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考试资料《心理学》——第八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14:58

教育硕士考试资料《心理学》——第八章 意志

第八章   意志

   【考试要点】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并掌握意志、意志行动的含义及特点;掌握动机的概念及动机的功能、分类;熟悉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识记驱力、诱引、期望、归因、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培养;懂得意志行动的过程分析,正确区分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掌握意志的品质的内容,识记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自制性、意志的坚韧性的概念;熟悉意志与认识、情感的相互关系,结合学生实际如何进行意志品质的锻炼培养。

   【大纲内容与重点】

     第一节意志的概述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意志在人类变革现实的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它对行为活动具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和调节控制作用。

   意志与认识、情感过程是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词在人的意志中起重要的作用。     一

   二、意志行动及其特点     、

   意志行动是人所特有的,但不是人的一切行动都是意志行动。例如,手遇针刺就会缩回,吹口哨,摇头摆脑等一些无意的动作,都不是意志行动。也就是说,意志行动是具备一定要求和特征的行动。

   1.有明确的预定目的。意志行动和预定的目的分不开,没有目的,就没有意志行动。人的意志行动,需要根据预期的目的,形成一定的行动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达到目的的行动。

   2.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读书看报、打球下棋等都是随意运动,意志行动就表现在随意运动中。换句话说,意志行动必然是随意行动,但是,随意行动并不总

是意志行动。因为,意志行动除了具有随意行动的特征之外,还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困难包括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才能使意志行动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个人意志坚强的水平往往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努力程度来衡量。因此,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第二节动机

   一,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

     引起动机的两种条件:一是内在重要条件;二是外在条件。前者就是”需要”,是产生动机的重要因素,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后者就是诱因,诱因是产生动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凡是能够诱发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称为诱因。

     个体的行为往往取决于需要和诱因的相互作用,只有需要和诱因相结合才能成为实际活动的动机。

   二,动机的功能

   动机对活动具有激发、选择和指向、维持和调节功能等三种功能。

   1.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活动。有某种动机的个体对某些刺激,特别是和当前动机有关的刺激,更易于反应。例如,饥饿时就会产生求食的动机,而活动就是要得到食物。

     2.选择和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例如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知识分子可以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坚苦的地方去工作。

     3.维持和调节功能。活动产生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并调节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如果活动达到了目标,动机将使个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活动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促使个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或转换活动方向以达到这种目标。

   三、人的动机分类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物性动机也称生理性动机或原发性动机,不需要学习,是由于生理方面的需要所激发起来的。社会性动机,也称心理性动机或习得性动机,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社会性动机包含两种重要的动机一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

     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可分为高尚的动机和卑劣的动机。高尚动机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利益的,它能持久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促使人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卑劣动机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利益的,它不利于社会向前发展。

I     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可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

l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以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辅助动   机)。

     四、动机理论

     (一)本能理论

     在对行为动因的探讨中,最早期的学说来自本能这一概念。按照本能说的观点,有机体生来具有特定的、预先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

     自从达尔文(1859年)的进化论揭示了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种系发展上的延续性,从而打破人是理性动物的传统看法后,许多心理学家也从本能的角度来解释人类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和动物的本能都具有目的性。

     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麦独孤认为,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个人与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都是由本能的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他提出人类具有18种本能:逃避、拒绝、好奇心、好斗、获取、自信、生殖、合群性等,并提出本能具有3种成分:能量成分、行动成分和目标指向成分。

     弗洛伊德也认为本能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指出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就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本能的作用在于维持生存和促使个体的生殖繁衍,它表现为无所不在的性行为或性欲望;死本能促使个体通过疾病老化而最终死亡。当死本能指向内部时,导致自我破坏行为;当死本能指向外部时,导致攻击行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两种基本能量。

     从华生开始,行为主义用实验演示,许多行为是习得的,而不是天生的,环境因素对于行为具有决定作用。于是,对行为的环境决定因素的精确分析逐渐取代了天生的“本能”这一概念。现今,关于行为动因已达成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人类行为通常是由内部因素(作为生物机体的特性)与外部因素(通过学习可能发生的变化)

二者的交互作用所共同决定的。

     (二)驱力____诱因理论

     20世纪20年代武得沃斯提出了驱力的概念。

     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平衡。

     赫尔是驱力理论的主要支持者,其主要观点是:驱力是动机结构,它能为机体的湔力提供动力,促使有机体采取行动,以消除需要唤起的紧张状态。当紧张状态得以降低或消除后,驱力的动机作用也随之减少。

     赫尔认为,驱力(D)、习惯强度(H)和抑制(I)共同决定了个体有效行为的潜能(P),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为:

    P=DXH-I

     驱力理论强调个体活动的内在动力,却忽略了外在环境对行为的诱发作用。针对这种缺陷,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诱因的概念。

     诱因是指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活动的作用。

     赫尔接受了诱因这一概念,并将诱引(K)加入自己的行为公式,修正后的公式如下:

     P—DXH×K—I

     诱因与驱力是分不开的。驱力能推动机体活动,但其动力缺乏指向性,而诱因恰好为机体的活动提供了目标;诱因虽然是由外在目标激发的,但它只有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后,才能成为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

     (三)认知理论

     认知论的动机理论认为,人类的动机行为是以一系列的预期、判断、选择,并朝向目标的认知为基础的。

     1.期望。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强调期望的作用。他认为,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行为目标的价值以及他对达到该目标可能性的期望。如果个体要完成的活动比较容易,而且结果的价值很高,那么活动的动机就较强;反之,如果活动的结果没有什么价值,或者虽然目标的价值很大,但实现目标的期望很小,个体活动的动机就较弱。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估计本身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因此,对于同样的目标,不同个体对其价值及其实现可能性的估计可能也会不同。

     2.归因。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失败时,都有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探究的愿望。这种对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推断,称为归因。心理学研究发现,归因不仅影响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而且会影响个体后续行为的动力。

     最早进行归因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海德,后来,韦纳等人的工作使归因理论更加系统化。韦纳认为,个体在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后,无论成败,都会从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归因。只是不同的人在对不同的事件进行归因时,以上几项因素所起的具体作用会有不同。韦纳又把这些影响因素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因素源(内部的和外部的),稳定性(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可控性(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一般说来,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而把行为结果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例如,当学生把考试成绩好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时,他在未来的学习中就会更有信心,同时学习动机也更强。

     3.自我效能感。个体对期望的估计,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对自己从事该活动的胜任能力的判断有关,这样,这种对自我能力的判断也就会影响行为动力。班杜拉认为,

在个体行为动机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能力,而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该任务的知觉。他称之为“自我效能感”。

   五、学习动机的培养

   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培养学习动机,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第二,引起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第三,强化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景性学习目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该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

强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使之转化为推动其学习行为的强大动力。

   2.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教师往往是吸引学生学习的直接力量,他们高超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能使课堂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既包括学年、学科等远期目标,也包括章节、课时等近期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和使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一般来说,具体目标的设置应以稍高于学生的原有水平为宜。

   4.及时、有效的反馈。反馈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结果,它不仅能使学生纠正错误,澄清认识,还能起到激励作用。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进步了,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反之,也能起到鞭策和警醒的作用。做为教师,则应注意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多鼓励他们。

   5.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运用奖励和惩罚手段时应注意其合理性,避免引起学生的过度焦虑和其他不良反应。在开展竞赛活动,鼓励学习竞争的同时,也要强调团结、合作以及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力争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第三节意志行动的过程

   每个意志行动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前者也即采取决定阶段。

   一、采取决定阶段

   1.确定行动目的。目的即人在行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目的越明确越深刻(即社会意义越大),则达到这个目的的毅力就越大,从而也越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意志力量来。一个没有明确目的而行动的人,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往往不能坚持下去,因而很难取得成功。所以确定目的在意志行动中是非常重要的。

     确定行动目的的过程往往经历激烈的动机冲突(动机斗争)。树立正确的行动目的,往往表现了一个人的意志力量。动机间的矛盾越大、斗争越激烈,确定目的时所需要的意志努力也越大。

     采取决定阶段中的动机冲突是非常复杂的,从形式上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①双趋冲突,指一个人对同时并存的目的具有同样强度的动机,但必须从中有所抉择。这样就会产生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②双避冲突,指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都想避开的目的而产生的动机冲突,但必须接受其中的一个才能避免另一个。③趋避冲突,指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是好而趋之,另一是恶而避之。这样,就会产生趋与避的矛盾心理。

     动机的不同性质的冲突和不同形式的冲突,往往是交错表现的。在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和趋避冲突中,既可能属于非原则性冲突,也可能属于原则性冲突。在动机冲突斗争中,人如何去权衡其轻重,评价其社会意义而后确定目的,主要受个人已形成的信念、理想、世界观和道德面貌所制约。

     2.制定行动计划。目的确定后,接下来就要选择行动的方式和方法,制定行动计划。在制订行动计划时,也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如客观条件不具备、人力不足、工具不够或舆论上存在压力等。解决这些困难的过程也可以表现出人的意志水平。

     3.作出行动决定。简单的意志行动比较容易作出决定;复杂的意志行动作出决定就比较困难,有时还会有反复。比如说,曾经解决了的动机冲突重新出现;本来确定的目的又发生动摇;计划和方法也可能需要修改或变化。因此,作决定时,要全面审慎地思考,这样作出的决定才会比较可靠,将来反复的可能性也小。

   二,执行决定阶段

   作出决定后,便过渡到执行决定,进人实际行动阶段。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因为即使在作出决定时有决心、有信心,如果不见之于行动,这种决心和信心依然是空的,谈不上什么意志行动。

     从作出决定到执行决定,在时间上往往因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有时,在作出决定后就立即过渡到执行决定阶段。这通常在下列情况中出现:行动目的和实现行动的方式、方法比较明确具体,完成行动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而行动又要求不失时机地去完成。有时,决定的是比较长期的任务或是未来的行动纲领。并不需要立即付诸行动,而仅是将来行动的企图。如,准备完成一篇论文,目的、计划都明确了,决心也下了,但并不立刻行动,因为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只是一种打算。

     执行决定过程中,已经确立起来的决心和信心也可能发生动摇。这通常在下列情况下出现:

     ①执行决定时遇到的困难,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但与个体已形成的消极的个性

品质(如懒惰、骄傲、保守、坏习惯等)或兴趣爱好产生矛盾,从而使决心和信心发生动摇。

   ②作出决定时,虽然选择了一种目的,其他目的仅暂时受到压抑,仍然很有吸引力。执行决定过程中,暂时受到压抑的目的又重新抬头,产生了新的心理冲突。

   ③执行决定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新期望、新意图和新方法,它们也可能同预定的目的发生矛盾,令人踌躇,干扰行动的进程。

   ④有时在作出决定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种主客观条件,没有预见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执行决定时遇到新情况,出现新问题,但个体缺乏应付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也可能使人犹豫不决。解决这些矛盾都需要意志努力,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也是意志行动实现的过程。只有解决了这些矛盾才能将意志行动贯彻到底,达到预定的目的。   当意志行动达到预定目的时,就会增强个体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个体克服困难的勇气。优良的意志品质,正是在克服困难的实际斗争中锻炼和培养起来的

     第四节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一、意志品质

   意志的基本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四个方面:

   1.意志的自觉性。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能做到这点的,叫自觉性高;反之则为自觉性差。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盲从。

   2.意志的果断性。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迅速地辩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

   3.意志的自制性。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的品质。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冲动性。好冲动的人总是凭最初的动机来仓促

作出决定,而不大考虑行动的后果。

   4.意志的坚韧性。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这里所说的坚持,是指对行动目的的坚持,至于实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则可以根据行动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而改变。所以,坚韧性的提高,是以对意志行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随时保持明确的认识为前提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目的性的原则下,灵活地改变达到目的的手段。坚韧性是在意志其他品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如果没有自觉性,则对自己的行动目的就不会有明确的认识,因而无所坚持;如果没有果断性,则作不了决定,也就谈不到坚持;如果没有自制性,则不能使自己行动的主要目的压倒其他动机,当然就无法坚持。所以,意志的四种品质是相互联系的,而坚韧性则是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性的综合表现或总结。

   二、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坚强的意志也可以在日常最平凡的活动中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主要做法是: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考试评价目标】

     一、选择题:

     1.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的意志的     (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自制性

   2.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是     (   )

     A.确定行动目的     B.制定行动计划

     C作出行动决定     D.执行决定

     3.与意志的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   )

     A。盲从     B-任性     C顽固     D.优柔寡断

     4.与意志的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   )

     A。盲从     B.动摇性     C优柔寡断     D.任性

     5.与意志的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   )

     A。盲从     B.动摇性     C优柔寡断     D.任性

     6.毕业生择业时,面对多重选择,是那种冲突的表现     (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7.中国女排奋力拼搏,终于获得五连冠,表明中国女排具有的意志品质是(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自制性

     8.在面对问题时经常举棋不定,是那种意志品质弱的表现     (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自制性

     9.对过分活跃和缺乏自控的人,就注意培养他的     (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自制性

     10.某学生遇到难题时,会仔细思考,甚至连喜爱的动画片也不去看,表明该生

具备     (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自制性

     11.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体现在动机理论中属     (   )

     A。归因     B.驱力理论     C本能     D.自我效能感

   参考答案:

   1.B 2.D 3.A 4.C 5.D 6.D 7.C 8.B 9.D 10.D 11.D

   二、填空题:

   1.____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2.动机有激发、选择和指向、____、三种功能。

   3.想参加排球队又怕影响学习,这类矛盾心理是____。

   4.在意志行动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是____信号系统。

   5.意志是在社会实践中随着____发生而变化的。

   6.意志对行动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____;二是____。

   7.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往往与____相联系。

   8.“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是一种____冲突。

   9.美国心理学家麦独孤认为,________一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动力和源泉。

   10.班杜拉认为,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对自己从事该

项活动胜任与否的判断有关。他把这种个体对自己是否胜任某种任务的判断和知觉,

称之为____。

     11.最早进行归因理论研究的是心理学家____。

     12.韦纳在使归因理论系统化的同时,把影响成败的因素归纳为三个维度:因素

源,稳定性和     。

   参考答案:

   1.克服困难2.维持和调节3.趋避冲突4.第--5.言语和意识6.发动;

   制止7.随意运动8.双趋冲突9.本能10.自我效能感11.海德12.可

控性

   三、名词解释

   1.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2.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人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

     3.双趋冲突: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能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

     4.双避冲突: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选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

     5.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     、

     6.意志的自觉性:是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

     7.意志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8.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9.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10.归因: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失败时,都有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探究的愿望。这种对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推断,称之为归因。

     四、简答题:     ‘

     1.动机的定义及其功能。

     答:(1)动机定义: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

     (2)动机的三种功能:激发、选择和指向、维持和调节。

     2.已经确定的决心和信心为什么也可能动摇?

     答:这是因为:

     (1)执行决定时遇到的困难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但与个体已形成的消极的个性品质或兴趣爱好产生矛盾,从而使决心和信心发生动摇。

     (2)作出决定过程中,虽然选择了一种目的,其它目的仅暂时受到压抑,仍然很有吸引力。执行决定过程中,暂时受到压抑的目的又重新抬头,产生了新的心理冲突。

     (3)执行决定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新期望、新意图和新方法,它们也可能同预定的目的发生矛盾,令人踌躇干扰行动的进程。

     (4)有时在作出决定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种主客观条件,没有预见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执行决定时遇到新情况,出现新问题,但个体缺乏应付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也可能使人犹豫不决。

     3.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

     答:(1)因素源,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

     (2)稳定性,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

     (3)可控性,分为可控和不可控的。

     五、论述题:

     1.阐述意志行动及其特点。

     答:意志行动是受意识支配、调节、控制的行动。意志行动的特点主要有:

     (1)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意志行动是人类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行动。人在行动前,行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明确的观念形成存在于自己头脑中。意志行动始终是在自觉目的的支配下进行的。

     意志对行动的支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动,即推动人从事有预定目的的行为。二是制止,即制止与预定目的相违背的行动。这两方面是统一的,都是为了实

现预定的目的。那些由情绪冲动支配的行动,或目的不明确的行动都是缺乏意志的表现,都不能算作意志行为。

     (2)随意志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行动,其结构也包括相应的自动化动作。意志行动的机制,就是在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下所进行的运动分析器的活动。

     (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人的确立目的和实现目的的过程中,都可能遇到各种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就是通过意志努力来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没有困困难的行动不能称之为意志行动。困难可分为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内部困难又叫主观困难,它们属于个体本身具有的一些不利因素,如身体上的疾病、消极的情绪、性格上的弱点、知识上的不足,或者遇到了与实现预定目的相反的动机的引诱等。外部因素又叫客观上的困难,它们有的是由自然条件造成的,如气候、自然地理、生物环境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也有的是由社会条件造成的,如缺乏必要的工作条件、人为的障碍或干扰、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

     比如吃饼干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算意志行动。但在上甘岭战役中,战士们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吞咽饼干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这时吃饼干就是一种意志行动。

     2.联系实际谈一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答:(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世界观。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青少年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因为只的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确立自己的行动目的,并对一切个人的、团体的思想和和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明辨是非、善恶和荣辱;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明确生活的目的,追求崇高的理想。因此,加强对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时,教师应教育他们把崇高的理想同眼前的学习、工作、生活结合起来,用理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只有把崇高的理想融化于学生的行动中,渗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行动的目标时,科学的世界观教育才对学生具有真正的意义。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地直接经验。

     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除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讲述意志锻炼的意义、锻炼的方法外,还应当组织好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应注意:

     ①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例如,要求他们坚持独立地完成各种作业,坚持参加科技小组的活动,坚持各种体育锻炼,坚持为集体做好事等。这些活动对于培养意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很有好处。

     ②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要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如学生在社会工作上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让他们独立完成任务,不要越俎代庖。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如对于容易盲从的学生,教师应多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培养其对社会、集体和劳动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于怯懦的学生则应多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以增强其信心和勇气;对于任性和固执的学生,应该从目的性和原则性方面着手培养,使他们理解固执和顽强的区别;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中学生有好高鹜远的想法,却不知道在小事上都不能克制自己的人,遇到大事怎能不冲动,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周围人的影响、集体的委派任务、榜样的教育等,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起作用。学生一般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常常用榜样、名言、格言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

     ②经常与周围学习好的同学作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直到赶上或超过为止;     ’

     ③坚持制定学习计划,严格执行计划,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坚持完成;

     ④每天写日记,检查自己当天的活动,发现缺点立即改正。

     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使他们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激励的习惯。

     3.分析动机冲突类型及在教育实践中解决学生动机冲突的办法。

     答:动机冲突类型可分为三类:

     (1)双趋冲突: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能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此时必须从两者中取一更加高尚的目标。     .

     (2)双避冲突: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选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如品学均差的学生既怕学习上的困难又怕学习不好受到处分。

     (3)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如既想为社会做好事又怕别人不理解等。

     解决上述动机冲突,主要看动机冲突的内容是否涉及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问题。从动机冲突内容上看可分为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和原则性的动机冲突。

     对于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即仅是个人兴趣爱好方面的动机冲突,例如周末是去看电影还是看小说?这类动机冲突一般来说内心斗争不那么激烈,持续时间也不长,可让学生自行解决。对于原则性动机冲突,即涉及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例如周末既有精彩的电影又有集体劳动,是去看电影还是参加劳动?这时教师要对学生讲清道理,树立榜样,加强管理,帮助学生以高级的动机战胜低级的动机,培养他们意志,从而使他们的行为服从于社会道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