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又死灰复燃:样板戏与语文教材40年纠缠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27:03
中国思维网 www.chinathink.net  2008年2月24日  阅读数: 1912 源作者:乐之史
“样板”,在汉语中,本来是用于工业生产中的一个词汇,或指生产工艺中的样品,或者用来检验产品质量的工具。但是,今天我们都知道这个词也有一个更为广泛的意义——“ 学习的榜样”。不过,1949年前,这个意思很少见人使用,只是到1950年代中期后,作为“榜样”的同义词的“样板”,才开始在中国慢慢普及开来。到大跃进狂潮突起,“样板 ”一词也开始随着“赶比超”劳动竞赛运动而得以流行,为了创造一个个可笑的高产卫星,当局也曾在全国各地推广“样板田”。“树立样板”也成为全国各行各业实现革命化目 标的首要任务之一。"样板"一词也开始具有"政治正确"的鲜明示范意义。就在这种氛围中,应“京剧革命化”的需要,“样板戏”于焉产生。不过,最早的“样板戏”并不是从“ 革命样板戏”叫起,据说1963年9月,周扬在一次戏曲工作座谈会上,即把《打金枝》和其它一些传统剧目,作为戏曲的“样板戏”,向全国推荐。两个月后,毛便骂出那句有名的 话——文化部如不管文化,就改名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部,或者外国死人部”!他直接指斥当时的戏剧“大量是封建落后的东西,社会主义的东西少”。次年,戏剧界的革命化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第一个被制造出来的革命样板戏就是“红灯记”。被称为是思想上、艺术上的“一盏革命的红灯”,京剧革命化的样板,随后,“沙家滨”也迅速以“革命样板戏”之名登堂入室,借助巨大政治力“风靡全国”。文化大革命之爆发,与“样板戏”之红遍全国,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到1967年4月,毛观看《白毛女》之后,“革命样板戏”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更得到加强,最终八部现代京戏被最高权威裁定为“革命样板戏”,成为全中国人民此后十年中最重要的“革命教材”与“精神食粮”,它们也在日后历次政治运动中也发挥了重要炮弹作用。按照人民日报的说法,“革命样板戏是实践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的形象化教材和批判一切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锐利武器 。” 因此,攻击革命样板戏就是否定文艺革命,就是与文化大革命的正确路线作对。在当时极端的政治空气下,这八部样板戏,无疑与“红宝书”一样,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 。
当样板戏运动红及一时之际,它们也走进了中小学校的课堂,被编入语文教材。据报道,早在1969年5月,辽宁本溪红旗中学成立“ 工农兵和革命师生相结合”的教材编写小组,将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选段都编入了教材。到后来,几乎每个学期的语文课本中都有样板戏的片断。许多地方的学校,样板戏成为学生们的必修课程内容。儿童学唱样板戏,也成为文革年代对他们灌输“阶级斗争思想”最重要方式之一。一些得到表彰的少年儿童“先进典型”,其公 布的事迹中,常常可以见到“学唱革命样板戏”这一条。一些地方学校更不断举行“学演革命样板戏”文艺会演。样板戏之所以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是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的。在太多的文艺作品被打倒的时候,人们只有通过一些“安全”的作品来达到学习语言或戏曲音乐;而最高层也把样板戏视作权力保持的一个符号。文革十年史实际上也是样板戏垄断文艺舞台史,无论是批林批孔,还是后来的反击右倾翻案风,“破坏样板戏”均成为被打倒者的重要罪状之一。尤其后者发生时,江青一派以邓派攻击样板戏“一支独秀”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批判运动,作为一种反弹,样板戏进入中小学教材更得到强化,让未成年的娃娃们崩紧“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弦。
文革结束,新政开始,样板戏自然也渐渐停演,与此同时,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样板戏也多被剔除,到1980年代初,官方媒体上已经很少看到“样板戏”这三个字了,而新生代的少儿一辈,注意力被金庸琼瑶们所吸引,恐怕多数已不知“样板戏”为何物了。当然,曾经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或许是浸染在那种强迫性“政治音乐”中实在太久太久了,或者是对它背后的残酷权力斗争与人性戕害感觉迟钝,或者是对“新兴”小说戏曲音乐存在隔阂,反正在后来的日子里仍然有不少人对“样板戏”的曲调有些留恋,可能这也是斯德哥尔摩症的轻度反应之一,自然更是与那段时间的历史未能很好研究清理有关。但是,再精致的政治宣传品仍然是宣传品,其有目的的政治思想灌输可能会因“曲调优美”而更加强化。当然,多元化的娱乐兴趣本来就是正常的事情,他人也无需干涉。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种偏执性的个人兴趣爱好决不能成为主流的社会价值。“样板戏”,本来就是极为变态的政治环境的产物,其内容几乎无一不是由荒诞的“高大全”宣传形象与残酷的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逻辑所构成,不但毫无历史教育价值,而且充满着反社会反人性反文明的精神毒素。也许有一个健全大脑的成人接触这些危险宣传品尚无大碍,但稍明事理的人都应该清楚,它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再成为中小学生日夜诵读的“经典”,否则,历史教训何在?文明价值何在?健康社会何在?
然而,不太正常的是,到了2007年 北京出版的一套新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样板戏居然又死灰复燃,其代表作之一《红灯记》竟然堂而皇之地走进了高一的语文教材。更不太正常的是,一年后的今天, 中国的教育部居然发出一纸命令,表示将把一些样板戏的“经典唱段”作为培育学生京剧知识的内容,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刚过去不久的历史国人已经遗忘,而竟然教育部门又以这种荒唐的反讽形式来走回头路,无知官僚之无知之作乎?抑某些人士别有所图,醉翁之意不在酒乎?吾等且拭目以观。乐之感到悲哀的是,40年前,将带有极端教条宣传产品性质的样板戏塞入语文教材,或者是政治知识蒙昧所至;然而,40年后,在今天信息相对开通的时代,本国教育主管部门为什么还会提出如此与人类文明潮流背道而驰的政策呢?!
(本站声明:以上文章和观点仅供学术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