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八十年代致敬——软硬达明,闪耀回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03:34
    二十年,岁月璀璨就如烟花流逝,二十年的消磨见证了一个年代的悲喜哀乐、起伏沉浮。

  1986年,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人终于名正言顺地登上舞台;

  1986年,《一无所有》惊艳海内外起;

  1986年,在香江之上,有一个乐队完成了一个创举,他们自己去租录音室,做成一张名为《再见理想》的唱片,正式进军流行乐坛。这支乐队叫BEYOND。

  如果说七十年代是一个冲突的年代,那么八十年代便是一个激发希望、缔造欢乐的年代。八十年代的流行乐坛仍然充满矛盾,但那只是前进路上的跌跌撞撞,挫折让成长充满故事,痛,并快乐着。

  在许多人拼命以七十年代的名义呐喊时,我们开始怀念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属于张国荣、谭咏麟,也可以属于梅艳芳,甚至可以属于黄霑。

  但八十年代,同时亦属于四个字。

  软——八十年代没有愤怒。回忆的碎片都是伴随着轻松的一笑,哪怕仅仅是苦笑;

  硬——流行乐坛从那一刻开始雄起。创意在不同的疯狂中涌现,堆满了生活。

  达——向着梦想的冲刺,以致所有人都在不断炫耀音乐的富有。

  明——在五线跳豆之间大彻大悟,冲破最后一道防线,将魅力收归人间。

  于是,有一样东西叫“软硬”,有一样东西叫“达明”。

  八十年代的一切异数,从这里开始。

  “软硬天师”在这个年代可能不太为人所熟知,但提到葛民辉,提到林海峰,估计人们都会心领神会,“哦,原来是他们。”这对不朽传奇生于八十年代的香港,软天师葛民辉和硬天师林海峰最初的认识并非广播界或音乐圈,而是在Esprit一同设计橱窗,两个热血青年一起进入香港商业电台,从交通消息报道员开始,到全香港最红的主持组合,他们为不少听众和观众带来欢乐。

  在电台高层、资深广播人俞琤的一手栽培下,“软硬天师”的电台节目《老人院》炮制捉弄电话异常搞笑,成为一时佳话,至今仍广泛流传;随后的劲歌金曲《广播道Fans杀人事件》讲述香港人追星现象,展现出香港明星流行文化的缩影;继而电视节目《软硬制造》对娱乐八卦和社会现象嬉笑怒骂,均大受欢迎,同时也创造了不少话题。可惜不久后,两人屡传不和消息,最后更各奔前程。

阔别十年后,这对曾经在香港红极一时的演唱、表演团体“软硬天师”终于在2005年林海峰的“是但噏发花癫”栋笃笑上重修旧好,这对昔日的黄金组合2006年展开新的合作,一起接拍快餐店广告,在红馆连开演唱会,门票半天内被疯狂抢购清光,于是他们加开到十场,依然卖个满堂红,破了香港红馆2006年的纪录,破了Twins演唱会的纪录。两人除了推出新碟配合演出,还重拾旧时建立的流行品牌SH(Softhard),还将于2007年与“达明一派”crossover演出。只是,无论有百万种合作可能也好,他们却坚持不再合作电台节目——他们的老本行。

  其实当时俞琤一手发掘他们的时候,就知道两个人性格完全不同,所以才叫“软硬”,就如太极一样,刚柔并济,才可生生相息。“软硬”像个不老的传说,十几年前是潮流的代名词,是乐坛的开心果,十几年后,他们的创意竟然还没过时,重组为更合潮流的“软硬”。有人说“软硬”很厉害,十年后复出依然可以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有人不明白,以为年轻人会觉得他们out(过时),但很多年轻人上网听他们以前的节目录音,依然觉得过瘾、搞笑又幽默;他们的《广播道Fans杀人事件》依然是很多人的必唱K歌;而那些和他们一起成长的人,今天应该都有一定经济能力了,无论是对偶像的情意结或者其它原因,都会“继续支持”,因为他们是Fans,因为那时的香港,还是一个快乐、充满机会和希望的年代。

  也许时间可以淡漠一切传奇,但总有些东西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那是创意和欢乐,还有就是梦想。如果此时耳边响起《石头记》的旋律,估计不少乐迷眼前会立刻浮现出达明一派的身影。

  无独有偶,“达明一派”这一名字,正正同样出自俞琤之手。这位资深广播人有着锐利又敏感的触觉,将许多“矛盾”统一到手中,有“软硬”有“达明”。这对风靡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初期的二人组合,从1986年开始,在“金钱至上”的香港乐坛奋斗了五年,于“四大天王”雄霸乐坛的前一年宣布解散,至今,他们的作品仍久久为人所称颂,一度被誉为音乐品质的标志。

  达明一派的聚头源自一则小广告,看来十分巧合,但又很顺理成章。刘以达1984年在《摇摆双周刊》(现已停刊)上刊登广告招募合作者,当时在商业二台任DJ的黄耀明前往应征,试唱了一首Culture Club的作品,两人一拍即合。随后俞琤介绍他们加入宝丽金唱片公司,他们的音乐创意无限,曲风深受英式摇滚、电子音乐等影响,歌曲内容则涉及政治、社会、情感等多方面,多少年以来在华语流行乐坛独树一帜。“达明一派”的经典好歌多不胜数,如《石头记》、《继续追寻》、《禁色》、《今夜星光灿烂》、《十个救火的少年》等,至今仍为乐迷津津乐道。

  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影响了达明一派1990年的专辑《神经》,那就是1989年的那些动荡的夜晚。该专辑的概念非常清楚一致,其中的主打歌便是描述中国人不能质问天、天子是不容挑战的民族性的《天问》,直指动荡事件本身以及香港人随之而来的各种反应。烟花总在最绚烂的一刻消逝,这首《天问》当年获得最佳中文流行歌曲奖,与此同时,达明正式宣布暂时解散。

  随后两人在音乐事业上各自单飞,成绩依然不俗。黄耀明被认为是香港歌坛最具代表性的创作人,更组创了“人山人海”这个独立厂牌,培育不少独立唱作歌手和前卫音乐制作人、乐手,如今,“人山人海”已经在香港乐坛占一席位,并不是大红大紫,但许多明星的演唱会都由他们一手炮制,他们也替不少当红歌手制作单曲甚至概念专辑;而刘以达除了为多位歌手、多部电影创作歌曲外,也进军影坛建立其别树一格的谐星形象,参演超过三十部电影。

他们从来没有停止,没有停止对“梦想”的追寻,就如他们的歌一样,“达明”继续追寻、与时代并进。达明一派在成立二十周年(2004年)之际“复合”,在红馆开了四场纪念演唱会,门票同样一票难求,出现万名歌迷狂欢整场的壮观景象。可见,人们也从来没有忘记达明一派。这支伴随了几代乐迷成长的乐队2006年终于到上海开了一场演唱会,圆了大陆歌迷廿年的梦,一曲《禁色》解了多年来的冻,让遗憾不复存在。

  达明一派当年将华丽的电子摇滚的乐风融入主流音乐,然而他们今天的音乐创作继续走在时代的尖端。正如黄耀明自己所说的,八十年代,是一个金光闪闪的年代,他用达明的一首歌名——《今夜星光灿烂》来形容八十年代,那时候的香港,全部都是华丽、耀眼、灿烂、闪亮、辉煌的,乐坛也是百花齐放。

  对更多香港年轻人来说,达明一派不止分明地反映了香港这个城市的情绪转折,同时也唱属于年轻一代的故事。达明一派相信,流行音乐除了卖钱,也可以用来写日记:“既然是流行音乐,就不能辜负了那个年代,我们深信没有辜负我们来自的八十年代。”

  “软硬天师”十几年前就开始在香港唱Rap,如今Rap再度流行;“达明一派”的华丽电子曲风从金光闪亮的八十年代一直悬绕至今。当年软硬与达明所唱的社会和娱乐的弊病疼痒至今仍存在,他们歌词中反映的“拜金”乐坛和“赏脸派对”一如往昔。十几年前,“软硬”就开始“恶搞”,他们恶搞经典老歌曲、恶搞温拿、恶搞热播肥皂剧、恶搞四大天王、恶搞政治社会名人、甚至恶搞大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点滴,虽然皆从侧面反映问题,并且点到即止,但也不乏直白与尖锐,令人会心一笑之余,也启发人们反思。借用达明的一句歌词,究竟,是软硬和达明走得太快,还是,这个时代走得太慢?

  当达明一派回忆着八十年代香港乐坛的意兴风发,当软硬天师回味着八十年代的欢乐时光,他们都没有忘了现在,他们的复合和重组,意味着什么?当他们继续以潮流尖端的姿态重现于当今乐坛,昔日的华丽与闪耀一霎那回归,然而如今那些颓废媚俗无病呻吟的所谓主流音乐又将以什么姿态迎接呢?如果,今年的“你最喜欢乐坛组合”提名有达明一派、软硬天师和Twins,你,又会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