出5000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国家为了减少支出,将住房、教育和医疗推向市场化,让老百姓自己解决。为了增收,不断提高房价,使普通老百姓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房子,辛苦工作都解决不了一家人基本生存问题。例如,由于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国内从事农业的农民很少,大部分农民都进城打工,却无法成为城市居民。减免农业税,实际不过减少200亿元人民币,与出口退税补贴外国消费者根本无法相比。  
  4、为什么我们将物质财富出口换美元欠条,然后在国内增发人民币?为什么不能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直接在国内增发人民币?难道真正的物质财富还比不上不断贬值的美元欠条?  
  问题背景: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我们不能随意增发人民币,但是,中央银行可以增发人民币收购企业出口产品换的外汇,于是,企业出口物质财富获得外汇后,国内就增发了大量人民币购买企业的外汇。到2009年底,国家储备2.4万亿美元外汇,国内就增发了至少16万亿以上人民币。物质财富没有了,我们能增发人民币,物质财富在国内的时候,我们不能增发人民币,这是什么道理?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据说是依据手里储备的美元增发的,可是美元实际购买力是不断下降的,40年来,按照黄金价格计算,贬值幅度超过30倍。而且由于低价贱卖换来美元,使用美元换回物质财富时,换回的物质财富比卖出时要少得多。  
  5、为什么不能增发人民币给老百姓,让国内资本家赚走,使国人皆大欢喜,而物质财富也都留在国内?非要将物质财富免费送到国外,人民币也奉送外国在中国的资本家,手里收点无法使用,不断贬值的美元欠条?  
  问题背景:参见上个问题,笔者这里提出的是一个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路线,对比出口拉动发展经济的。两者唯一区别是内需路线是物质财富在老百姓手里,而外需路线是物质财富送到国外,国家免费奉送大量财富之后,拿着无法使用,不断贬值的少量美元欠条(存放1百年,恐怕1%原始价值都不到,99%都被美国人骗走了)。由于国外市场控制在外国人手里,出口企业大都被外资控制,海关统计资料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出口物质财富,获得人民币的主要是外国在中国的资本家。到底这两种路线,那一种对国家和老百姓有利?西方国家发达的根本原因是提高老百姓收入,增大国内市场。没有市场,产品卖不掉,如何扩大生产,发展经济。  
  6、企业和银行都交给外国人管理,这对中国有利吗?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就是人是自私的,一切都依靠外国人,靠得住吗?不知道你们家财产是否也交给外人来管理?  
  问题背景:30年来,我们搞优惠引进外资,搞三减一免,减免外资各种税,出口产品还退税,使其处于竞争优势,在开放的21个行业,外资都彻底打败内资,成为外资一统天下。去年底还在布置外资兼并所剩无几的国企。我们是否要将所有内资企业都消灭,企业都交给外资来管理?学过西方经济学的都知道,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就是人是自私的,将民生相关的企业都交给外国人,如果外国人要撤走怎么办?近期发生的谷歌撤退事件,你是怎么看的?现在维持工业企业的运行,在技术上都非常复杂,尤其是装备制造业,都由无数机器设备组成的,关键设备或零件少一个都开动不了,企业如果都让外国人管理,有一天,他们都撤走了,你能将其马上运转起来?  
  7、自己的企业都卖给外国资本家,国人都当打工仔,能致富吗?到底是做老板能致富,还是做打工仔能致富?  
  问题背景:去年底,精英们还在鼓励外资投资和并购所剩无几的国企,优先给予土地和信贷。将企业都卖给外资,国人只能当打工仔。在中国当打工仔,一个农民工,都无法在城市安家,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更不用说致富了。这种方法能领导中国人民致富吗?  
  8、为什么中国制定的银行法,不能借钱给自己的政府,而能借钱给敌视分裂中国的美国政府?  
  问题背景:参见1995人大通过的中国银行法第29条规定,禁止央行借钱给自己的政府。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代表政府管理外汇储备的央行却购买美国国债8千多亿,借钱给美国政府。美国人炸中国大使馆、撞中国飞机,卖武器支持台湾分裂,在中国境内搞藏独、疆独动乱,敌视中国是众所周知的。如果和美国发生战争,你会借钱给美国人买枪炮弹药枪杀消灭你?这是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下搞出来的荒谬法律。美国政府并不理睬这个理论,更不会立法束缚自己。08年美国危机期间,就大印美元7000亿给其救助的几家美国银行。我们为什么要采用这个荒谬理论来束缚自己?为什么看不到美日均从央行等大量借贷,甚至超过一年国民产值?  
  9、由于引进外资的美元实际无法使用,等于免费将财富送给外国资本家办厂赚中国人钱,为什么不能印钱借给自己的老百姓办厂?  
  问题背景:所谓引进外资,就是外国资本家拿一笔外汇,如美元到中国银行换人民币,在中国国内办厂。由于中国不使用从外资手里换来的美元,等于免费奉送财富给外国资本家办厂,而利润都归外国资本家。我们为什么不能借钱给自己的老百姓办厂,让利润归中国人,非要送给老外?正是我们压制老百姓收入,使企业利润微薄,又优惠引进外资,挤跨内资,使国内企业彻底倒闭。  
  10、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是提高老百姓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还是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值和外汇储备?现在我国生产的物质财富完全满足国人需要,为什么要大量贱卖出口换取无法使用不断贬值的美元欠条,同时使国内大量老百姓温饱出现问题?  
  问题背景:我们生产的粮食和肉类,按人均计算,超过日本人均消费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我们建设的住房,按照人均计算,达到30平方米,也接近日本平均水平。我们生产的衣服供应了全世界,远远超过中国老百姓需要。可是,我们的老百姓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太低。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我国有4.3亿人,平均一天消费量低于7.2元,不够一个人在普通城市吃一顿快餐。普通居民,一场大病,就会倾家荡产,成为贫民。我们到底是赚一堆美元欠条就万事大吉了,还是需要为老百姓分配足够的物质财富,解决老百姓衣食住行问题?任何时代,如果有一定比例的老百姓的基本生存成为问题,这个国家还能稳定发展吗?(历史上无数事实都表明,将导致社会崩溃。)由于老百姓收入低,消费能力低,生产的产品过剩严重,导致生产发展也难以增加,从而经济陷入停滞。国家于是搞低汇率出口,增加生产,免费奉送敌对国家财富32万亿美元,却不管国内老百姓缺衣少食,这实现了经济发展的目的? 作者:liulihui2009 回复日期:2010-10-31 00:06:14      我们知道,1994年全国人大《人民银行法》的通过,该法案明文限定:人民银行再也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这个规定在制度上杜绝了货币主动超发的问题,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由汇率机制导致的央行被动释放货币却又成龙货币超发的根本问题。国家每年新增的外汇储备,全部是央行用基础货币买进来的。1997-2005年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8.26元,意味着每增加1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央行就要增加动用8.26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向商业银行购汇,这8.26元“高能货币”转入商业银行,再乘上4-5倍的货币周转速度,可放给市场的贷款总额就是40元人民币上下。这样,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在事实上已经成为货币当局被动发行人民币的机制。而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这时候的被动发行就会呈现越来越明显的货币超发现象了。新千年伊始,年度新增外汇储备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开始逐渐攀升。从465亿美元(2001)、742亿美元(2002)、1168亿美元(2003),直到2066亿美元(2004);年增长率则分别跳到28%、34%、40%和51%。这就呈现出明显的 “货币超发”现象。即使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外汇储备竟然还继续新增4500亿美元,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2.45万亿美之巨,这种情况下释放出来的“货币超发”可想而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10%,而货币存量平均增长速度是31.5%,个别年份的甚至超过40%!也就是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贬值速度在20%以上!目前,中国货币供应量为60万亿元人民币,超过了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货币供应量8万亿美元。
作者:liulihui2009 回复日期:2010-10-31 00:21:53      如此巨量的货币超发岂能不导致货币贬值和大量贷款,岂能不导致房地产市场滞涨和楼市价格居高不下?这本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我们却似乎视而不见:一方面继续增持外汇储备,从而加剧货币超发现象;另方面,为了解决因货币超发所引发的物价上升、楼市狂涨问题,又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宏观调控。这显然陷入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境地,使经济滞涨现象如同气球一般越涨越大。这种做法的直接受害者就是老百姓,在股市不景气的情况下,他们不能眼看着存在银行的钱不断贬值,只好瞄准了楼市作为“救生圈”。如此一来,即使在国家采取多种措施的情况下,楼市也仍然难以下调,而出现“价涨量缩”的奇观。可以这样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已经陷入了日益严峻的状态,此下去将终会导致巨大负面后果并从纵深层面影响老百姓的生活。中国必须从基本层面解决这个问题,但目前的滞涨态势已经形成已难以从内部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